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人。祖贵,户科给事中。父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人。祖贵,户科给事中。父宝,永州知府。顺之生有异禀。稍长,博贯群籍。年三十二,举嘉靖八年会试第一,改庶吉士。座主张璁疾翰林,出诸吉士为他曹,独欲留顺之。固辞,乃调兵部主事。引疾归。久之,除吏部。

十二年秋,诏选朝官为翰林,乃改顺之编修,校累朝实景。事将竣,复以疾告,璁持其疏不下。有言顺之欲远璁者,璁发怒,拟旨以吏部主事罢归,永不复叙。至十八年选官僚,乃起故官兼春坊右司谏。与罗洪先、赵时春请朝太子,复削籍归。卜筑(居住)阳羡山中,读书十余年。中外论荐,并报寝。

倭躏江南北。赵文华出视师,疏荐顺之。起南京兵部主事。父忧未终,不果出。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总督王忬以下俱贬秩。

寻命往南畿、浙江视师,与胡宗宪协谋讨贼。顺之以御贼上策,当截之海外,纵使登陆,则内地咸受祸。乃躬泛海,自江阴抵蛟门,一昼夜行六七百里。从者咸惊呕,顺之意气自如。倭泊崇明三沙,督舟师邀之海外。斩馘一百二十,沉其舟十三。擢太仆少卿。宗宪言顺之权轻,乃加右通政。顺之闻贼犯江北,急令总兵官卢镗拒三沙,自率副总兵刘显驰援,与凤阳巡抚李遂大破之姚家荡。贼窘,退巢庙湾。顺之薄之,杀伤相当。遂欲纠列围困贼,顺之以为非计,麾兵薄其营,以火炮攻之,不能克。三沙又屡告急,顺之乃复援三沙,督镗、显进击,再失利。顺之愤,亲跃马布阵。贼构高楼望官军,见顺之军整,坚壁不出。显请退师,顺之不可,持刀直前,去贼营百余步。镗、显惧失利,围要顺之还。时盛暑,居海舟两月,遂得疾,返太仓。李遂改官南京,即擢顺之右佥都御史,代遂巡抚。顺之疾甚,以兵事棘,不敢辞。渡江,贼已为遂等所灭。淮、扬适大饥,条上海防善后九事。

三十九年春,汛期至。力疾泛海,度焦山,至通州卒,年五十四。讣闻,予祭葬。故事,四品但赐祭,顺之以劳得赐葬云。  (节选自《明史》)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不复叙                         复叙:再度任用

B.坚壁不出                         壁:营垒

C.督舟师邀之海外                   督:督促

D.条上海防善后九事                 条:分条陈述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部主事指兵部职方司,全称职方清吏司,是明清兵部四司之一。掌理各省之舆 图(地图)、武职官之叙功、核过、赏罚、抚恤及军旅之检阅、考验等事。至清朝时, 兼掌关禁、海禁。

B.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

C.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D.讣闻又叫讣告是人死后报丧的凶讯。原指报丧、告丧,也指死者亲属向亲友及有关方面报告丧事用的文书的意思是让人知晓,讣告就是告知某人去世消息的一种丧葬应用文体。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

B.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

C.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

D.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将竣,复以疾告,璁持其疏不下。

(2)遂欲纠列围困贼,顺之以为非计,麾兵薄其营。

(3)故事,四品但赐祭,顺之以劳得赐葬云。

 

1.C 2.C 3.B 4.(1)当任务快要完工时,唐顺之又一次声称有病,想请假回家,张璁扣下了他的请求报告,没有给以答复。(“竣”、“下”、各1分,语意各2分) (2)李遂计划布置军队包围倭寇,将其困住,唐顺之则认为这样不妥,他率领部下进攻倭寇营垒。(“列”、“薄”、语意各1分) (3)按照旧例,四品官员只赐予祭奠,唐顺之因为有功劳,得到恩赐祭葬的待遇。(“故事”、“以”、语意各1分) 【解析】 1.C 试题分析:督:率领。应考虑与“师”一词的搭配。A项“复”作“再”解与《荆轲刺秦王》“乃复请之曰”中的“复”义同。C项“壁”可联系成语“作壁上观”中“壁”,同作“营垒”解。D项“条”是名词用作动词。做这类题时常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如果常用意均讲不通,就要考虑是否词类活用。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从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富裕型结构过渡。消费的功能更加多样化,消费标识功能正在逐渐增强。在我国的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等基本生活消费的支出比例在下降,科教文卫等消费支出的比例在不断升高,消费结构正在逐渐升级,越来越呈现出现代社会消费结构的特征。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消费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层级性,即不同阶层在消费上体现不同的需求。在较低阶层的消费结构中,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仍是这些阶层消费的主要目的,主要的消费支出仍集中在生活必需品上面;而在较高的社会阶层中,消费支出更多属于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对这些阶层来说,消费承载了更多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休闲式消费、社交式消费、身份性消费、炫耀式消费是他们消费的主要方向,消费更多的是与自我身份表达、社会认同联系起来。

