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国素食传统的国学蕴涵 王汐朋 素食在中国有深厚的传统。《墨子》...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国素食传统的国学蕴涵

王汐朋

  素食在中国有深厚的传统。《墨子》记载:“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清人孙诒让注:“素食,谓食草木”。素食又称“蔬食”,《礼记》曰:“山林薮泽,有能取蔬食”,东汉郑玄注:“草木之实为蔬食”。素食自古以来是中华文明的饮食传统,中国以及整个东亚,饮食皆以谷物和蔬菜为主,与西方以肉为主的饮食习惯是不同的。舌尖之上是对美的品味,舌尖之下是文化精神的倾向。中国古代素食传统有着深厚的国学蕴涵,饱含着动物关怀精神,包括爱惜、同情和敬畏。其中敬畏之心,是相对于现代动物伦理所独有的精神特质。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动物视为生活资源,但怀爱惜之情有节制地取用,是古代中国关怀动物的主流思想。熟知的典故,如成汤“网开一面,德至禽兽”、子曰“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等,主张有节制地捕猎动物。爱惜动物是“仁心”的发露,为政者以爱惜动物作为施行仁政的表态,在后世已成中国政治传统。动物生态伦理的政治化,是古代中国生态伦理的重要特征。

从人类认识的进程来看,在认识到万物与我是有区别的截然两物之后,再认识到万物与我的本原一体,是更深刻的认识。古代中国早有“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庄子·天下》)的哲学命题。对动物的恻隐之心,是在思维深处对“浑然与物同体”的默会体认。只有默会了鸟兽的疼痛恐惧与我的疼痛恐惧是同一个疼痛恐惧,鸟兽的生命与我的生命是同一个生命,“视天下无一物非我”,方才会有发自情感深处的呼应。在此意义上,同情是一种超越语言的直接认知,这在中国哲学中称为“良知”,即一种不假思索的善意。

  早期中国对动物的道德化,不唯赋予各种动物以特定德性,亦将动物纳入一个道德谱系中,是一种深层次的宇宙图景的精神化。《大戴礼记》中有一个本体意味的万物谱系:一般动物(毛羽介鳞)和人同处于自然世界,麟凤龟龙等祥瑞动物(简称四灵)与圣人处于更高的神圣世界;平行的双层世界又有垂直的投射关系,四灵是动物之精,圣人是人之精。在哲学意义上,四灵象征从一般动物抽象出的超越的德性实体,圣人表示从人抽象出的超越的完善人格。《春秋繁露》还记叙了四灵出没的条件:为政者若爱惜、恩惠动物时,四灵便作为令人崇敬的祥瑞象征而出现;若残酷对待动物时,四灵便会隐退,并出现令人畏惧的自然灾难。在此意义上,敬畏四灵和爱惜动物不是对两种对象的截然不同的态度,而是内外贯通的关怀:对动物的爱惜,就是对四灵的敬畏;怀敬畏之心去施行爱惜,以爱惜之举来表达敬畏。

现代学界的动物关怀思想,大致有“动物权利说”和“动物福利说”两种。动物权利说主张,动物有其不可替代的固有价值,应平等的考量而不应取用;动物福利说不反对取用动物,但人类有义务使动物避免痛苦并造就其康乐生活。以古代中国对于动物的同情、爱惜和敬畏这三重伦理维度来观照,动物权利说的动机与同情之义相当,动物福利说的动机与爱惜之义相当。目前,源于西方的动物伦理学,始终在不懈地致力于、也局限于这两种意义上的论述,而以敬畏之心对待动物的态度是不见的。敬畏是古代中国独有的动物关怀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素食自古以来是中华文明的饮食传统,从《墨子》和《礼记》的记载中证明了这一点。

B. 不同的饮食习惯反映的是不同的文化精神倾向,中国及东南亚都以谷物和蔬菜为食物,而西方则以肉为食物。

C. 中国古代古代素食中包含着动物关怀精神,包含着对动物的爱惜、同情、敬畏,这其中有着深刻的国学蕴含。

D. 古代中国关怀动物,爱惜动物资源,为政者“仁心”发露,以此作为施行仁政的表态,将动物生态伦理化。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人类与万物的关系,人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深化的过程,首先认识到两者的截然不同,然后才认识到两者的本原一体。

