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种瓜点豆 康志刚 他喜欢种扁豆。喜欢种,自然就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种瓜点豆

康志刚

他喜欢种扁豆。喜欢种,自然就喜欢吃。

那一年,他在城里安了家,然后就迫不及待地和凤霞在小院的南墙根下面种下几颗扁豆。每天下班,他和凤霞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来到南墙根,看它们是否发芽了,是否长高了。在他们期待的目光里,扁豆长高了,开花了。那一簇簇的扁豆花,像浮在院墙上一层紫红色霞霓。每到宁静的中午,总有几只蜜蜂或者细腰马蜂,嗡嗡地飞来采蜜。种扁豆与吃扁豆,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有天,突然传来消息:他们这里要拆迁了。

这是一大片平房区,位于县城的东南角上。他们家东面只隔三四家,是一块足有几百亩的菜地,一直延伸到东城墙边上。那一个个排列有序的菜畦里,种有菠菜、小白菜、韭菜、茴香、油菜等,让人赏心悦目。

那些天,吃过晚饭,胡同里的人都凑到胡同口。每个人都变成了演说家。还没说几句,在停顿的间歇就被另一个人抢去了,每个人都害怕被别人抢了风头。就那么一个话题,总也说不完,说不够。凤霞性格内向,平时很少和胡同里的人来往,这会儿也似换了个人,也抢别人的话头,说起来也不肯住嘴。

转眼就是清明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今年还种不种扁豆呢?这几乎是他和凤霞同时想到的一个问题,但又同时被否定了。嗨,说不定哪天就拆了呢。

从前凤霞下班回家,总是顺便在路边买一把菜。自打种上扁豆,凤霞时常两手空空回来。因为院里就有现成的呢,即便已经坐上锅了,也来得及呀,转身去摘一把即可。一顿饭,仿佛就因为有了那盘绿莹莹的扁豆,才变得生动起来了。

如今,他们满脑子都是拆迁,很少想到扁豆。即便想起来也不屑一顾:扁豆算什么呀,上不得台面的。但无论他们怎么急切,依然不见开发商的影子。他们哪沉得住气,就去打探。打探来的消息让他们惶恐而又不安:开发商已和菜农们签了协议,就快动工了。哎呀,怎么回事?莫非……他们不敢也不愿再往下想了。

果然,他们的担心很快得到证实。因为西面不远就是那座著名的寺院——临济寺,县里禁止在寺院四周盖高层建筑。还有,他们这里都是密密麻麻的住户,拆迁的代价要比征收那块菜地高出许多倍。你说开发商能不改变主意吗?

他们哪信?就差三四十米,有什么理由不一同开发呢?他和妻子这么认为,全胡同的人也这么认为。大家又聚在胡同口商量对策。大家依然抢着说,比从前还要急迫。从前那是因为激动,现在只剩愤怒了。商量的结果是推选代表去面见开发商,当然也有质问和算账的意思。

星期天上午,在一个临时搭建的工棚里,他们见到了开发商老许。当弄明白来意,老许抖一抖手里的烟,叉开两腿哈哈地笑起来,一连问了他们好几个问题:“我是开发商,为挣钱不是搞慈善!让我开发你们,你们能保证让我赚到钱吗?你们敢给我担保吗?”……往回走着,老秦狠狠地往地上啐一口:哎,钻钱眼里了!他想附和一句,但心里像抽空了,哪还有一点底气。

尘埃落定后,一切又归于沉寂。又到了清明节。阳光明丽,空气里飘满了草木复苏的气息。因为四周没有高楼,又远离闹市,这里的天空显得无比辽阔,深远,也更蓝。没有汽车的响声,更没有人声的喧闹,安静得只有风声,鸟声,还有鸡鸣,狗吠,好一个清幽的世界。

这天,两人下班回来,发现车筐都是空的,都忘记买菜了。中午吃什么呢?如果院里还种着扁豆,这根本就不是个问题呀。好在还不晚。还是在南墙根下的老地方,他俩又种了几棵扁豆。凤霞还种了几棵丝瓜,她说丝瓜和扁豆是姐弟俩。

于是每天下班回来,他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蹲在墙根下面,看扁豆和丝瓜是否发芽了。春天的阳光是纯金做成的,暖烘烘的照在他们身上。凤霞见下的种子老没动静,有些担心。他笑她心太急了,才种上三天呀。

