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窗 钱钟书 ①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钱钟书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同时,我们悟到,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但是,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所以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若据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需再到外面去找。古代诗人像陶渊明对于窗子的这种精神,颇有会心。《归去来兮辞》有两句道: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不等于说,只要有窗可以凭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么?他又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风,小屋子可成极乐世界;他虽然是柴桑人,就近有庐山,也用不着上去避暑。所以,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这个分别,不但是住在屋里的人的看法,有时也适用于屋外的来人。

世界上的屋子全有门,而不开窗的屋子我们还看得到。这指示出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屋子的本意,只像鸟窠兽窟,准备人回来过夜的,把门关上,算是保护。但是墙上开了窗子,收入光明和空气,使我们白天不必到户外去,关了门也可生活。

屋子在人生里因此增添了意义,不只是避风雨、过夜的地方,并且有了陈设,挂着书画,是我们从早到晚思想、工作、娱乐、演出人生悲喜剧的场子。门是人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屋子本是人造了为躲避自然的胁害,而向四垛墙、一个屋顶里,窗引诱了一角天进来,驯服了它,给人利用,好比我们笼络野马,变为家畜一样。从此我们在屋子里就能和自然接触,不必去找光明,换空气,光明和空气会来找到我们。所以,人对于自然的胜利,窗也是一个。不过,这种胜利,有如女人对于男子的胜利,表面上看来好像是让步——人开了窗让风和日光进来占领,谁知道来占领这个地方的就给这个地方占领去了!门的开关是由不得你的。但是窗呢?你清早起来,只要把窗幕拉过一边,你就知道窗外有什么东西在招呼着你,是雪,是雾,是雨,还是好太阳,决定要不要开窗子。

我常想,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刘熙《释名》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正和凯罗《晚歌》起句所谓:双瞳如小窗,佳景收历历。同样地只说着一半。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了我们的内心。眼睛往往跟着心在转,所以孟子认为相人莫良于眸子,梅特林克戏剧里的情人接吻时不闭眼,可以看见对方有多少吻要从心里上升到嘴边。

窗子许里面人看出去,同时也许外面人看进来,所以在热闹地方住的人要用窗帘子,替他们私生活做个保障。晚上访人,只要看窗里有无灯光,就约略可以猜到主人在不在家,不必打开了门再问,好比不等人开口,从眼睛里看出他的心思。关窗的作用等于闭眼。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了,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有时,关窗和闭眼也有连带关系,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给与你什么满足,你想回到故乡,你要看见跟你分离的亲友,你只有睡觉,闭了眼向梦里寻去,于是你起来先关了窗。因为只是春天,还留着残冷,窗子也不能整天整夜不关的。(节选,有改动)
1.下面对散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窗》是一篇充满哲理性的散文,作者以自己的情感体验、观察理解为基础,通过我们平时所常见的窗,引发了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B.第段作者从春天入笔,通过对春天阳光的细腻描写,自然引出了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的独特感悟,突出了窗的作用。

C本文以小见大见解独到,语言妙趣横生,庄谐杂出或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或正经话作荒唐语充满了理趣具有启人心智的作用。

D.第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了我们的内心。意在说明我们通过别人眼可以观察别人的心理,别人通过我们的眼也可以观察我们的心理。

E.文章的结尾因为只是春天,还留着残冷,窗子也不能整天整夜不关的一句,既与文章的开头形成了首尾呼应,又总结了全文,形象地道出窗对于屋内与屋外人的意义。
2.怎样理解第窗子许里面人看出去,同时也许外面人看进来,所以在热闹地方住的人要用窗帘子这句话的含义?(4分)
3.请结合本文及下面的材料,任选角度谈谈你对钱钟书文章风格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6分)

材料: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钱钟书《谈中国诗》)

钱氏以最经济曼妙的文字,凝聚长年累月的心得,将浩浩如长江大河的古籍经典,点化评析,萃于一编,正是量体裁衣、称身惬意的形式,更便于流传久远,嘉惠后人。

                                                        (邹文海《名家评说钱钟书》)

 

1.BE 2.突出了窗的功能(作用)(2分),说明人不能只追求现实的“热闹(1分)”,有时还需要清静(1分)。或:突出了窗的作用的两面性(2分),既可以带给人方便(1分),也可能带给人烦扰(1分)。 (4分) 3.示例:钱钟书文章言简而义丰。在《窗》中,把窗比作“房屋的眼睛”,把眼睛比作“灵魂的窗户”,据此引发了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赋予了“窗”丰富的意蕴,语言简明而含义丰富;如《谈中国诗》,引《百喻经》愚人造楼的故事,扼要而形象地说明“中国诗没有坚实的基础”这一深刻的道理;正如邹文海所评价的“钱氏以最经济曼妙的文字,凝聚长年累月的心得”。 解析:能恰当指出钱钟书的散文风格,1分;能联系本文及两则材料合理评析,3分;阐述有说服力,2分。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也可。(6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题时,应先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然后明确题干要求,根据题干或选项对照原文的相关信息,对文本内容进行正确的概括和判断。B项,第一段没有“对春天阳光的细腻描写”;E项,“形象地道出窗对于屋内与屋外人的意义”无中生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微信社交,我们是否被强关系绑架?

