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诗的任侠精神 汉魏以来,游侠形象开始在诗歌里崭露头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诗的任侠精神

    汉魏以来,游侠形象开始在诗歌里崭露头角。但是,直到唐代,尤其是到了盛唐时期,对游侠的赞美才如奇峰突起,成为全社会普遍的歌唱。唐诗中的任侠精神,不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它随着唐诗高潮的到来而扩展成为诗坛上的一代风尚。

    所谓任侠精神的具体内容,大致包括下面数端,即:排难解纷、效功当世的襟怀;轻财好施、重交谊重恩义的操行;“不衿其能,羞伐德”的风度;尚武轻儒的意识,以及豪荡使气,不以礼法为意的个性。所有这些,曾被司马迁概称为“侠客之义”,它们在盛唐诗歌中不仅得到了全面的歌颂,而且由于它们和时代的进步理想相结合相渗透,因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健康、生动、有力。

   盛唐诗歌对“尚武”精神的赞美,闪耀着立功效世的人生理想的光芒,这和“轻儒”的意识从一正一反两个方面张扬了任侠理想,从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而对豪荡使气、磊落不羁的性格的推许,也是和反礼法、反权贵、反教条的思想内容结合在一起的。诗人对游侠形象的集中歌唱,以及对生活中的侠义精神的开掘和赞美,表现了这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面貌。它显然并非儒、道、释这些意识形态所尽能规范和牢笼,但它构成了唐诗思想内容和美学风格的组成部分,却是无可置疑的。

    任侠精神之所以能够成为唐代突出的文学现象,是因为当时社会生活为它提供了深厚的土壤。社会上盛行的游侠风气,一旦和特定时期的历史需要、社会思潮相结合,就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文学理想。商业资财的积累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为游侠的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规模内附和迁徙,不仅给中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且也使其雄杰剽悍的风尚深入内地。但是,盛唐的诗人们所以不约而同地从任侠风气中吸取诗情,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它提供了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力量。

    唐诗中任侠精神的美学意义就在于: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富有开拓精神的性格,一种强者的性格,它以其富于展望的清醒信念,直面现实的斗争意识,敢说敢为的豪爽意气,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时期最富有朝气的青春时期。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力的美,运动的美,因而成为中华民族淋漓元气的历史明证。这正是构成唐诗永久魅力的奥秘之一。

1.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体现“任侠”精神的一项是(    )

A.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B.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C.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D.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尚武”精神闪耀着唐人立功效世的人生理想的光芒,而“轻儒”的意识则使盛唐诗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B. “尚武”“轻儒”张扬了任侠理想,而后者更使唐诗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C. 盛唐诗歌对“尚武”的赞美正面张扬了任侠理想,而对“轻儒”的否定则从反面张扬了任侠理想,二者结合,使盛唐诗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D. “尚武”和“轻儒”并不矛盾,它们在张扬了任侠理想的同时,也使盛唐诗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任侠”精神并不是唐代所独有,早在汉代就被司马迁概称为“侠客之义”。

B. 考察唐诗中游侠形象的消长起落,可以为我们考察唐代的社会风貌.思想发展提供一个方面的线索。

C. 盛唐儒.道.释三种意识形态并存,从而使游侠精神获得了丰富和发展的充足养料,使之成为唐诗思想内容和美学风格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D. “任侠”精神所体现的强者性格,代表了时代的进步要求,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也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1.C 2.D 3.C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需要认真阅读原文,把握作者观点,把句子放入文中理解,把选项与原文逐句逐字对照,看是否有出入。审清概念的外延与内涵——所谓任侠精神的具体内容,大致包括下面数端,即:排难解纷、效功当世的襟怀;轻财好施、重交谊重恩义的操行;“不衿其能,羞伐德”的风度;尚武轻儒的意识,以及豪荡使气,不以礼法为意的个性。C是抓住现在,纵情欢乐,所以错。故选C。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要句、段的含义以及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需要认真阅读原文,把握作者观点,把句子放入文中理解,把选项与原文逐句逐字对照,看是否有出入。本题划线句子中我们注意这样几个词语,“尚武”“轻儒”“任侠理想”“非文人化”。从句子中可知是“任侠理想”使盛唐诗歌呈现出一种“非人文化”的面貌。那么我们考虑:是“尚武”还是“轻儒”张扬了“任侠理想”,或两者都张扬了“任侠理想”?句中“这和轻儒意识”中的“这”就是指“尚武”。那么应该是两者都张扬了“任侠理想”。故AB不符合要求,从句中可知“尚武”和“轻儒”是“任侠理想”的正反两个方面,即“轻儒”意识也张扬了“任侠理想”,而不是对“轻儒”意识的否定张扬了“任侠理想”,故C项也不符合要求。故选D。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全文,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解答时应先通读原文,然后逐段概括段意,然后拿选项与原文逐句、逐字对照,找出不同之处。注意答非所问,时间、地点、事件是否一致,已然、未然、将然,因果倒置,说法过于绝对等。C项错,文中只是说儒、道、释这些意识形态不能规范和束缚任侠精神,不能就此推断任侠精神是从这三种意识形态中发展起来的。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以“选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突出细节和心理描写,并做到叙议结合。

