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方是矩,圆是规。

方是坚持原则,是遵守规则,是按部就班……圆是善于变通,是相互包容,是周到完美……

 

没有规矩,亦能成方圆! 人们总是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我的恩师XXX给我的启迪是:没有规矩,亦能成方圆! “完了,今天又是黑色的星期四,又该要写憋文了,小卢,你可要救救我啊!”另外一个班一哥们哭丧着脸向我求救道,我面不改色地回答道:“好说,我们也正好有作文课……” 其实,我老早就听说过学语文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作文是排在第一,理当是老大难呀!可我好像与生俱来就携带了作文抗体似的,不但不怕,反而有几分喜欢。哦,应该是我们班所有人都不怕作文,这你定会好奇问为什么?因为我们有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他让我们在作文课上找到了快乐,他让我们在作文课上想象的翅膀可以在蓝天自由翱翔。 叮铃铃,上课了,同学们迅速回到座位兴奋而安静等待X老师的到来…… X老师满面春风带着微笑走进教室向同学们深深地鞠了一躬说:“今天可是要写作文的哟!”同学们异口同声高声回答道:“作文我不怕,败在我手下!”。 接下来X老师和蔼可亲地说:“作文老规矩——‘没规矩’,想到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这节课我们来说说李白,想必你们都知道吧?” 于是大家变得无拘无束,高中生像小学生一样天真、调皮。生甲:我知道,李白是打渔的。生乙:李白是开网吧的。生丙:李白是诗人,就是被别人写成诗的人……他还没说完,同学们:切!老丙不屑一顾说:“我还会背诵他的诗呢。”同学们疾呼:来一首!丙摇头晃脑:床前明月光,李白想喝汤,喝了一钵汤,尿了一裤裆。 话音未落同学们哄堂大笑,然后全都惊呆了,大胆小崽子这下死定了,老X准会大发雷霆大刑侍候。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他依然保持微笑道:“很好,李白原来这么有趣,他从事着这么多同学们渴望的职业,那么,今天作文就是故事新编——话说90后的李白。”于是同学们……! 你或许认为这是自由式教学,但我要告诉你,我班作文每次都是名列全校前列哟!我们的作文想象丰富,出奇,有新意,有许多亮点。 所以,记住:没有规矩,未必不成方圆,甚至,让方更方,让圆更圆!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哲理类材料作文题,是关于“方”与“圆”内涵及其关系的哲思。如何形象表达抽象的概念,将两者的关系具象化是写好作文的关键。第一句话化用“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的古训,表明方与圆的共同点在于两者都象征着某种规范、某种法则,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第二句话则将方圆区别开来,指出二者的不同内涵。从视觉形象的角度将“方”阐释为“坚持原则,是遵守规则,是按部就班……”,将“圆”阐释为“善于变通,是相互包容,是周到完美……”运用了巧妙的联想,由形及质,由器入道。考生还可以自己赋予方与圆更多的涵义,只要与前几个涵义谐调一致即可。单看方与圆的内涵,自然是各有合理性,基本正确的。但是只说方而不提及圆,或是只说圆而不提及方,则不应算作紧扣材料。因为材料明显是将方与圆比照对举的。如果将方与圆合在一处,则出现了矛盾的情境:注重坚持原则、规则往往就不能变通、包容,而强调灵活、通达又常常无法坚守规矩。考生若用一个否定另一个,简单说方比圆优越,或是圆比方高端,都可以算作切题。 点睛:人们往往想要奉行中庸之道,兼得鱼和熊掌,但总是事与愿违,常常偏于一端,将坚守原则异化为狷介古板、不近人情,将变通包容异化为乡愿贼德、蝇营狗苟。古人的“从经”和“从权”之争,今人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之辩,都与此“二律背反”有密切联系。所以,我们从二者之间的关系入手展开思考,从“两难”的处境出发,论证如何将矛盾双方统一起来,或是阐发二者内在的本质融通之处,则容易把握材料的深刻内涵,写出精彩的文章。 基于以上分析,考生可从下面的角度立意:1.非此即彼,二者选一,如:认为方比圆更重要,舍圆取方:坚持原则,刚正不阿是传统文化最主流的价值观,无论是儒家、法家还是墨家都奉行不易,既有雄健刚毅之骨,又有育德批草之风。尤其在现今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尘世,更有道理不讲人情,明辨是非,弘扬大义。 认为圆比方更优越,舍方取圆:随机应变,宽容和谐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孔子称圣之时者,孟子有从权之说,周易含变通之义,老庄尚和合万物,佛法贵破执圆觉,凡人崇练达圆通。“方”的境界知易行难,曲高和寡,坦然而言,人们更倾向“圆”的智慧。 2.整体融通,合二为一,如:方才能圆,方为圆之体。方是圆的存在基础,只有真正敢于坚了原则,才能真正地变通和谐。君子固穷是方,君子豹变是圆,穷而后工,自然之理也;木讷近乎仁是方,文言行之远是圆,蹇而能达,圣人之训也。斗争是方,团结是圆,以斗争求团结,方才能圆。铁面无情是方,利惠众生是圆,不讲人情就是最大的人情,方为圆之体。 圆必含方,圆是方之用。圆是对方的一种积极超越,是方的最终目的,坚持原则、按部就班,其根本目的在于和谐万物,达到尽善尽美的圆融之境。这样完美的圆中,是必然要有和谐的、永恒的秩序的。沆瀣一气只会带来杂乱无章,而不是真正的包容变通。君子群而不党、周而不比、和而不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无论哪个角度都不可脱离材料的范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关于艺术修养

