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多余一句话 佚名 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车上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多余一句话

佚名

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

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从外地来的。他靠在售票员旁边,手拿着一张地图在认真研究着,眼不时露出茫然的神'情,估计是有点儿迷路了。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

售票员是个短头发的小姑娘,正剔着指甲缝呢。她抬头看了一眼外地小伙子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要说这些话也没什么错了,大不了小伙子下一站下车到马路对面坐回去吧。但是售票员可没说完,她说了那多余的最后一旬话:“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什么动儿啊!”说这话时,售票员姑娘连眼皮都不抬。

外地小伙儿可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嘿嘿笑了一笑.把地图收起来,准备下一站下车换车去。

旁边有个大爷可听不下去了,他对外地小伙子说:“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换904也能到。”要是他说到这儿也就完了那还真不错,既帮助了别人,也挽回北京人的形象。可大爷哪儿能就这么打住呢,他一定要把那多余的最话一句话说完:“现在的年轻人哪,没一个有教养的!”

我心想,大爷这话真是多余,车上年轻人好多呢,打击面太大了吧。可不,站在大爷旁边的一位姑娘就忍不住了:“大爷,不能说年轻人都没教养吧,没教养的毕竟是少数嘛,您这么一说我们都成什么了!”这位姑娘穿得挺时髦,两细带子吊个小背心,脸上化着鲜艳的浓妆,头发染成火红色。可您瞧人这话,不像没教养的人吧,跟大爷还您啊您的。谁叫她也忍不住非要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呢!“就像您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慈祥的.一肚子坏水儿的可多了呢!”

没有人出来批评一下时髦的小姑娘是不正常的。可不,一个中年的大蛆说了:“你这个女孩子怎么能这么跟老人讲话呢!要有点儿礼貌嘛,你对你父母也这么说吗?”

您瞧大蛆拙评得多好!把女孩子爹妈一抬出来,女孩子立刻就不吭气了,要说这会儿就这么结了也就算了,大家说到这儿也就完了,大家该干嘛千嘛去。可不要忘了,大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还没说呢-“瞧你那样,估计你父母也管不了你。打扮得跟小姐似的!”

后面的事大家就可想而知了,筒单地说,出人命的可能都有。

这么吵着闹着,车可就到站了。

车门一开,售票员小姑娘说:“都别吵了,该下的赶快下车吧,别把自己正事儿给耽误了。”当然,她没忘了把最后一句多余的话给说出来:,要吵统统都给我下车吵去,不下去我车可不走了啊!烦不烦啊!”

烦不烦?烦!不仅她烦,所有乘客都烦了!整个车厢这可叫炸了窝了,骂售票员的,骂外地小伙子的,骂时髦小姐的,骂中年大姐的,骂天气的,骂自个儿孩子的,真是人声鼎沸,甭提多热闹了!

那个外地小伙子一直没有说话,估计他受不了了,大叫一声:“大家都别吵了!都是我的错,我自个儿没看好地图,让大家跟着都生一肚子气!大家就算给我面子,都别吵了行吗?”

听到他这么说,当然车上的人都不好意思再吵,声音很快平息下来,少数人轻声嘀咕了两句也就不说话了。但你们不要忘了,外地小伙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还没说呢。“早知道北京人都是这么一群不讲理的王八蛋,我还不如不来呢!”

想知道事情最后的结果吗?

我那天的事情没有办成,大伙儿先被带到公安局录了口供,按后到医院外科把头上的伤给处理了一下,我头上的伤是在混战中被售票员小姑娘用票匣子给砸的。你们可别认为我参与了他们打架,我是去劝架来着。我呼吁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没什么大事儿,没什么必要非打个头破血流。

我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就是售票员说话不得体吗?你们就当她是个傻子,和她计较什么呢?!”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转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小说设计了售票员、大爷、时髦小姐、中年大姐等人物,充分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在短小的篇幅里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B. 小说段落短小,这种写法不仅可使叙事节奏加快,而且有利于人物刻画上的灵活切换,适应不同人物的描写需要。

C. “我”呼吁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可是“我”自己也说出了不冷静不得体的最后一句话,并因此而受了伤,说明“我”也是个道德素质水平不高的人。

D. 小说以沉重的语调叙述,文字间饱含着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担忧。使读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不自觉地思考原因和反思自我。

