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年8月下旬,一款新推出的表情包却犯了众怒...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年8月下旬,一款新推出的表情包却犯了众怒。该系列表情包以当下热映纪录电影《二十二》中的“慰安妇”影像截图配上“我真的委屈啊”“不知所措”等文字制作而成,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了QQ空间中。一时间,国人集体愤怒,“无知”“愚蠢”“冷漠”“良心何在”等各种尖锐批评山呼海啸般涌来,网友纷纷指责表情包制作方和传播方“娱乐至死”“蹭热度无底线”。事后,传播“慰安妇表情包”的公司进行了公开道歉,且下架了相关表情包。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作文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范围。

 

历史痛感需文化记忆 张晓风在《不朽的失眠》中,以丰富的想象,敷演了张继在落榜的不眠夜写下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张继虽然失去了原本期许的马蹄轻疾衣锦还乡的荣耀,却被历史记住了他那晚的失意忧伤,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于是一千二百年后的今天,世人依然在吟诵那晚他写下的诗章,却无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 历史也是有记忆的么?如果有的话,历史为什么不记住金榜题名的风光状元,而选择铭记一个名落孙山的落魄士子呢?我们回首历史时可以发现,原来历史本身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遭受宫刑后,身心受到巨大的创伤,但他忍受着耻辱与痛苦,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执著,实现了当初“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誓言。他用自己饱经沧桑的双手,完成了《史记》这一旷世奇著,给后世留下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宝贵文化遗产。而“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已成流传千古的佳话。他用全部精力编写的《太史公书》以及他在谤议和嘲讽阴影中磨砺出的坚强与刚韧,都被历史的记忆深深地镌刻。 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一代又一代的文官武将随春秋代序,又有几个能被历史所铭记呢?而“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在东平仅仅为官七日,有着清风一样的政绩,却处处受人排挤。他穷途无路时狂饮烂醉,放声号哭;他对待他人时爱憎分明,擅用“青白眼”;他处在强权乱世时清正高洁,从不曲意奉承。他放浪形骸的行为与直截了当的表情如婴儿赤子般单纯明快,也同样被历史的记忆清清楚楚地记载。 乌台诗案使苏轼被谪贬到黄州一方窄窄的水土。他的政敌窃笑着,看他不羁的灵魂如何消沉,看他傲岸的头颅如何低垂。那个三月的一天,苏轼在通往黄州郊外的途中,恰巧遇上一阵雨。面对突如其来的料峭风雨,他依然且行且歌,从容不迫地跋涉在泥泞中。是啊,刚刚遭遇过一场政治上不测风雨的他,不也是从那锁定周身的阴冷无情的目光中,从那灭顶而来的流放异地的谕旨中,从那在心头挥之不去的如梦魇般的日子中气定神闲的走过来了吗?现在面对眼前的萧瑟,怎么能不达观从容呢?而就是这灵动的一幕在历史的记忆中永不褪色。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时间像流水一样永不间断。历史的记忆如铜制编钟浑厚而清亮的敲击声,足以穿越中华五千年的悠悠历史。历史所铭记的,不仅是司马迁尽心竭力创作的《史记》,更是他坚强刚韧的意志;不仅是阮籍清廉的政绩,更是他坦诚直率的品性;不仅是苏轼由感而发的《定风波》,更是他达观从容的作风。所以说,历史记忆的选择,必定是深刻而睿智的。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角度一:尊重历史。(1)历史痛感需文化记忆。