 

查看答案

六、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赠医士潘徐二君序

王达

今年夏友人雷起潜之子曰豫疾,求乡里之精于医者,得一人焉,曰潘克仁氏。克仁治未二日而他适。又求乡里之精于医者,得一人焉,曰徐士恒氏。士恒造起潜所,未二日而克仁又至。二人者会,不相嫌忌,而启药且相与讲明其得疾之由,与夫去疾之法,用何药而可,用何药而不可。二人者忘其所负挟,而一以拯人为念。故雷氏子弥数日而愈□矣。起潜曰:“是可无所报□乎?”于是走泮宫①征余文以为赠。

唔呼!天下之人非不众且多也,其间专事而妬贤者亦不为少矣。小人专事妬贤者固冝,读古人之书而怀小人之忌者,亦岂少哉?自淳朴之气散,往往以智力相雄长。甲曰:“可。”乙曰:“不可。”甲曰:“善。”乙曰:“不善。”昧其良心,汩於私意,忘其已之短,而嫉人之长。安有相资成美、谦逊长厚若潘、徐二公者哉?古人有言曰:“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仁者不危人以要名。”吾于二公见之。异日风俗之厚,又安知不自二公始乎?克仁专确有守,且通于儒。故录此以遗之,俾往来观者得以警于心焉。

1.第一段两个空格处依次填入的虚词应是(   )

A. 焉    也

B. 矣    乎

C. 也    哉

D. 者    乎

2.“雷氏子弥数日而愈”的原因是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3.对第二段划线句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运用对话,写出了甲的忘其已之短,而嫉人之长。

B. 运用对偶,凸显了世上小人互相嫌忌不服的心理。

C. 列举现象,来反衬潘、徐能相资成美、谦逊长厚。

D. 运用排比,突出有些古人读古人之书却怀小人之心。

4.根据文意,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查看答案

五、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诸父异爨

(2)二世

(3)大母余曰

(4)有神护者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然余居于此                    辇来于秦

B.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不敢言而敢怒

C. 他日汝当用之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D.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振之以清风

3.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4.结合文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人物语言

所表现的人物心理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查看答案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小题。

汴河亭

许浑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

【注】①汴河亭:隋炀帝杨广为了东游广陵(扬州),不惜倾全国民力财力开凿一条运河,即今通济渠。其东段叫汴河,汴河之滨筑有行宫,即“汴河亭”。②迷楼:隋炀帝的宫殿,隋炀帝登此楼,曰:“虽真仙游其中,亦当自迷也”,故曰迷楼。景阳楼:南朝陈后主的宫殿。

1.从题材看,这是一首_______诗。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着力刻画广陵(扬州)花开之盛,意在渲染广陵的繁华美丽。

B. 颔联巧用数字,突出了隋炀帝离宫南下时,场面是多么盛大壮观。

C. 尾联收束全文,把“迷楼”比作“景阳楼”,含蓄交待了文章主旨。

D. 诗歌语言雄健,境界阔大,写景生动,感慨深沉,十分耐人寻味。

3.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画线句。

 

查看答案

三、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小题。

无知的乐趣

罗伯特·林德

①同一个普通城里人在乡下散步——特别是在四月份或五月份——而不对他的无知感到惊讶是不可能的。成千上万的男女活着然后死去,一辈子也不知道山毛榉和榆树之间有什么区别,不知道乌鸦和画眉的啼鸣有什么不同。很可能,在一座现代化的城市里,能够辨别乌鸦和画眉的啼鸣的人是例外。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见过这些鸟,而仅仅是因为我们没有注意到它们。我们整整一生都有鸟生活在我们的周围,然而我们的观察力是如此微弱,以致我们中间许多人弄不清楚苍头燕雀是否会唱歌,说不出布谷鸟是什么颜色。我们像孩子似的争论布谷鸟是否飞的时候总是唱歌还是仅仅有时候在树枝上唱歌,争论查普曼的下面两行诗是根据他的想象呢还是根据他对大自然的认识写的:当布谷鸟在翠绿的橡树怀中歌唱,初次使人们在明媚春天心花怒放。