是种子就会发芽的,就会开花结果的。他仿佛已经看到了那绚烂如霞的扁豆花和一串串的扁豆。当然,还有垂下来的一条条长长的丝瓜。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多次对种扁豆进行了细致描绘,既突出了种扁豆在“他”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暗含了作者的人生价值观。

B. 小说中先写扁豆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后来又写“他”和妻子对扁豆的不屑一顾,其原因在于他们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C. 他和老秦一同去和开发商理论,开发商的一连串问题却弄得他们哑口无言,他想附和老秦的愤怒却无底气,可以看出“他”不善言辞。

D. 小说结尾意味深长,一句“是种子就会发芽的”让人们看到了希望,表明经过拆迁风波后的人们看到了未来城市生活的美好与幸福。

2.分析文中第三自然段画线句子“有天,突然传来消息:他们这里要拆迁了”的作用。

3.有人认为小说标题应为“拆迁”,而不应为“种瓜点豆”,这种说法你同意吗?请说出你的看法和理由。

 

1.A 2.①内容上:交代“拆迁”这一情况。“突然”二字写出消息的来源并非官方,为后文他们这里不拆迁作铺垫。 ②结构上:推动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正是有了拆迁的消息,后面才会有人们对拆迁一事的各种表现,如人们的讨论、心理的变化、“他”不种扁豆等。 3.观点一:不同意,小说标题应为“种瓜点豆”。理由:① “种瓜点豆”为全文线索。先写自己和妻子在小院的南墙根种扁豆的事,再写因拆迁产生了种不种扁豆的矛盾心理,最后写拆迁一事破灭而又重新种起了扁豆。②点明人物形象。本文通过标题,开头第一句“他喜欢种扁豆”以及文末重新开始种瓜点豆,表现出夫妻二人质朴单纯的性格特征。③揭示主题。小说以“种豆”事情的心理变化来写的,揭示了城市发展带给人们的焦虑和幻想,体现了平淡而踏实才是生活的本真。 观点二:同意,小说标题应为“拆迁”。理由:①“拆迁”事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拆迁”事件造成了人们心态的变化,体现了人们在当下社会中的种种心绪。③“拆迁”作标题发人深省,启人思考,突出了城市发展引出的矛盾。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B项“他们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错,应该是心态发生了变化;C项“可以看出“他”不善言辞”错,应该是他没有底气;D项“未来城市生活的美好与幸福”错,应是回归恬淡生活的惬意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语句的作用分析,应该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入手。如本题内容上:交代“拆迁”这一情况。“突然”二字写出消息的来源并非官方。结构上:推动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

邹怡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并非一部丝绸之路的专史,而是一部世界史。其“全新”则在于它是一部由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牛津大学历史学者彼得弗兰科潘选择了丝绸之路这一多文明间的通道作为切入点,透视人类诸文明的接触与演进,从而避开了以某一文明为中心的偏颇。

丝绸之路,1877年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他根据中国和欧洲史家关于中西贸易的记载,在地图上绘制了一条横贯欧亚的贸易路线,并命名为“丝绸之路”。作者并不认为这仅仅是一条丝绸贸易的商道,甚至不仅仅是贸易路线。全书25章:丝绸之路、信仰之路、皮毛之路、奴隶之路、霸权之路……这样的章节编排固然采用修辞的手法,但它们也提示着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金属、香料和玻璃在一些路段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最大的影响,并不在于货品的流通,而在于丝路上穿行的人们将他们各自的文化像种子一样沿途撒播,包括观念、信仰、技术以及它们在物质上的表现。因此,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诸种文明的穿行与交流之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以及作为西方文明基石的古代希腊和罗马,这些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而相遇。南北美洲的人类文明,也自地理大发现以降,深刻地介入了丝绸之路的人流和物流。尤其是中亚、西亚与东欧,它们位于欧亚大陆中部,是丝绸之路主体之所在。历史上,不同文明在此相遇交流,古老文明在此创生成长。而当今,这里既有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和时尚之都,又是世界上最为动荡不安的地区,这是巧合吗?

