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 历史题文的发展证实了马寅初《新人口论》的正确性和预见性...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

历史题文的发展证实了马寅初《新人口论》的正确性和预见性。人们用错批了一个人,多增了三个亿来形容这段残痛的学术冤案。马老百年后他的墓前有一幅挽联写道:旧社会不畏强暴,敢怒敢言,□□□□□□□□□□□□□□;新中国严谨治学,实事求是,□□□□□□□□□□□□□□

记得卞毓方先生在写马寅初的文章中,曾经写到思想者的命运有三种:一种是与潮流同步,因而最功利,也最稳当,尽管之在前,忽焉在后,转瞬就有可能化作      。一种思想超前半步,不乏新鲜,也不乏风险,然而,当卫道士们正要起大棒申斥,已被社会前进的脚步裁判为真理。一种是思想领先百家,超越时代,注定要被视为异端斜说,大逆不道,常常要等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为后来者逐渐认识,接纳。正是这种遭遇,使一批又一批的竖子成名,而使一批又一批的布鲁诺、曹雪芹愤世疾俗,慷慨悲歌。未来的先知思想者或许不会再经历那么多的磨难,因为科学越来越昌明民主,环境越来越宽松包容,    越来越健全规范。但思想者尤其是领先时代的先行者,注定阳春白雪,和者盖寡。要恪守真理,仍需要     的品格,需要耐住寂寞甘之如怡的心理定力,及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献身精神。

1.文中加点字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功利异端斜说zhǎn)之在前

B. 残痛甘之如怡)者盖寡

C. 竖子昌明民主lūn)起大棒

D. 申斥愤世疾俗)守真理

2.3.为文中横线处填入词语或短语,准确的一项是(     )

A. 明日黄花法治我行我素    B. 过眼云烟法治特立独行

C. 过眼云烟法制我行我素    D. 明日黄花法制特立独行

4.5.根据对联常识,在第一段文字处填入的内容,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坚持真理不屈不挠,堪为晚辈楷模爱国一片赤子之心,深受国仁敬重

B. 爱国一片赤子之心,深受国仁敬重坚持真理不屈不挠,堪为晚辈楷模

C. 爱国一片赤子之心,堪为晚辈楷模坚持真理不屈不挠,深受国仁敬重

D. 坚持真理不屈不挠,深受国仁敬重爱国一片赤子之心,堪为晚辈楷模

 

1.C 2.D 3.B 【解析】 1.试题分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字形题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A斜—邪、瞻(zhān ;B残—惨、怡—饴;D疾—嫉。 2.试题分析:明日黄花: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过眼云烟: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这里与“命运”不搭配。法制:法律制度体系,名词性;法治:依据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动词性。特立独行: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褒义词;我行我素: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还是照我本来的一套去做,倾向于贬义色彩。 3.试题分析:从“旧社会”和“新中国”的角度思考,前者更强调其对祖国的忧患,与“爱国”衔接较当,后者则重在突出其“实事求是”的品性。对联下联最后一字应为平声字,应选“模”为平(“重”为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人的一生就是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的过程。

也有人说,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刻意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

以上两句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流年(节选)

彭学明

我家的吊脚楼,是隐没在一片翠竹丛中的。

竹,是湘西最常见的植物,竹在湘西,最受欢迎。正像一粒火可以燎原一样,一根竹可以发遍千山。它预示着兴旺的人丁,预示着蓬勃的生命,预示着财源的茂盛。因此房前养鱼,屋后栽竹,是湘西人最乐意做的美差。

我家的竹,是母亲和妹妹在修了小屋后栽的。那年,母亲从一个亲戚家挖来两根楠竹栽下,第二年,就变几十根了,第三年,就变几百根了。转眼,就是绿蒙蒙的,一大片了。风一吹,绿意一片片招摇,一片片倒伏,绿色的声音从屋顶上沙沙响过。茂密的绿色,生长出茂密的诗意,温柔而坚挺。坚挺的是齐刷刷拔地而起的身姿,温柔的是整齐齐俯首而立的头。阳光落在翠竹上,阳光是绿的。鸟翅落在翠竹上,鸟翅是绿的。母亲和妹妹的歌声落在翠竹上,母亲和妹妹的歌声是绿的。霞光烧过的时候,母亲和妹妹,总会坐在吊脚楼的坪院里,看绿竹枝头百鸟跳跃,听绿竹枝头百鸟和鸣。那被霞光和绿色染过了的鸟声,一声比一声脆,一声比一声甜。特别是一场春雨过后,当竹笋像诗歌一样,从竹林里密密麻麻地冒出来时,母亲和妹妹听得到竹笋破土的声音,听得到诗歌激动的喘息。那诗尖尖的,小小的,一圈一圈、一寸一寸地从地里旋出来,带着一点点叶芽,含着一点点嫩壳,像成千上万只鸟嘴,对着蓝天,唧唧合唱。

