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喀秋莎 田洪波 中午时分,响彻在两边战壕上空的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喀秋莎

田洪波

中午时分,响彻在两边战壕上空的枪声开始零星起来。渐渐地,硝烟也一丝丝散去,意味着酷烈的战斗进入一个休整的间隙,很多人都长出了一口气。十余个尚是娃娃脸的士兵全身心放松下来,逐渐恢复他们本真的一面,开始嘻闹起来。连长安德烈无声地笑笑。这样的场面他很欣慰,毕竟在德军猛烈的炮火中他们毫发未损。这是一支由多数青年人组成的步兵加强连,他们刚刚在与德军的交火中占了上风。

时间真快啊!安德烈闭目想着心事。转眼几个月过去了,他领着这群孩子与德军奋战。当初,他们的父母信任地把孩子们领到他面前时,他还是有一丝担心的。可是,经过炮火的洗礼, 安德烈现在觉得他们已经是成熟的战士了。

士兵们轻声哼起了歌,安德烈依然淡淡笑着。那是他再熟悉不过的旋律: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漂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安德烈把身体往壕沟的深处偎了一下,摸出宽宽的烟叶卷了支烟叼在嘴上。喀秋莎,正义的喀秋莎,那是他们心灵深处最神圣的3个字了。

“嘘,你们听!”突然有人把手指压在了唇上,示意大家注意德军那边传出的动向。

安德烈急忙把烟按灭在焦黑的泥土里。大家都悄然侧起身,屏息静听德军的风吹草大家的笑容开始收紧了:她在歌唱草原的雄康/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啊, 这歌声/姑娘的歌声/跟着光明的太阳飞去吧!

见鬼,居然有人在唱《喀秋莎》!是德国人在唱吗?他们也喜欢《喀秋莎》?怎么会呢?那是我们苏联人民的歌曲啊!安德烈惊诧地睡大了眼睛。他感觉周身的热血在沸腾。该死的德国佬,不许你们玷污神圣的喀秋莎!

大家都听得真切,都把目光转向安德烈。安德烈分明听到自己身体里的每一个骨节都在炸响,他凛然着一张脸拿起了望远镜。果然,他看到几个德军士兵正围在一架留声机前,有滋有味地跟着哼唱。让安德烈万分气愤的是,他们居然那样陶醉,完全忘记了是在战场上。

安德烈觉得这是不能熟视无睹的,他甚至认为,这全然就是德军在向他们挑衅!是的,他们拥有先进于己方数倍的武器,他们人数占优,他们中的许多人战斗经验丰富,但他们不可以唱我们国家的歌曲,不可以用这种方式蔑视我们!这就像自己的孩子,不共戴天的敌人可以随便地抱吗?可以肆意地喜欢吗?那无异于剜我们的心头肉!

“准备战斗!”安德烈下达了命令。他的声音听上去很绝然。

可是副连长瓦西里用手压住了他的枪身,事实上瓦西里一直在观察安德烈的情绪变化,现在他不能不挺身而出了。瓦西里緩和着语气说没有接到上级命令,这仗不能打!力量太悬殊了,刚才的胜利并不能说明什么。作为一连之长,你不能意气用事!”

安德烈冷笑情况特殊,不请示也没错!就算我答应,那你问问孩子们答不答应?”安德烈等到的是青年人的一致响应,他们摩拳擦掌,义愤填膺,纷纷将子弹推进枪膀。瓦西里还想再说什么,安德烈已经大手一挥,指挥战士们各就各位,随着一声号令,密集的子弹就雨点一样向德军阵地射去,

战斗又开始了,这一次持续的时间似乎更长,也更惨烈,双方都不断有人倒下去,安德烈杀红了眼,带领几个勇敢的战士冲锋在前,打退了敌人,占领了德军刚刚还逍遥自在听歌的阵地。

