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诗句与“桤林碍日吟风叶”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A. 笼竹和烟滴露梢 B. 数峰无...

下列诗句与“桤林碍日吟风叶”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A. 笼竹和烟滴露梢    B. 数峰无语立斜阳

C. 楼上春容带雨来    D. 蝉曳残声过别枝

 

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与‘桤林碍日吟风叶’对仗工整的一项”,这是针对“对仗”设题,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首先要分析所给诗句“桤林碍日吟风叶”,这是七言句,一般采取“四三”或“三四”断句,即可断为“桤林碍日/吟风叶”,“桤林碍日”是主谓宾结构,“吟风叶”是动宾结构;然后分析选项,“笼竹和烟滴露梢”,“笼竹和烟”是主谓宾结构,“滴露梢”是动宾结构,结构与例句一致,且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也一致,如“桤林”与“笼竹”都是名词,“碍”和“和”都是动词,“日”与“烟”都是名词,“滴”和“吟”都是动词,“风叶”与“露梢”都是名词,故选A项。B项,“数峰无语立斜阳”,“数峰无语”是主谓结构,“语”是动词,与“日”对不上。C项,“楼上春容带雨来”,“楼上春容”的偏正结构,与“桤林碍日”的结构不一致,且“碍”是动词,而“春”是名词;“来”与“梢”对不上。D项,“蝉曳残声过别枝”,“曳”是动词,而“林”是名词,“残”是形容词,而“碍”是动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使上下文意连贯。  

从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来看,不同文化担任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功能。过去由于地域分隔,__________:西方的民主、科学,印度的精神解脱,与中国的人格世界,谁也代替不了谁,都是人类智慧的创造,都创造了各自辉煌的文明历史。但是今天信息发达,交通迅速,______,所以无必要坚持历史形式,亦无必要舍己从人,最重要的是认清各个文化体系的价值理念及其作用。_______ ,例如有民主所成就的世界、有科学所成就的世界、由人权所成就的世界、由公有所成就的世界、由信仰所成就的世界、由道德或良知所成就的世界。这些世界不一定冲突,尤其是在其源头上看,都是来自人不同价值观的要求,所以在历史上都曾经为许多人所接受、认同而发挥过伟大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内心拥有者    (曾文广)

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晚年时把自己的两只眼睛弄瞎了。    

有人问他:您为什么要这样做?    

哲学家平静地回答:为了看得更清楚!    

每每读到上面这些文字时,眼前便不断浮现出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凄惶、孤苦伶仃的形象,心情十分沉重。同时,老人充满玄机的回答亦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析】
整瞎了双眼,他还说是“为了看得更清楚”,果真如此吗?
    

后来在一本书中读到一篇关于意大利画家阿马代奥·莫迪里阿尼的文字。    

让我惊讶不已的是,这位天才画家的言和行在某方面与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极为相似,简直如出一辙。文中提到——在这位画家创作的肖像画里,许多成年人的形象只有一只眼睛露出来。画家对此的解释是:“这是因为我用一只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而用另一只眼晴审视自己。”    

画家说得多好啊!画家的解释也使我豁然开朗。我想他已经“告诉”我哲学家在双目失明后为何还坚持宣称自己“是为了看得更清楚”了——

画家在画中“藏”起了一只眼睛,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想做一名优秀的画家,仅仅观察“周围的世界”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为自己“留下”一只眼睛,并用这只眼睛去“审视自己”,去关注那些属于灵魂的东西,去发现天使涂抹在心灵的墙壁上的色彩;哲学家的智慧来自于对自我的思考和总结,较之画家,他得花更多时间和更多精力去审视自己、关注内心,做一个完完全全拥有内心的人——正因如此,他所要“观察”的对象也就是他本人,即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哲学家的这种观察可以称之为“观心”。在他看来,“观心”是根本就不需要用眼睛的,一只眼睛也用不着。用不着的东西有如奢侈的摆设,留之又有何用?哲学家最终自行毁去了双眼。    