我家的吊脚楼,建起来很简单,也就是在小木屋的两头,各接了一排厢房。也就是说,两头各接了两间悬空和吊脚的楼房。小草一样的母亲,被生活的大山重压了一辈子,她也该在宽敞的吊脚楼里,轻松而敞亮地过她的晚年了。

像一个抱着双手,单腿独立,靠在墙上,望着远方的思想者,我家的吊脚楼,也正背依青山绿水,默默凝望。凝望沧桑的岁月,凝望新生的希望,凝望母亲远去的凤凰。是的,母亲像凤凰一样远去了,母亲的吊脚楼却地久天长地留了下来。吊脚楼的一些章节,吊脚楼的一些画面,吊脚楼的一些质地,都带着母亲的体温,在民间闪光。

开始,我家的木窗都是简单地把十几根木条,一根一根整齐地隔开,留出空隙,透出光亮。母亲从外面请来最好的木匠,把窗子和门,都重新改成花格的,雕上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刻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把呆头呆脑的木头,硬是变成了一本有生命、生活、生气及艺术的活画图。你看,门框上刻着的草地和树丛里,有一只鹿,有一群蜂,有一只猴浑然地连在一起,那意思是一路封侯;门板上的一株腊梅怒放着,有一只喜鹊停在梅梢,就是   A    。而窗格上雕刻的鲤鱼、雄鸡、牡丹、百合、蔬菜、瓜果等万事万物,都栩栩如生地表达着年年有余、百年好合等吉祥的愿望。母亲,真是人间最伟大的写手,任何作家艺术家,都在母亲富于诗意的想象里,   B   

吊脚楼下悬空的两个厢房里,母亲在一个厢房安上了碓、磨,在一个厢房堆放着杂物和柴火。久而久之,那里就成了母亲另一个劳作的空间。舂碓时,一只脚在踏板上使劲一踏一放,碓头就高高扬起,高高落下。人在踏板上起起伏伏,谷在碓窝里越舂越烂。把舂烂的谷米在筛子里一筛,壳是壳,米是米,干干净净。母亲舂碓时,还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篙,竹篙上装着一把弯弯的棕树叶杆子,边春边用竹篙搅拌碓窝里的谷米,以便受力均匀,把所有的谷米都舂到。母亲在踏板上左右摇晃的身影,母亲边踩踏板边搅匀谷米的姿势,是那么的协调,那么的匀称,那么的优美,简直就像一个天才的舞蹈家,在跳一种别开生面的劳动舞。是的,这是劳动,这是舞蹈,这是母亲的劳动、母亲的舞蹈,是母亲奉献给世界的最质朴伟大的舞蹈。其实,母亲又何止是一个天才的舞蹈家?她脚下踩着的那个踏板不是一把琴吗?她手里拿着的那根竹篙不是一张弓吗?她一弹一拨的声响,不是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吗?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乡村音乐演奏家!

母亲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老变瘦,我们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美变俊,日子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富变好。从流浪的屋檐,到暂住的油坊,从简单的仓库,到温馨的小木屋和宽敞的吊脚楼,我历经艰辛而终获幸福的家,像小小的一滴水,反射着时代的光辉;我看似奇崛但却快乐的平民生活,像淡淡的一点绿,映衬着这个时代的底色。时代在变,家也在变。家,国,和时代,是一根血脉上的同一个细胞,相亲相爱,相生相息。正像老母亲说的,好的国家社会,好的时代年头,都被我们赶上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1.赏析第3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2.第6段两处空格应该填入的成语分别是:

A                    B
3.吊脚楼是作者描述的重点,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1段独句成段,点出了我家的吊脚楼的位置,创设意境,引起注意。

B.第2.3段描写我家的竹,翠绿而生机勃勃,衬托了吊脚楼的美好。

C.第4段中划线的也就是一词表明我家吊脚楼的搭建十分容易。

D.第6段详写了门上的雕刻,意在突出母亲对儿女封侯的渴望。

E.第7段描写了母亲在吊脚楼下的厢房里劳作的场景,朴素而富有诗意。

F.第8段表明我家的生活越变越好,宽敞的吊脚楼是母亲晚年的安身之所。
4.在第⑥⑦段中,作者都将母亲比作了艺术家,在内容和感情上有什么不同吗?请对此加以分析。
5.文章题目为《流年》,但是这个词在文中并未出现,作者为什么以此为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哲学精神为主导的山水画传统

汪为胜

闪烁着中国文化光辉的传统哲学在相当程度上是与中国山水画结缘的。儒家孔子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这是首次用哲学审视山水,体现了的辩证关系。道家老子性爱山水,崇尚自然,用山水寓意的法则和规律。在《老子》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自然景物的人格化描写,在老子的眼里,人与自然山水都是道的化生,从自然本性上来说是一样的。这一思想对后来中国山水艺术创作模式与美学思想产生了直接的重要影响。庄子学说超逸现实,他宣称:天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的观点是,天地造物,随其剪裁,任其分合,无论春夏秋冬,还是南北山水,自然景物皆可自由组合。他的这一思想观念将事实的表象内化为了物我合一的精神山水