B. 人类对动物的同情出自思维深处的默会体认,它是一种超越语言的、不假思索的直接认知,中国哲学中将它称作“良知”。

C. 只要默会体认到动物与人类“浑然同体”,具有同样的感受,生命同等重要,就会对动物产生发自情感深处的恻隐之心。

D. 人类不仅给各种动物赋予特定的道德品性,而且将动物纳入一个道德谱系之中,这是早期中国对动物道德化的一个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典籍中有一个本体意味的万物谱系:一般动物和人处于自然世界,四灵与圣人处于神圣世界,四灵象征超越的德性实体,圣人表示超越的完善人格。

B. 由于四灵的出没能反映出为政者对待动物的态度并出现自然灾害,因此,人类对四灵怀有敬畏之心,而敬畏四灵和爱惜动物是内外贯通的关怀。

C. “动物权利说”主张动物与人类拥有平等的权利,人类不应取用动物;“动物福利说”不反对人类可以取用动物,但不应造成其痛苦,要使其康乐生活。

D. 源于西方的动物伦理学与中国古代动物伦理学比较,就动物关怀精神而言,两者内涵基本相同,但前者有局限,缺少对动物的敬畏之心。

 

1.B 2.C 3.B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中国及东南亚都以谷物和蔬菜为食物”有误,选项缩小范围,绝对化,文章第一段说的是“中国以及整个东亚,饮食皆以谷物和蔬菜为主”。选项中“以谷物和蔬菜为食物”应为“以谷物和蔬菜为主要食物”。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C项,弄错条件关系。原文第三段说的是“只有默会了鸟兽的疼痛恐惧与我的疼痛恐惧是同一个疼痛恐惧,鸟兽的生命与我的生命是同一个生命,‘视天下无一物非我’,方才会有发自情感深处的呼应”,是“只有…才会…”,这是充分必要条件唯一条件,而选项变成“只要…就会…”变成充分非必要条件,不是唯一条件。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本题要求考生了解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之相关的句段,最后进行辨析。B项曲解文意,文章倒数第二段说的是“若残酷对待动物时,四灵便会隐退,并出现令人畏惧的自然灾难”,“出没”与“出现自然灾害”对应错误,只有四灵隐退时才出现自然灾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从小到大,我们总是被谆谆教导读有用的书。有时候我看看《史记》或其他的典籍,就会有人善意地提醒:不要把时间花在这些无用的书上。随着年龄的增加,阅历的丰富,我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书真的存在有用与无用之区别吗?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的读书体会出发,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眼睛和嘴巴相关联的地方在哪里呢?原来我们吃东西,不仅用嘴巴,同时又兼用眼睛,所以烧一碗菜,油盐酱醋要配得好吃,①    。倘使乱七八糟装一下,②    ,但是我们看了心中不快,吃起来滋味也就差一点。③   ,食物的味道并不很好,倘使装潢得好看,我们见了,心中先起快感,吃起来味道也就好一点。

 

查看答案

下面是北京申办2022年世界冬奥会的标识,请找出该标识上除字母以外的构图要素,并解读设计的精妙之处。要求语言简明,语句通顺。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做过度理由效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学上的自我知觉理论对这种过度理由效应的解释是

简单地说,外在动机,例如金钱或物质奖励,会降低一个人工作表现的内部动机

而削弱了本来存在的内部动机

当外在动机出现时,人们会将注意更多地放在外在动机的奖励上

而减少了对活动本身的享受和对满足感的关心

这种效应将人们的动机转化为外部因素

A. ⑥③②①④⑤    B. ②①⑥⑤④③

C. ②①④⑤⑥③    D. ②①④③⑥⑤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当郁达夫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独和寂寞的时候,就会使他从故都秋天的回忆中得到难以言传的慰藉和愉悦。

B.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其实并不在于别人对自己如何膜拜、崇敬、羡慕,而在于自己对社会、对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何种贡献。

C. 写考场作文,语言、材料是很重要的,可审题也一样不可小视,准确理解题意往往是一篇作文成败的关键。

D. 诚然,家庭在从小培养孩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社会在对青少年正确对待“自我”的宣传教育上也负有重大责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