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徐中舒:我的治学之路 我十六岁那年进入安庆第一师范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徐中舒:我的治学之路

我十六岁那年进入安庆第一师范学校,插班学习了三年。在师范教授国文课的是前清举人,桐城古文派大师吴汝伦的弟子胡远浚先生。桐城古文派以复古为革新,提倡做明白浅显的古文,编集了《经史百家杂钞》和《古文辞类纂》这样的选本,使初学者循序渐进,一方面能逐步掌握文言文,进而能直接阅读三代两汉的典籍;另一方面又可以懂得读书的门径,掌握必要的书目知识。胡先生在当时很有文名,他的国文课是我在师范里最喜爱的功课,师范的三年学习,我将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集注于国文课;其余功课只求及格就行了。师范毕业以后,我先后考上了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数理系和南京河海工程学校,终因所学与自己的兴趣大相径庭,不忍舍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而辍学。一直到1925年我考上清华国学研究院,从王国维先生学习古文字,遂正式走上了研习中国古史的道路。

在辍学的那段时间里,我做过小学教师和家庭教师,尽管教务繁重,仍挤出时间自学古文。学习本是一件极辛苦,极枯燥之事,若无浓烈的爱好,是很难做到乐在其中的。‘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我因为古文基础比较坚实,能顺利地阅读古代文献,接触了大量的原始材料,对古代社会的了解也就愈加深入。我年轻时对中国古典文学有兴趣,曾发表过《木兰歌再考》《五言诗发生时期的讨论》等文章,阐述了自己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些看法;然而治史要求处处征实,中国古史中未知数甚多,要取得一点突破,在前人基础上有所进步那是非常不易的,要尽量避免其它干扰。一个人精力有限,要同时在两个方向都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极小,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我便放弃了对文学的爱好,将精力专注于中国古史上。“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只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我在进入清华国学研究院以前,主要是打下了较好的古文基础,工具书也不过是一本《康熙字典》。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一年的学习中,我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从王国雏先生抄写甲骨文、金文,并采用王国维先生提出的“古史二重证法”,将古文字材料与古代的文献典籍相互映证,互相补充,运用于中国古代史的探索之中。《从古书上所见的殷周民族》一文是我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毕业论文,也是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开端。后来我在前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工作时,便循着这个方向陆续写出了《耒耜考》《殷周之际史迹之检讨》等一组文章,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套看法。二十年代后期,以安阳殷墟的田野发掘为标志的我国现代考古学产生了。我在三十年代初根据殷墟的考古发掘资料写出了《再论小屯与仰韶》一文,开始了利用考古资料并结合古代文献来探索中国古史的尝试,在此后半个多世纪里,不断涌现的新的考古资料成为我研究中国古史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考古学知识也成为我治史的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了。此外,由于近代文化人类学的长足进展,用边裔民族的资料阐发古代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样成为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途径。我系统地学习民族史是在解放以后,虽然当时我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许多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兄弟民族具体而微的材料使我得到极大的启发。

我研治中国古史六十余年,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尽管我现在早已逾古稀之年,也还要继续扩充基础知识,譬如在音韵学方面,由于自己口耳方面的限制和没有进行长期的训练,至今尚不能真正掌握,还须不断补课,生命有限而学无止境。                                   

(有删改)

相关链接

(1)习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坚实的基础。首先应根据自己所选择的学习方向来确定最起码的基础  范围,即一门学科的入门知识,从而扎扎实实地去掌握它;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再逐步地扩大自己的基础面。切忌在学习之始就把基础学习的面铺得过宽过大,盲目地去追求所谓的博,反造成学习重点不突出,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精力分散,结果是事倍功半,甚而一事无成,造成时间精力的极大浪费。      

    (徐中舒《先秦史十讲》)

(2)他从艰难困苦中走出,深知物力维艰,终身极为节俭,生活上只求衣能蔽寒,食能果腹而已。1961年,徐中舒被驱逐出川大校园,蜗居一间20平方米的门房。一些学生也为之抱不平,他却处之泰然,反而勉励学生:“‘士志于道’,搞学术研究的人重要的是要在学术上做出贡献,生活上的一切都是小事。”          

(彭裕商《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徐中舒早年受教于桐城古文派大师吴汝伦的弟子胡远浚先生,桐城派独特的“家法”为徐中舒此后的文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 徐中舒两次考上理科专业却中途辍学,最终考取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走上古史研究道路,是因为他发现自己兴趣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不可能在科技领域有所作为。

