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将至海州明山有作① 张耒 望望孤城沧海边,好云...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将至海州明山有作①

张耒

望望孤城沧海边,好云深处是人烟。

鸟飞山静晴秋日,水阔人闲熟稻天。

旂影远摇沽酒市,棹歌归去隔村船。

功名富贵非吾事,誓斸明山数亩田。

[注]①绍圣初年,张耒因元祜党籍案被贬谪到润州当官,途经海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望”字领起全诗,以旷远的沧海和美丽的云海衬托海州的地理和景观。

B. 颔联以“鸟飞”衬托明山的宁静,以“熟稻”无人收割和“人闲”形成反差。

C. 颈联“旂影”和“棹歌”,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表现当地生活的闲适。

D. 尾联“非吾事”直抒胸臆,与前三联相比,陡然提高声调,把情感推向高潮。

E. 作者围绕海州风土人情,从多个角度宛转地加以表现,营造汪洋浓郁的意境。

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BE 2.①前三联描绘一幅海州美好的山光水色图,表现了作者对海州风土人情的喜爱。②尾 联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功名富贵不是自己所要追求的。③作者说自己要去明山耕田种地, 一个“誓”字表明自己向往田园,有意归隐。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诗的赏析。B项,以“熟稻”无人收割和“人闲”形成反差,理解有误;E项,“汪 洋浓郁”有误,应为“冲淡”。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前三联描绘一幅海州美好的山光水色图,表现了作者对海州风土人情的喜爱。②尾联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功名富贵不是自己所要追求的。 点睛: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邵,字才彦,乌江人。登宣和三年上舍第。建炎元.年.,为衢州司刑曹事。会诏求直言, 邵上疏曰:“有中原之形势,有东南之形势。今纵未能遽争中原,宜进都金陵,因江、淮、 蜀、闽之资,以图恢复,不应退自削弱。”三年,金人南侵,诏求可至军前者,邵慨然请行, 转五官,直.龙.图.阁.,假礼部尚书,充通问使,武官杨宪副之,即日就道。至濰州,接伴使置 酒张乐,邵曰:“二.帝.北迁,邵为臣子,所不忍听,请止乐。”至于三四,闻者泣下。翌日,见左监军挞揽,命邵拜,邵曰:“监军与邵为南北朝从臣,无相拜礼。”且以书抵之曰兵不 在强弱在曲直宣和以来我非无兵也帅臣初开边隙谋臣复启兵端是以大国能胜之    厥后伪楚僭 立,群盗蜂起,曾几何时,电扫无余,是天意人心未厌宋德也。今大国复裂地以封刘豫,穷 兵不已,曲有在矣。”挞揽怒,取国书去,执邵送密州,囚于祚山砦。明年,又送邵于刘豫, 使用之。邵见刘豫,长.揖.而已,又呼为“殿院”,责以君臣大义,词气俱厉,豫怒,械置于狱,杨宪遂降。豫知邵不屈,久之,复送于金。金尝大赦,许宋使者自便还乡,人人多占籍淮北,冀幸南归。惟邵与洪皓、朱弁言家在江南。十三年,和议成,南归。八月,入见,奏 前后使者如陈过庭、司马朴、崔纵皆殁异域未褒赠者,乞早颁恤典。邵并携崔纵柩归其家。 十九年,以敷文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知池州,再奉祠卒,年六十一。累赠少师。邵 负气,遇事慷慨,常以功名自许,出使囚徙,屡濒于死。有文集十卷。

(节选自《宋史•张邵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且以书抵之曰/兵不在强/弱在曲直/宣和以来/我非无兵也/帅臣初开/边隙谋臣复启兵 端/是以大国能胜之/

B. 且以书抵之曰/兵不在强/弱在曲直/宣和以来/我非无兵也/帅臣初开边隙/谋臣复启兵端/是以大国能胜之/

C. 且以书抵之曰/兵不在强弱/在曲直/宣和以来/我非无兵也/帅臣初开/边隙谋臣复启兵端/是以大国能胜之/

D. 且以书抵之曰/兵不在强弱/在曲直/宣和以来/我非无兵也/帅臣初开边隙/谋臣复启兵端/是以大国能胜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元年指古代指帝王即位的第一年,每个帝王在位只能拥有一个元年。

B. “直阁”是宋官名,凡久任馆阁者必选直阁,才能够提拔至待制之职。

C. “二帝”指的是在靖康之乱中被金兵掳去的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个皇帝。

D. 长揖,古代一种拱手高举、自上而下的相见礼,多数用于平辈之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邵直陈时局,有见识。他任衢州司刑曹事职时,就上疏直陈中原和东南的形势,主张朝廷不应退缩而削弱自己。

B. 张邵忠于宋室,能据理力争。金兵南侵时,他主动要求出使金营,因感二帝遭遇不忍听乐,与金人谈判时据理力争。

C. 张邵是非分明,威武不屈。他直呼刘豫为“殿院”,用君臣大义严厉谴责他;杨宪受利诱而投降,但他始终不屈服。

D. 张邵不愿偷生,有情有义。金曾让宋使者还乡,他不愿偷生淮北,就说家在江南;南归后,他亲自将崔纵的棺材送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大国复裂地以封刘豫,穷兵不已,曲有在矣。

(2)邵负气,遇事慷慨,常以功名自许,出使囚徙,屡濒于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实际上是个宅男

回声报:您是个低调的人,我们希望了解您是什么样的人,您的童年是怎样的,您来自 哪里?