到处是残垣断壁,一些树木还在燃烧。在一条战壕里,安德烈看见那架留声机还在转动,《喀秋莎》的旋律还在他走上前用手搬开了唱针,拿起唱片。

阵地上死一般寂靜。

瓦西里悄悄站在安德烈身后,沙哑着嗓子轻声说孩子们……都牺牲了!”他看见安德烈身体摇晃了一下,然后那个庞大的身躯慢慢跪了下去,最后匐伏在地,哭成颤动的一团。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的环境描写突出了激烈的交战之后短暂的平静,年轻的战士们也恢复了本真的一面,这为后文哼唱歌曲、听到歌曲作了铺垫。

B. 小说善于使用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同时辅以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凝练传神地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既有群体形象,也有个体形象。

C. 德苏两军力量悬殊,然而处于劣势的苏军两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说明《喀秋莎》的歌曲在战斗中起到了鼓舞人心的巨大作用。

D. 文中用“娃娃脸”“本真”“嬉闹”“孩子”等词语来形容这群年轻的士兵,字里行间饱含对这些保家卫国的靑年战士们的喜爱之情。

2.小说中《喀秋莎》的歌声出现了多次,请简要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3.文章最后一段划横线的语句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1.C 2.①贯穿全文,是小说的线索,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喀秋莎是苏联战士心中正义和神圣的化身,德军的哼唱激起了他们内心的愤怒,进而引发又一次的战斗,到最后捧着唱片失声痛哭。②丰富了人物形象。当心中象征正义和神圣的喀秋莎被德军玷污,年轻的战士们拼死保护,甚至不惜为之献出生命,凸显了年轻战士誓死捍卫祖国尊严与荣誉的精神。③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战争的残酷与喀秋莎的正义神圣、温情形成鲜明对比。借美妙的歌声控诉战争的罪恶,表达战士们对美好爱情、安定生活的向往。 3.①这是特写,以慢镜头的方式展示了安德烈听到“孩子们都牺牲了”的噩耗后经受不住打击而倒下去的过程;特写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效果,从另一个侧面凸显了战争的残酷。②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安德烈的痛苦是因为自己的“意气用事”还是因为战友的牺牲,或许两者兼而有之,表现了他极度矛盾的心理。③结尾有艺术感染力,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从而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 1.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C项,文中第一次战斗中没有提及《喀秋莎》的影响。 2.试题分析:题目要求回答《喀秋莎》的歌声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原因,考查学生小说中情节的作用。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小说的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要表现的主旨。小说中情节的作用,可以从情节与情节的关系,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情节与主旨的关系,及情节本身的作用这几个角度来思考。《喀秋莎》的歌声在文中多次出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因为听到德军阵地传来《喀秋莎》的歌声,安德烈觉得敌人亵渎了自已国家的歌曲,才愤怒起来,才不顾一切下令士兵们开枪射击,才有了悲剧的发生。《喀秋莎》的歌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一情节也丰富了年轻战士们的形象。因为觉得喀秋莎被敌人亵渎了,所以他们誓死守卫,表现他们捍卫祖国尊严与荣誉的精神。战场上是残酷的,而《喀秋莎》的歌声是神圣、温情的,能让年轻的士兵们放松心情,小说借这美好的歌声来控诉战争的罪恶,表现年轻的士兵们对美好爱情、和平生活的向往。 3.试题分析:该题要示赏析画线句的艺术效果,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对文章有整体的理解和把握。赏析句子先从手法赏析,然后概括句子的内容,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该句是动作描写,运用电影中的慢镜头进行特写。内容概括,表现安德烈听到“孩子们都牺牲了”的噩耗后的痛心、懊悔和自责。表达效果,从侧面衬托出战争的残酷。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读者会思考他为什么会有这个动作,进而推测他的心理。而且以这样的描写结尾,很容易打动读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移动支付、网购、共享单车……这些凭借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创新手段产生的新鲜事物,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吸粉”,正在悄然改变你我生活,成为展现中国企业强大创新活力的亮丽新名片。这些让国人自豪的产品,只是中国企业在新技术领域善于开拓创新的一个缩影。