余秋雨

①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很少有正规提倡艺术修养的时候。本应属于艺术范围的文辞诗作,竟长期成为科举手段,结果艺术人格不得不在利禄人格、官场人格的威慑下变得疲弱不堪,可怜巴巴地充当仆从。《红楼梦》中贾政带领一批文士清官视察新落成的大观园,需要应景题额,比较下来,显然是那位懒于学业、年轻稚嫩的宝玉艺术修养最高,但又有什么用呢?一路只听见贾政对他的呵斥声,这可看作是中国封建社会中艺术修养和艺术人格处境的象征。由于大大小小的民族灾难频仍,我们历来焦急地呼喊着军事修养、政治修养、经济修养,很少有呼唤艺术修养的,因为它太缺少实利了。但是,一旦当我们摆脱急功近利的狭隘观念就会懂得,只有艺术修养在社会上的升值,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协调人际关系,重塑健全、自由的人格形象,从而在根本上推进一个社会的内在品格。从人类发展总体而论,军事、政治、经济等再重要,也带有手段性和局部性,惟独艺术,贯通着人类的起始和终极,也疏通着每一个个体生命的童年和老境、天赋与经验、敏感与深思、内涵与外化,在蕴藉风流中回荡着无可替代的属于人本体的伟力。

②一个富于艺术修养的人,尽管他的外在境遇未必良好,他的内在精神生活一定比别人丰盈而充满活力。他永远不会真正地寂寞,但丁、莎士比亚、卡夫卡、屈原、李白、曹雪芹永远与他为伴。他永远不会枯窘,他会用贝多芬的耳朵、毕加索的眼睛去谛听和审视。于是大千世界变得那么富丽,他自己也变得富有。一般的人过得再富有再安逸也就是一个一般的人生,而他,全部人生节奏都被古往今来的艺术大师们充实过、协调过了,因此,他是汇集着人类的全部尊严和骄傲活着。

③很多人把艺术知识等同于艺术修养。不少地方搞艺术修养大赛,所出赛题全是艺术知识方面的。更重要的是,有不少高等学校,甚至艺术院校也把堆积艺术知识当作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基本途径。结果,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青年:一提起某个名画家,能够滔滔不绝地讲他的几个创作时期,以及每个时期的基本特点,但一旦让他们真的站在这个画家的面前,却漠然以对,根本没有出现审美投入;看一出传统戏,能够如数家珍的说出这出戏的题材来源、改编历史、种种掌故,但如果要问一句“今天的戏好看不好看”,他却难以作出明快的第一判断……

④这一切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怪现象,便是长期以来以艺术知识代替艺术修养所造成的。

⑤一个有高度艺术修养的人当然会有比较充分的艺术知识。但是,艺术修养的根基并不在艺术知识中。艺术知识是对已发生过的艺术现象的理性记录,其本身是非艺术的。这正像知道欧洲战争史常识和拿破仑生平的人未必有真正的军事修养,因为他所知道的这些知识本身是历史的而非军事的。艺术知识,只是艺术修养大题目下的一种后补性、扩展性的内容。

⑥一个人在提高艺术修养过程中,不能不在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中长期玩味、留连,这就自然而然地积累了一些艺术知识。有时,为了深化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领悟力,人们也会把某段艺术史系统的了解一下。但是,只要是有艺术修养的人,他在接触艺术的过程中往往不会向学习数学史一样冷静,而一定会投入自己明快的爱憎裁断,调动足够的审美联想,甚至还会引发自身创造的激情。这样,他也就把艺术史的学习艺术化了。