任正非(以下简称“任”):我认为自己从来都很乐观,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我都 很快乐,因为我不能选择自己的处境。包括小时候很贫穷,我也认为自己很快乐,因为当时 我也不知道别人的富裕是什么样的。直到 40 多岁以后,我才知道有那么好吃的法国菜。我 小时候生长在贵州的一个少数民族边缘小镇(镇宁县),虽然我父母他们没有给我们宽松的物 质生活条件,但在我们的教育上付出非常大。

费加罗:华为公司的名字是您建立初就起的,还是后来起的?华为是中国繁荣的意思? 任:我们当初注册公司时,起不出名字来,看着墙上“中华有为”标语响亮就拿来起名 字了,有极大的随意性。华为这个名字应该是起得不好。因为“华为”的发音是闭口音,不 响亮。所以十几年来我们内部一直在争议要不要改掉华为这个名字,大家认为后面这个字应 该是开口音,叫得响亮。最近我们确定华为这个名字不改了。我们要教一下外国人怎么发音,这个名字,不要老发成“夏威夷”。

世界报:为什么你只有   1.4%的股份,而不是更多,以便更好地把握企业的经营?

任:为什么要持有更多的股份?能不能解释一下?难道我要一辈子承担企业的经营责任吗?迟早一天我会得老年痴呆的。总有后面的人比我们优秀,就让他们去管好了。

费加罗:您想怎样把您的股份传给子女?

任:我太太的观念是把儿女培养成有能力的人。我赞同她的观点。我太太为了教育孩子,一生就是做家庭妇女。因为我孩子总体教育是成功的,所以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财产怎么分配的问题。

新工业:您刚才说华为现在处在转型时期,你们在国外有很成功的发展,很多研发力量在国外。您觉得在哪些方面的欠缺,还不具备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化公司?

任:转型是一个慢慢的过程,我们还在逐步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国际化模式。所以我们在慢慢地寻找真正的国际化。我们也不怕别人说我们什么不好。关 键的问题是我们是不是真正的不好。如果我们真正没有什么问题,不在乎别人是不是说我们 不好。因此我们是经得起考验的,我们要保持自己真正的好。

观点报:您刚才提到您年轻时是从书里了解世界的,都有哪些书?

任:看了哪些书我确实是不能回答出来。我实际上是个宅男,我没有其他的生活爱好,下班就回家,不是读书就是看电视,看纪录片,看网络。我阅读速度非常快,书读得很多, 不知哪本书影响了我,哪件事影响了我,思想是怎么生成的。我脑袋里产生的想法我也找不 到源头在哪。

世界报:您一生为人低调,媒体见得不多,为什么今天您这样做了?而且选择在法国? 任:我一贯不是一个低调的人,否则不可能鼓动十几万华为人。在家我平时都和小孩一 起疯。家里读书的小孩经常和我聊天,我很乐意夸夸其谈。我并不是像外面媒体描述的低调 的人。我很重视中欧关系的解决,华为和欧盟关系的解决。我在英国、很多国家都会见过媒体。法国代表处老是叫苦,说你不出来见媒体我们不好做工作。我就说,有空我们就见见。法国是个浪漫的国家,为什么不只看我的主流,忽略细节,一起浪漫呢?

(摘编自《任正非接受法媒采访:我实际上是个宅男》)

相关链接

记者:当下全球经济不景气,华为却逆风飞扬。华为成功的基因和秘诀是什么? 任正非:华为坚定不移 28年只对准通信领域这个“城墙口”冲锋。我们成长起来后,坚持只做一件事,在一个方面做大。

记者:美国硅谷是世界高科技的高地,中国创新的希望何在?

