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雅典著名的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雅典著名的无名英雄纪念碑前,脚穿红色翘头鞋的王家卫兵和和平鸽一起诠释希腊历史上数千年的战争与和平。

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已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别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敲响。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当猎猎东风吹拂起周公谨的衣襟;当曹孟德对酒当歌,横槊赋诗时;当刘备与诸葛亮稳坐荆州,遥望江畔人马厮杀时,众人不禁赞叹“千古风流人物”“乱世豪杰”辈出。 一夜大火烧毁了几十里营寨,八十三万人马存活者有几?失败的固是曹操,可是遭罪的不仅仅是曹操,而是无数的生灵! 在三国“英雄”们的眼里,百姓——草民,只是一块块奠基石。君不见,董卓率众“出征”无辜的草民,“男丁斩首,妇女充当官妓”;君不见,徐州城里冲天的火光,而其目的仅为一座城池;君不见,战争起时,动辄“火烧连营”,“水淹七军”;君不见,敌人追来,被留下的是饥民,而敌军无一不是“趁势掩杀”一番。可是,那些为人主者,或者说渴望为人主者,却依然能够全身而退,能够“卷土重来”,有道是“江东弟子多才俊”,可这些才俊不是用来建设国家,发展生产的,而是那些“人主们”踏上帝王宝座的一块块垫脚石。 人民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成就了“风流人物”,成就了一代代“天之骄子”,可是他们又是怎样对待人民的呢?所谓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不过是一时的感慨罢了,之后还不是年年征杀?坐拥天下后,还不是歌舞升平,声色犬马?而民众,不过是由战时的炮灰,演变成“太平盛世”的一只犬而已,在没有战争的年代继续发出“苛政猛于虎”的喟叹罢了。 帝王的利剑在鞍上不停地抽响,兵士们箭在弦上。东方熹明,枕戈待旦的双方的士卒混战一片,还美名曰:捐躯疆场。其中又有多少人再见明日的朝阳,能再孝奉年迈的高堂,能抚慰孤苦的发妻与儿郎? 尸横遍野的土地何时能再长出稻粮? 河流里的血色浪花何时再唱出欢乐的歌谣? 人们多么想弃剑从犁,多么想铸剑为犁,再造田园美丽的风光。 可贪婪的恶魔一次又一次地选择了战争,背弃了和平。 当“一战”的硝烟未落,“二战”的硝烟又起。 当“二战”的战犯审判还未结束,“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又敲起了战鼓。 1991年的海湾战争还未在人们的记忆中褪色,1998年美英的飞机又再度飞临中东的上空。而今“两河流域”硝烟再起,战争的阴霾再次笼罩在古巴比伦的上空。生灵涂炭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 海晏河清,人们世世代代的追求。可是,何时才能够海不扬波?何时才能够海水清流?何时世界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而不被战争的阴霾所笼罩? 那些拨动国家机器的人,放下你们手中的屠刀,让和平鸽飞遍世界,让橄榄枝插遍世界,染绿世界! 让我们铸剑为犁,让世界洒满和平的阳光,让人间充满爱意! 【解析】试题分析:战争,一直与人类的历史相随而行,它是由人类发动的对人类自身的残杀。无论是非正义战争还是正义战争,都免不了死亡,而作为个体的“人”,在世上活着的时间毕竟很有限,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应该好好活着,享受生命的恩赐,而不该去做炮灰。有人说“战争是一场发昏的游戏”,很有道理,为了发昏者的利益,成千上万无辜者丧失家园乃至生命,值得吗?显然,战争是邪恶中最大的邪恶,和平是广大百姓所希望和期待的。 可写成记叙类文章,虚构战争中某个家庭的变故来透射战争的罪恶。可写成议论文,必要的史料是少不了的。巴以冲突多年,炮火不断、生灵涂炭,世界瞩目。2001年9月11日,“恐怖组织”撞击了美国的世贸大楼,6 000多人死亡,经济损失惨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宣布,9月21日为“世界和平日”,这一天全世界一切战争停火,让人们过上一天和平的生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湖南省第一届中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于98日在明德中学体育馆举行,这是本届运动会的会旗。请你说说该标志的构成元素及其寓意。

