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周有光的传奇人生 周有光年轻时的经历并不算顺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周有光的传奇人生

周有光年轻时的经历并不算顺利,甚至有一种隐隐的“错位”:大学毕业,本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去当外交官,他却选择了学经济;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的毕业生,都到美国留学,可他由于经济原因去了日本;本想到日本京都大学去向著名经济学家河上肇学经济,河上肇却被捕入狱,周有光只好专攻日语;本来可以在海外享受优裕的生活,他却毅然选择了回国;本来研究经济已经有所成就,他却被指定研究语言。

面对这样的“错位”人生,他却很坦然:“人生很难按照你的计划进行,因为历史的浪潮把你的计划几乎都打破了。”

1955年,时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的周有光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会议,会议结束后,组织通知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而早在1920年,周有光就参加过上海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改革运动当时还受到苏联支持。

于是周有光扔下经济学,半路出家一头扎进语言学中。改行之后的周有光到北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参加拟定拼音方案的工作,该方案于1958年正式公布。而这段“改行”的经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既来之,则安之”。“改行要真正改行,就要深入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研究。一直到今天,我都没有离开这个机构。”

“有人曾给我们讲笑话:你们太笨了,26个字母干三年。”周有光回想起这段往事仍不忘调侃,但他认为,“这三年时间花得还是很值得”。“事实上,直到今天还有人在提意见,而他们提的意见我们都研究过,几乎没有新的意见。今天就得到了这么点安慰。”1958年,周有光就开始在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讲授汉字改革课程,讲义《汉字改革概论》也于1961年出版。

周有光曾有“周百科”的外号,拜其连襟沈从文所赐。1980年开始,他成为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中方三委员之一,另两位委员是刘尊棋和钱伟长。谈到当年翻译《百科全书》的细节时,周有光称,“我们翻译《不列颠百科全书》,不过由于当时国内购买力很差,就压缩成10本,称为《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此后,周有光又曾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社科部分总编委。

80岁时,周有光决定让生命重新开始。他把80岁当作0岁,甚至 92岁那年,收到一份贺卡,上面写着:祝贺12岁的老爷爷新春快乐!提起这事,老先生乐不可支。

“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这是后辈学者对周有光的评价。当世界各地出现了“汉语热”时,一些人推断21世纪将是汉语的世纪,周有光保持了相当的冷静:“汉语的国际地位,应当作恰如其分的正确估计。汉语的国际性最弱,这是很多中国人不愿意承认的,但是,不承认并不能改变事实。要想改变事实,只有改变汉语本身,提高汉语的规范化水平。”

专业研究因年老体衰告一段落,不再参加社会活动。但他并未停止思考,更未放弃一名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他在桑榆晚年再扬帆,开辟新领域——研究社会现实问题,撰写有关文化、历史背景的文章。晚年的周有光又先后出版《百岁新稿》《朝闻道集》等数部新作。周有光曾在纪念自己华诞的座谈会上通过视频向大家问好。他在视频中说到读书,称“读书要和生活发生关系,如果读了书不能立言,就白读了”。在旁人眼中,老人依然在与时俱进。虽然处于高龄但却天天上网,喜欢接触电脑,对外面的事情了解得很清楚,也有自己的看法。

相关链接

①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原名周耀平,出生于江苏常州,中国著名语言学家、经济学家。1955年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百度百科)

②目前每个国家都生活在传统文化和国际现代文化之中,享受“双文化”生活。

(金玉良《老藤椅慢慢摇:周有光和他的时代》)

③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都会幸福一辈子。”周有光娶的就是张允和,夫妻相敬如宾70年。(百度百科)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有光年轻时的经历并不算顺利,甚至有一种隐隐的“错位”,但是他却能坦然的面对自己错位的人生。

B. 1955年,组织上通知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主要原因就是周有光有参加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经历。

C. 周有光娶了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之一张允和,夫妻相敬如宾70年,与沈从文成为连襟,这也是他人生“传奇”的一个方面。

D. 周有光在多个领域都有所建树,这与他有着“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还有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感是分不开的。

2.下列对材料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半路出家研究语言学,周有光并没有多大怨言,到后来一直没有离开过语言学研究,这体现了一个学者的时代担当和奉献精神。

B. “周百科”的外号,虽是沈从文所赐,但从周有光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和参与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来看,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C. 作为“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的研究非常扎实,人们对《汉语拼音方案》也没有提出多少批评意见。