2.小说中“我”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多余一句话”是指什么样的话?请简要说说出现“多余一句话”的原因。

 

1.CE 2.①在每次冲突趋于化解之时,横生枝节,引起新的矛盾。②人们心里容不下、自己嘴上憋不住,有害无益却冲口而出,伤人害己。③有害公共文明建设,破坏和谐环境。 3.①社会成员个人修养不足,自控能力差,容易出现攻击性言行。②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的人们互相歧视(互存偏见),缺乏理解和包容。③公共文明系统缺乏有效制约(化解矛盾)机制,小不慎容易酿成大摩擦。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小说中心理、动作描写不充分,除语言描写外,还运用了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C项,小说的主题是要强调公共文明很重要,“我”最后说出多余的一句是要表现不好的语言和习惯会互相影响文学类文本阅读 多余一句话佚名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文学类文本阅读 多余一句话佚名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D项,“沉重的语调”有误,此文的语言特点是轻松俏皮、诙谐幽默的。 2.试题分析:注意从情节的推进、主旨和情感的表达以及和其它人物的关系和第一人称的通用作用的角度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秦汉以来,墨家作为思想体系和学派逐渐消失无闻,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独立学说、思潮或派系。这是由于,尽管作为小生产劳动者的手工匠作和农民仍大量地长期地存在,但已经没有像氏族结构彻底瓦解的春秋战国时期那种自由的社会环境和意识气氛。特别在独尊儒术以及后来佛教东来之后,小生产劳动者文化落后,见闻闭塞,经年累月束缚在自己的狭小天地内,受着社会统治意识的控制和支配,很难从自身中再产生像墨子这样的思想家或思潮、学派。

只有在社会发生大分裂,即阶级对抗非常激烈、要求明确区分阶级界限的斗争时刻,那些力图表现本阶级独特利益、要求和理想的意识、思想、纲领、口号,才可能被突破出来并提上日程。这个时刻主要是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农民起义总说裹卷了各种手工匠作,由于这些手工匠作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纪律、组织训练,他们经常成为起义队伍的各方面的骨干或领袖。

中国历史上有频繁和巨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虽然有关文献大都无存,已经无法考察、了解他们的意识形态,而且由于大都是“铤而走险”“官逼民反”,不一定都有条件和时间作真正的自觉思考或理论准备,然而,在极不完全的挂一漏万的残存材料中,也仍可看出其中好些基本思想与墨子思想有一脉相通之处。

最早的例子是陈胜的“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与墨子的“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在思想特征上似乎是可以相通的。只是一个是在和平时期讲“尚贤”,认为从“贱人”中可以举拔贤能;一个是在起义时期认为“贱人”也可以做将相帝王。它们在反对等级不能逾越和“富贵在天”的命定思想上,是同一种语言。又如,保存在《太平经》里的少数字句,像强调“天生人幸使其人人自有筋力,可以自衣食者”,反对“或多智反欺不足者,或力强反欺弱者,或后生反欺老者,皆为逆,故天不久佑之”等思想,也可与墨子主张“强力”、“兼爱”联系起来。《太平经》中的某些东西又确曾与农民起义(如张角起义)有关。

从历代农民起义、农民战争某些意识形态的共同特征看,几乎都以某种超自然的人格神(即“天意”)作为主宰、命令来支撑和证明起义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来组织队伍,统一意志,严格纪律。农民起义也常常反贪官而拥戴“好官家”“好皇帝”,一面讲博爱、平等、共患难,另一方面又承认甚至强调等级、上下的差别,与墨子的矛盾两面都有相通或相同之处。尽管农民起义大多打着道教、佛教的旗帜,并不理睬墨子,但这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墨子,而墨子本人也非神或佛。当然,在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中,某些基本观念比墨子思想还要远为激进和彻底。如进行大规模的杀戮,便不能讲“非攻”;提出平均土地或财富,也远非墨子思想所具有。汉代以来作为统治阶级意识的儒家也反对过分的贫富不均,也讲仁爱,也讲天命甚至制造谶纬“符命”来作为政权的“天授”依据,甚至也渗入农民起义中;但农民起义中的宗教信仰和博爱精神主要是当作统一意志、发动群众的行动纲领和组织力量,并直接地具体落实在集团的战斗行动之中,与儒家讲的仍不相同,却与墨家的特色相接近。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汉以后,再没有出现过类似墨子的独立学说、思潮,原因之一是没有出现像春秋战国时代那种自由的社会环境和意识氛围。