当历史有了文化载体时,人们的历史记忆就可以更加丰富、牢固,文艺作品也就可以成为影响人一生的记忆。因此,一些有追求的导演会把重大的历史事件,尤其是需要铭记的充满痛感的历史事件作为创作的对象和素材,这是他们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尽管这样的作品未必会有好的票房,但它们确实可以成为历史记忆的来源。相反,缺少尊重和节制的娱乐消解虽然也在传播历史,但是其破坏性的本质与庸俗化的调侃都是一种真实伤害,而不是一种文化记忆。对于历史痛感来说,需要的是文化记忆而不是娱乐消解。(2)从悲惨历史中取乐是灵魂的病。记住历史,才能清楚地知道今天的中国是怎么走过来的。它不是揭历史的疮疤,而是记取一段民族受辱的历史,反思落后就要挨打、国强才能民安的沉痛教训,追求更加和平、幸福的未来。如果用今天年轻人的话来说,就是要让人们能够感悟简单快乐的来之不易,然而任何与历史割裂的简单快乐都是无知与浅薄的。以“慰安妇表情包”来寻求快乐,是把日军侵华这段历史当成取乐的资源,是对受辱受难的不幸老人 毫无忌惮的再次污辱。这种无知,是亵渎,更是对中华民族最苦最难经历的遗忘与恶搞。角度二:监管门槛。(1)表情包不应一路绿灯。网络时代,表情包已形成一种流行文化,2017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表情包”入选2016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可面对《二十二》这样一部沉重的历史纪录片,作为流行文化的表情包又岂能如此随意?追根溯源,一些不顾他人感受的奇葩表情包能够面世,显然是因为表情包的制作和发布门槛太低。据悉,所有用户都可以通过微信开放平台 上传表情,审核通过后即可上架。但是,作为“审核者”却应该切实履职尽责,即便是“富有创意”,也应该兼顾道德规范、国家法律法规与政策,而不应一路绿灯。(2)不是所有表情都能被粗暴“打包”。使用表情包是网络潮流,如果不过分,大家也就跟个风,没人会认真反对。其实,无论是表情包还是剧照,未经本人同意使用并传播其肖像,均涉侵权。被表情包“玩坏”的“尔康”周杰、葛优以及韩红都表达过失望之情。可这些声音,在法不责众的网络狂欢中,很难被重视。直到《二十二》也被拿来如此调侃,很多人才恍然惊觉,表情包虽小,却足以传达价值观念。建议相关部门及片方追究到底,严肃处理制作者,让更多人在心里放把尺,绷根弦:不是所有的表情都能被粗暴地“打包”。角度三:底线。(1)娱乐恶搞不能没有底线。《娱乐至死》中有这么一段话:“在大众传媒时代,教育、文化以及其他公共事务领域,都不可避免地被自媒体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许多公众话题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即使是严肃的话题也难免会遭受娱乐化的解构。”这一切,在“慰安妇表情包”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慰安妇不是英烈,但她们是惨痛历史的见证者,历史的严肃性决定了她们不能被娱乐。我们不知道此事件会不会成为又一个法律事件,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又一次证明了一些人口中“娱乐精神”的无节操、无底线。(2)不能逾越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从法律的角度说,“慰安妇表情包”已经涉嫌丑化影片中慰安妇幸存者的个人形象,实质上是对她们人格的一种贬低和侮辱,侵犯了她们的名誉等人格权利,属于侵权行为。前段时间,把明星韩红恶搞成低俗的表情包,同样存在这个问题。总而言之,“慰安妇表情包”突破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在娱乐中丧失了应有的良知。不管是表情包制作者,还是提供表情包下载的平台,以及使用表情包的网友,都要自觉拒绝和抵制下载、使用侮辱他人人格、消费历史伤痛之类的表情包,绝对不能放纵突破法律和道德的底线的表情包在网络上疯狂。 参考立意: 尊重历史 历史痛感需文化记忆 从悲惨历史中取乐是灵魂的病 表情包不应一路绿灯 娱乐恶搞不能没有底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诗句与“桤林碍日吟风叶”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A. 笼竹和烟滴露梢    B. 数峰无语立斜阳