                                             (选自《文明的碎片》,有删改)

1.分析作者在第①段中写《红楼梦》例子的用意。

2.结合文本,分析作者为什么认为艺术知识不能等同于艺术修养。

3.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富于艺术修养的人?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永远的普希金

余杰

对于俄罗斯人来说,普希金是无法形容的,一如俄罗斯皑皑的白雪。对于俄罗斯人来说,普希金又是活生生的,一如他们用以维持生命的黑面包和红菜汤。

《皇村的早晨》中生动地描写了童年的普希金。一个坚强而敏感的孩子被选中去捍卫整个民族的尊严,去创造一个民族的文化。当与他同宿舍的孩子还处在迷迷瞪瞪之中的时候,他就早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普希金在皇村的树林中做了一个梦,树们、草们、花们,都在跟他谈话,用一种比现有的俄语优美千百倍的语言。从此以后,他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感。他再出现在日常生活的时候,无论是在客厅里、在游艺所、在朋友圈中,还是在酒宴上、在牌桌前,普希金都会表露出这样的特性:他会突然神离周围的人们,陷入仿佛人迹不至、无声无息、忧郁的思想深渊之中。这个现象是从皇村的那个早晨开始的。那时候他还是个满头鬈发的少年,他已经知道他的使命,他为何来此人间。

普希金是一个标志,是蛮荒的俄罗斯和文化的俄罗斯的分水岭。之前俄罗斯文学是粗鄙的、零散的、模仿的;在普希金之后,俄罗斯文学中有了真正的俄罗斯精神,天空中出现了满天星辰,交相辉映。普希金是一个象征,是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力量的象征。在面对冷酷而阴险的亚历山大一世的时候,普希金体现了作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光芒四射的高贵和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不可侵犯的尊严。亚历山大一世是世俗世界的帝王,他残暴的统治是暂时的;普希金是精神世界的帝王,他打着自由的火把照亮一代又一代人走路。

普希金以后,俄罗斯知识分子都是畅饮着他的琼浆长大的。女诗人茨维塔耶娃在她的回忆中不断地写到普希金。她的父亲是普希金博物馆的奠基人。小女孩三岁就为普希金的死而忧伤,母亲的卧室里挂着油画《决斗》,难怪她毫不夸张地说:“我的童年是跟着普希金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的。”

茨维塔耶娃记得曾经在家里看见了普希金的儿子,跟画像上的普希金一模一样。她偷偷地读哥哥学校里的《文选》课本,上面有普希金的诗歌《致奶娘》。哥哥不爱读书,妹妹却很爱读书。她不能完全读懂诗里所表达的哀伤、预感、压迫等概念,但是她读到“布满皱纹的双手”和“被遗忘的大门”时,她记住了,并且终身不忘。她躲在巨大的书柜里阅读“禁果”——淡紫透蓝斜烫着金字的大厚书《普希金全集》。她差不多是在黑暗中读的,鼻子几乎触到书本和柜子的隔板上,书的重量压得她透不过气来。“我是用胸和脑来阅读普希金的。”

最有趣的是,茨维塔耶娃一家人经常到普希金纪念像附近散步。普希金纪念像既是散步的起点也是终点:从普希金纪念像到普希金纪念像。小女孩仰望着黑色的普希金像,意识到自己面临的也将是“黑思想、黑命运、黑生活”。普希金纪念像还是她与妹妹赛跑的终点:看谁最早跑到普希金纪念像跟前。妹妹的保姆有时简单化地把它说成:“咱们到普希金那里坐一会儿。”小茨维塔耶娃总要学着老学究似的纠正她:“不是到普希金那儿,是到普希金纪念像那儿。”茨维塔耶娃是那样地喜爱普希金笔下的女子达吉雅娜,她赞叹:“哪一个民族有如此这般谈情说爱的女主人公:勇敢而自重,钟情而百折不回,有先见之明而又一往情深。”她自己的悲剧性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茨维塔耶娃只是普希金的千千万万个孩子当中的一个。普希金生前早就料到了自己会拥有千千万万的孩子。在普希金生命最黯淡的时刻,他依然坚信这一点:自己比拥有全部俄罗斯人的生杀予夺权力的沙皇要高尚千百倍。普希金在《纪念碑》一诗中写道:

我将永远被人民所喜爱,

因为我用诗的竖琴唤起了那善良的感情,

因为我在残酷的时代歌颂过自由,

并给那些倒下的人召唤过恩幸。

(选自《想飞的翅膀》,有删改)

1.文章第一小节有什么作用?