 

查看答案

《荷花淀》的语言具有相得益彰之美,读罢全文,我们会禁不住心驰神往地进入美丽的荷花淀。

请用“芦苇”“微风”这两个词语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要求想象合理,语意连贯,不少于40字。

 

查看答案

把下面长句改写为3个短句。要求:不改变句子意思,句子要通顺。

朝鲜拥护和平全国委员会发言人2日在平壤发表了指责韩国和美国执意谋求反朝对抗和侵朝战争,毫不关心北南对话、缓和紧张局势及和平问题的谈话。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募 捐

碧 野

一望无尽的长安街安详地躺在朝雾里,冷风从街两旁的屋顶上一阵阵地往下倾扫,稀疏的人影远远地蠕动着。一阵风来,又把黄沙飞腾起来,遮蒙了视线。天空像被寒气凝冻得青紫,街旁矮树的叶落得快完了,有些秃枝在寒风中摇曳着。

慧走在前面,她是自告奋勇地把干粮斜挂在身上,我们的捐册和几个充饥的馒头都放在那干粮袋里。她算是我们这个小队里的队长,我和老熊并着肩默默地跟着走。

这是南城的一个市集,我和老熊随着慧走到一家小店门前去,慧把盖了全市学生募捐团的大红印的捐册从干粮袋里取了出来,我把我衣袋里的募捐宣传单也掏了出来。

“掌柜的,日本兵在打我们的绥远了,我们的中国兵冰天雪地里保护着我们的国土。要晓得我们失掉了绥远,我们就再不能在这北京城里做买卖了!”

慧把话停了停,望望站在柜台前的店老板,只见一道惊惶的神色掠过了店老板的脸孔。忽地围在店门前的买客中的一个发出沙哑的声音:

“我们的绥远失掉了么?”

“如果我们老百姓不帮助我们的守兵,绥远是要失掉的!绥远一失掉,我们在北京城里的人不但不能做买卖,日本兵还要砍杀我们哩!”

慧又望了望众人的惊怕的脸色:

“我们不要怕,只要我们全国老百姓肯出力帮忙,不单我们绥远不会失掉,就是驻扎在我们北京城周围的日本兵也要给我们赶走的!我们老百姓现在最好的帮忙法子,就是捐钱给我们绥远的守兵买皮衣,我们打算买一万件皮衣运到绥远去!”

“一万件!”老熊把一只指头重重地敲了一下柜台。

我把募捐宣传单一边分发给众人,一边念着:

“多捐一大枚,多打死一个敌人!”

店老板最先拿出两角票来,买客中的一个老太婆也把篮筐里的一张三十枚的铜子票,颤动着手摊在慧手里的捐册上:

“女先生,我的孩子也当兵,只要那些打鬼子的兵哥哥不要冻出病来!我虽然老不中用了,不过您女先生要叫人缝皮衣的时候,请到那对直的胡同里叫一声老二姆!”老太婆细小的眼睛里蓄着无限悲悯和温情。

“谢谢您,好太婆!”慧用钢笔在募捐册上划了一阵子后,嘶的一声把收条撕下来给店主人和老太婆。

接着我们又移近一家油盐店去。

突然一种皮靴声向我的身边冲了过来,我把头一抬,看见一个警官站在我的身旁边,用狐疑的眼睛打量着我,接着像觉察出我的什么似的,把眼皮一皱,做出一种鄙夷而讽刺的神色。

“浑蛋!谁叫你们捐钱给人家?”

慧走到警官的身边去,温和地说:

“官长,我们学生是出来捐些钱给绥远的抗敌弟兄的……”

“谁跟你说话!”警官粗暴地叫了一声,接着又冲过两三间店前去:

“谁敢捐钱的,我就要带他上区署里去!”

