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浣溪沙 新年夜坐(乙) 猿和风声落槛边。鼠窥人...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浣溪沙    新年夜坐(乙)

猿和风声落槛边。鼠窥人影过灯前。乱书翻尽不成眠。

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可堪身滞海南天。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落”把看不见的声音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风和猿声两意象叠加在一起,倍增新年独坐的凄凉。

B. “窥”“过”灯前,写出了鼠的无惧诗人,颇有它乃此间主人的感觉,益发表现出诗人客居外乡之感。

C. “乱书翻尽”是细节描写,表现的是诗人对不能回家的愤怒之情,是一种发泄行为。

D. 本词表现出一种“客的意识”,即孤单、寂寞的异乡飘零之感。

E. “堪”,忍受之意,可堪,就是可以忍受;“海南天”,写出了身处极远之地,作者身处外乡,但仍能忍受。

2.“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如何断句?三“夜”与三“年”重叠有何妙处?

 

1.CE 2.①断句: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②“夜”与“年”叠词,既形象地传达出“哽咽”的味道(夜夜夜、年年年),又表达出每年(年年)每夜(夜夜)都陷入愁苦中和年华已经的悲哀中的意思。 【解析】 1.试题分析:C非愤怒,而是无奈;D可堪,是不能忍受。鲁迅诗云:敢有歌吟动哀。敢,就是不敢之意。同理,可堪,就是不堪之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采桑子·重阳(甲)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天万里霜。

下列对诗句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句仿用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突出了“天难老”,再用“天难老”与“人生易老”对比。

B. “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

C. “一年一度秋风劲”,紧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

D. “寥廓江天万里霜”句摹画出一幅宏阔、秋色无限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身渺小、前途茫然的无限感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

B.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

C.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

D.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

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义人也”的一组是(   )

①去而事智伯    ②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    ③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④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    ⑤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⑥今日之事,臣固伏诛

A. ①②⑤    B. ②③⑤    C. ②③④    D. 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豫让改变姓名,入宫清扫厕所,想暗杀赵襄子,被赵襄子发现,襄子认为他是贤德之人,没有杀他。

B. 豫让“漆身”“涂炭”,改变样貌,目的是伺机为智伯报仇,朋友劝他凭借才能接近赵襄子以报仇,他认为不义,没有同意。

C. 豫让不为范氏、中行氏报仇是因为他们待他一般;为智伯报仇是因为智伯像国土那样对待他。

D. 赵襄子对豫让有不杀不恩,故而当豫让第二次被抓后,他为报答赵襄子,只刺击赵襄子的衣服来为智伯报仇。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2)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感悟唐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用陈子昂的这两句诗来概括唐诗的地位恐怕再恰当不过。唐诗,她是中华文化的高峰,在这座高峰上涌现出了多少才华横溢的诗人、千古流传的名句;唐诗,她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文化遗产。

但是,当历史走到今天,唐诗正在面临一场危机,她的地位开始动摇,她的存在开始被人漠视,她的深沉难以被人理解这危机来自全球化的文化威胁,来自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但是这威胁真正的可怖之处在于它的根源并不是来自外部,而是自内而生并不是西方人在消解唐诗的价值,而是炎黄子孙自己在疏离自己的文化。唐诗面临的挑战不是让陌生的西方人接受她,而是让所有的中国人理解她。

为什么我们还要读唐诗?也许翻开李元洛先生的《穿越唐诗宋词》可以找到最好的解答。唐诗让我们体会到中华文字的精致奥妙,让我们不再因枯燥的语文测验而磨灭对于祖国文字的灵感,让我们真正地体验语文学习的精髓而这些常常能让我们更积极而轻松地面对考试;同时作为一个站在文明冲突交界处的青少年,唐诗更让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理解自己作为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培养自己的文化认同感。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试想有哪种文字可以用如此简约的方式体现语言和修辞的力量。美国诗人庞德曾经翻译过《长干行》,但是青梅竹马到了他的笔下、到了英文的表达中却完全失去了意味。唐诗的一字一句或是捻断数茎须的炼词之果,或是随兴而至的天才之作。

唐代才华横溢、魅力四射的诗人实在是不胜枚举,这里我需要特别地说一说李白与杜甫。李白是诗人中的天才,令后人感叹难以模仿、难以企及,而李元洛先生则让我们从另一角度去读李白,那就是他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不汲汲于名利、不戚戚于富贵,这是远远超过诗才诗艺的更高的境界。再看杜甫吧,沉郁顿挫的诗句、忧国忧民的情思、悲悯苍生的胸襟,都已化为了那个时代最深沉的底蕴。在这沉郁、忧思、悲悯之中,杜甫从孤舟中陨落,落入了那条埋葬屈原的河流,同他的先人一样化为了永恒的精神。

感谢李元洛先生的书,让我重新认识唐诗。对我来说,这是一次中华文化的寻根之旅,一次民族瑰宝的重新挖掘。唐诗的力量是饱满的,唐诗的魅力是多元的,唐诗的价值是永恒的。他用了一种怅望的目光,站在现实的一头向千秋之前的唐朝远眺,这眺望中有的是对那个文化鼎盛时期的憧憬,是对当今现实社会的批判。但这种怅望的价值究竟何在?是不是我们要像唐人那样生活才能重回真正的民族文化的顶峰,才能真正让我们达到文化追求的极致?当然不是。这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需要的。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文化,今天的一根柳枝恐怕已不能表达那种离别的依依之情,交通的方便也让我们不再要像李白那样徒步游走,今天的我们有属于这个时代的表达方式。只是在这个时候,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我们需要一种精神,即对经典文化的热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唐诗危机的根源是炎黄子孙对自己文化的疏离。

B. 唐诗能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中华文字的精致奥妙。

C. 唐诗能让我们理解文化并培养自己对文化的认同。

D. 唐诗具有饱满的力量、多元的魅力和永恒的价值。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阅读唐诗有助于我们轻松应对枯燥的语文考试。

B. 唐代诗人的才华横溢,现代人难以模仿和企及。

C. 杜甫的沉郁忧思如同屈原,已化作永恒的精神。

D. 对于唐诗这样的经典,现代人需要热爱和认同。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唐诗是中华文化的高峰,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文化遗产,具有空前绝后的地位。

B. 就语言和修辞而言,包括英文在内的其它文字很难表达出唐诗中所蕴含的意味。

C. 对作者来说,阅读李元洛先生的《穿越唐诗宋词》就是一次对唐诗的重新认识。

D. 如果我们能认同自己的文化,就能重回民族文化的顶峰,达到文化追求的极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我走过许多地方,有崎岖的,有平坦的;我阅读过不少故事,有寒冷的,有温暖的,……但没有哪一片土地、哪一个故事不值得我关注。”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3)不得抄袭;(4)书写规范。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自信,是理论自信之根.传统文人常用"腹有诗书气自华"显示自信.从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的关系看,_________,"气自华"是自信的结果和表现。文化范围像大海那样宽广,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等。中国人爱喝茶,俄国人喜饮酒,美国人放不下枪,诸如此类,统属文化。按文化大逻辑,理论属于文化,是文化的一个种类;________,再有理论,如同先有根,再有树;文化体量大;资源足,理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文化之根伸得广、扎得深,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