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对《离骚》思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

对《离骚》思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贞行动,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 

B.表现了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

C.表现了诗人热爱进步、憎恶黑暗的光辉俊洁的人格。

D.在表现激情的同时,更多地表达出了诗人的无奈和感伤。

 

D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努力争取饿回忆平时所学有关文学常识,同各项表述认真对照。题中,D项错误在于,《离骚》中没有表达出感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下列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

B.《楚辞》是刘向于西汉末年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它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C.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为”“辞赋”“等。

D.《离骚》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屈原创作。屈原另有《九歌》《九章》《天问》等。

 

查看答案

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的加点的字与“长余佩之陆离”中的“长”相同的一句是

A.民生之多艰                     B.相道之不察兮

C.余马于兰皋兮                   D.太息以掩涕兮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謇朝谇而夕 废弃、贬斥         时俗之工巧兮本来

B.何方圜之能                忍尤而攘诟 忍受耻辱

C.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          行迷之未远及时

D.余情其信芳只要                岂余心之可 受创而改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对于道家的不争,历来也存在着很深的误解。最常见的是把道家的不争说成是"以不争为争",如此一来,不争就成了迂回的争,成了一种与人相争的特殊方式。这种看法由来已久,朱煮就曾说过"老子心最毒,不与人争者,乃所以深争之也。"事实上,老子和庄子从来都没有把不争当作取胜的手段,在他们那里,不争不是手段而是目的。老子主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应该像水那样"善利万物而不争",而没有把不争作为获胜、获利的策略。道家为什么主张"为而不争"呢?因为消减物欲、顺任自然、不勉强从事、不与人争,可以缓解自身承受的生存压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使人际关系变得宽松和谐。至于"以不争为争",则是后人对道家之不争的发挥和实际应用。同这种后起之义相比,老庄的不争属于"道"或价值理性的层面,后者则属于"术"或工具理性的层面,把后来才有的解释和发挥应用加于老子本人或《老子》文本是不妥的。

不争相类似的是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常见的误读是将之等同于以柔克刚柔弱胜刚强的"胜"字在这里是"优于"、"胜过"的意思,而不是"战胜"、"克服"的意思。柔弱是老子十分推崇的品质和价值,因为在老子看来,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从柔弱到刚强的过程,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因而柔弱标志着新生、生命力和发展的前途,而刚强则是衰退、走下坡路、败亡的征兆,所以说"物壮则老","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正是由于观察到柔弱的优势,老子才概括出"柔弱胜刚强"的名言,希望人们"守柔"即保持柔弱,推迟乃至避免走向刚强,使自己尽可能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此外,道家推崇柔弱的价值同   "不争"一样,亦具有缓解个人生存压力和有利于人们和谐相处的意义和社会功用。至于以柔克刚则是后人对柔弱胜刚强"的发挥和应用,作为一种克敌制胜的策略和方法。不过这样一来,就由"道"或价值理性的层面下降到了"术"或工具理性的层面。虽然说"以柔克刚"往往屡试不爽,成为人们经常运用的策略和方法,但这显然不是老子的本意,只能证明道家思想具有极高的智慧和广大的发挥空间。

节选自白桑《澄清对道家学说的若干误解》
1.下列对对于道家的不争存在很深的误解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后人把"不争"看成"以不争为争,"不争"属于与人相争的"特殊万式"。

B未能正确理解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其实道家的"不争"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C后人从工具理性层面而不是从价值理性层面去发挥和应用了老庄的"不争"。

D人们不但曲解了老子的"道",而且还误读了老子本人和《老子》这个文本。
2.下面对柔弱胜刚强以柔克刚内涵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前者的"胜"是"优于""胜过"之意,而后者的"克"则有"战胜"'。克服"的意思。

B前者的"柔"是老子推崇的品质和价值,后者的"柔"是一种克敌制胜的策略和方法。

C柔弱胜刚强"的"柔弱"本质是"刚强",而"以柔克刚"的"刚强"则是"柔弱"。

D前者是希望以柔弱来保持自身优势的生存智慧,而后者是用柔弱克制刚强的行为策略。
3.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A朱煮说老子的"不争"其本质却是"深争",这种说法导致后人对道家思想误解很深。

B道家的"不争"不仅可以缓解自身的生存压力,更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宽松人际关系。

C道家认为柔弱是新生、生命力和发展的标志,而刚强则是衰退、走下坡路、败亡之征兆。

D"以柔克刚"与"以不争为争"一样,都不是老子的本意,而是后人对道家学说的发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句是

A. 《富春山居图》合璧正为两岸的文化交流带来新契机,不仅令两岸艺术爱好者近距离欣赏到一代名师的精湛画艺,更掀起了一股"交流潮"

B. “中国达人秀栏目因为没有任何条件限制,所以前来报名的选手各年龄段都有;他们带来的绝活也多种多样。

C. 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推进并挖掘文化体制创新和特色文化内涵,着力开发富有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

D. 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国家外汇储备充足,不仅可以增强宏观调控的能力,而且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