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我们势单力薄的现状,编印这么一套...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我们势单力薄的现状,编印这么一套文献丛刊,谈何容易,即使全力以赴,也只怕绠短汲深,所以还望专家同仁们多多指导帮助。

②在此次专项巡查行动中,有关部门发现有5家企业存在皮里阳秋现象,表面答应不再向违章建筑提供土方,并签署了协议保证书,但暗中依然照做不改。

③有些具有历史声望的传统媒体,观念陈旧老套,机构尾大不掉,从而,难以应对网络媒体的各种挑战,常常在消颓不前中失去了竞争力。

④一幅尘封了100多年的油画经过专家对颜料的化学分析和对画布进行X光扫描,被认定为梵高的真迹,这颗沧海遗珠终于可以在世人眼中大放光彩了。

⑤对于领导来说,俯下身子,认真听取接纳下属的意见,有时可能从善如登,比较困难,但只有这样,企业发展才会更具活力。

⑥在信仰丧失、道德滑坡的社会环境中,一傅众咻,青年人怎么可能树立远大理想,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奋发有为,报效祖国呢?

A. ①②④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B 【解析】试题分析:①绠短汲深,吊桶的绳子短,打不了深井里的水。比喻能力薄弱,任务重大,难以胜任(多用作谦辞),符合语境整体意思。②皮里阳秋,形容表面不批评别人而心中自有褒贬。此处理解有误,和“表面答应”“暗中依然照做不改”的语意不符,应改为“阳奉阴违”。 ③尾大不掉,尾巴太大,掉转不灵。旧时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现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成语符合具体语境。④沧海遗珠,指大海里的珍珠被采珠者所遗漏。比喻埋没人才或被埋没的人才。在此句中指画作,使用对象有误。⑤从善如登,表示做好事很不容易,不是指“接纳别人意见比较困难”的意思,成语理解有误。⑥一傅众咻,一个人教,众多的人干扰,形容环境对人影响极大。成语符合语句所表达的社会环境对青年人影响的意思。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共享经济”成为社会热词,以打车软件、共享单车为代表的一大批创业项目应运而生

②人大代表凌沛学认为,直销行业法规滞后不仅影响到行业的快速发展,而且已导致了监管权力的寻租,修改法规已迫在眉睫

③有舆论认为,姚明当选篮协主席的最大障碍是他上海东方篮球俱乐部老板的身份,而根据相关规定,姚明左支右绌似并无不妥。

④有消息说,韩国拟将匾额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向联合国申遗,这则消息让生长在匾额发祥地的中国人侧目而视

⑤日前,美国发表国别人权报告,再次对世界各国人权现状指手画脚,横加干涉,对自身问题全然不顾。

⑥在第8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爱乐之城》首当其冲,一举斩获包括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在内的6项大奖,被媒体誉为“最大赢家”。

A. 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③④⑥    D. ①②⑤

 

查看答案

补写下面句子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的主旨句是                                       

(2)《琵琶行》中以听众反应和江中明月来侧面烘托琵琶女高超演奏技巧的诗句是:                                            。                            

(3)《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4)古代文人擅长借典故寄托情思,李商隐《锦瑟》中借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抒写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至的两句“                                          

(5)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有直接描述:                                 

(6)《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劝学》中也有两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后出塞五首(其二)》

杜甫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注】嫖姚,指西汉大将霍去病。‚嫖姚同‚剽姚,霍去病曾以‚嫖姚校尉一战成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甫的边塞诗写得独具特色,他的《前后出塞》共十四首。本诗以一个刚刚入伍新兵的口吻,叙述了出征关塞的军营生活。

B.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交待了入伍的时间、地点、出征的去向。叙写了一个战士早上报到,晚上就要随队伍向边关开拔的经历。