D. 周有光晚年仍研究社会现实问题,撰写有关文化、历史背景的文章,并对所谓的“汉语热”有着冷静的思考。

E. 本文记叙了周有关的传奇一生和他对祖国语言文字工作的杰出贡献,表现了他热爱国家、勇于担当、与时俱进、淡泊名利的优秀品格。

3.作为人物传记,本文引用了周有光先生的很多话语,请结合文本概述这样表达的好处。

 

1.B 2.CE 3.①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本的真实性。②使周有光的人物形象更丰满,彰显传主的精神风貌和品格。③有助于读者真切、深刻了解周有光的人格魅力和影响,提升传记的阅读价值。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材料的理解和分析。B项“主要原因就是周有光有参加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经历”有误。对应文本在第三段。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C项中“人们也没有提出多少批评的意见”不合文意。E项中“淡泊名利”文中表现不明显。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主要的表现手法。引用的作用主要从文本内容和结构的作用、体现传主形象的效果、对读者的影响等角度来回答。 点睛: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增加作品真实性,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漂流异邦的古代中国人

姚大力

如果不把商亡后箕子东奔朝鲜的传说以及对“徐复东渡”结局的猜测算在内,今天可以确切地指出的最早漂流到今中国境外的我们的先人,就应当是西汉前期活动在“大宛”国(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的“秦人”了。据《史记·大宛传》,当西汉军队围攻大宛的国都时,这些“秦人”在被断绝了水源的围城之中帮助守军“穿井”。从司马迁在另一处提到为大宛等国“铸钱、器”的“汉使、亡卒降”来看,所谓“秦人”,很可能也是被匈奴战败俘掠、后来投奔大宛的西汉军人。降军中最有名的自然是李陵。华北汉地社会中也有人被掳掠、甚至逃亡到匈奴政权下去从事农业生产的。后者成为迄今所知为改变个人生存的经济环境而出走异国的最早的人群;因为在那里他们受到的盘剥较轻。两汉时因国内政治斗争的失败而出奔匈奴者亦时见于记载。自东汉末年以往,日本也逐渐成为中国政治流亡者远走高飞的一方天地。

随着隋唐统一帝国的建立,古代中国人寓居他国的活动呈现某种新格局。由于隋唐政权对突厥和中亚国家持续的军事活动,大批士卒流失在西域固属难免。禁止汉族居民出家为僧的法令废弛后,汉族僧团的大规模膨胀导致西行求法或东渡弘法的高僧大德人数激增。除沿着陆上丝绸之路向西推进的商贾之家,通过海路移居东南亚的“唐人”,由唐经宋而入元,也代不乏人。到了元朝,中国移民在南洋群岛已经相当多了。

东南沿海的中国人向外移民,从晚明的1560年代起逐渐形成一个高潮。明政府在这时开放海禁,使私人出海贸易的规模急剧扩大。但由于明政府仍明令禁止移民海外,遂使出门在外多年的人不敢归国,实际上对移民潮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17世纪前后,吕宋马尼拉的华人已有两三万人。清前期为孤立东南抗清力量,重新实行海禁,并对出国归来的人处以死刑,但其收效仍与明末禁止移民海外的政策略同。鸦片战争前,东南亚的华人总数高达一百万人。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人向海外移民的范围更扩大到北美。大批中国人被当作“苦力”运送到美国,在西海岸为洋人开矿修路。

明清两朝政府长期抱持敌视海外华人的立场,把他们当作化外“弃民”,视之为“无赖之徒”。海外华人在羁留地区遭遇暴虐或不公正待遇,“天朝”往往置若罔闻。直到清末,这样的政策才获得基本的调整。“华侨”的概念于是进入中国的政治文化。从光绪十九年(1893)“除华侨海禁”,到此后在各地设立领事馆,清政府终于对保护海外侨民的正当利益渐有意识。但在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狂澜冲击之下,“满洲”政权的合法性已经无可挽救。海外的华侨成为推翻清统治的一种重要力量。(摘编自姚大力《读史的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现有史料来看,西汉前期活动在“大宛”等国的“秦人”,可视作迄今为止可以确切地指出的最早漂流异邦的中国人。

