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被时间打败的故乡 王 波 ⑴从未想过自己会在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被时间打败的故乡

王  波

⑴从未想过自己会在故乡无路可走,但眼前的事实差点儿就是这样。通往老房子的3条路,有两条已完全被草木封锁,仅剩的暂且可绕行的路,竟也荒草丛生。

⑵实际上,5年前情况就已经这样了。只是今年,有个女人颤颤巍巍地拄着拐棍儿站在山坡上,当她远远地有气无力地喊我的小名时,我才认出她是当年村里公认最壮实的女人。看到比我母亲略年长的她,刚刚年届六十已衰老至此,我忍不住一阵心酸,随即无可奈何地意识到,我的故乡彻底被时间打败了。

⑶时间先是打败了老房子。

⑷在倚山而居的自然村落里,我们家位于最靠近山脚的一条居住线上。1984年夏秋之际,开始有人家搬进城,这条线上前前后后住过的12户人家,如今空无一人。除了有两三处房子勉强可以住人,剩下的老房子,或摇摇欲坠,或已坍塌,或早已变为菜地、麦田和桔园。在植物恣意生长的土地上,外人丝毫不会看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的痕迹。

⑸时间随后打败了老房子的主人。

⑹在回乡上坟的车上,父亲一路讲的是村里村外同龄人的死讯,大都因癌症而不治。我对这些人的记忆,停留在十年甚至二十年前。而能被记住的,大多是方圆几十里呼风唤雨或性格突出的“人物”。他们有些人进了城,有的人依旧留在农村,但他们结局大致相似——当年的狂放、不羁乃至霸气,先后都被时间抹去,归拢于山坡上一座座小小的坟头里。

⑺时间也打败了老房子主人们的恩怨。

⑻这些曾经在乡间田头为了一棵树、一厘地而寸步不让的男人女人们,先后成了“城里人”。置身于陌生而广阔的城市空间里,他们觉得天地顿然开阔。再回望与自己几无利益瓜葛而草木依旧的乡村时,他们像城里人一样,看到的不再是残酷的丛林法则,而是温情的丛林记忆。那些当年抄起铁锹在房前或垄间打得头破血流的人们,在城市街头偶遇或回乡祭祖重逢后,已然能微笑致意;他们的后代则继续在城市里推杯换盏称兄道弟,嘲笑父辈们的目光短浅和不识时务。

⑼留在村里的为数不多的人家,反倒一如既往,偶尔会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起争执,不肯在村里村外丢面子,有时会找到城里的旧人来求证论理、主持公道。“城里人”自然知道,农村没有一些城里人想象的那般诗意、淳朴和美好,甚至更多的是丛林法则式的愚昧、狭隘和残暴,但他们仍会以过来人身份,劝导执拗不化的乡亲,今天所有的斤斤计较,将来都会云散烟消,被时间一一打败。

⑽的确,在他们成群结队决定告别农村生活那一刻起,故乡就注定要被时间打败了。

⑾越来越多的人搬进城后,村里再也组织不起护渠、引水、修路、挖井的队伍。半山腰处,夏有蛙鸣冬有薄冰的池塘最终干涸,山脚下的溪边再也不见用棒槌捶打衣物的女人,通往田地的道路逐年垮塌荒废,村头洼地的水井渐渐被淤泥石块填埋。

⑿时间打败了这些属于农村的公共设施,也就从根基上瓦解了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即便是村里最强势的男人和最壮实的女人,也只能自生自灭。被扼住咽喉的故乡,只能苟延残喘。

⒀“村上死个人,眼瞅着就抬不上山了。”在他们这茬人嘴里,这是形容故乡衰落的最有力道的话;而在心里,这句话也时时让步入晚年的他们不安和恐惧。

⒁时间就这样打败了他们这代人,也打败了故乡吐故纳新的能力。我一度以为,逃离农村的人们会摆脱被打败的命运。

⒂只是现在我才发现,告别乡村进入城市的我们,其实和他们一样被时间打败得溃不成军。不满三岁的女儿,不知祖坟为何物,站在坟前喜笑颜开,徒留我和父亲神情凝重;望着车窗外连绵不断的丘陵山峰,她随口而出的是“小乌龟爬山坡”;望着那个喊我乳名的老奶奶,她一脸茫然。眼前的老人孩子,对她来说,全是陌生人,倒是邻居养的一只踱步的公鸡和几只母鸡以及拴在树下的山羊令她兴奋,那是她在电视和手机视频里认识已久的“朋友”。

⒃她不知道,在故乡被时间打败之后,我和她都将成为回不去故乡的人。

(选自2015年2月25日《中国青年报》,略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对于故乡被时间打败始终感到无可奈何。

B. 本文环境、人物描写和情节的推进,都能很好地为表现主题服务。

C. 作者将客观叙述描写和主观感受抒写相结合,笔调凝重深沉。

D. 作者内心苦苦挣扎,对故乡被时间打败心有不甘。

2.第⒂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请作简答。

3.清代文华殿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张英得知在安徽桐城老家的家人与邻居争墙基地界的事后,写了一封信给家人,该信是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便拆墙,后退三尺让路。请联系这个故事与本文内容,简要说说本文第⑼段画线句子的内涵与张英诗句的内涵有何异同。