C. “中天悬明月”至“壮士惨不骄。”描写了一轮明月高悬的夜晚,军纪森严严明,将士们听到悲笳阵阵,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倍感寂寥。

D. 全诗写景抒情层次井然,步步相生,有声有色。故宋人刘辰翁赞云:“其时、其景、其情,真横槊间意,复欲一语似此,千古不得。”

2.王昌龄的边塞诗在中国诗歌史上享有盛誉,下列诗句均出其手。请你判断下面诗句中,不属于边塞诗的一项是

A.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B.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C.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D.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阙,字廷心,世家河西武威。少丧父,授徒以养母,与吴澄弟子张恒游,文学日进。元统元年,赐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事,为政严明,宿吏皆惮之。俄召入,应奉翰林文字。以不阿权贵,弃官归。寻以修辽、金、宋三史召,复入翰林,为修撰。出为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会莫徭蛮反,右丞沙班当帅师,坚不往,无敢让之者。阙曰:“右丞当往,受天子命为重臣,不思执弓矢讨贼,乃欲自逸邪!”沙班曰:“郎中语固是,如刍饷不足何?”阙曰:“右丞第往,此不难致也。”阙下令趣之,三日皆集,沙班行。至正十二年,改宣慰司为都元帅府,治淮西,起阙副使、佥都元帅府事,分兵守安庆。于时南北音问隔绝,兵食俱乏,抵官十日而寇至,拒却之。乃集有司与诸将议屯田战守计,环境筑堡寨,选精甲外捍,而耕稼于中。明年,春夏大饥,人相食,乃捐俸为粥以食之,得活者甚众。民失业者数万,咸安集之。升副元帅。十五年夏,大雨,江涨,屯田禾半没,城下水涌,有物吼声如雷,阙祠以少牢,水辄缩。秋稼登,得粮三万斛。俄升都元帅,守安庆。十月,贼薄城下。戊申,贼并军攻东西二门,西门势尤急,阙身当之,徒步提戈为士卒先。士卒号哭止之,挥戈愈力,斩首无算,而阙亦被十余创。日中城陷,城中火起,阙知不可为,引刀自刭,堕清水塘中。阙妻耶卜氏及子德生、女福童皆赴井死。城中民相率登城楼,自捐其梯曰:“宁俱死此,誓不从贼。”焚死者以千计。阙号令严信,与下同甘苦,然稍有违令,即斩以徇。当出战,矢石乱下如雨,士以盾蔽阙,阙却之曰:“汝辈亦有命,何蔽我为!”。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卒时年五十六。

(节选自《元史·列传》,有删改)

1.对文中加点词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例如贞观、靖康、元统、至正、康熙等。

B. 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后来泛指官吏。

C. 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豕(猪)三牲具备为太牢,只有羊、豕(猪)则为少牢。

D. 古代人们用天干地支来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如文中的戊申就指至正十五年十月。

2.下面对文中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B. 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C. 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D. 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余阙正直敢言。莫徭蛮反叛之时,右丞沙班以粮草不足为借口,不愿征讨叛军,官员们都让着他,只有余阙敢站出来,直言右丞应当出征。

B. 余阙体恤民情。百姓遭遇饥荒,甚至人吃人的时候,余阙捐出俸禄赈济灾民;洪水淹没了屯田,他祭祀祈求洪水退去,当年秋天取得丰收。

C. 余阙与下属同甘苦。在战场上,余阙不理会士兵们的阻止,身先士卒,杀敌无数;余阙还拒绝士兵们用盾牌为自己遮挡落下的箭矢和垒石。

D. 余阙政令严明。余阙执政泗州时,即使是经验阅历丰富的官吏们都很怕他。余阙治军也很严明,如果有人违背军令,他就会将其斩首示众。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阙曰:“右丞第往,此不难致也。”阙下令趣之,三日皆集,沙班行。

(2)城中民相率登城楼,自捐其梯曰:“宁俱死此,誓不从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湖桥绝唱    李培俊

天成支书不该再唱这出戏的。

大年二十九上午,天成刚从南方收了一笔货款回来,到家后就觉得身体有些不适,心脏时而擂鼓一样嘣嘣跳得一下比一下快,时而又扑腾扑腾慢了下来。老伴儿铺好床,让他躺下,又在他背后垫上枕头。

天成就要睡着的时候,村里唱戏的锣鼓家伙敲响了,天成一翻身就爬了起来,穿上鞋就往外走。老伴儿说:“你就不能在家消消停停地歇一会儿?唱了几十年了还没唱够?”“天成唱戏会有唱够的时候?”天成说,“你不知道,那个演秦琼的角儿把秦二哥唱成四不像了。”

天成是远近有名的戏迷,不敢听见锣鼓家伙响,不敢听见板胡、二胡吱扭,一听见人就没了魂儿。正在地里锄庄稼,锣鼓家伙一敲,锄头往庄稼地里一扔,就往戏台上跑;正吃饭哩,听见弦子拉过门儿,把饭碗往桌上一放拔腿就走。土地承包那年,生产队分割财物,那些唱戏的行头分不下去,给谁谁不要。天成就和队长商量,拿一头壮牛换回了唱戏的行头。为此爹娘和他怄了半月闲气:“你就守着那中看不中吃的玩意儿过日子吧!让它们给你拉犁拉耙吧!”

天成生就唱花脸的料,他演的秦琼秦叔宝十里八村都很有名气。扮相好,唱腔好,做功也近乎专业水平,叫板上场,往往都是碰头彩,掌声叫好声压过了锣鼓大钹。

可是近二年,天成已经风光不再。村里人都觉得,生活中天成和戏里的天成不一样了,现在的天成和过去的天成也不一样了。以前的天成,戏里戏外都是肯为乡亲们两肋插刀的英雄好汉:刚当支书没多久,就领人修通了通往县城的公路,开山凿石,脚面砸肿也不离开施工现场。接着,他又组织村民在东岗山平整出一个千亩果园,栽种苹果、梨枣、山楂,分给各家经营管理。嘟噜成串的果子,把大家的腰包撑得满满当当。

