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俞可平:仰望星空,做天国的学问 肖堂 学而优则仕的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俞可平:仰望星空,做天国的学问

肖堂

    学而优则仕的进阶逻辑,到俞可平这里被颠覆了。争取了两三年后,这位中央编译局副局长的辞职请求,终于得到中央批复。他如愿回到未名湖畔,履新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

    一直以来,俞可平身上最引人关注的,是他大胆而犀利的学术观点。他的成长经历和最鲜活的生活细节,却很少有人知晓。如今看来,恰恰是这些被忽略的部分,生动印证了时代的发展。

    1959年7月,俞可平出生于浙江诸暨。他曾做过两年多生产队干部,之后恰逢国家恢复高考,俞可平考入当时的浙江师范学院绍兴分校,就读政史专业,后来成为厦门大学哲学系第一批硕士研究生。“我们这代人,受毛主席的影响特别深。毛主席喜欢读什么?喜欢读历史、哲学。”他这样解释自己选择专业的原因。

    在厦大三年,因为看到政治对中国的决定性作用,俞可平的兴趣渐渐转向了中国政治。“当时的我,内心似乎涌动着一种莫名的责任感,觉得应该为这个社会的进步做点儿什么。”俞可平说,“所谓责任,无非两种。一种是知识的责任,就是通过研究,推动学术的进步;另一种,就是通过实践,推动社会进步。”

    1984年,俞可平毕业,并留校任教。也是在这一年,北京大学设立了全中国第一个政治学博士点,中国新时期政治学奠基人赵宝煦决定招收开门弟子。经过努力,他如愿走到了赵宝煦面前,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政治学博士生之一。

    入学一年后,俞可平放弃了当时非常难得的海外联合培养机会,试图说服导师同意自己转变研究方向——从国际政治转向中国政治,从政治理论转向政治现实。“中国政治这么敏感,干嘛要学这个?”面对赵宝煦的询问,俞可平给出了两个答案:“第一,在中国社会,起主导作用的是政治,不是经济;第二,整个社会洋溢着改革的氛围,作为政治学研究者,应该参与到改革当中去。”此后,俞可平一直专注于当代中国政治的研究。

    北大毕业在短暂的留校后,俞可平很快就调到中央编译局工作,并且一干就是27年,从一名普通的助理研究员成长为局领导。但热衷学术的他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内心更希望做一个纯粹的教授。

    尽管从政多年,俞可平至今仍保持着一个学者的习惯和作息:喜欢爬山、游泳、射击,不跳舞、不去卡拉0K、很少应酬,每天晚上只睡6个小时,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读书、做学问。结果是,其学

术影响力不但一直在政治学和国际政治研究领域中保持领先地位,而且据不久前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一项统计显示:过去十年中,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俞可平发表论文的引用率也高居榜首。

    在俞可平看来,做学问有两种:一种是“尘世的学问”,一种是“天国的学问”。“这两种学问的性质不一样,前者是对策研究,为现实服务;后者是纯学问,属于基础性的理论研究。”他说。重回校园的俞可平,希望能做自己的“天国的学问”。他说,“现在中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已经很强大了,但具有世界影响的原创思想、原创理论太少了,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在这么重大的转型时期,需要有我们自己的思想,特别是政治思想。”

    他坦率地说以前在中央编译局,尽管是分管科研,但行政事务仍很多,确实感觉时间不够用。”同时,俞可平也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中央提出的干部能上能下的用人原则。“我做了 14年的副局长了,我自己研究的就是政治体制改革,了解一般一个干部在一个岗位上不得超过8年,我已经超过任期6年了,我应当带头能上能下。”

“中国需要仰望星空的人,今后我将有更多的时间仰望星空。”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在为官的时候已经著作等身;也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在敏感地带游刃有余,新意频出又从不逾矩……如今,他辞官归学,投身于中国的政治学基础理论研究,以强烈的责任感,推动原创性思想的生产。”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著名经济学家高尚全

    在中央编译局,俞可平参与了很多中央的重大决策调研和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及建设工程。他发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为推动中国政府创新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做了不少努力。还发起了中国社会创新奖,推动中国的民间组织和社会组织创新,鼓励它们为社会进步做贡献。

                                            —刘巍《从“教官”到教授俞可平的两种责任》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俞可平用他的经历颠覆了学而优则仕的进阶逻辑,在仕途上已经做到中央编译局副局长,辞职后选择了回北大。

