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家是个美好的地方,有时候,路是个更美好的地方。

对我们来说,人生永远既是道路,又是家。

 

【习作例文】 心存远方,归处是家 我们一路奋战,在这个世界中拼上信念与坚持,然而总有那么一天,我们会发现自己踏上的不仅是征途,也是安放心灵的一方净土。 贝聿铭曾经说过他喜欢去陌生的地方搞建筑,这位建筑大师直到晚年才放下他驰骋一生的事业。对于我来说,距离这位大师最近的地方是苏州博物馆,第一次去还是初中的时候,它被称为贝聿铭"最小的女儿",贝老在那里停下了事业的脚步,但也是在那里我初次接触到大师的佳作。贝聿铭的内心是向着远方的,这是我一直坚信的一点,当然,他的人生早已到达了自己选择的远方。他在18岁与建筑结缘,抛下父亲为他量身定制的人生,他远渡重洋,从宾大到麻省理工再到哈佛建筑学院,贝聿铭始终在探索建筑之真谛的路上,在他辉煌与坎坷并存的建筑生涯中,贝聿铭从未止步于现状,热爱挑战,热爱突破。越过美国大气研究中心,再到肯尼迪纪念馆,直至闻名世界的卢浮宫金字塔,最后他回归了故乡的博物馆。贝聿铭就这样心存远方走了一遭,他在人生路上寻获到的是建筑的精髓,是他的归宿。 我们的人生被定义为长长的道路,离开了港湾便一直漂向远方,总是追求着一些不知名的东西,便忘却那份最初的信仰。也许贝老并不那么自觉,兴许他从未有过“归宿”的说法,但他“到家”了,并且在自己的建筑中写下了不朽,开辟一片新天地。 而我不知自己出发了没有,也不知自己何时到家。 当我读到三毛的一篇《乡音》时,眼前明朗起来,懂得的也愈发深刻。故乡的风铃并未过多地牵动她的心,让她的灵魂荡起的是荷西带来的铃铛,是她在西班牙、德国和撒哈拉的日子,是她执笔写下的那些朴实而真挚的文字。想起三毛我便想起流浪,想起自由与不羁,风一样的女子在她的人生中自在飘荡,在她的文字中散发淡淡的忧郁,在逃离那些繁华后用灵魂与自由共舞。三毛的远方就是能时刻安身与快乐的地方,那便是她的家。我想这也许便是她对乡音的体味,心灵归处便是家,也无所谓来时的路多泥泞,更无所谓之后的路多曲折,那些人与那些事随风散在三毛的故事里,当她离开并重新出发时,便又有更多的归宿等着她。和三毛一样,我们都是流浪的人,不在等待契机的时候荒废,而是持有一份向前的心。 我开始羡慕贝聿铭和三毛的人生,走得义无反顾,走得自在轻快,在漫漫人生路上寻找一方净土,细心耕耘自我,建造灵魂家园。 既然已心存远方,我们便要踏上人生的大道,每个人都害怕彼岸遥遥无期,但盲目的行程只是白纸一张,离我们最近的归属永远都不会出现在视野里,更不会传进耳朵里。 你要用心,那里有远方,它看得到有家的地方,在心脏那儿,在你的人生里。 【解析】试题分析:1.家是个美好的地方,因为家是爱的港湾,一个美好的家庭,乃是一切幸福和力量的根源;但有时家的安逸也会让我们贪恋、止步不前,少了在路上的挑战、惊喜、希望以及带给我们的成长,“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着眼睛去看广大世界。 2.有时候,路是个更美好的地方,路是远方,是寻找,是一种精神的归宿,一种看不见的灵魂里涌动的向往(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我们风雨兼程、永不退缩;怀着梦,跨越苍茫,哪怕会受伤,但是一路上也会有风景、有惊喜、有梦想、有美好的故事,在路上我们将收获阅历、智慧和经验;内心的勇气和对未知的渴望才是一路上真正动人的地方。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们需要一路上的精彩。有时候,命运无情地把人抛到路上,所以人类行走在路上,只能“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不管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行走,路上都会悲喜交杂、苦乐参半。 3.人生时刻在路上,睁大眼睛看世界、追逐梦想……但是我们的心里要永远珍藏着那个充满爱和温情、能给我们带来内心安定、能让我们不致迷失方向的家。人若无远方若不在路上,人生难免陷于枯滞、怠惰;若只有远方只有路,人生难免若无根之浮萍,漂泊无依。 对我们来说,人生既是道路又是家,把人生当作家,让心灵得到休息;知道人生是道路,让心灵有超越的追求。 立意上可侧重于“家”的美好来写,也可侧重于“道路”的美好来写,也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写,“人生既是道路,又是家”。作文中应重在释内涵、明意义、析原因,观点鲜明,辩证思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人们最亲切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它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着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的人物,原因在哪里呢?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还是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更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如果可以说,《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这里的情况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觉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然而就在强颜欢笑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如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吗?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社会、人生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在古今诗人中,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了。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但是,苏轼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摆脱的出世的意念。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绝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的社会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轼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苏轼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2.请简要概述文章第二段的论述思路。

