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处 分 汤其光 夏季的雨是头急脾气的驴,说下就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汤其光

夏季的雨是头急脾气的驴,说下就下。这不,刘庄村因为背靠河,两三场大雨过后便漂了起来,整个村泡在了水里,把村委会主任张大保忙得够呛,又是组织群众清除田里积水,又是日夜带领民兵巡视河堤。一场雨使他瘦了整整一圈。

现在天总算有些放晴,虽然太阳在暗灰色的云里穿来穿去,有点无精打采,张大保见了还是高兴得恨不能飞上天亲它一口。心里绷紧的弦一松,困意便袭来,他正恍惚着往家里走,准备回去好好睡上一觉时,村文书急匆匆找到他,说镇政府让赶紧统计下被雨淋塌的房子报上去。张大保就冲文书摆摆手,有点不耐烦地说:咱村倒房的不就张老三的两间吗?前天人还是咱俩背到村委会的呢。你还请示个啥,报上去就是了。

张大保想起前天转移张老三的事就有点心惊肉跳,庆幸自己去得及时,避免了一场事故发生。张老三是村里没儿没女的五保户,当初还不是五保户的时候因为贫穷,盖房子时能省就省。房子历经这几年的风雨考验后,早就和张老三本人一样疾病缠身了。前天,张大保在组织群众清除田间积水时,心里老感到还有一件什么事没有做,还是文书无意提醒了他。等他跑到张老三家一看,房子在大雨中变了形,墙体正向一边倾斜。摇摇欲坠这个词当时在张大保脑子里一闪而过。他和文书二话不说,冲进屋里背起张老三就走,直到在村委会把他安置好后,俩人的心还在狂跳呢。

见主任不满,村文书不知怎么有些委屈,哭丧着脸比划着说:可是……他的房子并没有倒啊,还是那要倒不倒的老样子,也只能算是危房,与这次上报倒房户的条件不符,没法上报啊!

竟然还没有倒?真奇了怪啦!走,瞧瞧去。张大保惊诧万分,一脸不解。

到地方一看,真跟文书说的一样,房子还歪歪斜斜地竖在那儿,像是正拼尽最后一口力气准备与大雨继续搏斗,张大保重重地叹口气,问文书:这还不算倒房?

不算,这次规定房体被淋受损或倒塌才算。这只能算危房,标准是不一样的。文书斩钉截铁地回答。

这该死的房子,怎么就不倒呢?怎么……怎么就不倒呢?张大保急了,自言自语反复地说。因为房子不倒就没法上报,不上报哪来的补助,没有补助房子就不能重新盖。张大保越想越急,走到房子旁,看着欲倒的房子气不打一处来,抬脚向房子就是一脚:你怎么就不倒呢?

房子地发出声闷响,倒了。张大保和村文书愣了片刻,相互对视一眼,不知为什么反而同时长出了一口气。

过了几天,镇倒房验收组来村里验收了张老三的倒房。又过了半个来月,张老三搬进了新房。就在张老三搬进新房的当天,镇纪委接到举报,下来了调查组,说村主任、文书在上报倒房时弄虚作假,人为地把房子推倒。调查组找到张大保,张大保承认踢过一脚,还说了不关文书事,并在询问笔录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写了检查。既然举报基本属实,张大保很快便挨了个党内警告处分。处理文件下达后,张大保中午一回家便满面笑容地对老婆说:给俺炒俩菜,俺要喝两杯,这回挨处分值。

恰在这时,电话铃响了,是镇长打来的。镇长说:知道你小子有委屈,赶紧过来我们喝两杯好好聊聊。放心,这回我掏钱。

放下电话,张大保突然感到自己好像真有了委屈,鼻子酸酸的,眼泪最终没有掉下来。

摘编自《天池小小说》,略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乡村背景下,这篇小说塑造了村委会主任、村文书以及镇长等基层干部形象。语言质动,极具民间性,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B.小说开篇把夏季的雨比作一头急脾气的驴,突出了夏雨急迫迅猛的特点,点明了张大保受到处分的根源,为小说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C.小说旨在通过描写水灾后村委会主任张大保为上报村民危房而引发的一连串事件,传达出讽刺意蕴,让人感到现实的冰冷与无奈。

