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本届校园心理节围绕“我爱我,放飞自我”为主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本届校园心理节围绕“我爱我,放飞自我”为主题,就怎样有效缓解考前压力和增强学习专注度等问题展开充分的时论。

B. 近日,社会各界人士聚集在革命军事博物馆,观看“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以历史追溯者的目光重温历史。

C.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这就要求尽快改变以往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走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集约型增长。

D. 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过程,也许漫长艰辛,但只要有解决问题、直面问题的诚意、态度和能力,就会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上迈出重要的一步。

 

B 【解析】试题分析:A项,结构混乱,“围绕‘我爱我,放飞自我’为主题”句式杂糅;C项,成分残缺,在句尾加“模式”;D项,语序不当。“解决问题、直面问题”调换顺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①小剧场正上演昆曲《游园惊梦》,云台上那青衣眼神流转,碎步生莲,才一开腔便先声夺人,楼上楼下的看客皆轰然 叫好。

②饶宗颐,这位被称为当代“最后的通儒”的国学大师,与季羡林先生并称“北季南饶”,他拥有百科全书式的深厚学养,令后辈学者难以望其项背

③自安倍上台以来,日本经济就一直处于悬崖的边缘,目前已是如履薄冰,尤其是今年6月23日的英国脱欧事件,更是给了日本经济当头一棒。

④两人的矛盾本来可以通过友好协商解决,他却铤而走险,实施打击报复行为,最终害人害己,锒铛入狱。

⑤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在大众创业蔚然成风的今天,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⑥冯友兰教授回忆说,蔡元培校长给他留下的最深刻记忆就是他洒脱豁达的胸襟,光风霁月的气象,这种人格魅力最令人慨叹不已。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以用荷缝衣来象征自己高洁品质的两句是:“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通过“______________ ”的描写,侧面烘托了箫声的哀婉缠绵、凄恻动人。

(3)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 ”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感,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无限幽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

廖世美

霭霭春空,画楼森耸凌云渚。紫薇①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惆怅相思迟暮,记当日、朱阑共语。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

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野渡。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

[注]①紫薇:指唐代诗人杜牧,他曾经登临浮云楼赋诗。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上片开头两句,“霭霭春空”描写云层低垂,春雨迷蒙,而“画楼森耸凌云渚”表现浮云楼雕栏画栋的美和高耸人云、俯瞰沙渚的气势。

B. “紫薇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两句,既称赞杜牧题浮云楼诗写得绝妙,也隐约道出自己具有登高能赋的才情。

C. “惆怅相思迟暮”上承“关情”,下启追忆,表现作者在人生迟暮之年登临此楼,自然引发对杜牧的思念之情,内心倍感惆怅。

D. “悄无人、舟横野渡”化用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但着一“悄”字,那种落寞孤寂的心境全出。

E. 词作上片和下片的表达方式明显不同,上片写景叙事,下片集中抒情,全词景物切换自然,意境清新,语淡而情切。

2.前人认为上片结尾三句“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是“神来之笔”,请简要赏析这三句的表达技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程迥,字可久,应天府宁陵人。年十五,丁内外艰,孤贫飘泊,无以自振。二十余,始知读书,时乱甫定,西北士大夫多在钱塘,迥得以考德问业焉。

登隆兴元午进士第,历扬州泰兴尉。训武郎杨大烈有田十顷,死而妻女存。俄有讼其妻非正室者,官没其赀,且追十年所入租。部使者以诿迥,迥曰:“大烈死,赀产当归其女。女死,当归所生母可也。”

境内有妇人佣身纺绩舂簸,以养其姑。姑感妇孝,每受食,即以手加额仰天而祝之。其子为人牧牛,亦干饭以饷祖母。迥廉得之,为纪其事,白于郡,郡给以钱粟。调信州上饶县。岁纳租数万石,旧法加倍,又取斛面米。迥力止绝之,尝曰:“令与吏服食者,皆此邦之民膏血也。曾不是思,而横敛虐民,鬼神其无知乎!”州郡督索经总钱甚急,迥曰:“斯钱古之除陌之类,今其类乃三倍正赋,民何以堪?”反复言之当路。

