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羽觞(shāng) 狡黠(xié...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羽(shāng)   (xié)     迤逦(yí lǐ)    歌载舞(zài)

B.粗 (zào)    (qì)      (bì)益      架梁之(yuán)

C.毗邻  (pí)       首(yǔn)       (ài)        (zī)铢必较

D.编(zhuàn)   怨(mán)    然(wèi     léng)两可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注意常见同音字、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 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容易读错的字,包括形近而音不同的字和声旁已不代表读音的字;二是多音多义字,音随义移。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以及词语的词性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善用排除法和认定法。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字音考题看似简单,其实暗藏杀机,特别是对说普通话有缺陷的方言区考生,一定注意平时学习中的正确识读。分析可知,A.狡黠xiá 迤逦yǐ lǐ B.粗糙cāo 架梁之椽chuán D.编纂zuǎn 喟(kuì)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莎士比亚说:“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

有人说:“母亲是儿女心中的太阳。”

也有人说:“阳光总在风雨后。”

…………

请在理解上述材料的基础上,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筷子文化

筷子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渊远流长,看似平淡无奇的筷子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我们的祖先发现用小木棍儿之类拨食野菜树叶的方法之后,就会纷纷模仿,最后把小木棍儿的数量固定为两根。熟能生巧,古人们使用小木棍儿的技艺越来越高,直到把两根小木棍儿使得上下翻飞,巧得如同自己的十指一样灵活自如,筷子就诞生了。

随着筷子的普及和大量使用,其形制和长度也逐渐形成定规。其长度缘于原始部落围着食器聚餐的习俗,而这长度又必得便捷于手腕食器与嘴之间作半径活动,于是小臂的长度大体成为了筷子的长度标准。筷子的诞生,确定了围食的习俗。有趣的是,氏族部落之间的许多理念和原始等级,也由筷子反映出来,依牙骨竹木品质与制作难度,按筷子长短粗细优劣与刻意制作的不同纹饰,决定了执筷人的等级尊卑与长幼身份。为了适应传统礼仪之邦的各种需求,筷子又演化为礼品供品祭品。当祭祀神灵供三牲五谷时,人们把筷子插入供品。为了确定祭拜的时辰,有人点燃竖着的木竹筷子以作计时之用。继而又发现某种木料所制筷子燃点后会发出香味,或形成幽幽冥冥的火光,似能起到驱避蚊蝇虫蚁并驱赶饿鬼厉鬼的作用,更增添了祭典的神秘感。

在数字诞生前,人们开始以筷子作筹码,一二三Χ正的递进式和记码法应运而生,但当数量累进需使用太多筷子时,为便于替代因而以长短粗细为制,以十根短的换取一根长的,以十根长的换一根粗的,十进位制数学由此形成。初期创造的方块数字即是长短不均的筷子,加上弯曲的和长短折剩的筷子头尾,基于形成了横竖勾折撇捺点的数字雏形。以象征和会意为特征加上筷子形制创造的古汉字,必然形成方块字型。

筷子是成双成对的,结婚时作为定情之物,两根筷子在一起,白头到老,永不分离。另外在我们江南闹新房的时候,会把筷子从窗户扔进去,大家就会说"筷子筷子,快生贵子"。 现在,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用筷有许多忌讳,比如:在吃饭的时候不要敲打碗,或者盆。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有人以为这种礼仪规范是跟乞讨的忌讳有关的。就是说,只有乞丐讨食时才会用筷子敲打碗盆。平常生活中如果将筷子竖插在碗或盆上,就算是犯了忌讳。因为只有祭品的碗盆上面才竖插筷子。如今的筷子文化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许多旅游景点都把筷子作为一种工艺品来销售。民间中还有“用乌木筷没喉痛、用紫檀木筷治肠胃”的说法。

李政道论证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种族时说:“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发明了筷子。如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
1.筷子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看似平淡无奇的筷子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筷子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表现在哪里,请依据文本内容加以概括。(6分)
2.文章最后引用李政道的话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小城里,春天游走的中草药

刘忠献

    大半个春天,甚至初夏,在我居住的小城里,经常可以遇到一个个卖中草药的乡下老者。他们提着荆筐,或挑着竹篮,伴着一把把新鲜的中草药,游走在大街小巷。望着他们熟悉的身影,听着他们久违的乡音,我的双眼贮满了感恩的泪水……

    这些乡村卖药人,所卖的药大都是些黄花苗、紫地丁、柴胡之类,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性能:清热解毒、凉血去火。它们的价钱非常低廉,往往三毛或五毛就可以买下一把,而且卖药人从来不会为价钱与买方争执,有时还会额外地送上一把,仿佛他们卖药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赚钱。