D.张老三是刘庄村的五保户,无儿无女,疾病缠身,水灾中被张大保从摇摇欲坠的危房中救出,后又因得到补助搬进新房,实属幸运。

E.文书是镇政府文件内容的了解者,他推动了张大保脚踹危房的情节,成为张大保行动的见证者和形象的烘托者,是作者精心安排的。

2)小说第3段的插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村主任张大保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部分写到张大保坦然接受处分后,镇长打来电话表示理解和安慰,你认为这样的处理是否画蛇添足?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1)A E (选一个得2分,两个全选得5分) (2)①补充了危房险些夺人性命的情节; ②展现了村主任张大保一心为民不顾危险的品质; ③为下文危房最终成为倒房作铺垫,反衬了文件的教条死板。(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3)①一心为民,不计辛苦。在水灾中日夜忙碌,组织群众清除田里积水,带领民兵巡视河堤。 ②不畏危险,不顾个人得失。在水灾中先是冲进五保户张老三摇摇欲坠的房中背起人来就走,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后又心急于帮助张老三得到补助搬进新房而一脚踹倒危房,却不计个人得失。 ③勇于担当,心地坦诚。镇纪委接到举报调查倒房事件时,勇于承认自己踹倒危房之事,并说不关文书的事,坦然接受了处分,彰显了基层村干部淳朴为民的形象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4)(观点一)小说结尾写镇长打来电话表示理解和安慰不是画蛇添足。 ①农村基层干部张大保身先士卒、急人所难、不计个人安危与得失的精神理应得到肯定,镇长的电话强化了小说的主旨。 ②在张大保受委屈遭处分时,镇长的电话使小说充满温情。 ③结尾这样写,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④有利于展现张大保更为丰富的情感世界,也有利于展现出心系百姓、体恤民情的基层群体干部形象,使作品在一定的讽刺意蕴的背后主题变得更积极。 (观点二)小说结尾写镇长打来电话表示理解和安慰是画蛇添足之笔。 ①如果不写镇长打来电话表示理解和安慰,会使坦然接受处分的张大保淳朴高尚的基层村官形象会更加突出,其勇于担当、不计个人得失的个性也会更加鲜明。 ②小说结尾写镇长打来电话对张大保受到处分表示理解和安慰,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小说所折射出来的深刻的讽刺意蕴,让人觉得温情有余冷峻不足,引人思考的程度削弱了。 ③小说结尾如果写到张大保坦然接受处分就戛然而止,故事情节会更加紧凑,更能令人回味。 (观点鲜明2分,言之成理,要点清晰6分。) 【解析】 (1)试题分析:B项“点明了张大保受到处分的根源”错,张大保受处分是因为有人举报他弄虚作假。C项小说虽具有讽刺意蕴,但主旨却在于表现基层村官一心为民的淳朴品质和关心群众的工作作风。小说中的人物身上流淌着浓浓的温情,并没有“让人感到现实的冰冷与无奈”。D项“实属幸运”错,被救与搬进新房都得益于张大保的关心与帮助。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内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                                                两句意思一致。

(2)《阿房宫赋》中总括秦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的语句是                                 

(3)《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文后各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1. 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但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请简要说明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除德安推官。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

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母丧归。服阕赴京。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迁江西副使。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正德九年三月上日: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

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乃谪戍沈阳。居四年,宸濠果反。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以父忧归。

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桂萼合,璁、萼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诸大臣皆忌之。帝始终优礼不替。

九年秋卒。赠少保,端敏。

摘编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B.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C.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D.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疏,又称奏议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世宁通晓军事。他的军事才能在流寇攻打沧州时展现出来,流寇攻打沧州七天七夜,沧州城还是没有攻破,最后,流寇被迫撤离。

B.胡世宁疾恶如仇。他为人风格端庄、峻严,任广西太平知府时,太平知州李浚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

C.胡世宁不畏权贵。他果断揭发宁王宸濠骄横不法和造反的意图,虽遭受迫害,并被关进监狱,也毫不屈服,他最后被谏官营救出狱。

D.胡世宁举贤荐才,唯恐他们仕途不通达,有被罢官、考评中被黜斥、被当时大臣压制的,他连上奏章推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

(2)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自古以来,哈尼人都是修沟造渠,引高山森林中的泉水来灌溉梯田,水沟开挖量巨大,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完成,个人或村寨往往不能独立承担。哈尼人就户与户联合或者村与村联合,一起挖沟引水,通过出资的多少和投入人力的多少核定每个村寨、每一户的分水量大小。为了避免发生水纠纷,能够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水资源,哈尼人发明了分水木刻来进行分配。分水木刻,哈尼语称欧斗斗,它是选用板栗树、黑果树等材质坚硬的木料,在木料上刻出底部同样平整但宽窄度不一凹槽的一根横木。