B. 《史记》中两处记载的“秦人”,实际上很可能是西汉军人,他们被匈奴战败俘掠,后来投奔了大宛,从事穿井,铸造钱、器等工作。

C. 华北汉地社会中被掳掠或逃亡到匈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是迄今所知为改变个人生存的经济环境而漂流异邦的最早的人群。

D. 两汉时期的中国人在国内政治斗争失败后,往往逃往匈奴。从东汉末年开始,日本也成为了这些政治斗争失败者的流亡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隋唐帝国持续不断地对突厥和中亚国家用兵,开疆拓土,不可避免地导致这一时期大批士卒流亡到西域。

B. 与两汉时期因战争和政治因素而移居国外不同的是,隋唐时期僧人、商人加入到移民行列,移居地也更多样化,古代中国人寓居他国的活动因此呈现新的格局。

C. 唐、宋、元三代均有中国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移居到东南亚,这些人在当地被称作“唐人”。到元代时,居住在南洋群岛的“唐人”数量已相当庞大。

D. 1560年代,明政府开放海禁,使得东南沿海的中国人从这时起,逐渐掀起一个向海外移民的高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政治、经济方面的需要,海禁政策在明清两代数度兴废,但都没能阻挡住中国人向海外移民的滚滚浪潮。

B. 满清政权对移居海外的华人持敌视立场,将海外华人推向自己的对立面,使他们成为推翻满清统治的一种重要力量。

C. 中国人大规模向北美移民始于19世纪下半叶,作为苦力,他们在西海岸开矿修路,为美国的崛起做出了贡献。

D. 清初的海禁政策直到光绪十九年才被废止,清政府也改变了敌视华侨的立场,意识到要保护海外侨民的正当利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马云,无疑是当今最风光的人物之一。他的阿里巴巴迅猛发展,并且还不断地进行着扩张并购,正在建立他的电商经济王国,他要把中国的品牌推向世界,把中国的产品卖向世界。他的成功受到了很多人的顶礼膜拜。英国首相卡梅隆称“阿里巴巴是21世纪最耀眼的公司之一,它从新世界而来,从新经济而来”。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代表黄建平,近期批评马云破坏实体经济,认为马云对实体经济不好搞有“功劳”。靠低成本、低价甚至假货快速崛起,且至今以低价为核心卖点的电商经济,严重破坏了想做品牌架构的实体企业的商业生态,成了价值体系的毁灭者。影响了实体经济对品牌的建立和企业创新。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白 发

王 东

虽然已经立了春,但是张诚感觉冬天的冷依然弥散在空气里,十根手指和脚趾冻得隐隐发痛。一股北风挤进虚掩的门,从衣领处钻入身体,张诚不禁打了个寒战。

去村里串串门,走动走动也许会暖和点,张诚心想。可是去谁家呢?赵刚、刘晓燕他们几个前天就踏上了去上海的火车,他们说初八就得上班呢。二娃和磊子他们几个昨天也去了深圳。今天一大早,又有好几拨人陆陆续续从家门前走过,或者去广州,或者去北京,或者去成都。这些年轻人一走,好像把年也带走了,家家户户都很冷清。

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蚕。按照以前的风俗,最起码也要过了初八,这年才算完啊。可是今天才是初六呢,咋就感觉年就过完了呢?张诚心里一边这样想着,一边无意识地朝门外望了望。这时,张诚看到了父亲,看到父亲头上的白发。乍一看,像一层白茫茫的霜。

“我去挖会儿地。”父亲从猪圈里扛了把锄头出门,对抱着一捆柴火准备进厨房的母亲说。张诚走了出来,说:“爸,这大过年的,挖啥地啊?”父亲说:“唉,现在过不过年和平时有啥两样呢?再说,闲在家里冷呢,干活还热乎些。”张诚心想,是啊,现在过年和平时真没啥两样,于是也找了把锄头,说:“我也去挖会儿地。”

父亲看了张诚一眼,说:“你在家歇着吧。”张诚说:“闲在家里冷呢。”父亲不再说话,张诚便跟着父亲出了门。

父亲走得很慢,张诚也走得很慢。这次,张诚将父亲头上的白发看得清清楚楚。近看,白发就是白发,其实并不像霜,也不像人们所说的银丝,父亲头上的白发灰白灰白的,远一点看,倒有点像白茫茫的雾。张诚又想起年前,自己和梅芳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到家门口时,老远就看到正弓着身子颤巍巍地往家里挑水的父亲那灰白的头。那白头,随着水桶和枯瘦身体的摇晃而跟着一摇一晃的。

父亲挖了一会儿地,也许是累了,也许是腰腿又痛了,便将锄头杵在地埂上,掏出烟来,递给张诚一支,自己点了一支。张诚接过烟,也将锄头杵在地埂上,点上烟。

父亲说:“张华他们今天也出门了。”

张诚说:“我看到了。”

父亲问:“你们什么时候走?”

