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⑴—⑷题。 九月九日 崔善为(唐) 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⑴—⑷题。

九月九日

崔善为(唐)

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

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

霜浓鹰击远,雾重雁飞难。

谁忆龙山外,萧条边兴阑。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中国传统的重阳节,人们用登高、赏菊花、插茱萸等活动表示庆祝。

B.传统上秋季分为孟秋、仲秋、季秋,分别对应农历七八九这三个月,九月已是季秋之月,百花已经凋残。

C.颔联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写晚秋的寒气催落菊花凋零,只能到茱萸的子房去躲避早晨的寒意。

D.古诗写重阳节,多表达欢庆之意,而这首诗的尾联,想到自己身处萧条冷落的龙山边关,全无喜庆之意。

⑵“菊花是古代诗词中常见意象。下列各句中菊花与本诗颔联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句所表达的意境相同的两项是4分)

A.江城菊花发,满道香氛氲。(唐·岑参《送蜀郡李掾》)

B.菊花纷四野,作意为谁秋。(宋·陈与义《感事》)

C.菊花祗作旧时黄,白雪堆人头上。(宋·戴复古《西江月》)

D.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清·顾太清《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

E.篱畔菊花未老,岭头又放梅花。(近代·弘一《清平乐·赠许幻园》)

有人说,《九月九日》这首诗韵含悲难。本诗的韵脚是如何体现悲难的?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诗人常用”“的形象抒发情感。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             

       之句,李清照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写雁过也,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也有              ,鱼翔浅底,              的描写。

 

⑴C ⑵B.C答对一项得2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⑶“韵含悲难”是说这首诗的韵脚所用的字都表达悲苦艰难的情感(1分)。首联写景,以一“残”字写出百花凋残,万木零落的深秋景象(1分)。颔联写秋意萧索,“寒”字使人心生寒意(1分)。颈联借景抒情,“难”字写出诗人欲建功立业施展抱负而不得的痛苦心境(1分)。尾联写诗人远在龙山边关,“阑”字表达了在这萧索的深秋之际,即使重阳佳节,也意兴阑珊,毫无喜庆的兴致(1分)。 ⑷①雁阵惊寒②声断衡阳之浦③正伤心④却是旧时相识⑤鹰击长空⑥万类霜天竞自由 【解析】 (1)试题分析这题是对诗歌内容、情感、相关文学常识的综合考察。考生要认真阅读选项,结合诗歌找出错误的一项。C项“只能到茱萸的子房去躲避早晨的寒意”有误,应为“只有茱萸的子房包裹得严实,仿佛可以躲避早至的寒冷”原句“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由“菊花”可以推测“萸房”为花相关的部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

独孤及,字至之,河南洛阳人。为儿时,读《孝经》,父试之曰:儿志何语?对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宗党奇之。

天宝末,道举高第补华阴尉,辟江淮都统李峘府,掌书记。代宗以左拾遗召。既至,上疏陈政曰:陛下屡发德音,使左右侍臣得直言极谏。壬辰诏书,召裴冕等十有三人集贤殿待制,以备询问,此五帝之盛德也。然顷者陛下虽容其直,而不录其言,所上封皆寝不报。有容下之名,无听谏之实,遂使谏者稍稍自钳口饱食,相招为禄仕。此忠鲠人所以窃叹,而臣亦耻之。

今师兴不息十年矣,人之生产,空于杼轴。拥兵者第馆亘街陌,奴婢厌酒肉,而贫人羸饿就役,剥肤及髓。长安城中,白昼椎剽,吏不敢诘。官乱职废,将惰卒暴,百揆隳剌,如沸粥纷麻。民不敢诉有司,有司不敢闻陛下,茹毒饮痛,穷而无告。今其心颙颙,独恃于麦,麦不登,易子咬骨矣。陛下不此时厉精更始,思所以救之之术,忍令宗庙有累卵危!

今天下唯朔方、陇西有吐蕃、仆固之虞,邠泾、凤翔兵足以当之矣。自此而往,东洎海,南至番禺,西尽巴蜀,无鼠窃之盗,而兵不为解。倾天下之货竭天下之谷以给不用之军为无端之费臣不知其故假令居安思危自可厄要害之地俾置屯御悉休其余以粮储之资充疲人贡赋岁可以减国租半陛下岂迟疑于改作,逡巡于旧贯,使率土之患日甚一日?

