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小题。 汴河亭① 许浑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小题。

汴河亭

许浑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

【注】①汴河亭:隋炀帝杨广为了东游广陵(扬州),不惜倾全国民力财力开凿一条运河,即今通济渠。其东段叫汴河,汴河之滨筑有行宫,即“汴河亭”。②迷楼:隋炀帝的宫殿,隋炀帝登此楼,曰:“虽真仙游其中,亦当自迷也”,故曰迷楼。景阳楼:南朝陈后主的宫殿。

1.从题材看,这是一首_______诗。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着力刻画广陵(扬州)花开之盛,意在渲染广陵的繁华美丽。

B. 颔联巧用数字,突出了隋炀帝离宫南下时,场面是多么盛大壮观。

C. 尾联收束全文,把“迷楼”比作“景阳楼”,含蓄交待了文章主旨。

D. 诗歌语言雄健,境界阔大,写景生动,感慨深沉,十分耐人寻味。

3.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画线句。

 

1.怀古诗 2.A 3.“鼓震”“旗开”是实写,“凝云、星辰动、日月浮”是虚写,虚实结合,进一步渲染隋炀帝的荒淫奢侈,并为结尾揭示诗歌的主旨作铺垫。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从题材看,这是一首……诗”,这是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以及诗歌内容的把握。诗歌可以按照“题材”“体裁”进行分类。“体裁”,指一切艺术作品的种类和样式,其艺术结构在历史上具有某种稳定的形式,可见应是从形式上来分;“题材”,指为表现作品主题所用的材料简称题材,可见应是从内容上来分。诗歌标题是“汴河亭”,注释又对“汴河亭”做了介绍,诗歌的内容又对这一史实进行描述,由此可以知道,这应是一首怀古诗。 点睛:怀古诗是古代汉族诗词中内容,思想较沉重的作品。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怀古诗的特点: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手法: 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 (4)语言: 含蓄蕴藉。 (5)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吴钩,乌衣巷,淮水,柳营,后庭花。 (6)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即事议论。 (7)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 (8)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诗歌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语言的分析把握。A项“意在渲染广陵的繁华美丽”有误;首联写隋炀帝东游前的准备。闻说扬州花盛,便想前去观赏。杨广为了去广陵看花,竟凿渠引流、大兴水土。为逞一己的私欲,竟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其奢侈程度可想而知。“先劈昆仑一派流”,一语中的,揭示本质。颔联写杨广离宫时景象。诗人没有正面写这个场面如何壮观,气势如何盛大,皇帝如何自得,而是从随行的队伍着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禁兵二百,前护后拥,宫女三千,尾随其后。皇帝的赫赫声威,于此表现无遗。颈联写沿途的喧闹情景。鼓声震天,凝固流云,惊动星辰,旌旗招展,覆盖着水面,仿佛波浪起伏,旗开之处,可见水底日月沉浮。这情景,把前面奢靡景象又推进一层。前三联,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依次写来,极言隋朝昏君的豪奢无度。 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画线句”,这是考查学生对诗歌技巧的把握。本题较为简单,已经给出赏析的角度——虚实结合,考生只有把画线句中所写实景和虚景进行分析,然后明确二者关系即可。“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鼓震”“旗开”这些都是实际发生的景,而“凝云”“星辰动”“拂浪”“日月浮”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属于作者的想象,作者对隋炀帝出行的场面进行了夸张,表现隋炀帝的荒淫奢侈,这为尾联的做了铺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三、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小题。

无知的乐趣

罗伯特·林德

①同一个普通城里人在乡下散步——特别是在四月份或五月份——而不对他的无知感到惊讶是不可能的。成千上万的男女活着然后死去,一辈子也不知道山毛榉和榆树之间有什么区别,不知道乌鸦和画眉的啼鸣有什么不同。很可能,在一座现代化的城市里,能够辨别乌鸦和画眉的啼鸣的人是例外。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见过这些鸟,而仅仅是因为我们没有注意到它们。我们整整一生都有鸟生活在我们的周围,然而我们的观察力是如此微弱,以致我们中间许多人弄不清楚苍头燕雀是否会唱歌,说不出布谷鸟是什么颜色。我们像孩子似的争论布谷鸟是否飞的时候总是唱歌还是仅仅有时候在树枝上唱歌,争论查普曼的下面两行诗是根据他的想象呢还是根据他对大自然的认识写的:当布谷鸟在翠绿的橡树怀中歌唱,初次使人们在明媚春天心花怒放。

