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独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独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的复杂关联。除了自然界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的影响之外,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同一月夜也,球筵羽筋,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在不同的人眼中,自然的面貌原本就是不同的,给人的感触也不一样。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方面,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使人产生或悲或喜之情;另一方面,人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本无情感知觉的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了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在自然施与人巨大影响的同时,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对这种人与自然之间奇妙的生命共感现象,西方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自然变化、草木荣枯,使古人看到自己的影子,觉察到自己的生命,并联想到万物与人的生死。因此,在古人的诗文中,纯粹的自然现象是没有的,流动的水,吹过的风,开落的花,都与人自己的命运休戚相关。

生命的共感帮助我们理解了自然物与人的生理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却难以解释为什么有的自然物可以引起人的快感,有的则引起人的悲感。这就需要探讨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的问题。

异构,指二者之间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同质,指两种物质之间本质的相同。前者将两种物体区别开来,后者则将两种物体联系在一起。人类和自然,无论形式差异多大,都遵循生命的规律,如生老病死、兴衰荣枯。只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具有更强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介入,因此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都是人赋予它的。但久而久之,这种内涵脱离了人的主观赋予而内化为物的客观属性了。比如,人愤怒的时候就像江海中翻滚的波涛,于是有人便赋予波涛以愤怒的含义;在悲伤的时候泪如雨下,于是有人便赋予雨以悲伤的含义。可是随着这些含义日趋固定,当后人写“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时,写“泪飞顿作倾盆雨”时,谁还会为这些自然物的原初含义而大动脑筋?在人们看来,这些自然物所包含的愤怒、悲伤、愉悦等含义似乎是它们与生俱来的。

自然物之所以能表现人的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它本身必定也具有能够使人赋予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这种特质,被西方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称为“力的结构”。于人的情感也受着形式不同但实质一样的力的结构的制约,所以,人便自然地从外部事物中观由察并提取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内在意义,从而将该事物作为表现自己某方面的情感的特定载体。

由此可见,人们观察自然并借以表现自我情感,是一种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这个活动中人的心理情感的作用会得到强化,但自然的物性特征也不可忽略。

(摘编自尚永亮《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与异构同质》)

1.下列各项中,其情境不能体现原文所说人与自然之间“生命共感”的一项是(    )

A. 《一剪梅》中,独居的李清照看到荷花渐渐凋谢,感觉竹席凉意袭人,于是强打精神驾舟出游,却无心赏景,只是遥望远空,期待鸿雁飞过。

B.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接管草料场的林冲看到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大雪纷纷扬扬,感觉身上寒冷,冬夜难挨,便挑起酒葫芦出外买酒。

C. 《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辞官归家,端起酒杯自斟自饮,看到院子里的松树傲然挺立,菊花灿然怒放,他感觉到心中涌出一种久违的快乐。

D. 《长恨歌》中,唐明皇从蜀地回到长安,看到宫苑内荒草遍生,落叶满阶,夜晚萤火明灭,白露凝霜,曾经春宵苦短不早朝的他,彻夜无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中,自然界的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施加着一定的影响,而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B. “峰恋如聚,波涛如怒”体现着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现象,也体现着自然与人异构与同质的问题,它是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

C. 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是人赋予它们的,但是时间久了,这些特定的精神内涵就成了这些自然物天生固有的属性了。

D. 要让某个自然物表现人的某种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这个自然物本身也必须具有能够使人赋予其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饮冰室文集》中“同一月夜也……,”这段话,说明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两种形态: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人也会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自然上。

B. 自然界的事物本来是无知觉无情感的,人却可以将自己的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成为艺术形象。

C. 人与自然既存在异构关系,又存在同质关系,没有前者,人与自然就不可区分,没有后者人与自然的联系将很难建立,人们就不会将情感投射到自然物上。

D. 当人有了某种情感,他观察外部事物时又恰恰提取到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内在意义,于是该事物就成为他表现自己某方面情感的特定载体。

 

1.B 2.C 3.A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各项中,其情境不能体现原文所说人与自然之间‘生命共感’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和应用。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大雪纷纷扬扬”有误,文章第一段对生命共感的说法是“人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本无情感知觉的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了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在自然施与人巨大影响的同时,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由此可知,文中的朔风大雪,对林冲而言,主要是恶劣的处境和故事的背景,而不是林冲内心情感的投射。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C项,“就成了这些自然物天生固有的属性了”有误,“这些特定的精神内涵”是人们赋予它的,不能说是它们“天生固有”的,原文明确写到“这些……含义似乎是它们与生俱来的”。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说明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两种形态: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人也会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自然上”有误,这段话主要说明“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情感表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浓荫匝地,是飞禽、走兽们喜爱的休息场所。飞禽、走兽们谈论着自己去各地旅行的经历。大树也想去旅行,于是请飞禽、走兽帮忙。飞禽瞧不起大树没有翅膀,拒绝了。大树于是想请走兽帮忙,走兽说,你没有腿,也拒绝了。于是,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里包含着种子。果实被走兽们吃了后,大树的种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时南京又称建康、临安,镇江又称京口,开封又称东京,杭州又称钱塘。

B. 关中,指潼关以西的地区;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河北河南,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

C. 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D. 《汉书》是南朝宋范晔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共100篇。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从宫到羽,按照音高的从高到低,形成一个五声音阶。

B. 笞刑也是指古代的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臂、腿、背的刑罚,隋代把它定为五刑之一。

C. 先秦时衣长而裳短,后来变成衣短裳长。古代体衣,在质地、颜色上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D. 案,又称食案,古代孟光对丈夫“举案齐眉”里的案就是食案,它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不愿意多谈大而全,大而全很容易兼顾各方面,常常每一块都做得不够好。小而美则体现一种专注的精神, ③ 就像一个匠人,专注于制鞋、制表或制包几十年 ④ 上百年,把产品做得像艺术品一样,最后形成了让人惊叹的艺术之美。所以,对于中国的互联网人来说, ⑤ 匠人精神是一种发自骨子里的精神, ⑥ 是做事的准则和方法。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虽然  但  /    甚至   如果  那么

B. 即使  /   它   或者   不仅  更

C. 尽管  但  这   甚至   /     也

D. 因    然而 /   或许   虽然  却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对于校园里时不时发生在学生之间的欺凌事件,很多人都是漠不关心,直到出现严重后果,才会被人们重视。

B. 好青年张怀从贵州来到南京第二附属医院,补缴了一年前欠下的医疗费,被医院颁发了一张“诚信患者”的荣誉证书以示表彰。

C. 教育部表示,将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是为了实现中央关于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有关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D.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稳是主基调,是大局,在稳的前提下才能有所进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