B. 俞可平考人大学后选择政史专业、哲学专业,主要是受家庭和时代影响,而后来他转向中国政治则完全是源于内心的责任感。

C. 俞可平在中央编译局分管科研,其学术影响力一直在相关研究领域中保持领先地位,发表论文的引用率也比较高。

D. 俞可平认为“天国的学问”是纯学问,他希望做“天国的学问”,解决中国在重大转型期原创思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俞可平是中国首批政治学博士,是赵宝煦的开门弟子,这使他深感责任重大,决心为社会的进步做点什么。

B. —直以来,人们关注俞可平大胆而犀利的学术观点,但很少有人知晓他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细节,而这些被忽略的部分也是值得关注的。

C. 尽管从政多年,但仍然保持着学者的习惯和作息,很少参加应酬,将全部精力用于学术研究,这是俞可平在为官时就已著作等身的原因之一。

D. 中央关干干部任用有“干部能卜能下”的用人原则,俞可平辞官归学,除了热衷学术,也有带头践行中央提出的用人原则的考虑。

E. 文章多次引用了俞可平自己的话,有助于读者直观地了解其经历和思想,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3.俞可平对责任是如何理解的?又是怎样践行的?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1.B 2.AC 3.第一问:俞可平认为的责任包括两种,一种是知识的责任,就是通过研究推动学术的进步;另一种就是通过实践推动社会进步。 第二问:①一直致力于推动学术进步。求学时将目光转向政治,专注政治学的研究;在编译局时并没有停止学术研究的脚步;重返北大,投身于中国的政治学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原创性思想的生产。 ②为官时,致力于通过实践推动社会进步。在中央编译局,参与重大决策调研和理论研究及建设工程;发起的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和中国社会创新奖,为推动社会进步做贡献。 【解析】 1.试题分析:B项,原文未提及受家庭影响,且转向中国政治不仅是内心的责任感,还有时代原因,他看到了“政治对中国的决定性作用”。 2.试题分析:A项,在成为首批政治学博士前就已内心涌动着责任感;C项,“将全部精力用于学术研究”,言过其实。 3.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目,要善于捕捉主要材料。俞可平认为的责任,一种是通过研究推动学术的进步,另一种就是通过实践推动社会进步。他也一直以此为责任而努力去履行。如他一直致力于推动学术进步以及在为官时通过实践推动社会进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日,南京大暑杀核案资料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姊妹篇,“世界记忆工程”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3年倡议发起的以保护文献避免被集体性遗忘、被忽视、被蓄意破坏的项目。其宗旨在于,让全世界所有人可以无障碍地接触到这些档案或文件,从而使人类的记忆更加完整。 

文字的遗产反映了语言、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世界及其记忆的镜象。但是,这种记忆是脆弱的。每天都有一些世界文献遗产永远消失。在和平年代,我们设法保存所有重要的东西,不惜花费超出想象的人力和物力编制应当被保护的建筑、城区、景点名录。从卷帙浩繁的档案文献中,加以甄别、筛选。正是在这种因素下,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应运而生。

然而,在“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的同时,“慰安妇档案”却意外落选。事实上,纵观整个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其中对于人类惨痛历史“讳莫如深”。

在现有的346项纪录中,直接涉及人类历史惨痛记忆的仅有7项。那么,为什么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里鲜有惨痛史呢? 

1993年“世界记忆工程”在波兰普乌图斯克召开的首届会议达成共识,确定了“世界的记忆”馆藏的标准。我们从“世界记忆工程”的具体评选标准中,可以看出其取向主要偏向艺术史类文献、国家历史档案、图书馆馆藏等。所以,名录上既有《格林童话》、《贝多芬交响曲》,也有《古兰经》手稿、《清代大金榜》。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和珍贵历史档案材料构成了“世界记忆”的主体。

而那些着重刻画人类苦难史的档案之所以少之又少,是因为它们或是战火纷飞中遭到损毁,遭到施暴者刻意的破坏,或是天灾人祸中散佚在世界各个角落。

事实上,有幸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那些惨痛史,也受到了“涉案”国家的刻意阻挠,经历过相当坎坷的抗争过程。例如“南京大屠杀”申报过程中,日本多次提出抗议,并以影响中日关系为借口,反复要求中国撤回申报。

早在2014年6月,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管义伟就曾公开要求中方撤回申请;就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为“世界记忆”目录后,日本外务省随即强烈批评称,对南京大屠杀史料成功申遗表示“遗憾”,并认为联合国相关机构缺乏公平性。此外,日媒报道称日本政府计划冻结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 

