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论述类文本阅读 汉代以察举和辟除为主体的选官制度,比较成功地完成了由夺天下到治天...

论述类文本阅读

汉代以察举和辟除为主体的选官制度,比较成功地完成了由夺天下到治天下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 这种选官制度从武帝以后以儒家思想作为基本准則,统一了官吏的价值标准,并由此产生了一批以文人为 主的职业官吏,适应了当时的大一统王朝治理国家的需要。但是,这种制度也有它的缺陷。察举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举荐方式,会造成用人权的下移,辟除是直接下放用人权。推行时间一长,使中央集权受到了 严重冲击。另外,察举和辟除都侧重于名声,越到后来沽名钓誉现象越严重。

同门阀政治的兴起相适应,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时期特有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由曹魏的吏部尚书 陈群创立,经过两晋南北朝,一直实行到隋文帝时才彻底废除。根据这一制度,朝廷在各州和各郡设立了 中正一职,但不属于正式官府编制,不得干预政务,只是专门负责品评人才。中正评价人才的标准,分为 家世和行状两个方面,家世包括祖辈资历和门户名望;行状包括道德行为和才干能力。中正综合家世与行 状,把士人分为九等,以备选用。但中正只有品评权,没有任命权,只是把自己的品评意见提交給政府, 作为政府用人的依据。而政府虽有任用权,却必须根据中正的评定来任免官员,不得揸自做主。中正同掌 握用人权的政府长官亙相牵制,谁也不能揎权,有效防止了私人势力集团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汉 末选官制度造成的尾大不掉弊端。现任官员也要受中正制约,每三年按照籍贯由中正“清定” 一次,官员 的考核升迁往往要受这种“清定”的左右。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在政治上有利于克服汉末以来的分裂割据局势,但是,却造成了官吏任免中的权 ^责分割。中正管品评而没有用人权,对用人不当不承担责任;政府有用人权却受到中正品评的牵制,不能 按照自己的意图用人。正如马端临所批评的那样:“至中正之法行,則评论者自是一人,摧用者自是一人。 评论所不许,则司摧用者不敢违其言;權用或非其人’则司评论者不任其咎。体统脉络各不相关,故徇私 之弊无由惩革。”在九品中正制的实施中,本来要求家世和行状两条标准并重,很快就演变为仅仅依据家 世定品。中正一职,也多被大族世家所把持。“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任用官吏,全凭门资。选官制 度上的门第观念,同门阀政治相得益彰,助长了士族对政权的控制。

九品中正制固于门第的限制,在选拔官吏的实际效果上无足称道。西晋的刘毅,认为这一制度为“权时之制”,曾上疏抨击这一制度“未见得人,而有八损”。此后’有见识的官员一直对其批评不断。为了保 证政权的运转,魏晋南北朝各代,依旧沿用了两汉以来的察举制和辟除制。察举的科目,主要杲中在孝廉 和秀才两途。不过,从曹魏开始,就对察举和辟除做了一些实施上的调整和改进,以消除汉末的弊端。最 主要的改进,是把察举和考试结合起来,后来逐渐固定了考试的标准和要求’大体上孝廉侧重于经义,秀才側重于文采。这种考试方式在南北朝时期越来越被重视,开了晴唐科举制的先声。

1.根据本文意思,下列关于汉代选官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代选官制度由两种方式组成,一种是察举制,还有一种是辟除制。统治者依靠它们比较成功地完

成了由夺天下到治天下的转变。

B. 汉代选官制度统一了官吏的价值标准,由此产生了一批以文人为主的职业官吏,适应了当时的大一统王朝治理国家的需要。

C. 察举制推行时间长了以后,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冲击,在地方上的豪门望族和州牧郡守,就有可能形成自己的私人势力集团。

D. 汉代民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髙第良将怯如鸡”是察举制后期沽名钓誉弊端的写照。

2.下列关于“九品中正制”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九品中正制是魏II时期特有的选官制度,并一直实行到陏朝。它的出现导致了门阀政治的兴起。