程祥者,从伯父待制昌禹来居番阳,昌禹死,遂失所依。祥继亡,祥妻度氏犹质卖奁具以抚育孤子,久之罄竭,濒死,邻家皆莫识其面。有欲醮之者,度曰:“吾儿幼,若事他人,使母不得抚其子,岂不负良人乎?”终辞焉。或为迥言其事,迥走告于郡守,月给之钱粟。

迥居官临之以庄,政宽而明,令简而信,绥强抚弱,导以恩义。积年雠讼,一语解去。猾吏奸民,皆以感激,久而悛悔,欺诈以革。暇则宾礼贤士,从容尽欢,进其子弟之秀者与之均礼,为之陈说《》、《》。质疑问难者,不问蚤暮。势位不得以交私祠庙非典祀不谒听决狱讼期于明允凡上官所未悉者必再三抗辨不为苟止。贵溪民伪作吴渐名,诬诉县令石邦彦,迥言匿名书不当受,转运使不谓然,遂兴大狱,瘐死者十有四人。及闻省寺,讫报如迥言。迥尝授经学于昆山王葆、嘉禾闻人茂德、严陵喻樗。所著甚多。卒官。

迥之子绚以致仕恩调巴陵尉,摄邑事,能理冤狱。孙仲熊,亦有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势位不得/以交私祠庙/非典祀不谒/听决狱讼期/ 于明允凡上官所未/悉者必再三/抗辨不为苟止。

B. 势位不得/以交私祠庙/非典祀不谒/听决狱讼期于 明允/凡上官所未/悉者必再三抗辨/不为苟止

C. 势位不得以交私/祠庙非典祀不谒/听决狱讼/期于 明允/凡上官所未悉者/必再三抗辨/不为苟止。

D. 势位不得以交私/祠庙非典祀不谒/听决狱/讼期于 明允/凡上官所/未悉者必再三/抗辨不为苟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丁内外艰”是指遭遇父母去世,其中“内艰”指母亲去世,“外艰”指父亲去世。

B. “进士第”是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登进士第”是指考中进士。

C. “为之陈说《诗》、《书》”中的“《诗》和《书》是指《诗经》和《尚书》,均属“五经” 。

D. “致仕”是指古代一些人因为有突出的功绩,而被举荐,从而授予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杨大烈财产继承问题上,程迥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杨大烈的财产应为其女继承,女去世则由该女的母亲继承,即使母亲不是杨大烈的正室。

B. 州郡督促收经总钱,但是程迥认为这种赋税应该数量很小,现在却远远超过正赋,百姓不能承受。在他反复进谏之后,最终朝廷接受了他的意见。

C. 对于品行好但生活有困难的人,程迥总是极力帮助。如孝敬婆婆的妇人和程祥的妻子,都是在程迥的帮助之下,获得政府的补助。

D. 关于贵溪人用匿名信诬告县令石邦彦一事,程迥认为不应当受理,但转运使却严厉处罚,致使多人死在狱中,等上级知道此事,回复的和程迥所言一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迥廉得之,为纪其事,白于郡,郡给以钱粟。

(2)吾儿幼,若事他人,使母不得抚其子,岂不负良人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话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于漪

记者:被评为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您有什么感想?

于:其实我是深感惭愧和不安啊!和在岗的老师比,我的工作压力和身心紧张程度跟他们不可同日而语;和其他获得荣誉称号的老师比,我身上还有很多的不足。我一直认为上课就要打开学生的心门。但是我看到蒋院士把两个星期的课程用一节课就讲得那么清楚,我就觉得自愧不如,对不起学生。又比如湖南农业大学那位六十几岁种葡萄的教授,带领团队攻克难关。他说:“葡萄不是种在黑板上的,是种在地里的。科研论文不是写在纸上的,是要装到农民的腰包里的。”我一直在对照这两句话,我觉得我是真的对不起学生。所以去北京领奖的三天里我一直处于激动、感动和不安当中。我想, 能够受到这样的殊荣绝不仅是个人的光荣。

记者:那您想过通过从政,用政策手段去影响更多的人吗?