身为战争的发动国,纳粹造成的惨剧使得德国人注定长久地活在希特勒的阴影下。而1970年,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大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划时代的一跪,为德国战后历史上写下了极其重要的一章。“华沙之跪”也成为联邦政府与东欧重归于好之路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相比之下,二战之于日本,则由于广岛的创伤而兼有了受害者的形象,这使对真相的蒙蔽成为可能,历史的原貌也变得模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二战让普通人想起的仍然是广岛、长崎,而不是南京。 

时至今日,经历过大屠杀的幸存者所剩无几,有关这场浩劫的记忆方式将发生变化。自传性质的回忆将绝迹,我们只能依靠诸如战争遗物、遗迹和纪念碑等物。由此传播和输入的知识绝对称不上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因为它有别于一个亲历者所回忆的过去。

1.下列各项不属于“世界记忆名录”中少见惨痛史的原因的一项是

A. “世界记忆王程”的评选标准主要偏向艺术史类文献、国家历史档案、图书馆馆藏等。

B. 着重刻岡人类苦难史的档案或因某些原因而遭到损毁、破坏,或因天灾人祸而散佚。

C. “涉案”国家的刻意阻挠,加大了惨痛史被选人“世界记忆名录”的难度。

D. 经历过大屠杀的幸存者所剩无几,有关这场浩劫的记忆方式将发生变化,自传性质的回忆将绝迹。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倡议发起“世界记忆T程”是为了避免文献被集体性遗忘、忽视或被蓄意破坏,让世人可以无障碍地接触到这些档案或文件。

B. 文字的遗产是世界及其记忆的镜象,然而这种记忆是脆弱的,每天都有一些世界文献遗产永远消失。

C. 人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档案文献,需要经过公正的甄别、筛选,所以,在“世界记忆名录”中,直接涉及人类历史惨痛记的仅有7项。

D. 由战争遗物、遗迹和纪念碑等物传播和输人的知识并非不言而喻的亊实,无法代替战争亲历者的回忆。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南京大屠杀”申报过程中,H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曾公开要求中方撤回申请,认为联合国相关机构缺乏公平性。

B.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积极致力于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T作,由它倡议发起的“世界记忆T程”,其馆藏标准早在首届会议中就已确定下来。

C. 历史真相的蒙蔽和原貌的模糊使日本在二战中有了受害者的形象,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二战让普通人想起的仍然是广岛、长崎,而不是南京。

D. 德国在二战之后勇于承认错误,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划时代的一跪使联邦政府与东欧重归于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市一位中学生小陈骑车时不慎撞上了路边停靠的宝马车,看到周围没人就离开了现场,后与父亲电话沟通,听从了父亲的建议,又回到宝马车边,留下字条向车主道歉,同时还留下了自己假期送外卖挣来的300多元钱多为赔偿。宝马车主老李发现后,被该学生的行为所打动。之后他找到了小陈,不仅没有追究他的责任,还资助了他万元助学金。

要求:请综合材料的内容与含义,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定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春”字是一个会意字,这个字的楷书字形与篆书字形差别比较大。请写出“春”字篆书字形由哪几部分构成,并说明“春”字是怎样表现春天的。要求不超过120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对于不同类型的天气而言,_______。对于高温、寒潮等空间影响范围较大、时间尺度较长的天气来说,预报准确率就比较高;对于强对流天气,像短时间内发生的强降雨、强雷电、大风、冰雹等,_____,预报准确率就比较低。以降水为例,大气降水在空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而且由于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实际落水区与预计落水区存在差异。因此,在对大范围降水进行预报,___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文明不是空洞浮泛的口号。(1)做一个对不文明现象义愤填膺的“键盘侠”,(2)迈出坚实的步伐,用双手书写文明的笔画。你的文明,(3)存在于银行ATM机的一米线旁,展现于人潮涌动的公交车站牌下。(4)遵守公共空间的秩序与规则是底线要求,(5)主动为别人着想、做社会关系的润滑剂,(6)更高境界。从这个意义处罚,知行合一,做一个更加文明的公民,其实也是在打造一个更好的自己。

(1)  (2)  (3)  (4)  (5)  (6)

A. 是    还是   也许   要是    就    可达

B. /     还需   就    不但     而且   就是

C. 与其   不如  或许  如果说   那么   则是

D. 要     更要  /     虽然     但需    才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