B. 因为“中正”这个职务并不属于正式官府编制,不能干预政务,所以到了后期它大多被大族世家所 把持。

C. 九品中正制是苗魏吏部尚书陈群所创立的选官制度,受到它影响的除了备选士人之外,还有现任官员。

D. 九品中正制虽然在选拔官吏的效果上无足称道,却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意义,开了隋唐科举制的先声。

3.下列各选项中,不属于实施“九品中正制”的弊端的一项是

A. “九品中正制”受到门第观念赚制,出现了 “上品无寒门,下无世族”的现象,门资成为了官吏被任用的唯—标准,助长了士族对政治的控制。

B. 西晋的纖曾经上疏批评“九品中正制”,从那以后,许多有见识的官员都不断地对这一制度提出批评的意见。

C. 品评权和任命权相分离。政府在用人时不敢违背“中正”的品评意见,而如果用错了人,“中正”并不承担责任。

D. “中正”评价人才,本来既要考虑祖辈资历和门户名望,又要重视道德行为和才干能力;但后者在实施过程中很快就被忽略了。

 

1.C 2.A 3.B 【解析】 1.试题分析:原文“汉代以察举和辟除为主体的选官制度”说明汉代选官制度并不只有察举制和辟除制两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老教授给学生做了个测试。老教授问:“你去山上砍树,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一棵细,你砍哪一棵?”大家都说:“当然砍粗的了!”老教授一笑:“那棵粗的是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你会砍哪一棵?”同学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砍红松!”老教授又问:“如果杨树是笔直的,红松却七歪八扭,你砍哪一棵?”同学们有些疑惑,就说:“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老教授说:“杨树虽然笔直,可中间大多空了,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

听了这番话,大家心中似都有所感悟。

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请结合自己生活中的感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泥斑马

肖复兴

家里大院的大门很敞亮,左右各有一个抱鼓石门墩,下有几级高台阶。黑漆大门上,有一副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有点儿老一辈的气势。在老北京,这叫广亮式大门,平常的时候不打开,旁边有小门,人们从那里进出。台阶上有一个平台,平台显得很宽敞。王大爷的小摊就摆在那里,很是显眼,街上的人,一眼就能望见。

王大爷的小摊,卖些糖块儿、洋画片和泥玩具之类的东西。泥玩具,多是些小动物,是王大爷自己捏的,涂上颜色,非常好看,活灵活现,卖得不贵,因此,很受小孩子欢迎。我常常一放学就到王大爷的小摊前,看一会儿,玩一会儿,王大爷望着我笑,任我随便摸他的玩具。

我真佩服王大爷的手艺.他的手指很粗,怎么就能那么灵巧地捏出那么小的动物来?

王大爷那时五十多岁,住在我家大院的东厢房。他人很随和,逢人就笑。那时,王大爷的东西很便宜,人们生活不富裕,因此他赚的钱也不多,只能勉强生活。

王大爷老两口只有一个儿子,大院里的人都知道,儿子是抱来的。将近三十,还没结婚,在铁路上开火车,和王大爷两口挤在一间房里。让他头疼的是儿子以后找个媳妇,可怎么住呀?

那一年寒假,我常到王大爷小摊前玩。有一天,他在做玩具,问我:你说做一个什么好?我随口说了句:做只小马吧。他点点头。没一会儿的工夫,就捏出了.只小马的样子。他抬起头又问我:你说上什么颜色好?我随口又说:黑的!”“黑的?王大爷反问我一句说:一色儿黑,不好看,来个黑白相间的吧,好不好?