坏就坏在天成建了自家的果品加工厂。

那一年,水果不好卖了,各家的水果都是卖一半扔一半,入了冬天,湖桥村还弥漫在水果腐烂的酸甜之中。大家就埋怨天成没把项目看准,坑了一村的老少爷们儿。起初,还有人为天成说话,劝那些怨天尤人的人家:支书也没长前后眼,能前算八百年后算八百年?毕竟,他让湖桥富了这些年了。

也就是这时候,天成建了自己的果品加工厂,把大家卖不掉的苹果、梨枣、山楂加工成果脯果醋,卖往天南地北,赚了一笔又一笔。

于是,人们便怀疑天成,领人修公路也好,建这个千亩园也罢,其实是为他自家的果品加工厂铺垫,是为自家挣钱夯基础。

人们再见天成,便没有多少好气,连面子上那点招呼也敷衍不出来。村里唱戏,招呼也不给天成打,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

天成却不请自到。他去的时候正是半下午,冬天的阳光软绵绵的,天成的脸上便像镀了一层金子,黄黄的。有义就说:“支书,你还来唱戏?你的戏已经唱得很有水平了,跟真的一样,我看就算了吧。”

天成岂没听出话里的另一层意思?也知道船在哪湾着。但他不在乎,浅浅一笑,把正上妆的“秦琼”拨拉到一边,说:“还是我来吧。”

天成到底没能把这出戏唱完。虽然,天成扮相依然利利索索,虽然,天成唱得字正腔圆,可就是没人喝彩,锣鼓家伙敲得少气无力。梆子专往牙上敲,老也跟不上趟。对打的时候,演敬德的有义使的双鞭,劈头盖脸便往头上罩。虽不至于伤了天成,但那份重量,要挡开它们却也颇费气力。

就是这时,天成一头栽在戏台上。

天成的丧事办得冷冷清清,大部分人家躲得远远的,实在碍不过平时情面的几户人家,在灵堂草草焚上几张纸,掉头走了。打墓时,村主任福海出了东家进西家,求爷爷告奶奶,就是把人叫不到地里。这个说要去丈人家走亲戚,那个说要约朋友喝酒。福海火了,颤抖着敲响了那口弃置多年的铜钟。人到齐后,福海扯起嗓子就骂:“你们这些人,良心都叫狗给吃了,嗯?天成支书可是为咱湖桥累死的呀!”

“说他是为挣钱累死的还差不多!”有义嘟囔一句。

“你说啥?”福海伸手给了有义一巴掌,“放你娘的屁!你知不知道?天成支书这个果品加工厂是给咱村里办的!他怕看不准,办瞎了,带累乡亲,用自家房产作抵押贷款……现在销路打开了,赚钱了,年前把厂子转到了村委名下,这两年赚的二百多万元,一分不少都在村里账上存着……”

人们如梦初醒,知道冤枉了他们的支书,便哭着,在天成灵前跪出黑压压一片。

正月十五,湖桥村又唱了一出戏,是铁妮主演的《大破天门阵》。他们是专门唱给天成支书看的。一大早,福海让人把罗圈儿椅绑上两根抬杆,垫上棉垫,又在上面铺了一块红绸布,然后,把写有天成名字的牌位恭恭敬敬安放妥当,抬到戏台下正中间。左边是村主任福海,右边是天成支书的老伴儿,后面是湖桥村三千口的村民。

铁妮虽已有七个月的身孕,用生布缠了腰身,扮相依然娇俏可人,一招一式,把那个穆家大小姐演得惟妙惟肖。

戏演过半,铁妮的眉头突然皱成疙瘩,接着蹲下身捂住肚子,再接着,戏台响起一阵婴儿的啼哭。声音高亢、洪亮,搅得戏台上下骚动不安。村里人都说:这孩子是天成支书托生的,他不想离开湖桥的老少爷们儿呀!于是,铁妮生下的孩子就取名叫天成。这名字是全村人起的。但不知道这个天成长大了会不会也像天成支书那样喜欢唱戏。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天成支书为村里人做了很多事,却无人理解他;他去唱戏,村人也对他冷嘲热讽,最终他倒在了戏台上,这场戏成了他的绝唱。

B. 文章一开始就用一句话独立成段,颇具匠心。不仅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为下文天成死在舞台上做了铺垫。

C. 天成是个铁杆戏迷,以致他玩物丧志,在生产队分割财物时,拿一头壮牛换回了唱戏的行头。为此爹娘和他怄了半月闲气。

D. 市场萧条的时候,村民看着自己辛苦培育的水果卖一半扔一半,对天成有些猜疑,等到天成建成果品加工场后,猜疑便变成了深深的埋怨。

E. 这篇小说构思精巧,寓意深远,既讴歌了天成这一类人的崇高精神,也警醒像村民一样的人看问题不要浮于表面,对人不要一味猜忌。

2.有人说小说的最后一段可以删去,你是否赞同这样的看法?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