②然而,这种无知并不完全是可悲的。

③从这种无知我们可以得到有所发现的乐趣,这种乐趣是经常的。只要我们是足够无知的,那么每年春天,大自然的每一个事实就会来到我们面前;而每个事实的上面还带着露水。如果我们活了半辈子还从来没有见过布谷鸟,而且只知道它是一个流浪者的声音,那么当我们看到它从一座树林匆匆忙忙地飞逃到另一座树林时,我们是特别地高兴的;我们看到布谷鸟在敢于降落到枞树山坡上之前,像鹰那样在风中停住,长长的尾巴颤抖着的样子,也特别地高兴。

④我把布谷鸟请了进来作为例子来说明普通人的无知,这并不是因为我可以就这种鸟作权威性的发言。理由仅仅是因为我曾经在一个似乎受到过非洲所有布谷鸟的侵袭的教区里度过春天,我从而认识到,对它们是了解得十分十分少的。但我的无知并不局限于布谷鸟,它涉及所有上帝创造出来的东西,从太阳和月亮一直到花卉的名字。

⑤也许,与此同时,每年春天重新温习许多花卉的名字会有一种特殊的愉快。这就像重读一本人们几乎已经忘记了的书一样。蒙田告诉我们说,他的记忆力非常糟糕,糟到每次读一本旧书就好像以前从来没有读过这本书一样。我自己就有一个不可捉摸的、有漏洞的记忆力。我甚至能够读起《哈姆雷特》和《匹克威克外传》来好像是在读新作家油墨未干的作品一样,因为在一次阅读和另一次阅读的间隔中间,那些书的内容有那么多都消失了。一个记忆力坏的人可以一辈子继续不断地阅读普鲁塔克的作品和《天方夜谭》。就像一群羊一个接一个地从树篱的缺口跳过去不可能不在荆棘上留下几撮毛一样,很可能,即使在记忆力最坏的脑子里也会留下零星片断的东西。但是羊本身逃出去了,那些大作家也以同样的方式从一个懒惰的脑子跳出去了,留下来的东西真够少的。

⑥我曾经有一次听到一位聪明的太太问,新月是否总是在相同的星期几出现。她补充说也许最好是不知道,因为,如果人们事先不知道什么时候、在天上的哪个地方能够看见新月,那么它的出现总会给人带来意外的愉快。然而,我想,即使对那些熟悉新月的活动时间表的人们,新月也总是出乎意料地来到的。我们并不会因为我们对一年四季的职司有足够的知识,知道要在三月或四月,而不是在十月里,去找报春花,而在发现一株早开的报春花时就不那么高兴。我们也知道苹果树是在结果子之前而不是在结果子之后开花的,但当五月份我们到一家果园去度假日时,这并不会减少我们对假日之美妙所感到的惊讶。

⑦我们不时地唤起自己并思考。我们喜欢对什么事情都思考——思考死后的生活或思考那些使人感到困惑的问题。人类感受过的最大欢乐之一是:迅速逃到无知中去追求知识。无知的巨大乐趣,归根结蒂,是提问题的乐趣。已经失去了这种乐趣的人或已经用这种乐趣去换取教条的乐趣的人,已经在开始僵化;人们羡慕像乔伊特那样爱一问到底的人,他在六十岁之后还坐下来学习生理学。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在到达他这个年龄以前很久就已经失去了无知感。我们甚至对我们像松鼠那样积攒的一点知识感到自负,并把不断增长的年龄本身看作是无所不知的源泉。我们忘记了苏格拉底之所以以智慧闻名于世并不是因为他无所不知而是因为他七十岁的时候认识到他还什么都不知道。

1.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

2.第⑤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重读一本书就像春天重新温习许多花卉的名字,能得到一种特殊的愉快。

B. 蒙田的记忆力非常糟糕,常常为阅读完一本书却印象淡漠而苦恼。

C. 由于内容上的相干扰,两次阅读之间,前次阅读内容很多会消失。

D. 羊跑了只留下几撮毛,说明大家之作博大精深每次阅读所得甚少。

3.第⑥段,一位太太说想知道新月出现的时间,又说也许最好是不知道,其行为是否矛盾?

4.联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的观点并加以评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