“汉奸!”一声孩子的尖叫。

我们三个冲出了围看热闹的人群,一直向街的那头走去,当我们走了一百步脚远的时候,慧挡住了一辆洋车:

“先生,请捐些钱给绥远的守土官兵吧!”

“我只剩下还车钱呵。”坐在车上的西装青年红了红脸。向车夫:       

“跑吧,尽站着干吗?”

车夫反而把洋车停放在地上,一边擦着头上的汗珠,一边问:

“是不是打日本鬼子?”

“打日本鬼子!我们绥远的守兵在战壕里又寒又饿……”

“呵!”车夫兴奋着,把血红的眼睛睁得大大,回转头去对车上:

“先生,请先把车钱给我吧!”

车夫接过了车钱,又从踏板下拾起四个铜板:

“呵……让我来捐吧……一毛又四个大子……”车夫咧着嘴巴,作着胜利的笑。

慧刚收下钱在动笔写收条,突然先前的那个警官又追了过来,抡动着臂膀:

“走,走!”

“走干吗?我愿意捐钱救中国!”车夫跳起来嚷着。

“浑蛋!你敢?”警官把拳头在车夫的面门上摇了摇,突地一手来夺慧手里头的捐册,老熊捉住了警官的胳膊。

“你有良心么?你有良心么?”慧在老熊的掩护下伤心地哭了。

这时在铁桶般围着的观众中,挤出了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后面还牵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弟弟,移近慧的身边:

“姊姊!姊姊!”小女孩摇着慧的身子,把手里的几个铜板塞在慧的手里,后面的小弟弟也争了上来,把小手里的一个铜板高高地举了上来。

慧很快地从小弟妹的手里接过钱来,低下头去在两人的小手上轻轻地吻了两下,晶莹的泪珠滴落在两只小手心上。

警官茫然地呆望着,观众们的眼睛里炽燃着愤怒和爱怜。

(原载1936年《生活星期刊》第27期;选自《百家散文名作鉴赏》,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我们上街募捐带着盖了全市学生募捐团的大红印的捐册和募捐宣传单,这透露出当时学生的抗日爱国运动是有组织的。

B. 慧对店老板说“失掉了绥远,我们就再不能在这北京城里做买卖了”,他露出惊惶的神色,因为他看出来我们要向他募捐。

C. 警官来到我身边,用狐疑的眼睛打量着我,并且做出一种鄙夷而讽刺的神色,因为他怀疑我们募捐对抗日能起什么作用。

D. 我们向坐在洋车上的西装青年募捐,他以只剩下还车钱来推托,我们只好向车夫募捐,车夫欣然捐出了一毛又四个大子。

E. 作品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事,所写的内容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言、所感,这样写使文中记述的募捐这件事真实可信。

2.作品中慧这个人物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作品是怎样描写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对捐款群众的描写简要分析。

4.作品第一段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作品为什么以景物描写为开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

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知,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秦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耶、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余,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赠相州刺史。    

(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

B. 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

C. 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

D. 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与后文“入为司宾主簿”中的“入”相对。

B. “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 “《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与《诗》《书》《礼》《乐》合称为“五经”。

D. “再拜”是指拜了又拜,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房嗣业最终被任命为荆州司马,而不是益州司马,证明了杜景俭劝阻房嗣业行为的正确,益州的百姓属吏为这件事还编了个顺口溜,称赞杜景俭。

B. “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从当时人们流传的这句话可以看出,虽然都是处理案件,但杜景俭、徐有功的方式与来俊臣、侯思止的不同。

C. 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的询问时,与各宰臣的吹捧不同,杜景俭大胆直言,认为这是武则天篡位,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

D. 调任秋官尚书期间,因为泄露了皇帝在皇宫内和身边亲近的人说的不公开的话,杜景俭被贬为司刑少卿,外调担任并州长史,在赴任途中不幸病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

(2)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知,臣之罪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