2.结合文本,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那时候他还是个满头鬈发的少年,他已经知道他的使命,他为何来此人间。

(2)她差不多是在黑暗中读的,鼻子几乎触到书本和柜子的隔板上,书的重量压得她透不过气来。

3.文章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写茨维塔耶娃?

4.请结合文本,赏析标题“永远的普希金”的意蕴。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我知言,_________。(《孟子·公孙丑上》)

(2)__________,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3)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__________,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彼童子之师,_________,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6)_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__,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

(8)度尽劫波兄弟在,__________。(鲁迅《题三义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列小题。

菩萨蛮令·金陵怀古

康与之

龙蟠虎踞金陵郡,古来六代豪华盛。缥凤不来游,台空江自流。下临全楚地,包举中原势。可惜草连天,晴郊狐兔眠。

【注】作者作本词时,金人拟渡江南下,朝廷无心抵抗。

1.词的上阕“台空江自流”中“空”和“自”用得好,好在哪里?

2.词中“缥凤”和“狐兔”各指什么?

3.整首词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韩公行状

[唐]李翱

公讳愈,字退之,昌黎人。生三岁,父殁,养于兄会舍。及长读书,能记他生之所习,年二十五,上进士第。

元和十二年秋,以兵久屯,贼未灭,上命裴丞相为淮西节度使,以招讨之。丞相请公以行,为行军司马,从丞相居于郾城。公知蔡州精卒悉聚界上,以拒官军,守城者率老弱,且不过千人,亟白丞相,请以兵三千人道以入,必擒吴元济。丞相未及行,而李愬自唐州文城垒提其卒以夜入蔡州,果得元济。蔡州既平,布衣柏耆以计谒公,公与语,奇之。遂白丞相曰:“淮西灭,王承宗胆破,可不劳用众,宜使辩士奉相公书,明祸福以招之,彼必服。”丞相然之。公令柏耆口占为丞相书,明祸福,使柏耆袖之以至镇州。承宗果大恐,上表请割德、棣二州以献。丞相归京师,公迁刑部侍郎。

岁馀,佛骨自凤翔至,传京师诸寺,时百姓有烧指与顶以祈福者。公奏疏言:“自伏羲至周文、武时,皆未有佛,而年多至百岁,有过之者。自佛法入中国,帝王事之,寿不能长。梁武帝事之最谨,而国大乱。请烧弃佛骨。”疏入,贬潮州刺史。移袁州刺史,百姓以男女为人隶者,公皆计佣以偿其直而出归之。

入迁国子祭酒。有直讲能说《礼》而陋于容,学官多豪族子,摈之不得共食。公命吏曰:“召直讲来,与祭酒共食。”学官由此不敢贱直讲。奏儒生为学官,日使会讲。生徒奔走听闻,皆相喜曰:“韩公来为祭酒,国子监不寂寞矣。”

公气厚性通,论议多大体;与人交,始终不易。凡嫁内外及交友之女无主者十人。幼养于嫂郑氏,及嫂殁,为之服期以报之。深于文章,每以为自扬雄之后,作者不出,其所为文未尝效前人之言,而固与之并。自贞元末,以至于兹,后进之士,其有志于古文者,莫不视公以为法。

                                                (选自《李文公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兵久屯                      老:年老

B. 请以兵三千人道以入            间:偏僻

C. 之不得共食                    摈:排斥

D. 学官由此不敢直讲              贱:轻视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追随裴丞相平叛时,向丞相献计,派遣李愬带领精兵三千人夜袭城池,擒获叛贼吴元济,平定了淮西的叛乱。

B. 韩愈上书《论佛骨表》,反对狂热崇拜佛骨,认为崇信佛教既不利于国家的安定,也不能保佑君主长寿,从而触怒了皇帝,被贬潮州。

C. 韩愈尊重有才学的人,不以貌取人,在国子监任祭酒时,用巧妙的手段维护了一位相貌丑陋的教授的尊严。

D. 韩愈在古文创作上有很精深的造诣,提倡要向东汉以前的作家学习,同时又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令柏耆口占为丞相书,明祸福,使柏耆袖之以至镇州。

(2)每以为自扬雄之后,作者不出,其为文未尝效前人之言,而固与之并。

4.韩愈的才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