②然而,这种无知并不完全是可悲的。

③从这种无知我们可以得到有所发现的乐趣,这种乐趣是经常的。只要我们是足够无知的,那么每年春天,大自然的每一个事实就会来到我们面前;而每个事实的上面还带着露水。如果我们活了半辈子还从来没有见过布谷鸟,而且只知道它是一个流浪者的声音,那么当我们看到它从一座树林匆匆忙忙地飞逃到另一座树林时,我们是特别地高兴的;我们看到布谷鸟在敢于降落到枞树山坡上之前,像鹰那样在风中停住,长长的尾巴颤抖着的样子,也特别地高兴。

④我把布谷鸟请了进来作为例子来说明普通人的无知,这并不是因为我可以就这种鸟作权威性的发言。理由仅仅是因为我曾经在一个似乎受到过非洲所有布谷鸟的侵袭的教区里度过春天,我从而认识到,对它们是了解得十分十分少的。但我的无知并不局限于布谷鸟,它涉及所有上帝创造出来的东西,从太阳和月亮一直到花卉的名字。

⑤也许,与此同时,每年春天重新温习许多花卉的名字会有一种特殊的愉快。这就像重读一本人们几乎已经忘记了的书一样。蒙田告诉我们说,他的记忆力非常糟糕,糟到每次读一本旧书就好像以前从来没有读过这本书一样。我自己就有一个不可捉摸的、有漏洞的记忆力。我甚至能够读起《哈姆雷特》和《匹克威克外传》来好像是在读新作家油墨未干的作品一样,因为在一次阅读和另一次阅读的间隔中间,那些书的内容有那么多都消失了。一个记忆力坏的人可以一辈子继续不断地阅读普鲁塔克的作品和《天方夜谭》。就像一群羊一个接一个地从树篱的缺口跳过去不可能不在荆棘上留下几撮毛一样,很可能,即使在记忆力最坏的脑子里也会留下零星片断的东西。但是羊本身逃出去了,那些大作家也以同样的方式从一个懒惰的脑子跳出去了,留下来的东西真够少的。

⑥我曾经有一次听到一位聪明的太太问,新月是否总是在相同的星期几出现。她补充说也许最好是不知道,因为,如果人们事先不知道什么时候、在天上的哪个地方能够看见新月,那么它的出现总会给人带来意外的愉快。然而,我想,即使对那些熟悉新月的活动时间表的人们,新月也总是出乎意料地来到的。我们并不会因为我们对一年四季的职司有足够的知识,知道要在三月或四月,而不是在十月里,去找报春花,而在发现一株早开的报春花时就不那么高兴。我们也知道苹果树是在结果子之前而不是在结果子之后开花的,但当五月份我们到一家果园去度假日时,这并不会减少我们对假日之美妙所感到的惊讶。

⑦我们不时地唤起自己并思考。我们喜欢对什么事情都思考——思考死后的生活或思考那些使人感到困惑的问题。人类感受过的最大欢乐之一是:迅速逃到无知中去追求知识。无知的巨大乐趣,归根结蒂,是提问题的乐趣。已经失去了这种乐趣的人或已经用这种乐趣去换取教条的乐趣的人,已经在开始僵化;人们羡慕像乔伊特那样爱一问到底的人,他在六十岁之后还坐下来学习生理学。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在到达他这个年龄以前很久就已经失去了无知感。我们甚至对我们像松鼠那样积攒的一点知识感到自负,并把不断增长的年龄本身看作是无所不知的源泉。我们忘记了苏格拉底之所以以智慧闻名于世并不是因为他无所不知而是因为他七十岁的时候认识到他还什么都不知道。

1.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

2.第⑤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重读一本书就像春天重新温习许多花卉的名字,能得到一种特殊的愉快。

B. 蒙田的记忆力非常糟糕,常常为阅读完一本书却印象淡漠而苦恼。

C. 由于内容上的相干扰,两次阅读之间,前次阅读内容很多会消失。

D. 羊跑了只留下几撮毛,说明大家之作博大精深每次阅读所得甚少。

3.第⑥段,一位太太说想知道新月出现的时间,又说也许最好是不知道,其行为是否矛盾?