尽管在哈尼人分水制发明和形成的时代并没有所谓技术美这样的名词出现,但实际上技术美的审美形态已经存在。技术美的内涵首先由技术品表现出来。人们创造任何一个技术品,都是具有实用性的。分水木刻作为分水制度的物质载体,是哈尼人为了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而创造的工具,起到了准确计量各块梯田用水量的作用,可以说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明渠流量计。分水木刻放置于每个水沟的分叉处,水要分几条沟就在分水木刻上刻几个凹槽,不同宽窄的凹槽决定了每个子水沟所灌溉梯田水量的大小,从而保证了每块梯田都能得到约定的用水量。哈尼人还以长方体为形状标准来制作分水木刻,长方形的设计,比其他形状更能防止水流的溢出,进一步提高了分水的准确性,且用料最省,是实现分水功能的最大化的典型形式。可见,分水木刻作为一种技术品,不仅具备了实用性,还具有了美的形式。

分水制是指哈尼人经过村与村,户与户集体协商,根据挖沟时投入的人力、物力来确定每块梯田的水流量大小的民间制度。就其本质而言是商定分水木刻上凹槽宽度的一系列民间规约,是体现分水木刻功能的外在表现形式。分水制约定,投入多者,分水木刻凹槽宽,水流大,反之,投入少者,凹槽窄,水流小。为了确保凹槽计量单位的统一和准确,一般哈尼人还约定以某人的右手掌四指根部宽度为一基准单位,按照之前的协商结果对水流量进行分配,对用不了一个用水单位的,则缩减为一指、二指、三指进行细分,其中排除用小拇指宽度进行计量。照各家权益定制出的划有不同刻度的木刻,安放在各家田块的入水口,随着沟水流动调节了各家各户的用水,这样既公平合理而又有科学性。

分水制虽然是一种抽象概念,但它与分水木刻有机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内容与其外在形象的相互统一,不可避免地以技术美的形态表现出来。分水制度经过了历史的考验,哈尼人代代相传,凝聚的已经不仅仅是生产技术,而是人的情感,对待分水制已经不仅是对实用功能的欣赏,更是对对象存在的审美。在现代农业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分水制还一直在沿用,它一方面使生产劳动的效率得以提高和完善;另一方面使分水的模式更趋于合理、更具有系统性和易于管理,给哈尼人带来了巨大的好处,符合哈尼人群体共同利益诉求。因此,分水制也渐渐和审美主体使用上的满意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了愉悦感和轻松感,构成了技术与审美的有机统一。

1.下列关于分水木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分水木刻,在哈尼语中称欧斗斗,选用坚硬的木料制成,是哈尼人为了避免发生水纠纷,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水资源的工具。

B.分水木刻通过在横木上刻出底部同样平整但宽窄不一的凹槽调整水量大小,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技术美的价值。

C.分水木刻放在每个水沟的分叉处,要分几条沟就在分水木刻上刻几个凹槽,不同宽度的凹槽决定了每块梯田的用水量,从而保证了每块梯田都能得到充足的灌溉量。

D.分水木刻以长方体为形状标准来制作,这种设计与其他形状相比,既能防止水流的溢出,提高分水的准确性,又能节省用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分水木刻是分水制的物质载体,能够准确计量各块梯田的用水量并合理分配,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明渠流量计。

B.分水木刻代表分水制发明和形成,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出现所谓的技术美这一名词,但是,哈尼人在发明制作时就已经认识到了其审美形态的存在。

C.分水制是哈尼人集体协商的分水约定,它是根据挖沟渠时投入的人力、物力的多少来决定每村、每户、每块梯田的水量大小的,投入多凹槽就宽,投入少凹槽就窄。

D.为了进一步确保凹槽计量的统一和准确,哈尼人还约定以某人的右手四指根部宽度为基准单位,进行更细致的分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哈尼人修渠灌溉梯田,由于开挖沟渠的工程量大,投入的人力、物力多,因此,单个人、户、村难以完成,于是他们就联合挖沟引水灌溉梯田。

B.任何技术品的出现,最初都应首先考虑的是其实用性,而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就会考虑其审美价值,哈尼人的分水木刻就是这样的一种技术品。

C.作为抽象概念的分水制,一旦与分水木刻这一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构成内容与外在形式的统一,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了技术美的形态。

D.自古至今,哈尼人一直使用这种分水制,原因在于它既提高了生产劳动效率,又符合哈尼人群体共同利益诉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2014年9月15日《重庆晚报》报道,某大学毕业生小蔡,应聘好不容易进入复试,竟因为一份手写的简历,被公司取消录取资格!原来小蔡在400字的简历里,竟写了24个错别字。

此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请你就此事谈谈你的认识和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