上不能用。俄改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历濠、舒二州刺史。岁饥旱,邻郡庸亡什四以上,舒人独安。以治课加检校司,封郎中,赐金紫。徙常州。卒,年五十三,谥曰宪。

及喜鉴拔后进,如梁肃、高参、陈京、齐抗皆师事之。性孝友。其为文彰明善恶,长于论议。晚嗜琴,有眼疾,不肯治,欲听之专也。

(取材于《新唐书》)

】仆固:漠北的少数民族。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使谏者稍稍自钳口饱食             钳口:闭口不言

B.长安城中,白昼椎剽                 椎剽:杀人劫财

C.今其心颙颙,独恃于麦               颙颙:充满期盼

D.及喜鉴拔后进                       鉴拔:区别对待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以道举高第补华阴尉

陛下不以此时厉精更始

B.召裴冕等十有三人于集贤殿待制

民不敢诉于有司

C.此则五帝之盛德也

则易子咬骨矣

D.此忠鲠之人所以窃叹

忍令宗庙有累卵之危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然顷者陛下虽容其直,而不录其言

然而近来陛下虽然能容忍他们的直谏,却不采纳他们的意见

B.拥兵者第馆亘街陌,奴婢厌酒肉

掌握兵权的人只宿于馆驿,横行于街头,欺压奴婢,鱼肉百姓

C.百揆隳剌,如沸粥纷麻

百官互相诋毁攻击,如同滚沸的粥、纷乱的麻

D.陛下岂迟疑于改作,逡巡于旧贯

陛下岂能对改革犹豫不决,难以舍弃旧制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独孤及任左拾遗,上书陈事,先扬后抑,直陈皇帝治政之弊,显其忠直之节。

B.朝廷长期征战,十年不息,百姓不能安于生产,以至于财力耗空,陷入困境。

C.朝廷吏治混乱腐败,老百姓犹如茹毒饮痛,过着困苦不安、求告无门的生活。

D.独孤及任舒州刺史时发生灾荒,邻郡人死亡十分之四以上,而舒人生活安定。
6.请结合文中独孤及的志向,谈谈你对立志的认识。
7.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也谈到了。请在下面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亦不能至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试题

材料一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屠呦呦、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治疗疟疾的开创性疗法和治疗线虫感染的新疗法。

数千年来,寄生虫引发的疾病一直是全球一项重大的医疗问题,对全球最贫穷人口的影响尤其严重。今年三位获奖者针对破坏性最大的几种寄生虫病研发的疗法,使治疗这些疾病的手段得到了革新。

盘尾丝虫病(俗称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都是由寄生虫引发的。河盲症会造成患者角膜感染,最终导致失明。淋巴丝虫病会导致慢性肿胀,造成终生的红斑并致残。

日本微生物学家大村智是分离天然产物的专家,他专注于研究链霉菌,从土壤样品中分离了能够产生包括链霉素在内的多种抗菌物质的链霉菌的新菌株,并在实验室成功进行了纯化培养,从中筛选了50株最有前途的菌株,分析它们在对抗有害微生物方面的能力。

寄生虫生物学家威廉·坎贝尔利用大村智的链霉菌菌株,分离并纯化出了一种能有效对抗家养和畜牧动物体内寄生虫的成分——阿维菌素。阿维菌素随后被进一步化学修饰成为一种叫伊维菌素的物质。后经人体试验,发现从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同时对治疗其他寄生虫病也有效果。大村智和坎贝尔的贡献使一类能有效对抗寄生虫病的新药得以发现。

疟疾的病原体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寄生生物,这种生物会入侵红细胞,导致发烧,在严重情况下会造成脑损伤甚至死亡。全世界有超过3亿人面临疟疾感染风险,每年有超过45万人死于疟疾,其中绝大多数是儿童。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原有抗疟药氯喹因疟原虫产生抗药性而失效停用。此时,屠呦呦将研究视线转向传统草药,锁定从黄花蒿中提取纯化青蒿素。她又从与陶渊明生活在同时代的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中获得启发,提出用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素这一关键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黄花蒿粗提取物的有效单体——青蒿素。经临床试验,证实它具有胜于氯喹的满意疗效,抗疟新药青蒿素由此诞生。之后,屠呦呦率领的研究团队又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研究,最终确定了青蒿素的立体结构。是一个具有过氧基团的新型倍半萜内酯,打破了过去认为抗疟药必须含氮杂环的断言,为寻找新的抗疟药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取材于环球科技观光团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①②两处画线的指代内容,分析都正确的一项是

