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面小题。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在中国古代诗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面小题。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地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

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1.下列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鸿雁身大体重,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B. 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

C. 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

D. 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容易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2.下列古代咏雁诗(词),属于“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一项是

A. 列序横空,身世在云中,舞影动西风。云淡淡,月蒙蒙,身点破苍穹。

B. “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但当养羽翮,鸿举必有期”。

C. “鸿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雁飞高兮远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

D.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

B. 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对“闹海蛟”,主要体现了古人的“亦刚亦柔”“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C. 鸿雁列队飞翔时,“人”字形与“一”字形之间不断更替,动荡中呈现出鲜明的回旋往复之美。

D. 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境界,古人的咏雁诗不乏其例。

 

1.C 2.D 3.B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概括。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比对原文与备选选项之间的表述的不同。C项“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应是“鸿雁随阳”的审美感受。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关键在于要把雁的特点与它们审美感受对应起来,不能张冠李戴。C项雁的特点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诗词诗句的情感鉴赏。D项范仲淹的《渔家傲》一词,既有因秋临塞下雁阳而引起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无穷感慨,又有因岁月流逝而坚定诗人建功立业、时不我待的报国信念“雁”意象在此词中不再单纯是主体悲苦情感的抒发载体,更为重要的是起着警钟长鸣、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A项、C项侧重写景;B项侧重言志。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信息分析和推断。B项要体现的应该是“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荣辱不惊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去来兮辞》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

(3)王勃的《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动静结合,声色结合, 描绘出晚霞之中一幅绝美的秋江暮色图,成为千古绝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下面小题。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 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 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D. 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E. 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2.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焚驴志

【金】王若虚

岁己未,河朔大旱,远迩焦然无主赖。镇阳帅自言忧农,督下祈雨甚急。厌禳①小数,靡不为之,竟无验。既久,怪诬之说兴。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曰:“此旱之由也。云方兴,驴辄仰号之,云辄散不留。是物不死,旱胡得止?”一人臆倡,众万以附。帅闻,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箠,亦惟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若乃水旱之事,岂其所知,而欲置斯酷欤?孰诬我者,而帅从之!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殷之旱也,有桑林之祷,言出而雨;卫之旱也,为伐邢之役,兴师而雨;汉旱,卜式请烹弘羊;唐旱,李中敏请斩郑注。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不求诸人,不委诸天,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嘻,其不然!暴巫投魃②,既已迂矣,今兹无乃复甚?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滥杀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人情初不怿也。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人无复议驴。

【注】①厌禳(ráng):祭祀鬼神以祈求消除灾祸。②暴巫投魃(bá):暴,同“曝”,指令巫婆神汉在太阳地里祁雨,驱赶旱鬼。 .

1.下列各组句子中,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民家有产白驴者                适:正巧

B. 而天者可以之也                委:委托

C. 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一死      爱:吝惜

D. 人情初不也                    怿:高兴

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B. 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C. 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D. 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是一篇寓言小品,赋予白驴以正面的形象特点,它敢于陈情衙府,分析祸福,因古证今,直斥奸佞,成为正直敢言、有胆有识的人的象征。

B. 白驴“乘负驾驭”,劳辱终生,这使人联想到像牲口一样终年辛苦的农夫,但它远非任人宰割之辈,白驴的形象本身包含着作者为受欺者鸣不平、激愤于世道昏暗的战斗意志。

C. 白驴最为精辟的见解在于“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其中“人者可以自求”是白驴见解的核心,贯通上下。

D. 文章引用典故来证实自己的议论,托物言志,笔意冷峻,同时运用对比手法,将白驴与镇阳帅、众人对比,虽肯定了镇阳帅勤政爱民的一面,但对他督下祈雨的做法不满;也揭示了无知妄测、人云亦云的可惊可骇。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厌禳小数,靡不为之,竟无验。

(2)不求诸人,不委诸天,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

(3)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勃,字子安,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代表作《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其特点是:讲求对仗,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平仄相对;多用典故,讲求藻饰。

B. 李密,三国时蜀人,后来归顺晋朝,著有《陈情表》等作品。表,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陈情言事,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C. 《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儿子傩送的爱情为线索,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心灵的纯净。

D.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指法国的巴尔扎克、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他们都是同时代的著名短篇小说家,他们的创作速度之快、数量之多,堪称为王。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印象中,成熟的向日葵,花盘都是低垂的,                                             

一阵晨风拂过

可我家的这几株向日葵初出茅庐

所以有诗人赞叹,愈是成熟,愈是谦虚

在绿叶一片低沉而嘈杂的合唱中,传出他们清亮而高亢的欢叫

依然高昂着头,开心而单纯地笑着,就像稚气未脱的乡野小妹子

尚不懂得伟大的谦虚,也不懂得虚伪的世故

A. ③②⑥⑤①④

B. ④②①⑤⑥③

C. ②⑥⑤①④③

D. ③①⑤②⑥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