C. 徐中舒早年本已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略有小成,后来却将精力专注于中国古史上,是因为中国古史中未知领域尚多,相比之下更有研究的价值。

D. 近现代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的长足进展,使徐中舒放弃了早年所追随的王国维先生“古史二重证法”的治学理路,终于在古史研究中开辟出新的境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E. 徐中舒在文中多次引用《论语》中的名言阐释解说,生活中也曾引述《论语》勉励后学,一生治学虽时有新变,但却始终葆有着传统儒者的古风。

2.文中作者介绍了哪些提高古文修养的方法?请结合材料回答。并谈谈良好的古文修养对作者一生治学产生了哪些影响。

 

1.EA 2.方法:①要选择合适的选本,掌握读书的门径;②要培养浓烈的兴趣,耐得住学习的辛苦、枯燥。影响:①影响了他治学方向的选择,使他弃理从文,弃古典文学专注中国古史;②使他能顺利地阅读古代文献,能够扎实地扩展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治学领域。(4)试题分析:概括作者提高古文修养的方法,注意题干的限制“古文修养”,注意第三段首句“我在进入清华国学研究院以前,主要是打下了较好的古文基础”这个过渡句,可知答案从1.2段中概括。对作者的影响可以理解为他从中得到的益处,明白了这点,不难概括。 【解析】 1.试题分析:B.“不可能在科技领域有所作为”条件不充分,原文“与自己的兴趣大相径庭”不能成为“不可能有所作为”的充分条件;C.“相比之下更有研究的价值”与原文不符,原文解释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D.“放弃了王国维先生‘古史二重证法’的治学理路”文中无据,研 究领域的拓展转变并不意味着对已有方法理路的放弃。 2.试题分析:概括作者提高古文修养的方法,注意题干的限制“古文修养”,注意第三段首句“我在进入清华国学研究院以前,主要是打下了较好的古文基础”这个过渡句,可知答案从1.2段中概括。对作者的影响可以理解为他从中得到的益处,明白了这点,不难概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字的“生命”哲学

国人对汉字情有独钟,把汉字看作一种特殊的“生命体”,且从中结晶出一种“生命”哲学。

    ②中国的文字最早称为“书契”,《说文解字·叙》中说:“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为什么叫“书契”?《尚书·序》:“书之于木,刻其侧为契。”《说文》:“韧,刻也,从丰,从刀。”丰,正是在木板、木块上刻记号的刀痕。

    ③后来又有了“文”与“字”的名称。《说文解字·叙》:“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繁殖;演变)而浸多也。”“文”与“文”的结合孕育出新的“生命”,也就是“字”,这就作为“生命体”来看待了。不过周代称“字”为“名”“书名”;称“名”“书名”为“字”,始于秦。可见把汉字看作“生命体”有一个渐进的认识过程。

    ④如果我们认识“字”的本义,就可以豁然开朗。《说文解字》:“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古时人和鸟生子称为“乳”,所以“字”就是生育、生殖的意思,“字”的结构就是妇人生子居住在房室中。

    ⑤汉字被看做“生命体”的理念,一直传承着。王安石《字说·序》说:“文者,奇偶刚柔,杂比以相承,如天地之文,故谓之文。字者,始于一二,而生生至于无穷。如母之字子,故谓之字。”“如母之字子”,即像母亲生孩子一样,所以称为“字”。宋郑樵在《六书·序》中又谱写了一个复杂的汉字生殖、婚姻血统之谱系,如“二母为会意”,“一子一母为谐声”等,由生命的生殖进而拟出其家族与血缘的谱系来。

    ⑥汉字“生命哲学”的内容很丰富,先民不仅把汉字的产生视为“生命”的诞生,而且每个字被看成是“生命体”,尤其是书法家更是将汉字“人化”了,一个汉字可以赋予它骨骼、血肉、经脉、神情、风韵、气质。

    ⑦再如又有汉字的“生存哲学”。汉字始终面临着各方面的严峻挑战,但是它成功化解了“生命”过程中的障碍与矛盾,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一路演变,继续着自己灿烂的生命之旅。21世纪的汉字依然生机勃勃,计算机的输入等问题也被解决了。汉字必须与社会、语言的不断发展相随,才能始终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必须有一套能动的、卓有成效的生命机制与系统。汉字是一个不断生成与完善的生命过程,又是一个开放的生命系统,在本身的发展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吸纳中,充分体现出汉字“生命哲学”的大智慧。

    ⑧当然汉字“生命”的智慧、哲学,是由创造使用它的中华民族所赋予的。笔者由此想到了衡山大鼎:高9.9米,寓意中华九九归一;重56吃,寓意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鼎上铸有一万个不同的“寿”字,寓意祖国繁荣昌盛、万寿无疆。又想到:一万个不同的“寿”字,也寓意中国的汉字万寿无疆,中国的文化万寿无疆。

⑨这不又是汉字的“生命”哲学吗?             