丝绸之路是人类诸文明间人员、物质和思想的交流之路。各种人类文明曾在这里竞演。欧亚大陆上,南部为希腊、罗马、波斯、埃及和印度等各大古国的发祥之地,而北部是游牧民族轮番奔驰的通道,匈奴人、突厥人、回鹘人和蒙古人先后在这条道路上策马西征,形成一次次民族大迁徙。彼得弗兰科潘始终围绕着丝绸之路这一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描绘了一幅时间跨度两千多年、涉及地域涵盖全球的世界史长卷。他指出,在16世纪西方崛起成为世界霸主以前,东方的丝绸之路“一直是世界的中心”: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和帝国都出现在丝绸之路上,世界主要宗教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壮大,丝绸之路上的贸易让全球化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形成,古代学者聚集在丝绸之路上创造交流智慧和艺术。

丝绸之路是人类诸文明展示其魅力的共同舞台,也是诸文明获取资源和文化的共有路径。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在争夺丝绸之路的硝烟散去之后,是沿途文明接力传递、利益共享的常态。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就是人类文明最耀眼的舞台。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透过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一带一路”的战略价值将变得一目了然。

                               (摘编自邹怡《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彼得•弗兰科潘为了避开以某一文明为中心的偏颇,选择丝绸之路这一多文明间的通道作为切入点,写出了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B. 彼得•弗兰科潘紧扣“一直是世界的中心”的东方丝绸之路,描绘了一幅时间跨度两千多年、涉及地域涵盖全球的世界史长卷。

C. 彼得•弗兰科潘精心编排了25章,如丝绸之路、信仰之路、皮毛之路等,这些章节的编排采用修辞手法,且暗示丝绸之路上并不只是丝绸。

D. 翻开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就会发现丝绸之路的历史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丝绸之路是指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根据中国和欧洲史家关于中西贸易的记载,在地图绘制的一条横贯欧亚的贸易路线。

B. 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诸种文明的穿行与包括观念、信仰、技术以及它们在物质上的表现等文化在丝路上的交流之路。

C. 丝绸之路是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诸种文明展示其魅力的舞台,也是在你争我夺的硝烟散去之后诸种文明获取资源和文化的路径。

D.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和帝国的诞生地,是世界主要宗教传播壮大的渠道,是古代学者创造交流智慧和艺术的聚集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彼得•弗兰科潘用一部辉煌巨著把世界重新解读,聚焦于东西方交汇的区域,详述“东方”是如何深刻影响“西方”的。

B. 尽管南北美洲的人类文明也深刻地介入了丝绸之路的人流和物流,但丝绸、金属、香料和玻璃等物产始终是东西方交流的主要对象。

C. 丝绸之路这一连接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让全球化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形成,如今我国的“一带一路”的战略可谓应运而生。

D. 丝绸之路上希腊、罗马等古国文明和游牧文明曾在此相遇竞演,如今这条路上既有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和时尚之都,又有世界上最为动荡不安的地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八旬老人李某坐动车去看病,女儿只给她买到了半程的坐票。半程过后,老人被刚上车的女大学生拿着车票座位号“请”了起来,老人的女儿要求挤一挤合坐在一起,被女大学生拒绝,双方起了争执。后来一名中年男子给老人让了座。老人的女儿说:“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女大学生觉得很委屈:“坐自己的位置错了吗?”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其含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访谈是了解情况、获取信息的一种有效途径,成功的访谈离不开充分的准备。请你根据下面材料,代校报记者程明为对陈奕帆的采访拟写一段开场白并提出第一个主要问题。要求:围绕材料,表述明确,简明连贯,不超过100字。

育才中学学生陈奕帆,骑电动车不慎撞上一辆停在路边的宝马车,因车主不在现场,他写了一封道歉信:“您好:我昨天骑车不小心把你的车倒车镜撞坏了,很不好意思,我心里也很难受,我是育才中学的学生,寒假在城里打工,我给你留了钱作为补偿,我知道这不够,但我已经没有钱了,非常对不起。”在信的后面,又写了一个大大的“对不起”。然后用信纸包着寒假打工挣来的311元钱卡在宝马车门把手里。车主薛先生很是感动,放弃了赔偿要求。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促进中华文化创新发展,___。当前,有的人过分注重“文”而忽视“质,注重文化包装而忽略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创新”是表象化、浅层次的。同时,____,使文化成为与民众生活割裂的阳春白雪,这是一种书本化而非生活化的创新发展,其生命力和实效性值得怀疑。总之,__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父亲节那天,我说:“对不起,父亲,过去的二十年,我让您操碎了心;现在您的儿子长大了,会让您自豪,让您开心。”

B. 吴奇隆给上海电视台记者曹可凡打电话说:“曹老师,您能不能屈驾来我住的酒店,我留出了一个小时给您采访。”

C. 真正的好朋友,无论贫穷,还是富贵,都是真心相待;在朋友有困难时,我会真心鼎力相助,人生能有几个真心朋友?

D. 屈由和屈原两兄弟之间的感情非常好,屈由作为屈原的家兄,总是在屈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他无私的帮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