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谈吟诵 陈向春 吟诵是什么?或者,今天我们所理解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谈吟诵

陈向春

吟诵是什么?或者,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吟诵是什么?吟诵是传统文化、古典诗词不可或缺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有着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内涵。

初次接触到吟诵的人们,新奇之后,往往会问:古人是这么的么?这是原汁原味的古调子么?事实上,现在所有古典诗词的吟调,包括出自那些已经八九十岁、曾经接受过私塾教育的老人之口的吟调,都非古调。理由很简单,一是数千年语音变迁,所谓的正宗古音并不存在。其次,古人吟诵皆口耳相授,声音实况没有记载。古调绝响,无从谈起。但是,语音变迁之中,仍有不变的因素。比如入声被认为是一种原生态,华东、华南、西南以及台湾地区的方言就有入声,还保留了某些中古语音的特征,当地一些八九十岁老人还能以此为我们传递唐诗宋词微妙的声情韵味。

吟诵这个词,其意既可指吟,也可指诵;或者两者兼有,泛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诵读。吟诵合称,表明至少有两种方式,即吟和诵。从有利于传承的角度说,概念或者叫法还是统一为好。台湾统一叫吟唱,大陆统一叫吟诵。吟诵的叫法,好在把吟和诵组合在一起,提醒人们:吟是从诵之中来的。吟唱的也并非一般的歌唱,是从吟读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且不受固定乐谱束缚的自由唱。或许,比较方便简单的分类有三:诵、吟、唱。这当中,为基础,是结果,是升华。一个现代人,要想得到古人那种自由吟诵的境界,一是要吟出自己的调;二是要随吟出,想吟就吟;三是音情并茂,韵味十足。

其实吟诵的根并不是一般说的古诗词文,而是传统蒙学诸经典。传统蒙学的本意在于播种于心,求其日后自己发芽,用经典打底,扎根在童心之内,故所读所诵必为精挑细选出来的好书好文好诗。中华文明,日积月累,不断生发,产生了众多的人文经典。多且文字繁难的经典,须经过中介的智慧,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个转化的结果,便是各种蒙学教材的诞生。于是,中华经典的核心思想化作朗朗上口的韵读文字,随着熟诵、吟诵渗入人心。

古人把作诗称之为吟咏情性,诗在性情里,把诗从情性里吟咏出来,即为诗。而诗的鉴赏,则是从相反方向进行,靠吟咏作出来的诗,还须回到声音里体会。所以,吟咏的作用,不单是所谓语言的艺术问题,或艺术的审美问题,最根本的是它内涵着传统的性情

【注】蒙学,即蒙馆,启蒙的学塾,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或小学。
1.关于吟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吟诵是传统文化、古典诗词不可或缺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有其独特内涵。

B.吟诵,其意既可指吟,也可指诵,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诵读。

C.大陆吟诵的叫法,把吟和诵组合在一起,提醒人们吟是从诵之中来的。

D.台湾吟唱,是从吟读中随意生发出的不受固定乐谱约束的自由唱。
2.对于吟诵具有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语音变迁中有不变的因素,我国一些方言中还保留了某些中古语音的特征。

B.儿童吟诵精选出来的好书好文好诗,播种经典求其日后自己发芽

C.中华经典的核心思想凭借蒙学教材化作韵读文字,通过吟诵渗人人心。

D.鉴赏诗歌要反向而行,通过吟咏(诵),在声音中体会其情感美和艺术美。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不能吟诵出原汁原味古调的原因是数千年的语音变迁使正宗古音已不存在。

B.吟诵比较简便的分类为诵、唱和吟,这三类可以分别看做基础、结果和升华。

C.今人学吟诵,一要吟出自己的调,二要想吟就吟,三要有声有情,韵味十足。

D.吟咏(诵)不是语言的艺术,也不是审美的艺术,而是内涵着传统性情的艺术。

 

1.D 2.A 3.C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题干中问的是“关于‘吟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D项,“是从吟读中随意生发出的不受固定乐谱约束的自由唱”错误,文章第三段说的是“吟唱的‘唱’也并非一般的歌唱,是从吟读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且不受固定乐谱束缚的自由唱”,由此可以知道,原文讲的是“自然生发”而非“随意生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材料1:有一种小爬行动物叫蝜蝂(fùbǎn,路上见到所有东西都把它背在身上,因而常常累死在半路上。

材料2:有一只乌龟嫌背上的龟甲太重,就把它给蹭掉了,后来被一只鹰轻易啄死叼走。

综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1)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2)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3)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4)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           ,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2)遥襟俯畅,            。爽籁发而清风生,           。(王勃《滕王阁序》)

(3)四围山色中,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长亭送别》)

(4)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5)                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将进酒》)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5分)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

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朱熹家训》)
1.孟子和朱熹都强调交友要重视一个字,那就是             (1分)
2.针对交友,我们从孟子和朱熹的话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首诗,完成题。(7分)

菩萨蛮

夫人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1.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一句让我们想起了宋代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名句

                                 。(2分)
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词人选取了哪些典型景物来表现主人公的情感?简要分析。(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19分)

   

(明)李贽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皆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非内合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选》,文何必先秦。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见:通矮人何辩:这里以演戏为喻,矮人根本看不到,就无法分辨了。《选》:指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选自《明清文选》,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辞不能                    达:畅达

B.诗何必《选》                古:古老

C.欲求一句有德之言,不可得      卒:最终

D.非其史官为褒崇之词            过:过分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假事假人道,则假人喜        客亦知夫水月乎

B.病发药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      使人复葺南阁子。

    D.苟童心常存,道理不行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芥为之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在当时不扫除道理闻见的污染,恢复人的本性,就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文艺创作。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B.作者指出,童心就是赤子之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后天得来的感性和理性易使童心失落。他告诫读书人不要多读书识理而壅塞童心。

C.作者通过存童心失童心的对比,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对人的个性和情感的残酷压制。在作者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文章。

D.作者认为,如果想从一个人的嘴里听到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那么这个人必须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又能够自然流露真性情。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4./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使 也。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4分)

(2)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