中国历代画论中,或多或少地渗透着以中国哲学精神为主导的山水画传统的阐述,也正是这些画论运用哲学精神提出了有关山水画的要求,诸多山水画大师都善于将哲学精神运用到山水画的创作中。

五代荆浩是用老庄哲学来进行山水画创作的亲躬实践者,强调在绘画中思而取物之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致力于南方山水创作的董源,专注于江南丘陵溪流、重汀绝岸、林霏烟云的表达,其山水画作平淡天真,流露出了浓厚的高隐成分,这正是道家宣扬的出世隐居态度。道家之学滋养成长起来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平远、高远、深远的三远法。在他看来,是一种飞越与延伸,有着一片化机,苍苍茫茫,无边无际,只有这样才能渐入的境地、的境地、的境地,使自己精神世界是得到升华,达到登高山则情满于山,临沧海则意溢于海的创作境界。这是哲学精神影响郭熙写意性山水的结果。宋米芾认为绘画的功用是自适其志,不应是装点世俗的工具。他喜好南方轻墨浅岚的山水,米氏云山是他追寻道家平淡天真理想的最终选择和归宿。元四家之一的倪瓒,主张绘画就是为了写胸中之逸气。古代先贤很智慧的地方就是,认为人的情感、智理、知觉记忆所发出之处并不是脑,而是心得思维。老子以气入手探讨万物起源,庄子讲人之生为气,人之存为气,达到最高境界亦为气。故而,宋代苏轼提出士人画主张,认为绘画应取其意气所到。倪瓒所提到的逸气说,与苏轼的观点皆受道学的影响,表现出文人画家精神净化之美的审美心理建构。明董其昌受儒、道、禅思想影响很重,他的山水画论文常用古典哲学相喻,他笔下的山水,构图力为抓住这一特征,总是近处坡岸丛林,中景山峦草屋,远景高峰危岩。以披麻用笔,轻松、柔和,毫无觚棱钩角刻露之痕,这是道家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思想作用的结果。他用墨虚淡、柔和、软秀,也是道、禅提倡的柔、弱、虚、淡、不争、处下影响下的结果。

中国山水画的核心思想是哲学精神,这是前人用智慧为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需要认真研究。倘若我们鄙之弃之,遗失殆尽,未来中国画的发展将会失去中国精神,成为没有核的泡沫气体,我们将为之付出代价。

(选自2013年2月28日《美术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影响中国山水画的哲学精神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首次用哲学眼光来审视山水,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的创作主张。

B.老子认为人与自然山水都是道的化生,本性相同,这成为后世山水艺术创作模式与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C.庄子认为春夏秋冬、南北山水的景物都可以自由组合,这是一种把事实表象内化为精神山水的思想观念。

D.哲学精神在古代许多山水画大师的创作中都有体现,所以历代画论都是以中国哲学精神为主导的山水画传统的阐述。
2.对相关画家创作特点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浩是用老庄哲学精神创作山水画的开创者,他的创作以山水寓意道的法则和规律,强调在绘画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B.董源深受道家出世的思想影响,他笔下的江南山水,丘陵溪流、重汀绝岸、林霏烟云,风格平淡天真,有深厚的高隐成分。

C.郭熙认为是一种飞越与延伸,才能渐入”“”“的境地,精神世界方可升华,这是道家思想的体现。

D.董其昌的山水画构图强调,近处坡岸丛林,中景山峦草屋,远景高峰危岩,用笔轻松、柔和,这是道家思想作用的结果。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老子、庄子都对极为推崇,他们的主张体现了古代先贤认为心得思维产生于人的情感、智理、知觉记忆这一智慧。

B.宋代文人画家颇受道家思想影响,苏轼提出的士人画就是一种写实性山水画作,表现出文人画家精神净化之美的审美心理建构。

C.中国古代山水画用笔轻松、柔和,用墨虚淡、软秀,这是道、禅提倡的柔、弱、虚、淡、不争、处下对创造者影响的结果。

D.哲学精神是笔宝贵财富,是山水画中国精神的灵魂,今天的创作如果抛弃这一传统,一味求新求变,后果难以想象。

 

查看答案

在横线上填写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题)。

蚓无爪之利,    ,上食埃土,       ,用心一也。    (《荀子劝学》)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王勃《滕王阁序》)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杜牧《阿房宫赋》)

满地黄花堆积                                  (李清照《声声慢》)

四十三年,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小题。

流莺

李商隐

流莺飘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此诗大约是李商隐从桂管观察使幕(佐助人员)返京暂充京兆府掾属(佐助人员)时所作。

流莺这一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飘荡”“参差等词语表现了流莺不停地漂泊辗转的样子。

B.巧啭表明流莺歌唱圆转流美,充满了对良辰佳期的期盼。

C无论风朝露夜,还是阴晴,流莺以啼鸣实现了本意

D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处花枝也无从寻找。

诗人托流莺以寓怀,抒发身世之感,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人在诗歌中借物咏怀、托物言志,类似手法的作品你读过很多了,请你另外选择一物进行描绘,并以之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少于2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