②第11届夏季达沃斯论坛正在中国大连举行,主题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实现包容性增长”。在这一次工业革命中,积聚了强大的创新动力和发展活力的中国,正在展现不同以往的矫健身姿。

③当下,以智能化为核心的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席卷而来,改变着人类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中国曾错失前几次工业革命发展的契机,深刻体会到技术落后、创新不足、工业体系残缺之痛。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为中国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以创新引领发展,实现弯道超车,中国正努力扮演着新的重要角色。

④无论是科技进步还是社会繁荣,无论是寻找新增长点还是应对危机,都必须依靠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各个层面。在此背景下,中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无疑将为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正能量。

⑤在传统制造领域,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取得长足进展,一大批传统制造业企业实现华丽转身;在数字经济领域,以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已跻身这轮浪潮的市场引领者行列;在互联网经济领域,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企业等在国际舞台上群星闪耀。

⑥在全球经济复苏进程步履维艰、保护主义和内顾倾向抬头的当下,中国始终坚持开放共赢的原则,欢迎各方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中国巨大的市场,对各国企业家有着强大吸引力。随着全球市场流动性增强,中国的市场和资本优势将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进一步体现。

⑦与世界握手,世界就在手中。如今,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战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市场互补,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盯在中国身上。正如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说,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到来,中国凭借开放创新,正在成为新一波经济活动和技术创新浪潮的“弄潮儿”。

⑧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澎湃浪潮,锐意创新的中国不会再错过这个革新求变的大时代,中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必将更加亮丽。

(摘编自《新华时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角色更亮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没有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就无法体会到技术落后、创新不足、工业体系残缺之痛。

B. 中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凭借着强大的创新动力和发展活力,走在世界的前列。

C. 正是有了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创新手段,移动支付、网购、共享单车才得以出现。

D. 第四次工业革命为中国提供了机遇,如果以创新引领发展,就能实现弯道超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③段以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B. 文章第⑤段采用了例证法,列举了中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表现。

C. 文章以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的表现为内容,论证了“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的观点。

D. 文章第⑦段引用了克劳斯·施瓦布的话,意在证明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到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唯有依靠创新,才能实现科技进步与社会繁荣,才能找出新增长点与应对危机。

B. 中国具有市场和资本优势,不惧竞争,所以才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

C.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都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贡献力量。

D. 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澎湃浪潮,中国定会抓住时机,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06年的一天,13岁的毛泽东不慎违犯了校规,老师惩罚他,让他以“井赞”为题写一首诗,毛泽东沿井转了两圈,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澈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中水,永远长不长。”老师看后,会心地笑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信息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便利。谣言在网下及网络群组、微博、视频网站中传播,马上就会成为热点。如果谣言内容涉及人们的生活,产生恐慌情绪就会成为必然。此时, 做好科普就尤为重要,而网络作为科学知识的存储空间,是科普的好手段。只要利用网络信息,就能让谣言无处藏身。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①谣言在网下网上传播,不一定马上成为热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发散思维有多种表现形式,_______。多向思维要求从尽可能多的方面来考虑同一问题,使思维不要局限于一种模式。侧向思维要求把自己的研究领域与别的领域交叉起来,_______,用来解决本领域内的问题。鲁班从被草划破了手得到启示,发明了锯,就是侧向思维。反向思维也称求异思维,_______。法拉第从电产生磁得到启示,反问自己磁能不能产生电,最后制成了发电机。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B. 刚才刘老师的一番话真是抛砖引玉,使我深受教育,像刘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难道我们倒可以对学习不负责任?

C. 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

D. 小赵指着菜农钱大爷的蔬菜摊问:“大爷,您那黄瓜多少人民币1千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