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网络社区的基本规则 网络社区,又叫虚拟社区,最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网络社区的基本规则

网络社区,又叫虚拟社区,最早见诸霍华德•莱茵戈德1993年的著作《虚拟社区:在一个电脑化的世界里寻找联系》。今天,网络社区被用来泛指各种各样的通过网络进行交往的社会群体,但它不意味着群体成员之间存在非常强的纽带。

法国网络文化理论家皮埃尔•莱维在有机的社会群体(家庭、部族)、有组织的社会群体(国家、机构、宗教和公司)以及自发组织的群体(如网络社区)之间作了区分,认为最后一种是自愿的、暂时的和善变的组织,由共享的智力努力和情感投入所维系。社区成员在其兴趣和需求发生变化的时候可能转到其它社区,在同一时间内他们可能从属于不止一个社区。无论是什么情况,他们都会在一个知识空间内共同生产和分享知识,参与集体讨论、谈判和促进共同发展。

人们可以在一个社区中进行什么投入?有两样东西很容易付出,特别在网上:时间和金钱。金钱往往是最容易的。例如网络服务商每月向用户收取租费,但交钱并不能使你真正成为社区成员,也不能使你感到对社区依依难舍。不过,交钱确实显示了你的某种诚意。从情感上说,你会赋予这笔开销正当的理由,因为你珍惜你花钱得到的东西。时间的投入可能不那么简单。像现实社区一样,良好的网上社区需要精心照顾和培育,成员希望有人出来解决分歧,确定基调、寻找赞助者,还需要有人维护数据库或是令对话正常进行,与支撑社区或同社区有交流的买卖人耐心打交道,并制定社区规划,在社区利益发生变化的时候对这些规划加以修改。除了归属感外,真正的社区会有很强的义务感,对其成员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有些要求甚至十分严苛。遗憾的是,许多关于互联网关系的描述从来不曾提到义务、责任、限制、琐碎的工作等,而这些恰恰是发展一个真正的社区所需要的。

有这样几条关于社区的基本规则,它们是极有道理的:每位参与者都应该清楚他付出什么,又希望得到什么,总体说来,虽然每个人的愿望都会有所不同,但这些愿望应该互相吻合;应该有某种办法区别谁是社区成员,谁处在社区之外。否则的话,社区就失去了意义;社区成员应该有这样的感觉:因为他们在社区中投入很多,所以离开社区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在一个紧密团结的社区内,最严厉的惩罚是禁止、开除、剥夺、放逐……所有这些词都显示了如果被一个社区拒之门外,会有多么可怕;社区的规则必须十分清晰,违者必须追究责任。

社区的一个基本价值是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最终,公开的气氛以及共同的经验和互动的探讨将创造真正的社区,而非仅仅靠规则强行构建。人们无法仅遵循规则而生活,所以他们才会必然地和自己喜爱的人走到一起。网络空间只不过是他们可以从事这类活动的又一个地方,这次他们的活动摆脱了时空限制。但在最后,许多人很有可能要在有形世界找出他们在网络世界中结识的朋友,因为你根本无法在网上与朋友共享日落美景、体闲桑拿或是美味佳肴。

1.下列关于“网络社区的基本规则”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社区只存在于网络上,群体成员需要通过网络进行交往。

B. 网络社区属于一种自发组织的群体,由共享的智力努力和情感投入所维系。

C. 网络社区也有其社区的基本规则,而且规则必须十分清晰,违反规则的人也必须追究责任。

D. 网络社区虽然为虚拟社区,但是成员通过交往也会产生对社区的依恋,各成员自然就会走出网络真正交往起来。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可以同时存在于多个网络社区,甚至可以同时参与集体讨论、谈判和促进共同发展。

B. 时间和金钱都是在社区中要投入的东西,交钱可以体现你的诚意和珍惜,付出时间,体现你对社区的精心照顾和培育。

C. 网络社区必须要解决其成员的身份认证问题,否则网络社区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D. 公开的气氛以及共同的经验和互动的探讨需要群体成员用相互信任去创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网络社区是一种自愿的组织,其群体成员间不存在非常强的纽带,将不可避免具有暂时性和善变性的特点。

B. 现在的网络社区还不是真正的网络社区,因为它欠缺一个真正社区所需要的义务、责任、限制、琐碎的工作等。

C. 社区的基本价值是成员间要相互信任,因此,网络社区除了需要建立基本规则后,还需要成员间的彼此信任。

D. 社区未来的良好发展趋势建立在规则的完善和人们的相互信任的基础上。

 

1.D 2.C 3.B 【解析】 1.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年8月下旬,一款新推出的表情包却犯了众怒。该系列表情包以当下热映纪录电影《二十二》中的“慰安妇”影像截图配上“我真的委屈啊”“不知所措”等文字制作而成,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了QQ空间中。一时间,国人集体愤怒,“无知”“愚蠢”“冷漠”“良心何在”等各种尖锐批评山呼海啸般涌来,网友纷纷指责表情包制作方和传播方“娱乐至死”“蹭热度无底线”。事后,传播“慰安妇表情包”的公司进行了公开道歉,且下架了相关表情包。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作文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范围。

 

查看答案

下列诗句与“桤林碍日吟风叶”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A. 笼竹和烟滴露梢    B. 数峰无语立斜阳

C. 楼上春容带雨来    D. 蝉曳残声过别枝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使上下文意连贯。  

从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来看,不同文化担任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功能。过去由于地域分隔,__________:西方的民主、科学,印度的精神解脱,与中国的人格世界,谁也代替不了谁,都是人类智慧的创造,都创造了各自辉煌的文明历史。但是今天信息发达,交通迅速,______,所以无必要坚持历史形式,亦无必要舍己从人,最重要的是认清各个文化体系的价值理念及其作用。_______ ,例如有民主所成就的世界、有科学所成就的世界、由人权所成就的世界、由公有所成就的世界、由信仰所成就的世界、由道德或良知所成就的世界。这些世界不一定冲突,尤其是在其源头上看,都是来自人不同价值观的要求,所以在历史上都曾经为许多人所接受、认同而发挥过伟大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内心拥有者    (曾文广)

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晚年时把自己的两只眼睛弄瞎了。    

有人问他:您为什么要这样做?    