B. 在独尊儒术以及后来佛教东来之后,小生产劳动者因文化落后等诸多因素,很难从自身中再产生像墨子这样的思想家或思潮、学派。

C. 只有在发生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时刻,那些力图表现本阶级独特利益、要求和理想的意识、思想等,才有可能突破出来并提上日程。

D. 农民起义总会集聚各种手工匠作,由于他们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纪律、组织训练,所以常常成为起义队伍各方面的骨干或领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虽然有关中国历史上那些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文献很少,也无法考察他们的意识形态,但还是可以看出不少基本思想与墨子思想有相通之处。

B. 作者用陈胜“帝王将相宁有种乎”等典型材料,有力地论证了“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好些基本思想与墨子思想有一脉相通之处”的观点。

C. 《太平经》里的某些思想,与墨子主张的“强力”“兼爱”有一定的联系;《太平经》中的某些东西在历史上又与张角等农民起义有关。

D. 农民起义中的宗教信仰和博爱精神主要是当作统一意志、发动群众的行动纲领和组织力量,所以与儒家讲的“天命”“符命”思想不相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国历史上爆发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大都是由于“铤而走险”“官逼民反”,在这一特定的时期也产生了一些为本阶级服务的思想。

B. 墨子和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在反对等级不能逾越和“富贵在天”的命定思想上,是同一种语言;他们曾认为“贱人”也可以成为官宦仕者。

C. 历代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组织队伍,统一意志,严格纪律,都是以“天意”来支撑和证明起义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的。

D. 中国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中的一些基本观念比墨子思想还要激进和彻底,与儒家宣扬的“仁爱”“宗教思想”仍有差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曾成功主持三届青歌赛,获得极高赞誉;又连续十三次主持春晚,成为名副其实的央视一姐。继16、17年主持《中国诗词大会》、掀起全民喜吟古典诗词的热潮之后,又成功转型,既做主持人,又做制作人,她创办的《朗读者》文化类综艺栏目,让人一见钟情,再次惊艳世人。

《朗读者》的横空出世并非偶然。早在1996年,董卿就利用空闲时间考取了上海戏剧学院电视编导系并顺利毕业。随后又报考华东师范大学,进入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2007年又进入上海戏剧学院攻读MFA艺术硕士学位。她平时从不间断地阅读《红楼梦》、古典诗词。

董卿的成功来自什么?有人说,因为她从不把每一次的成功看成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也有人说,昔日的积累对她今日取得的辉煌意义深远。她自己则用四个字回答:拼尽全力。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性文章。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图表,完成后面的题目。

某社团针对网络实名制问题在部分大友中展开了问卷调查,得到如下数据。

表一    你认为网络实名制对于保障网络安全重要吗?

../Application%20Data/Tencent/Users/179697209/QQ/WinTemp/RichOle/5_D%258U~ZKM%5d$06W8T40LRB9.png

表二    你的网络注册名是实名吗?

../Application%20Data/Tencent/Users/179697209/QQ/WinTemp/RichOle/K87%7bR%7b%7b%7d32DFU57SS%5d6YSAM.png

(1)简要概括以上两个表格的内容。(不使用数字作答,不超过35字)

(2)请针对网络实名注册的利或弊,谈谈你的看法。(1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7个字。

全球气候在整个20世纪确实一直在变暖,____?对此,众说纷纭。有些科学家认为20世纪气候变暖是”小冰期”气温回升的延续,是自然演变的结果,跟”温室效应”无关。但有些人反对这个观点,他们认为,___,而人类是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气象系统是十分复杂的,无论地球变暖是否因为”温室效应”,我们都应该加以关注。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弄明白地球变暖的来龙去脉,____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医生的天职是治病,与其在网上做科普,不如在诊室多看病。,这是一个观念误区。一位医生多努力病人永远看不完。在诊室,医生一天最多看几十个病人;在网上,医生却可以影响上千万人。很多病人都是到了病程中后期才来就医,费用高,疗效也差。如果医生都能常上网做科普,把健康的钥匙交给公众,这是在治病救人吗?

 

    ②

     ③

      ④

   ⑤

     ⑥

A

其实

哪怕

不是

/

B

其实

无论

/

不仅

而且

C

但是

无论

可是

/

并且

一定

D

然而

不管

不管

但是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