3.请结合文章,阐释在古今诗人中,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的内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月 夜

韩少功

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

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上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由此可知,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乡下人不得不使用阴历,即记录月亮之历。哪怕是最新潮的农村青年,骑上了摩托用上了手机,脱口而出还是冬月初一腊月十五之类的记时之法,同他们抓泥捧土的父辈差不多。原因不在于别的什么——他们即使全部生活都现代化了,只要他们还身在乡村,月光就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感觉。

相比之下,城里人是没有月光的人,因此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我就是在三十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看月亮从树荫里筛下的满地光斑,明灭闪烁,聚散相续;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因此把家里的凉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着光浪浮游。就像我有一本书里说过的,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

盛夏之夜,只要太阳一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退,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的一阵阵阴凉,有时能逼得人们添衣加袜,甚至要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童年里的北斗星在这时候出现了,妈妈或奶奶讲述的牛郎织女也在这时候出现了,银河系星繁如云星密如雾, 无限深广的宇宙和无穷天体的奥秘哗啦啦垮塌下来,把我黑古隆冬地一口完全吞下。我是躺在凉台上吗?也许我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太空人在失重地翻腾?也许我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婴儿在荒漠里孤单地迷路?也许我是站在永恒之界和绝对之境的入口,正在接受上帝的召见和盘问?

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

山谷里一声长啸,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

(选自韩少功散文集《山南水北》)

1.文章②③两段通过对比,凸显了城里月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请结合第段内容,说说叮叮当当”“哗啦哗啦这两个词的表达效果。

3.第一段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一句单独成段,请结合全文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意蕴。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              。 (屈原《离骚》)

(2)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3)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4)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5)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

(6)             ,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7)见贤思齐焉,               。(《论语》)

(8)苟利国家生死以,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初冬夜饮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1)诗题为初冬夜饮,结合全诗,请分析诗人是如何扣题的。(3分)

(2)前人评杜牧诗常有抑扬顿挫之节,此诗短短四句,也有波澜起伏,请简要分析。(4分)

(3)请简要概括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林运使墓志铭              杨万里

公讳孝泽,字世传,莆田人也。少好词章,卓然自立,一时流辈罔不推表。宣和六年,登进士第。

建炎初,调南剑州顺昌县尉。会有告某贼欲犯城邑,公不谋同僚,不檄旁援,独计以为可先未发禽也,提兵宵征,黎明至其所,贼方槌牛酾酒,聚神祠中,乃突掩之,无一人免者。未几,丁太夫人忧,当论功,而郡僚有沮格者,通判吴建曰:使贼而张,州且不保,况邑乎?是不可不赏!乃以。服除,授左承事郎,监建阳县麻沙镇税。秩满,调泉州晋江县丞。太守器其详整,讼有积岁不决者,一以属公,靡不立断,人情服焉。

知漳州,公年弥高矣,听决益精明。北边有衅,敛兵于漳以戍焉。前守匮于赋,故事戍者既行,居者增餐钱,而州不时给。其徒族立庭下不去,有猘色,公不为动,徐曰:若辈欲反,必先杀我。餐钱极无几尔,独不可强取。叱令还营,取一二尤者置之法,而令月庚之,众服其暇。

岁大疫,为糜粥药饵,赒路界。死不能掩埋者,官为棺敛。部使者上最,进提点广南东路刑狱,公力辞不就。天子高之,改除直秘阁,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训词曰:循良之吏吾所重,止足之人吾所敬,重秘之直吾所惜。朝廷方行综核之政,切齿污吏。有言于丞相者曰:林公虽老,持节乡部,肃清一路,独不可耶?丞相然之,白上,除公本路转运副使。命下,八郡耸然曰:此真监司也。公即以乡里引嫌,有旨公入奏,公谓所知曰:广南之命既得辞矣,顾拜今命,辞远乐近,非人臣义。章再上,朝廷知不可强致,复俾祠禄,是岁乾道六年也。明年正月十八日疾终,得年八十有三。

公性淡然,无外嗜。与人交,一见倾底里;至遇事,凛不可犯。南康、临漳岁倚山泽之入以佐公币,公尽捐以俾民。遇过使客,燕享俭而敬,宾亦欣然满意。公自律清苦,一夕视事,有持烛送公至闑内者,公曰:此官烛也,亟命持去。

注释:zhì,狂犬,猛犬。祠禄,官名。宋制,大臣罢职,令管理道教宫观,以示优礼,无职事,但借名食俸,谓之祠禄闑,niè古代竖在大门中央的短木。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乃以闻:让……知道,报告

B. 故事戍者既行故事:旧例,惯例

C. 有旨公入奏趣:趋向,奔赴

D. 有持烛送公至闑内者竟:事毕,结束

2.3.下面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 天子高,改除直秘阁

B. 叱令还营,取一二尤者置

C. 夫晋,何厌有?(《烛之武退秦师》)

D. 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4.5.林运使为官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简要概括。(3分)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贼而张,州且不保,况邑乎?3分)

2)讼有积岁不决者,一以属公,靡不立断。(3分)

3)广南之命既得辞矣,顾拜今命,辞远乐近,非人臣义。(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