4.联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的观点并加以评析。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城市品性

葛剑雄

①就城市而言,品,主要体现在城市的性质和功能上,如政治型、经济型、文化型、宗教型、军事型、休闲型等,或者两种或多种类型的综合型。不同的类型及其相应的功能,是决定城市之品的基础,也是城市之性赖以存在的根基。在此基础上,城市方能产生和发展其独特的性。

②由于城市的品性更多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因而又被称为城市的文脉。所谓城市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文化及文化传统,而不是仅仅指当时存在的文化,因此与城市的功能是否延续有密切的关系。简单地说,一方面是指现在的文化,一方面是指过去的文化,如果这两者是延续的,那就形成了一种传统。如果两者是不同的,或者以往有过这样的不同,这种传统就中断了,难以形成文脉。

③另一方面,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可能推到极致。文脉不仅是城市的基本设施、名胜古迹、文物遗址的积累,更是一代代城市人的文化和智慧的结晶,足以保持城市的记忆,提供调节人地关系和适应变化发展的经验。

④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城市都能保持不变的功能。特别是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或者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一些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或者被破坏殆尽,延续数百上千年的文脉就此中断,幸而不绝如线,也已岌岌可危。

⑤没有文脉或文脉断绝的城市并非没有品性,只是不可能有高雅的、深厚的、愉悦的、稳定的品性,甚至不可能具有与本身相适应的品性。

⑥城市的主人当然希望它具有自己期望的品性,那么首先应该确定它的品,即从城市功能的定位开始。任何一项功能,都需要最低限度的物质条件和实施这项功能的人。□要提高这项功能,使城市形成令居民满意的品性,就不能局限于物质条件,也不能只保证居民的温饱,□应注重城市在物质和精神上、硬件和软件上的全面发展。

⑦对于一座已经存在了相当长时间的城市,保持并改善其品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延续城市的文脉。这不仅需要保留必要的物——环境、建筑和设施,更离不开能够传承文脉的人。有了人脉才能有文脉。四合院和胡同、石库门和弄堂里必须有一些原来的居民,或者熟悉原来生活的居民后人,真实的历史和生活并非完全可以用文字或图像记录的。但另一方面,这些居民完全有选择自己的居住方式和职业,如果需要他们为了传承文脉而发挥特殊的功能,政府和社会应该给他们合理的补偿和奖励。对一些传承特殊技艺或记忆的人,政府要保证他们衣食无忧,不断改善,而不能让他们去市场竞争。

⑧这些物和人的保留必须用地方立法的方式加以保证,通过当地的人民代表大会进行监督,而不能根据长官意向随意变化,也不能因为主管官员的更迭而得不到稳定。而要做到科学决策,就离不开一批专门的研究人员,需要他们主要从事本城本地历史和文化的深入发掘、抢救、整理、研究和必要的普及。

⑨守旧与创新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城市品性在延续中改善,在继承中更新。居民既是城市品性的守护人,又是其批评者、改变者、塑造者。优良的城市品性使居民得到享受和陶冶,而高素质的居民也使城市品性得到完善和升华。

1.从第①段看,“城市品性”指的是_______。(不超过25字)

2.结合第②③段内容,简要概括城市功能与城市文脉之间的关系。

3.在第⑥段空格处填入关联词,下列选项中最适当的一项是(  )

A. 如果、而且

B. 但是、而

C. 如果、而

D. 可是、而且

4.下列对城市文脉的描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自身所拥有的文化及其文化传统。

B. 城市文脉是城市物质积累与市民文化智慧沉淀的结果。

C. 城市文脉的缺失或断绝必然导致城市品性的最终丧失。

D. 城市文脉的延续关键离不开传承城市文化的人即人脉。

5.上海在城市功能、文化传统和市民生活等方面表现出特有的城市品性,作为上海市民,你认为上海最突出的城市品性是什么,请任选一个方面作简要概括,并陈述理由。

 

查看答案

按要求选择。小华家乔迁新居,亲戚朋友来祝贺。下列祝福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乔迁新居,鸟枪换炮。福运财运,都来报到。

B. 砌铜墙粉铁壁华居添彩,上金梁竖玉柱庭宇生辉。

C. 欣闻华厦新成,恭贺乔迁之喜。

D. 喜建华堂春风入户,乔迁新居喜气盈门。

 

查看答案

按要求填空。

(1)长桥卧波,___________。(《阿房宫赋》杜牧)

(2)___________,一番洗清秋。(《八声甘州》柳永)

(3)许浑在《金陵怀古》中以“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写朝代的更替,历史的无情。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类似写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来,三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先后受到关注且好评如潮。它们是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以读信的方式带领观众重温时光和记忆的《见字如面》以及明星人物或普通人用朗读分享心得和故事的《朗读者》。

有人说这些文化综艺节目在满屏娱乐类综艺节目的“泥石流”中异军突起,给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添了一些温情与感动;也有人说文化节目相继涌现是一种价值的回归,是时代的必然。

当然人们也在思考:在全球化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化综艺节目的热播,能缓解国人的文化焦虑吗?能引导人们走出阅读贫困吗?

你对文化综艺类节目的热播有何思考,请根据材料,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