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马是中国人喜爱的动物,是人...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马是中国人喜爱的动物,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是极其温顺又充满野性魅力的动物。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己经成为力量与神奇的代表。

①还让人们有了敬马王、打马球、赛马等习俗

②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③它帮人们种地运货,和人们一起南征北战

④作为六畜之首

⑤马是人类的朋友和伴侣

⑥千里马、老马识途等故事也十分深入人心

A. ③②④①⑤⑥    B. ③⑥①④⑤②

C. ⑤③②⑥①④    D. ⑤④②③①⑥

 

D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仔细研究横线的上下文和题中六句话内部的逻辑关联,同时参考各选项的排列情况。横线的上文叙述的主体是马,如果按A.B那样将③置于首位,似乎可以,但可立即发现B中③之后不适宜连接⑥,于是可知B不合理应排除;又可发现A中④①排列的不合理,也应排除。C.D都将⑤排在首位,这似乎也是可以的,但C中⑥①的排列不恰当,应予排除;D中各句的排列是恰当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当今文坛,出现了一些格调不高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某些作家丧失立场,随波逐流,媚俗竞利。

B. 蔡元培广罗人才,各派人物云集京师大学堂,北大一时既是新文化成长的园地,又是新旧文化激烈交锋的场所。

C. 提起蜀汉亡国,有人认为是刘禅懦弱无能、庸碌昏聩所致。这也是过分苛求。

D. 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壮大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发展和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查看答案

在下面空白处补写出相应的名篇名句。

(1)《念奴娇·赤壁怀古》写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显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的句子是:                                

(3)《次北固山下》写诗人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去家信,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隐净山中大雨

(南宋)张孝祥

青峰度云气,幽壑舞回风。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龙。电掣金蛇千丈,霆震灵鼍万叠,汹汹欲崩空。谁泻银河水,倾入宝莲宫。   

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人间应失匕箸,高处独从容。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 

[]①碧霄:隐净山有碧霄泉。②鼍鼍龙,扬子鳄。③匕箸:羹匙和筷子。

1.对上阕中的景色描写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青嶂”句写山中大雨来临之前风起云涌的情景。

B. “山神”句用碧霄龙喻雨,展现山中奇特的景观。

C. “电掣”句用金蛇、灵鼍来比喻电闪雷鸣的景象。

D. “谁泻”句想象丰富,写出山中大雨的磅礴气势。

2.下阕画线句借雨写怀,生动形象,请加以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衡传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乌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已,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举孝廉不行        不行:不同意

B. 公车特征拜郎中   特征:特地征召

C. 下车,治威严    下车:官吏初到任

D. 视事三年       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学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B. 五经,即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儒教国家化由此谓开端。六艺就是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论语》、《春秋》。

C. 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D. 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衡谦虚稳重,超尘拔俗,不慕世俗的虚荣,才高于世,善于属文,后来因“善术

,被征召到朝廷做官。

B. 张衡在政治方面眼光敏锐,头脑清醒,手腕高明,但总得不到升迁,在离开太史令

职位五年后,就回了原籍。

C. 本文介绍了张衡文学、科学、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其中,以科学方面的才能

和成就作为重点进行详写。

D. 本文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凝练平实,作者写作时绝少用形容词,尽量抓住史实,描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马裤先生

老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

    他没言语。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地说。

    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

    荼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

    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  

     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

     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竞自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

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床上。“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我问。

    “二等。快开车了吧?荼房!”

    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

    “我没有行李。”

    “呕?!”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

    “茶房!拿手巾把!”

    “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停住,上面出了声,“茶房!”

    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

    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坊,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干吗?先—生—”

    “拿茶!”   

    “好吧!”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荼房”小一点。有时呼声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

    有趣!

    到了天津。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我没言语。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我后悔了,赶紧地说:“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茶房!”

    我笑了,没法再忍住。

    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

    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孔鼻孔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茶房只来了一次,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

    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项。

    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谢天谢地!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 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通过茶房眉毛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 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是因为马裤先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

D.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情,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幽默的句号。

E. 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是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