李光斗

过去,人们都说谣言止于智者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但是微信出现之后,谣言并没有止于智者。朋友圈里反而出现了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有很多的谣言在传;微信时代,三个臭皮匠凑成之后,不仅没有出现诸葛亮,整体的智商反而比一个臭皮匠的智商还低。

微信是一个强关系应用,微信上互相加为好友、互相认识的人,至少都是你通信录上的人。你为什么会加入一个群?是因为有人把你拉进来,你们有共同的朋友,有交集才能成一个群。中国社会是一个面子社会,敢于当面指出别人错误的,对于成年时代的微信用户来说少之又少。微信就像一个秀场一样,当领导在上面引了首唐诗秀才艺的时候,尽管他引的是宋词,但是你不仅点赞,还会转。这就是娱乐化社会,大家抱着好玩的态度去面对,这种态度消解了人们对真相的追寻。熟人社会会进一步强化威权的力量,让人们不敢也不愿去质疑有社交优势的人。在微信时代,人们会发现海量的信息。比方说走失的小孩,一百个信息里头可能有99%是假的,只要打个电话就能核实,但是为什么不去核实,因为人们的思维变得简单了,尤其是看到好友转了的时候。

互联网时代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你把大脑思考让渡给别人。睡醒时第一个摸的和临睡前最后一个摸的都是手机,这也源于手机的及时反馈。由于微信的出现,人们平均的睡眠时间减少了40分钟,现在谁能保证在卧室里不放手机。因为有海量的信息,而且及时反馈,你可以进入到所有朋友的卧室。

微信时代,因为全都是熟人,或者半生不熟的人,它进入了一个强关系社会。这个时候,各种各样的谣言反而不胫而走,谣言不是变少了,而是变多了。按理说在强关系社会,出于互相的信任,人们不会传播谣言,因为这有损于自己的信用。事实上却截然相反,谣言反而更厉害了。

当然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它有好的一面,就是想粉碎谣言也变得非常容易,而不会像传统社会那样一个谣言会流传很久。谣言的流传时间不长,但是传播力也会非常强大。那么在这个时候就要呼吁大家要提防这种低智商社会的来临,我们还是要提倡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哪怕是熟人说的事,哪怕是权威说的事,哪怕你的领导说的事。我们以前讲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就是要多打几个问号,这样才能够提高整个社会的智商,明辨是非。

互联网推动了进步,但是当你过于沉溺微信、沉溺于朋友圈的时候,就导致了一种社交变窄。当你的朋友圈里面天天都在传一些似是而非的心灵鸡汤,都在传似是而非的谣言,你就会陷入到一种精神焦虑,我们称之为互联网焦虑。所以到一定的时候,你是不是该清理一下自己的朋友圈了?

总之,我们不能靠微信来了解社会,也不能靠它来管理,更不能靠它来学习。微信只是一个工具,是打开世界的一扇窗口,而非这个世界的全部。

摘自《新华网》2014-12-23
1.下列对文章中强关系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微信是一个强关系应用,微信上互相加为好友、互相认识的人,至少都是你通信录上的人。微信用户正是因为有共同的朋友,有交集才能形成一个群。

B.在微信时代,人们进入了一个强关系社会,谣言不仅没有变少,反而增多,并且谣言流传的时间也比传统社会长了许多。

C.微信社交的强关系应用特点,使人们的思维也变得简单了,消解了人们对真相的追寻,导致谣言泛滥。

D.微信社交的强关系应用,给人们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要适时清理自己的朋友圈,以免被其绑架。
2.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述微信社交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3分) 
3.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我们如何才能在微信社交中不被强关系绑架。(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曰: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注】石门:鲁国都城曲阜外城的城门。晨门:早晨看守城门的人。得己:即自得。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

(2)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贾府抄检大观园时,探春说出上面的话。(《红楼梦》)

B.《黎明周报》刊载新文化运动消息,介绍新思想,批判旧思想。觉慧热心地参加了周报的工作,经常在周报上发表文章。他对这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兴趣愈来愈浓,跟他的家庭离得愈来愈远,即便是与觉民,也有了距离。(《家》)