于:我还是喜欢教书,做一个实实在在、普普通通的教师,才是我愿意做的事情。我曾经有一个梦想,就是把当时带的所有的年轻教师都培养成特级教师,现在基本实现了。培养青年教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教师可以使很多学生受益。

记者:现在的学生很小就开始学英语,受外来文化影响很大,这个您怎么看?

于:台湾的白先勇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百年语文,内忧外患”。语言本身和国力是有重要关系的,语言中是有霸权的,哪一个国家不重视母语的教育啊! 法国课文《最后一课》里面说:“语言是打开牢门的钥匙”。语言没有了,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消失了。以前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数理化改成英语了,真的是内忧外患啊。我们对学生的教育,责任感应该是第一位的。这次教育规划纲要里头,对学生的要求非常明确的就是“社会责任感”,从一个自然的、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一个社会的人,负责任的人。所以我们现在不能“重术轻人”,技能技巧是可以学的,但做人的道理从小就要懂得。

记者:您和其他教师之间发生过什么矛盾吗?

于:以前有过。1964年全市开始教学改革,我被推上了上公开课的行列。但那时候,我自己教的班级都已学过了,只能借同年级的其他班,学校作了安排。连上了两次公开课,看似热闹,实际上埋下了教师之间不和睦的根。后来在“文革”中的一次批斗会上,有位老教师说“公开教学,借别人的班上课,你知道带给别人怎样的伤害吗?你教得好,到别的班级上课,别人怎么进课堂?”所以做任何事,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非常重要。教师教学各有各的特点,你去教别人的班级,学生有新奇感,气氛容易调动,当然就会给别人的教学制造难题。我反思,虽然借班上课很紧张,但也夹杂着自我表现的念头。当时我就下定决心,如果日后还上公开课,绝不借别人的班级。其实借班上课由于对学生情况不了解,违背了教学原则,针对性差,更多的是在展示甚至推销授课教师的“才艺”,有沽名钓誉之嫌。

记者:您做了校长之后,有什么感悟?

于:现在有很多这样的人,当了校长,从事行政性工作之后,就不教课了,这样自己会轻松一些。我自己是一辈子都在选择:在一个岗位上你应该做什么。我经常有很多的学术会议要开。我看到现在有成就的人,大都是年纪比较大的。如果能再多些三十几岁、四十几岁的人就好了。其中既有体制上的问题,也有个人素质方面的问题。所以我现在特别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培养青年教师要跟培养学生一样,要精心,这样他们就能少走弯路。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于漪没能做到像蒋院士那样“把两个星期的课程用一节课都讲得那么清楚”,所以她对不起学生。

B. 于漪反对以前流行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点,也不认同现在学生一味学习英语的现状,表示要重视母语教育。

C. 于漪曾经把自己所带的青年教师都培养成为特级教师作为自己的目标, 现在她基本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这是给中国的教育做的一件大好事。

D. 于漪认为自己借其他班上课时,也有自我表现的心理,这导致了她与其 他老师之间的矛盾,从这我们可以看出于漪是一位善于反思的老师。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于漪认为上课要打开学生的心门,而湖南农业大学的教授认为把葡萄“种在地里”才是上课,于漪觉得自己不如教授,因此感到“自愧不如” 。

B. 于漪反对“重术轻人”的教育观念,她认为技能技巧是要学的,但做人的道理一旦缺失将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

C. “公开教学,借别人的班上课,你知道带给别人怎样的伤害吗?”这里引用别的教师的话,展现了于漪对与其他教师存在矛盾的认识,丰富了于漪的 人物形象。

D. 由于教育体制和教师自身素质的问题,成就较高的教师年纪普遍偏大,于漪认为只要精心培育青年教师,就一定能够改变这种现状。

E. 本则材料采用新闻采访问答的方式行文,以文字的方式再现采访场景, 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增加材料的真实性。

3.于漪老师有哪些可贵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