哲学家平静地回答:为了看得更清楚!    

每每读到上面这些文字时,眼前便不断浮现出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凄惶、孤苦伶仃的形象,心情十分沉重。同时,老人充满玄机的回答亦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析】
整瞎了双眼,他还说是“为了看得更清楚”,果真如此吗?
    

后来在一本书中读到一篇关于意大利画家阿马代奥·莫迪里阿尼的文字。    

让我惊讶不已的是,这位天才画家的言和行在某方面与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极为相似,简直如出一辙。文中提到——在这位画家创作的肖像画里,许多成年人的形象只有一只眼睛露出来。画家对此的解释是:“这是因为我用一只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而用另一只眼晴审视自己。”    

画家说得多好啊!画家的解释也使我豁然开朗。我想他已经“告诉”我哲学家在双目失明后为何还坚持宣称自己“是为了看得更清楚”了——

画家在画中“藏”起了一只眼睛,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想做一名优秀的画家,仅仅观察“周围的世界”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为自己“留下”一只眼睛,并用这只眼睛去“审视自己”,去关注那些属于灵魂的东西,去发现天使涂抹在心灵的墙壁上的色彩;哲学家的智慧来自于对自我的思考和总结,较之画家,他得花更多时间和更多精力去审视自己、关注内心,做一个完完全全拥有内心的人——正因如此,他所要“观察”的对象也就是他本人,即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哲学家的这种观察可以称之为“观心”。在他看来,“观心”是根本就不需要用眼睛的,一只眼睛也用不着。用不着的东西有如奢侈的摆设,留之又有何用?哲学家最终自行毁去了双眼。    

哲学家从此看不见日出月落、花开花谢,看不见前来拜访自己的老朋友兼对手的笑脸,也不能在雨夜里点燃灯盏,把读过的书重温一遍。世界展现在哲学家眼前的只是一片永恒的夜一般的漆黑。但是,作为自己内心世界的拥有者与诗意栖息者,他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自己的灵魂;那些生长在心灵这片土地上的思想的花草、树木,通过不间断地反复地观察,他也的确比以前“看得更清楚”了……    

画家和哲学家是睿智的,无疑也是孤独的——人们总是习惯把目光集中在他们以为极其重要而实际上却是微不足道的东西身上,从不稍稍低下头来看看自己,看看内心那座因空置太久已冷清荒凉的房子。    

不必人人都赞同画家和哲学家的做法,但是——    

在这个充满各种诱惑、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如果人们可以让自己对一些东西视而不见,每天多花一点时间去关照一下自己的心灵,也许更容易发现那些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东西。

                                               (摘自2004年第18期《读者》)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两项是

A. 作者并没有直接解释为什么哲学家宣称自己弄瞎双眼是为了看得更清楚,而是用画家的话间接解释的,这样写颇具悬念,使文章更有起伏。

B. “那些生长在心灵这片土地上的思想的花草、树木”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思想”比作“心灵土地上生长的花草、树木”,写出了思想的丰富多样。

C. 本文结尾呼吁人们“每天多花一点时间去关照一下自己的心灵”,有突出主题的作用,具有现实意义。

D. 本文语言含蓄蕴藉,很有哲理性。读此文,就如听一长者以从容的语调娓娓述说,亲切随和,气势磅礴。

E. 本文从德谟克利特写起,又说到阿马代奥的故事,以时间为顺序,脉络明晰,并且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2.作者在文中写道:“哲学家从此看不见日出月落、花开花谢,看不见前来拜访自己的老朋友兼对手的笑脸,也不能在雨夜里点燃灯盏,把读过的书重温一遍。世界展现在哲学家眼前的只是一片永恒的夜一般的漆黑。”请说出写这些的好处。

3.为什么作者说“画家和哲学家是睿智的,无疑也是孤独的”?

4.画家在画中“藏”起了一只眼睛,哲学家自行毁去了双眼,这两人的行为有什么异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根据文意下列对中国诗歌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诗歌的语言形式发展到七言,达到了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这样的诗行容易建立起来。

B. 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随着格律体的确立发展,自由体也逐渐消亡。

C. 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发生在陶谢之间从重性情到重声色的转变。

D. 中国诗歌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在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同时也丰富了表现技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分析了中国诗歌繁荣发展的原因。

B. 第三段多处引用诗歌研究的成果来论证中国诗歌具有自身调节功能。

C. 第四段从声色与性情统一的角度分析了盛唐是中国诗歌顶峰的原因。

D. 文章重点阐述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对诗歌发展的影响。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 如果没有发生在晋宋之际中国诗歌重性情到重声色的转变,也许就没有唐朝诗歌发展的高   潮。

C. 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D. 中国诗歌顶峰只有盛唐这半个世纪,是因为盛唐后再也没有把性情和声色统一起来的诗人出现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