那时候,我没有细想,这个黑白相间的小马会是什么样子。等王大爷把颜色涂了一半,我才发现,原来是一只小斑马。黑白相间的弯弯条纹,让这只小斑马格外活泼漂亮。王大爷,您的手艺真棒!我情不自禁地说。

第二天,小斑马的漆干了,脖子上系一条红绸子,绸子上挂着个小铜铃铛,风一吹,铃铛不住地响,小斑马像活了一样。

我太喜欢那匹小斑马了。每次路过小摊都会站住脚,反复地看,好像它也在看我。那一阵子,我满脑子都是这个小斑马,可惜没有钱买。几次想张嘴跟家人要钱。接着又想,小斑马的脖子上系着个小铜铃铛,比起一般的泥玩具,钱稍微多了点儿,便把冒到嗓子眼儿的话,又咽了下去。

春节一天天近了,小斑马不知哪一天就会被哪个孩子买走,带回家过年。一想起这事,我心里很难过,百爪挠心,好像小斑马是我的,会被别人抢去。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我干了一件蠢事

那一天,天快黑了,因为临近过年了,小摊前站着不少人,都是大人带着孩子来买玩具的。我趁着天暗,伸手一把就把小斑马偷走了。飞快地把小斑马揣进棉衣口袋里,小铃铛轻轻地响了一下,我的心在不停地跳,觉得那铃声,王大爷好像听见了。

这件事很快被爸爸发现了,他让我把小斑马给王大爷送回去。跟在爸爸的后面,我头都不敢抬起来。王大爷爱怜地望着我,坚持要把小斑马送给我。爸爸坚决不答应,说这样会惯坏了孩子。最后,王大爷只好收回小斑马,还嘱咐爸爸:千万别打孩子,过年打孩子,孩子一年都会不高兴的!

就在这一年,为了支援三线建设,政府动员人们去甘肃。王大爷报了名,很快就被批准了。大院所有的街坊都清楚,王大爷这么做,是为了给儿子腾房子。

王大爷最后一天收摊的时候,我站在一边,默默地看着他。他也望着我,什么话也没说。那一天,小街上冷冷清清的。

第二天,王大爷走时,我没能看到他。放学回家,看到桌上那只脖子上挂着铜铃铛的小斑马,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四十多年过去了,王大爷的儿子,今年七十多岁了,他在王大爷留给他的那间东厢房里结了婚,生了孩子。他的媳妇个子很高,长得很漂亮。他的儿子个子也很高,很帅气。可是,王大爷再也没有回来过一次。难道他不想他的儿子,不想他的孙子吗?

四十多年来,我曾经多次去过甘肃,每一次去,都会想起王大爷,想起这个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当然,也会想起那只泥斑马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开头的环境描写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为和王大爷之间的交往提供了一个特 殊的空间。

B.王大爷的泥玩具多是些小动物,他允许孩子们随便触摸,所以他捏出来的小动物很受孩子们欢迎。

C.建议王大爷做一只黑白相间的斑马,他就捏了活灵活现的小斑马,这为后文 偷马埋下伏笔。

D.四十多年来,那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依然是一个谜,这样写为人物形象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E.文章写法细腻,通过对人物神态和典型化语言的细致描写,刻画了让敬爱怀念的王大爷形象。

(2)小说第一段中的对联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主人公王大爷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本文题目为泥斑马,但泥斑马是在后文中才出现的;本文塑造的主人公是王大爷,题目改为王大爷,好不好?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2)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3)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4)《雨霖铃》中有一个全用名词排列起来的名句“____________,晓风残月”,情景交融,抒发出浓浓的愁绪;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____”和温庭筠《商山早行》中“__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等都是具有相同写法的句子。

(5)柳永《雨霖铃》中交代出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的时间、地点,烘托出一中浓厚的凄凉气氛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各题。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在全词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2.《雨霖铃》一词的词眼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窦娥冤》中的片段,回答问题。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煞尾】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提遍。(做哭科,云)婆婆也,直等待雪飞六月,亢旱三年呵,(唱)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

(1)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均限四字语回答)

(2)下面对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

A.血溅白练,这桩誓愿是希望到刑场上围观的人群了解她的冤屈。

B.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宁死不屈的反抗性格。

C.三桩誓愿也表现了当时人民仇恨罪恶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

D.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和乐观态度。

(3)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试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