哲学家从此看不见日出月落、花开花谢,看不见前来拜访自己的老朋友兼对手的笑脸,也不能在雨夜里点燃灯盏,把读过的书重温一遍。世界展现在哲学家眼前的只是一片永恒的夜一般的漆黑。但是,作为自己内心世界的拥有者与诗意栖息者,他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自己的灵魂;那些生长在心灵这片土地上的思想的花草、树木,通过不间断地反复地观察,他也的确比以前“看得更清楚”了……    

画家和哲学家是睿智的,无疑也是孤独的——人们总是习惯把目光集中在他们以为极其重要而实际上却是微不足道的东西身上,从不稍稍低下头来看看自己,看看内心那座因空置太久已冷清荒凉的房子。    

不必人人都赞同画家和哲学家的做法,但是——    

在这个充满各种诱惑、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如果人们可以让自己对一些东西视而不见,每天多花一点时间去关照一下自己的心灵,也许更容易发现那些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东西。

                                               (摘自2004年第18期《读者》)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两项是

A. 作者并没有直接解释为什么哲学家宣称自己弄瞎双眼是为了看得更清楚,而是用画家的话间接解释的,这样写颇具悬念,使文章更有起伏。

B. “那些生长在心灵这片土地上的思想的花草、树木”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思想”比作“心灵土地上生长的花草、树木”,写出了思想的丰富多样。

C. 本文结尾呼吁人们“每天多花一点时间去关照一下自己的心灵”,有突出主题的作用,具有现实意义。

D. 本文语言含蓄蕴藉,很有哲理性。读此文,就如听一长者以从容的语调娓娓述说,亲切随和,气势磅礴。

E. 本文从德谟克利特写起,又说到阿马代奥的故事,以时间为顺序,脉络明晰,并且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2.作者在文中写道:“哲学家从此看不见日出月落、花开花谢,看不见前来拜访自己的老朋友兼对手的笑脸,也不能在雨夜里点燃灯盏,把读过的书重温一遍。世界展现在哲学家眼前的只是一片永恒的夜一般的漆黑。”请说出写这些的好处。

3.为什么作者说“画家和哲学家是睿智的,无疑也是孤独的”?

4.画家在画中“藏”起了一只眼睛,哲学家自行毁去了双眼,这两人的行为有什么异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根据文意下列对中国诗歌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诗歌的语言形式发展到七言,达到了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这样的诗行容易建立起来。

B. 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随着格律体的确立发展,自由体也逐渐消亡。

C. 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发生在陶谢之间从重性情到重声色的转变。

D. 中国诗歌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在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同时也丰富了表现技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分析了中国诗歌繁荣发展的原因。

B. 第三段多处引用诗歌研究的成果来论证中国诗歌具有自身调节功能。

C. 第四段从声色与性情统一的角度分析了盛唐是中国诗歌顶峰的原因。

D. 文章重点阐述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对诗歌发展的影响。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 如果没有发生在晋宋之际中国诗歌重性情到重声色的转变,也许就没有唐朝诗歌发展的高   潮。

C. 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D. 中国诗歌顶峰只有盛唐这半个世纪,是因为盛唐后再也没有把性情和声色统一起来的诗人出现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诗中,运用比喻手法表现大漠寒风凛冽的一句   

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则》中孔子表达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类似看法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

(3)《神游物外》中庄子说明大鹏飞翔高空需要依赖风力的原理一句是______________

(4)《曹刿论战》中,曹刿分析他下令追击敌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5)《神游物外》中以自然界中寿命短的事物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含义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6)王维的《汉江临眺》用动静错觉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下面小题。

归嵩山作

唐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此诗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狭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归去的车马缓缓前进。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

B. 颔联移情及物,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仿佛“流水”和“暮禽”也富有人的感情。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

C. 颈联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写了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四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的图画,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心境。

D. “迢递嵩高下”这句中“迢递”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这里运用铺陈的手法,对嵩山山势作了具体而又形象的描写,写出嵩山之巍峨。

E. “嵩高”,即嵩山。交待归隐的地点。“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呼应题目中的“归”字。“闭关”指闭门隐居。

2.这首诗写得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笔端下景色的移换,作者感情也随之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