    他们很少吆喝,或者根本就不会吆喝。他们不同于城里那些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一个个早把自己油腔滑调的吆喝当作招揽生意的叫卖艺术了。他们也迥异于江湖上那些东奔西走的操外地口音的卖药人,一边口若悬河地吹嘘自己摊下的灵芝、人参、麝香等如何包治百病,一边两眼直勾勾地盯着过往行人的钱袋。

   在小城的街头,我就好多次遭遇到同一位卖中草药的乡下老者,他慈眉善目,面容清癯,风骨峭峻。每次看到这位老者,我总有一种如同见到了久别亲人般的感动。我固执地认为,他就来自我那盛产中草药的烟岚浮动、山环水绕的故乡。

    这时候,我会身不由己地走上前去,与这位乡村卖药老者亲切地打一声招呼。一边同老者攀谈,一边抚弄着他荆篮里的中草药,手头和心头都会产生一种清凉爽快的感觉……望着车流人海中渐渐远去的卖药老者,我想起了逝去的祖父,并依稀看到了祖父当年的身影。

    童年,故乡,杏桃之月。祖父身背荆篓,肩荷药锄,手牵散发着青草气息的我,到野外采挖中草药。于是,故乡的田塍地埂,沟边渠畔,到处都留下了我们祖孙二人的足迹。祖父把采来的中草药一一洗净,放在一口大锅里煎熬。半个时辰过后,一锅浓酽的药茶便熬好了。这时候,祖父就会让我去村里招呼乡亲们来饮药茶。很快,我家不大的泥墙小院里,便挤满了等待喝药茶的乡亲们,两只老水瓢从一双手上传到另一双手上,总也放不下来。看着这情景,祖父笑了,我也笑了。听祖父说,喝了这种清热解毒的药茶,大人小孩们整个春夏都不会感冒发烧了。

而今,从乡村来到城市,我隐约地意识到,自己正在日益蜕掉用故乡的阳光、雨水、黄土、五谷、风俗、土语等等织成的壳。我已被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城市生活腐蚀得有些变形了。我的眼睛、耳朵、身体常常由于“消化”不良,而遭受感冒、发烧、虚热、浮躁等等病症的困扰,而那位老者——那位有着祖父身影的乡村卖药人,是不是接受了乡村之神的指使,专程到城里寻找像我这样患了病症的人?

乡村老者卖的中草药生长在故乡的山间、河边。煎服了这些吸纳了故乡山水灵秀之气的中草药,我的身体和精神就会清热解毒、降压去火、镇静除躁了吧?我的内心也便永远隐含着一个微型的故乡了……

前不久,在小城的街头,我又一次遇到了那位来自乡村的卖药老者,像往常一样,我又买了几把中草药。端详着他被岁月的雕刀刻得皱纹纵横的古铜色的脸,凝视着他清瘦但结实的身躯,我突发奇想:卖药老者,本身其实就是一只陶制的中药罐,而他内涵着宽厚、仁慈、淳朴、善良、悲悯、坚忍、执著等等乡下人特有的优秀品质,就是一剂君臣佐使搭配极好的中药呵!

有了这两剂中药,生活在城市这个心灵的异乡的我,一生中就会去除浮躁,漉净俗念,永葆心灵的健康了……

(选自《散文选刊》2007年第1期)
1.文章在写乡村卖药人时和城里小商贩、江湖卖药人进行了对比。作者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的?请简要概括。(4分)
2.“卖药老者,本身其实就是一只陶制的中药罐。”这句话应如何理解?(5分)
3.从全文看,作者重点写的是乡村卖草药的老者,第节却用了很多笔墨写祖父。这样安排的作用是什么?(6分)
4.文本意蕴丰富,其中包含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情感。(6分)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空缺部分

(1)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2)师者,                     。(《师说》)

(3)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阿房宫赋》)

(4)驾一叶之扁舟,                            ,渺沧海之一粟。(《赤壁赋》)

(5)人生自古谁无死,                    。(《过零丁洋》)

(6)亦以明死生之大,                  。(《五人墓碑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昭君怨·咏荷上雨       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两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1)词的上片写午梦西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2)从词的下片看,诗人写的是庭院荷池上的雨,但词的上片写午梦西湖,诗人这样构思的目的是什么?(3分)

(3)“却是池荷跳雨”中的“跳”使用得生动别致,请分析说明。(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