 

1.B 2.反衬(“对比突出”)了女儿对于故乡的人、事、物的陌生淡漠,更加突出表现了作者面对面目全非的故乡所感受到的无奈和失落。 3.参考要点:相同处都是说风物长宜放眼量(不值得为眼前利益斤斤计较)。不同处:张英诗句主张强势一方应该主动作为,谦让友善。(态度主动退让,与邻为善);第⑼段画线句子意思是争执双方的任何得失都经不起时间消磨,无须斤斤计较。(态度消极无奈,在时间面前人很可怜,任何争斗都无价值。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是一道综合题,既有内容的考查,也有技巧的考查。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正确”还是“错误”,是“一项”还是“两项”。本题中,B项,“本文环境、人物描写和情节的推进”有误,本文不是小说,没有情节。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⒂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请作简答”,这是考查句段的作用,题干中给出提示“表达作用”,主要从内容上回答,即写了……,表现了……。“邻居养的一只踱步的公鸡和几只母鸡以及拴在树下的山羊令她兴奋,那是她在电视和手机视频里认识已久的‘朋友’”,“踱步的公鸡和拴在树下的山羊”让女儿兴奋,是“认识已久的‘朋友’”,而前面写到女儿“不知祖坟为何物,站在坟前喜笑颜开,徒留我和父亲神情凝重;望着车窗外连绵不断的丘陵山峰,她随口而出的是‘小乌龟爬山坡’;望着那个喊我乳名的老奶奶,她一脸茫然。眼前的老人孩子,对她来说,全是陌生人”,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女儿对于故乡人、事、物的陌生淡漠,表现作者面对面目全非故乡的无奈和失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基本框架看,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孔子以礼为基础,提出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进而建立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礼仪是经世治国的道德秩序,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

②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可以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将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向善、为和、有序的价值观念,放进现代文化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的阐释,就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与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相联系,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③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既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也有着很强的渗透力。为此,我们应该深入分析礼仪文化价值观念引导社会行为规范的路径,借鉴传统礼仪文化的教育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社会生活,真正收到实效。

④礼仪文化发生作用的方式,是使礼仪意识变为礼仪行为,再使礼仪行为变为礼仪习惯,形成社会氛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现代礼仪文化的价值取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内涵,对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追求进行提炼,与友善、和谐、文明、法治等现代价值观念联系起来进行科学阐释,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使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⑤遵循礼仪文化的价值取向,制定各行各业的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按照核心价值观和礼仪文化价值取向的要求,根据各行各业和不同群体的特点,制定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通过完善市民礼仪规范、村民礼仪规范、学生礼仪规范、家庭礼仪规范和商务礼仪规范,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礼仪庆典活动,形成一整套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礼仪规范和仪式,做到有章可循。

⑥将礼仪文化教育纳入公民教育,融入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之中。礼仪素质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素质,应该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融入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通过家庭教育,从娃娃抓起,形成礼仪习惯;通过学校教育,学习公民礼仪,掌握做人规则;通过社会教育,学习职业礼仪,掌握从业规则。通过各个环节的礼仪教育,使每个公民学习和掌握做人的规范和做事的守则。

⑦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使礼仪文化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自律,西方礼仪文化强调他律。我们应该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同时,通过一些仪式和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使礼仪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礼仪行为,变成全社会的礼仪习惯,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

(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9月24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礼仪文化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礼仪文化发端于孔子,博大精深,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念。

B. 中国礼仪文化是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目的在于建立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

C. 中国礼仪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基本内涵是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

D. 中国礼仪文化对应催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礼仪文化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但因为其内核合理,所以其价值观念可以超越时空。

B.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排斥礼仪文化,它可以有条件地接受吸收礼仪文化。

C.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渗透力,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有启发意义。

D. 市民、村民、学生、家庭和商务礼仪规范,都不能罔顾核心价值观和礼仪文化价值取向的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收到实效,就要形成社会氛围,从而形成现代礼仪文化的价值取向。

B.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收到实效,就要对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进行科学阐释,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

C.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收到实效,就要使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D.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收到实效,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使礼仪文化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根据要求作文。

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

请以“忘记与铭记”为话题作文(体裁不限),字数控制在800字以内,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教师给高三学生列出的学习流程图,请把这个学习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美始终是其一贯追求的目标。

所以丑行在戏曲领域中具有特殊的功能。

我国的戏曲是一种唯美的艺术形态。

在古老的《踏摇娘》中就已经具备丑行的表演,参军戏基本上就是丑角戏。

但是,美与丑是对立统一的,美的表现也必须以丑进行衬托。

在我国戏剧发展史上,丑行的表演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传统。

A. ③①⑤②⑥④    B. ⑥④⑤②③①

C. ③①⑥④⑤②    D. ⑥④③①②⑤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如果我们今天的决定与当初坚持的宗旨       ,公司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成功需要脚踏实地地努力,只靠烧香拜佛,这是        ,其结果可想而知。

有些企业一面想要以诚信示人,另一面却在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如此        ,企业的信誉怎么能树立起来。

A. 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缘木求鱼

B. 南辕北辙缘木求鱼背道而驰

C. 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D. 背道而驰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