C. 楼上春容带雨来    D. 蝉曳残声过别枝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使上下文意连贯。  

从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来看,不同文化担任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功能。过去由于地域分隔,__________:西方的民主、科学,印度的精神解脱,与中国的人格世界,谁也代替不了谁,都是人类智慧的创造,都创造了各自辉煌的文明历史。但是今天信息发达,交通迅速,______,所以无必要坚持历史形式,亦无必要舍己从人,最重要的是认清各个文化体系的价值理念及其作用。_______ ,例如有民主所成就的世界、有科学所成就的世界、由人权所成就的世界、由公有所成就的世界、由信仰所成就的世界、由道德或良知所成就的世界。这些世界不一定冲突,尤其是在其源头上看,都是来自人不同价值观的要求,所以在历史上都曾经为许多人所接受、认同而发挥过伟大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内心拥有者    (曾文广)

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晚年时把自己的两只眼睛弄瞎了。    

有人问他:您为什么要这样做?    

哲学家平静地回答:为了看得更清楚!    

每每读到上面这些文字时,眼前便不断浮现出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凄惶、孤苦伶仃的形象,心情十分沉重。同时,老人充满玄机的回答亦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析】
整瞎了双眼,他还说是“为了看得更清楚”,果真如此吗?
    

后来在一本书中读到一篇关于意大利画家阿马代奥·莫迪里阿尼的文字。    

让我惊讶不已的是,这位天才画家的言和行在某方面与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极为相似,简直如出一辙。文中提到——在这位画家创作的肖像画里,许多成年人的形象只有一只眼睛露出来。画家对此的解释是:“这是因为我用一只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而用另一只眼晴审视自己。”    

画家说得多好啊!画家的解释也使我豁然开朗。我想他已经“告诉”我哲学家在双目失明后为何还坚持宣称自己“是为了看得更清楚”了——

画家在画中“藏”起了一只眼睛,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想做一名优秀的画家,仅仅观察“周围的世界”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为自己“留下”一只眼睛,并用这只眼睛去“审视自己”,去关注那些属于灵魂的东西,去发现天使涂抹在心灵的墙壁上的色彩;哲学家的智慧来自于对自我的思考和总结,较之画家,他得花更多时间和更多精力去审视自己、关注内心,做一个完完全全拥有内心的人——正因如此,他所要“观察”的对象也就是他本人,即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哲学家的这种观察可以称之为“观心”。在他看来,“观心”是根本就不需要用眼睛的,一只眼睛也用不着。用不着的东西有如奢侈的摆设,留之又有何用?哲学家最终自行毁去了双眼。    

哲学家从此看不见日出月落、花开花谢,看不见前来拜访自己的老朋友兼对手的笑脸,也不能在雨夜里点燃灯盏,把读过的书重温一遍。世界展现在哲学家眼前的只是一片永恒的夜一般的漆黑。但是,作为自己内心世界的拥有者与诗意栖息者,他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自己的灵魂;那些生长在心灵这片土地上的思想的花草、树木,通过不间断地反复地观察,他也的确比以前“看得更清楚”了……    

画家和哲学家是睿智的,无疑也是孤独的——人们总是习惯把目光集中在他们以为极其重要而实际上却是微不足道的东西身上,从不稍稍低下头来看看自己,看看内心那座因空置太久已冷清荒凉的房子。    

不必人人都赞同画家和哲学家的做法,但是——    

在这个充满各种诱惑、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如果人们可以让自己对一些东西视而不见,每天多花一点时间去关照一下自己的心灵,也许更容易发现那些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东西。

                                               (摘自2004年第18期《读者》)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两项是

A. 作者并没有直接解释为什么哲学家宣称自己弄瞎双眼是为了看得更清楚,而是用画家的话间接解释的,这样写颇具悬念,使文章更有起伏。

B. “那些生长在心灵这片土地上的思想的花草、树木”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思想”比作“心灵土地上生长的花草、树木”,写出了思想的丰富多样。

C. 本文结尾呼吁人们“每天多花一点时间去关照一下自己的心灵”,有突出主题的作用,具有现实意义。

D. 本文语言含蓄蕴藉,很有哲理性。读此文,就如听一长者以从容的语调娓娓述说,亲切随和,气势磅礴。

E. 本文从德谟克利特写起,又说到阿马代奥的故事,以时间为顺序,脉络明晰,并且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2.作者在文中写道:“哲学家从此看不见日出月落、花开花谢,看不见前来拜访自己的老朋友兼对手的笑脸,也不能在雨夜里点燃灯盏,把读过的书重温一遍。世界展现在哲学家眼前的只是一片永恒的夜一般的漆黑。”请说出写这些的好处。

3.为什么作者说“画家和哲学家是睿智的,无疑也是孤独的”?

4.画家在画中“藏”起了一只眼睛,哲学家自行毁去了双眼,这两人的行为有什么异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根据文意下列对中国诗歌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诗歌的语言形式发展到七言,达到了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这样的诗行容易建立起来。

B. 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随着格律体的确立发展,自由体也逐渐消亡。

C. 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发生在陶谢之间从重性情到重声色的转变。

D. 中国诗歌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在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同时也丰富了表现技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分析了中国诗歌繁荣发展的原因。

B. 第三段多处引用诗歌研究的成果来论证中国诗歌具有自身调节功能。

C. 第四段从声色与性情统一的角度分析了盛唐是中国诗歌顶峰的原因。

D. 文章重点阐述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对诗歌发展的影响。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 如果没有发生在晋宋之际中国诗歌重性情到重声色的转变,也许就没有唐朝诗歌发展的高   潮。

C. 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D. 中国诗歌顶峰只有盛唐这半个世纪,是因为盛唐后再也没有把性情和声色统一起来的诗人出现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诗中,运用比喻手法表现大漠寒风凛冽的一句   

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则》中孔子表达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类似看法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

(3)《神游物外》中庄子说明大鹏飞翔高空需要依赖风力的原理一句是______________

(4)《曹刿论战》中,曹刿分析他下令追击敌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5)《神游物外》中以自然界中寿命短的事物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含义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6)王维的《汉江临眺》用动静错觉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