张诚迟疑了一下,说:“还没有决定呢。”

父亲说:“梅芳不是说你们车票已经买好了么?”

张诚顿了顿,说:“我想让梅芳一个人出去,我留在家里。”

父亲深深吸了两口烟,说:“梅芳一个人出去,天高地远,你能放心呀?再说,两个人出去,总能多挣一点。”

张诚不说话,也深深吸了两口烟,烟雾在风里飘散。

父亲说:“你留在家里又能做啥呢?种庄稼?这点庄稼也种不出啥来。”

张诚说:“可以做点小生意啥的。”

父亲说:“那你准备做啥生意呢?”

张诚说:“还没想好。”

砰!远处传来一起鞭炮响,然后又恢复了寂静。

好一阵,父亲说:“家里人都没有几个,生意也不好做呢,我看还不如出去打工。”

张诚说:“可是家里……你和妈怎么办?都这么大岁数了。”

父亲沉默了很久,说:“我和你妈还能行,我们总比张华爹妈强些吧?你不用为我们担心。”

张诚不说话,又一口一口狠狠地吸着烟。

父亲又说:“毛娃后年就要上高中了,燕子明年也要上初中,以后用钱的地方还多呢。俩孩子都争气,听老师说,毛娃和燕子的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唉,我不想看俩孩子以后又走你的老路啊。我到现在都后悔,要是当初憋一口气,砸锅卖铁都让你读书,你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

父亲的话戳中了张诚的痛处,这也是张诚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一阵山风吹来,张诚不禁又打了个寒战。

张诚说:“一停下来就冷得很,都立春了,这天怎么这么冷呢?”说完,张诚又拿起锄头挖起地来。

父亲说:“是啊,一停下来就冷。”

张诚和父亲一连挖了两天地,便将家里的地挖完了。

初八的早上,天刚蒙蒙亮,张诚和梅芳便又背起包,踏上了门前那条通向远方的小路。

走了好远,张诚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山里的雾很大,只看到白茫茫一片。张诚心想,那会不会是父亲头上的白发呢?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开头细腻地描写张诚对立春后寒冷的感觉,多次提到陆陆续续离家的年轻人,意在渲染乡村春节后的冷清与荒凉,表现人物因即将离家无法言说的内心凄凉,为小说情节的展开张本。

B. 小说所写的乡村,作者没有点出村名,也没有点明其地理位置,但从父子的对话,我们可以想见它的偏僻、贫穷、落后、封闭,它是中国当代农村的一个缩影。

C. 张诚明明买好了车票,却跟父亲说想让自己留在家里,这正是他矛盾心理的表现:他一方面为了孩子的学业只能常年外出打工,另一方面又不忍心撇下年老的双亲。

D. 小说中的父亲勤劳、善良、隐忍,是老一代农民的缩影,他们固守土地,辛勤耕种,却始终摆脱不了贫穷,所以,他们抗拒寒冷的唯一方式只能是劳动。

E. 小说主要通过对话描写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辅以肖像、动作、心理与环境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语言简练而富有意蕴。

2.小说以“白发”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立春了,这天怎么还这么冷”,“一停下来就冷”,小说反复写立春后天气的寒冷,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对于是留还是走,张诚心有纠结。小说最后写张诚在父亲的劝慰下,选择和妻子继续外出打工,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小说结局的理解。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传统的人机交互系统中,用户身处真实世界中,通过鼠标、键盘、显示器等传统设备与计算机生成的虚拟世界进行交互,①______。而在新开发的虚拟现实系统中,用户被完全包裹在计算机生成的世界中,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仿佛融为一体。置身于虚拟世界中的用户,②______ ,而是通过更为自然而友好的交互方式与虚拟世界进行互动。研究人员为了增强人机交互的效果,③_______,来更好地实时监测参与用户的行为,并对其行为作出反应。

 

查看答案

默写。

(1)忽魂悸以魄动,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_____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3)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4)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5)曾子曰:“_______,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

(6)春水碧于天,________。(韦庄《菩萨蛮》)

(7)____________,厚积而薄发。(苏轼《稼说送张琥》)

(8)天行健,____________。(《周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