C.吴荪甫的丝厂贴出了扣减工钱的布告,女工们像潮水一般涌出车间,把那刚刚贴出来的布告撕得粉碎,之后关车、罢工、冲厂。丝厂女工喊出了打到屠夜壶”“打走狗姚金凤等口号,风潮很快席卷恶劣其他丝厂。(《子夜》)

D长坂坡一战中,张飞曾经让二十多个骑兵在树林中敲锣打鼓,以为疑兵,为吓退曹操创造了条件。此计成功之后,张飞再接再厉,让士兵拆断长坂桥,曹操疑有埋伏,不敢追赶。(《三国演义》)

E在初次谈到欧也妮终身大事的那顿晚饭后,拿侬到葛朗台房间拿一瓶酒,下楼时差点摔了一跤。葛朗台责备拿侬怎么和别人一样站不稳,拿依怪楼梯不牢靠,葛朗台太太也说早该叫人来修理了,前一天欧也妮也几乎崴了脚。尽管葛朗台还责怪他们不懂踩楼梯边上还结实的地方走,但是碍于太太的情面,还是请了人来修理,他拿走家中唯一的蜡烛,让妻子、女儿和女佣留在除了熊熊的灶火,没有任何光亮照明的原地。(《欧也妮葛朗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本诗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被誉为绘尽江南春的神魄。试简要分析语言风格特点。(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文(下)

袁宗道

爇香者,沉则沉烟;檀则檀气。何也?其性异也。奏乐者钟不藉鼓响,鼓不假钟音,何也?其器殊也。文章亦然,有一派学问,则酿出一派意见;有一种意见,则创出一般言语;无意见,则虚浮,虚浮则雷同矣。大喜者必绝倒,大哀者必号痛,大怒者必叫吼动地,发上指冠。惟戏场中人,心中本无可喜事,而欲强笑;亦无可哀事,而欲强哭,其势不得不假借模拟耳。

今之文士,浮浮泛泛,原不曾的然做一项学问,叩其胸中,亦茫然不曾具一丝意见,徒见古人有立言不朽之说,又见前辈有能诗能文之名,亦欲搦管伸纸,入此行市联篇累牍,图人称扬。夫以茫昧之胸,而妄意宏钜之裁,自非行乞左马之侧,募缘残溺,盗窃遗矢,安能写满卷帙(篇幅)乎?试将诸公一编抹去古语陈句,几不免于曳白矣。其可愧如此,而又号于人曰:引古词,传今事,谓之属文。然则二典三谟,非天下至文乎?而其所引,果何代之词乎?

余少时,喜读沧溟、凤洲二先生集。二集佳处故不可掩,其持论大谬,迷误后学,有不容不辨者。沧溟赠王序,谓视古修辞,宁失诸理。夫孔子所云辞达者,正达此理耳,无理则所达为何物乎?无论典谟、《语》、《孟》,即诸子百氏,谁非谈理者?道家则明清净之理,法家则明赏罚之理,阴阳家则述鬼神之理,墨家则揭俭慈之理,农家则叙耕桑之理,兵家则列奇正变化之理。汉、唐、宋诸名家,如董、贾、韩、柳、欧、苏、曾、王诸公,及国朝阳明、荆川,皆理充于腹,而文随之。彼何所见,乃强赖古人失理耶?

凤洲《艺苑卮言》,不可具驳,其赠李序曰:六经固理之区薮也,已尽,不复措语矣。沧溟赖古人无理,而凤洲则不许今人有理。何说乎?此一时遁词,聊以解一二识者模拟之嘲,而不知其流毒后学,使人狂醉,至于今不可解喻也。然其病源则不在模拟,而在无识。若使胸中的有所见,苞塞于中,将墨不暇研,笔不暇挥,兔起鹘落,犹恐或逸,况有闲力暇晷,引用古诗句耶?故学者诚能从学生理,从理生文,虽驱之使模,不可得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奏乐者钟不藉鼓响                藉:凭借 

B.入此行市联篇累牍                市:贩卖

C.谁非谈理者                      非:责怪 

D.不可具驳                        具:全部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作者的文学主张的一组是     )(3分)

试将诸公一编抹去古语陈句,几不免于曳白矣

其持论大谬,迷误后学,有不容不辨者

理充于腹,而文随之

此一时遁词,聊以解一二识者模拟之嘲

然其病源则不在模拟,而在无识

从学生理,从理生文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袁宗道对那些茫然不曾具一丝意见,只是乞灵古人的作者进行了痛快淋漓的抨击。

B.袁宗道对沧溟、凤洲两位先生作品的喜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C.袁宗道一针见血地指出复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拟,而在无识

D.袁宗道认为只要有自己的,则写文章将墨不暇研,笔不暇挥虽驱之使模,不可得矣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大怒者必叫吼动地,发上指冠。(3分)           

故学者诚能从学生理,从理生文,虽驱之使模,不可得矣。(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