(选自姚淦铭《汉字文化思维》,有改动)

1.联系下文,对第①段中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字最早被称为“书契”,传说由仓颉创造,意为刻痕于木,这是汉字产生的源头,也是汉字被视为生命体的开始。

B. “文”“字”是两个不同但关系密切的概念,“文”与“文”的结合孕育出新的被当作生命体看待的符号——“字”。

C. “字”的原意为生育、生殖,“字”的结构是妇人生子居住在房室中,源于《说文解字》的这一解读使它获得了生命意义。

D. 汉字被看做生命体的理念,不仅是渐进的,也是传承和发展的,书法家为汉字的“生命哲学”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②③④⑤段通过对古籍的充分引用和解读,准确生动地阐释了汉字产生是生命的诞生;⑥段强调书法家能赋予汉字生命特征,从而说明每一个汉字都是生命体。

B. ⑦段先叙述汉字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接着提及汉字发展中解决了计算机输人等问题,意在强调社会、语言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汉字的生成与完善。

C. ⑧⑨段对衡山大鼎的解读,形象地表明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和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是汉字生命力的源泉,同时也体现了汉字“生命”的智慧和哲学。

D. 全文总体为层进式结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先说汉字是特殊的生命体,后深入到汉字的生存哲学;先说明生命哲学的内容和发展过程,后解释其本质。

3.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字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必须有一套能动的、卓有成效的生命机制与传承系统。

B. 汉字必须与社会、语言的不断发展相随,必须要有本身的发展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吸纳。

C. 汉字是一个固有的生命过程,它积淀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瑰宝,是炎黄子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D. 汉字的生存与发展始终面临着各方面的严峻挑战,但是它不断成功化解了“生命”过程中的障碍与矛盾。

 

查看答案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名人,素来具有影响他人态度的能力。随着网络传媒的介入,“名人意见场” 在网络世界迅速成立,而且得到了放大。如崔永元、郑渊洁等名人通过微博宣传公益,问政问计,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成为众多网友力挺的名人博主。但也有一些名人,迷失于网民追捧的自我膨胀和百无禁忌的话语丛林里,要么信口开河、我行无素;要么以夸张、偏激的方式哗众取宠;有的甚至造谣惑众、恶语中伤他人,俨然把互联网当作个人发泄私愤和不良情绪的垃圾场。

如何让“名人意见场”在网络空间中发挥正能量,值得探索。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在这一话题范围内,自定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明确文体,不得抄袭、套作,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类文章。

 

查看答案

《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我国已经生效多年了,但目前仍存在烟草企业不积极履行公约相关内容的行为。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昨日发布了“在知道吸烟会引发多种疾病的前提下,是否还会吸烟”的调查数据。请把下面的图表写成一段话。要求: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查看答案

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我们崇尚英雄,不仅因为英雄引领了历史车轮的前进,  ,可以穿过岁月、直抵人心。一句话说得好,英雄不是点燃的蜡烛,而是一束纯净的阳光。生命终有逝去之日,蜡烛终有燃尽之时,但“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献身精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豁达胸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敢刚毅,  。以英雄为路标,我们才能廓清思想的迷雾,  ,不会走偏路、走错路。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是(    )

中华民族有着很强的“寻根意识”。中国人      走到哪里,      不忘记寻找自己的“根”。特别是汉族,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同姓同宗是一种很强的联系纽带。由于个人      家族的迁移,姓氏人口的分布从发源地逐渐扩散到祖国各地    全世界,      人们始终不忘寻找宗脉源流,追求血脉亲情的归属感。故乡不仅是祖先诞生的地方,更是其姓氏起源的地方。      ,寻根问祖的过程也是寻找家族文化的过程。

 

A

所以

B

无论

甚至

因此

C

无论

以至

因此

D

所以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