大环境为人们的自由流动创造了很多机会,富裕之后的人们有了社会流动的欲望和可能,人们不再像以前一样囿于政策体制的局限,一生在同一个地方生活。如今,人们的流动欲望被激活,社会流动呈现出常态化,社会阶层结构正在向异质多元的现代型社会结构发展,逐渐从封闭、僵化、凝固的社会阶层结构向开放、流动、分化、重组的社会阶层结构转变,具体表现在:各种新兴阶层、边缘阶层逐渐涌现,阶层之间分化速度加剧,不同阶层之间在不断地分化重组,阶层位序在重新排列,中间阶层的比例在迅速扩大,中下阶层的规模在逐渐缩小,现代型社会结构在不断分化与融合的彼此推进中日趋形成。

传统的家庭结构经历着巨大的变迁,原有的纵向型、谱系型的大家族式的结构正在缩 小,家庭规模正在向小型化发展。新的家庭结构类型不断出现,在城市出现了诸如丁克家庭、空巢家庭、单身家庭等;在农村,隔代家庭比例迅速上升,漂泊家庭和分离的核心家庭比例增加。此外,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出现平等化趋势,父权制、宗法家长制的情况正在大大改变。与之相伴,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如空巢家庭养老问题,农村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问题,传统家庭观念、亲情感的日趋淡薄。在社会日趋多元、异质化日增的今天,我国的家庭结构如何顺应社会结构发展的趋势,使家庭结构的调整与现代社会结构的发展相契合,理应成为今后政策制定时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丰衣足食之后,社会结构的变化还会表现在民主意识的增强对政治结构的改善提出新要求,对政府职能从管理向服务转变提出新要求,对社会管理格局中要特别重视社会组织、大众参与提出新要求,对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提出新要求,对人际交往结构提出新要求,等等。

(选自谢志强《中国社会结构变动趋势应对》,有删改)
1.下列关于社会结构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在逐渐升级,消费的功能更加多样化,科教文卫等消费支出比例不断攀升。

B.在较低阶层的消费 结构中,消费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生活必需品上面。

C.阶层结构发生了转变,主要体现在人们的社会流动欲望被激活,社会流动呈现出常态化,趋向异质多元。

D.在现代型社会结构形成过程中,我国的家庭结构顺应社会结构发展的趋势,家庭结构的调整与现代社会结构发展相契合。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的消费结构呈现明显的层级化,总体上由温饱型向富裕型过渡,消费标识功能正在逐渐增强。

B.家庭结构由传统的大家族式结构向小型化家庭结构转变,带来了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等问题。

C.丰衣足食后,社会结构的变化会在民主意识的增强方面提出新要求,这正是社会结构变化的目标。

D.社会阶层结构融合与分离之时,中间阶层的比例在迅速扩大,中下阶层的规模在逐渐缩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阶层在消费上体现不同的需求,在较高的社会阶层中,更集中于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

B.中国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使人们自由流动更加频繁,各种新兴阶层、边缘阶层逐渐涌现。

C.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农村隔代家庭、丁克家庭比例增加,这给农村发展带来了重大难题。

D.社会阶层从温饱型消费向丰衣足食后的发展型消费转变后,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必须作出切实的回应和变革。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过去的大师求的是学问,不是学位;求的是文化,不是文凭;求的是本事,不是本子;求的是炼金,不是镀金。而我们呢,恰恰相反.....

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自选角度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自定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请写出该标识的设计元素,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200个字。

答:设计元素:                                                      

寓意: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从根本上说,文学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1)                     。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2)                            。想像不仅对于诗人的创作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像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3)                          。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了解了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开始进入对诗的本身的理解,这时,在眼前展示的是诗的形象,这是诗人想像的产物。欣赏活动可以认为是对于诗人想像活动的再经历和再体验。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无意颂扬苦难。如果允许选择,                               

而且我相信,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深刻的底蕴。

由于它来之不易,绝不会轻易丧失

人性的某些特质,唯有借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

我宁要平安的生活,得以自由自在地创造和享受

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

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

但是,我相信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必含内容

A①⑤②④③⑥   B③⑥④②⑤①     C①⑥④②③⑤   D③④⑥①②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