A.指代伊维菌素      指代青蒿素

B.指代阿维菌素      指代青蒿素

C.指代阿维菌素      指代青蒿素的立体结构

D.指代伊维菌素      指代青蒿素的立体结构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寄生虫引发的疾病不只对全球最贫穷人口产生严重影响。

B.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是由寄生虫引发的疾病,疟疾也是。

C.全世界有超过3亿人感染疟疾,其中儿童的发病率最高。

D.氯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因疟原虫产生抗药性而被弃用。

材料二

2011年,屠呦呦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理由是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国内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把青蒿素称为中药,并说它让人们重新燃起中药创新的希望。

其实青蒿素不是中药,而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成分单一、结构明确的化学药。所谓中药,应该是指中医传统上用来治疗疾病的中药材。中医虽然传统上也用青蒿治疟疾,但是中医所用的那种青蒿并不含青蒿素,已被证明对治疗疟疾无效。青蒿素是从与青蒿同属的黄花蒿中提取的。而中医几乎不用黄花蒿入药,更从来不用它治疟疾。青蒿素一开始也称为黄花素或黄花蒿素,后来为了表明其与中药的关系,才统一叫做青蒿素。再后来干脆在药典里把黄花蒿改叫青蒿,定为青蒿的正品,让人误以为青蒿素真的是从青蒿提取的。

况且,黄花蒿最初被用来代替青蒿使用时,里面的青蒿素并没有起到作用。因为中医的传统做法是把药物煎成汤药来治病的,而一旦加热到60,青蒿素的结构就被破坏,失去了活性,杀不死虐原虫了。屠呦呦的关键作用就是发现了这一点,因而想到了用乙醚提取。屠呦呦称,她是受到古代医方的启发才恍然大悟,不能用加热的方式来提取青蒿素。由于这个说法,人们说青蒿素的发现至少受益于中医。

事实上,葛洪记载的偏方是否真的能治疟疾,还值得商榷。青蒿素几乎不溶于水,用两杯水浸泡一把青蒿,就算用的是黄花蒿,也不太可能泡出达到药理浓度的青蒿素。即使葛洪记载的青蒿偏方真的对治疗疟疾有效,它也并没有被葛洪特别关注。葛洪在书中共搜集了43个治疗疟疾的偏方,而青蒿一条只是其中很不起眼的一条,只出现了一次,也没有说其疗效有多好。中医和民间仍然在不停地寻找治疗疟疾的方法,记录的药方更是多达数千个。中国古人从来就没能抗击疟疾,每次疟疾流行都死人无数。直到1950年,全中国还有疟疾病人3000万,每年病死数十万人。

(取材于方舟子《青蒿素和中药的关系》
3.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目前药典里的青蒿实际包括青蒿和黄花蒿两种植物。

B.黄花蒿在60以下服用就能够起到治疗疟疾的作用。

C.屠呦呦研究的关键技术环节是用乙醚来提取青蒿素。

D.中国古代治疗疟疾的药方虽很多但疗效却无从证实。
4.作者认为青蒿素不是中药的理由有哪些?请根据材料二分条概括。
5.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完成下列填空。

①“材料二结构明确的化学药结构具体指的是                       

②“材料二她是受到古代医方的启发才恍然大悟古代医方具体指的是
6.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的部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疟疾:字书写的第7笔是(竖折)

B.畜牧:作动词时读作xù,作名词时读作chù

C.葛洪:与陶渊明生活在同时代,是东汉时期人。

D.搜集:此处不能换作收集

材料三

除了屠呦呦的发现之外,中国过去一个世纪最重要的来自中药的药物发现还有,张亭栋等人发现了砒霜中三氧化二砷在治疗白血病中的作用,为白血病患者带来福音。

砒霜的化学成分为三氧化二砷。用砒霜治病,中医古已有之,北宋的《开宝详定本草》、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记载了砒霜的药性。西方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也曾用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但未获普遍接受。

上世纪七十年代,张亭栋的同事韩太云从民间中医得知用砒霜、轻粉(氯化亚汞)和蟾酥等治疗淋巴结核和癌症的方法,并将它们改制成水针剂,称癌灵注射液(后称癌灵1号),通过肌肉注射,对某些肿瘤病例见效,但因毒性太大而放弃。

其后,张亭栋与韩太云合作继续此工作。1972年后,张亭栋等一方面主要集中做砒霜治疗白血病的探索,另一方面分别检测癌灵1号的组分,发现只要有砒霜就有效,而肾脏毒性、血压升高的副作用则是轻粉和蟾酥带来的,且这两者对白血病本身并无治疗作用。

1973年他们发表第一篇论文,介绍了用癌灵1号治疗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的过程。他们明确知道主要用了砒霜的化学成分亚砷酸(三氧化二砷)和微量轻粉(氯化低汞)。经过治疗,6例病人症状都有改善,其中一例慢性白血病发生急性变的患者病情也有所缓解。该文还提到正在研究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效果。

1979年张亭栋等又发表论文,总结了他们从1973年至1978年的研究成果,认为对55例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的治疗效果最好。其中1973年至1974年单独使用癌灵1号治疗23例病人,1例儿童存活已经4年。他们指出,在与其他中药同时用药时,其他中药只用来支撑病人身体状况。1975年至1976年用癌灵1号加其他中药和少量化疗药物治疗20例,1977年至1978年用癌灵1号加其他中药和少量化疗手段治疗12例。对每一个病例,他们都根据血象分型,有明确的疗效观察。实验结果全部55例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缓解率70%,12例完全缓解,而且,药物对病人的毒副作用也很小。如果说,1973年的论文是他们发现癌灵1号的开创性论文,1979年这篇则是张亭栋等有关癌灵1号的成果性论文。

以屠呦呦和张亭栋为代表的研究人员取得的成果都得到了普遍应用,直接产生了治病救人的效果。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的发现清晰地肯定了古老的中药在今天仍然有益,传统中还沉睡着尚未开发的、可能进一步改善人类健康的潜力。

(取材于饶毅《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
7.根据材料三,下列对白血病有治疗作用的是

A.砒霜

B.砒霜和轻粉

C.轻粉和蟾酥

D.砒霜、轻粉和蟾酥
8.根据材料三,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和西方都有过用砒霜治疗白血病的记录,只是未获普遍接受。

B.张亭栋等人在1973年的论文中证明了砒霜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疗效。

C.张亭栋在用砒霜治疗白血病时会适当加入其他中药来降低砒霜的毒性。

D.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可推知,青蒿素和砒霜能够完全治愈疟疾和白血病。
9.根据材料一”“材料三,简述屠呦呦和张亭栋的科学发现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传说,佛祖的前身是位国王。有一回,他看见一只饥饿的老鹰正在追捕一只鸽子,慈悲心起,把鸽子藏进怀里。老鹰说:那你就忍心看着我饿死吗?”佛祖命人取来天平,他愿意从自己身上割下一块与鸽子同等重量的肉还给老鹰。可无论佛祖割多少肉都无法与鸽子的重量相等。最后,佛祖亲自跳上天平,天平的两端终于相等了。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清代画家郑板桥在描述自己的画竹经验时曾说过: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变,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下面是郑板桥竹画创作过程的简图,请用简洁的文字表述这一创作过程。不超过80个字(5分)

            审美选择               改造加工             形诸画卷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美国有一种蝉,它每17年才出现一次像钟表一样准确。17年里,这些家伙一直生活在黑暗的地下,吸允树根以维持生命。到第十七年五月钻出地面,附上树枝。              ?原来,周期蝉最早出现在大约180万年前,那个时候北美正处于冰河期,气候极不稳定,经常会遇到冷夏。                ,假如它们出土后正好遇到低温,就死定了。科学家经过计算发现,假如在1500年的时间里每50年出现一次冷夏,那么7年蝉的成活率是7%,11年蝉的成活率是51%,17年蝉则是96%。显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