任正非:“板凳要坐十年冷”,理论基础的板凳可能要坐更长的时间。我们搞科研,人比设备重要。

(摘编自新华网《新华社记者对话任正非:八个问题读懂华为》)

1.下列对华为公司成长的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任正非认为华为公司的未来会有比自己更好的管理者,他自己可以随时让贤给下一任。

B. 虽然华为的命名具有较强的随意性,但由于华为影响力渐强,公司确定不再考虑改名。

C. 华为之所以有今天的发展,很大程度是因为华为在通信领域的专注和对理论基础的创新。

D. 华为公司尚未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国际化道路,所以公司转型过程将持续较长时间。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无论是任正非的父母、妻子还是任正非本人都认为留给子女良好的教育比金钱更重要。

B. 有法媒认为,任正非在华为公司持有的股份数量明显不足,难以掌控公司的良好运营。

C. 为了推动华为走向世界,任正非注意安排与国际媒体的交流,但还是引起一些外媒误解。

D. 从材料可知,任正非是个乐观偏执、脚踏实地、富有危机感、睿智又不失风趣的企业家。

E. 从材料可知,法国媒体对任正非的生活经历、股权处置、高调访法及公司治理充满好奇。

3.任正非说“我实际上是个宅男”,又说“我一贯不是一个低调的人”,二者是否矛盾?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哼”匠老梁   

尚书华

认识老梁是四十多年前的事。

那时他在林业局文工团当美工,其貌不扬,个矮、罗圈腿,走起路来左摇右晃。当年他不过四十多岁,但说六十岁有人信。

我到文工团报到的第一天,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见面时一怔,心想:文工团不都是俊男靓女待的地方吗?怎么长这模样的也能进来?随之又一想,莫非这人有大本事?

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证实,此人的确不可小觑。有人告诉我,老梁是“特招”进文工团的。起初,他只是山里林场一个普通木匠,干些杂活。加之形象不佳,很被人瞧不起。一次, 同寝的一个年轻人,趁他不在,把他的工具箱扔到了外面。老梁回来了,呆愣愣瞅半天,默 默地把东西拾回了屋。谁也不知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大家能看见的,就是他不愿说话,不愿 接触人,没事总一个人憋在木匠房里鼓捣。但是,活倒是越干越好。渐渐的,戏耍他的人少 了,有人还当面夸他两句。他听了都不以为然,顶多用鼻子“哼”一声,宠辱不惊。

那年,文工团排了一台大型话剧,布景难度很大,当时的美工完成不了。有人推荐老梁 去试试,老梁去了。工会主席打量他半天,问:你行吗?老梁听了,二话没说,扭头就走。 工会主席连忙一把拽住说:试试,试试。老梁“哼”一声,勉强留了下来。

老梁到了文工团,原来那个美工成了他的助手,给他打下手,一百个不服气。于是,工作上极不配合,时不时还故意制造点麻烦。老梁对这些麻烦根本不在意。助手干的活儿他若看不上,什么也不说就咣咣几斧子砸了,自己动手重来,那意思谁都明白,是打个样给你看 看。几次下来,助手服了,夹着尾巴乖乖地当起了徒弟。就这样,老梁有条不紊地利用十几天时间把全场布景赶了出来。全团员工都感到神速,直夸老梁。工会主席乐得眉飞色舞,彩排那天把局党委书记请到了俱乐部,看完演出后,把老梁拽了过来,对书记说:这可是个大能人,宝贝呐!调文工团吧!书记说:就按你意见办。就这样,老梁调进了文工团。

最让我佩服的是老梁给文工团做了把贝司大提琴。这实在让我感到神奇!乐队低音部力 量薄弱,团长做梦都想有把贝司大提琴。这事不知啥时装进了老梁心里。他把自己反锁进布 景制作室,一天天不出来,连下班吃饭时间也很少看见他。直到两个多月后的一天,老梁将 一把崭新的贝司大提琴交到团长面前时,团长顿时蒙了,问:多少钱?老梁“哼”了一声, 扔出俩字:做的。谁做的?团长更懵了。老梁没再回答,转身走了。团长瞅着他晃晃走远的 背影,猛然醒过来。好你个老梁啊,可真有你的!

老梁渐渐有了名气,在意他的人越来越多。而老梁还是老梁,处人待物跟先前没有任何两样。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全国上下各行各业大搞技术比武。省林业厅要在全省林业企业中举办一次“新兴林场沙盘模型设计”比赛,地点在省城。老梁自然被选中。临行前,局工会主席就这次比赛的意义、影响等,好一番叮嘱。老梁听到最后,习惯地用鼻子“哼”一声,连句话也没有。

没曾想,刚一报到就惹得老梁不高兴。别人签上名就领了钥匙进房间休息了,他却被报到处的人问来查去好长时间,跟审特务一样。老梁气得差点想打道回府。

比赛共十天时间,前七天筹备,后三天安装。参赛的人都想得个好名次,所以前七天大家都各自憋着劲闷在房间里鼓捣。待到后三天,才按组委会分好的选手区段,在展厅里忙活起来。只有老梁这边,剩下最后一天了,还是一片空白。于是,闲话出来了:这几天除了在食堂能见到他,再也不着面,没准是来混饭吃的……

然而,就在比赛的前一天晚上,老梁开始从房间往展厅一趟趟折腾东西,随之忙活起来。

他干活有个习惯,不愿让别人看,似乎是怕别人偷着学去。老梁一直忙到天亮,整个晚上眼 都没眨。

比赛正式开始了。在老梁的展区,一夜之间魔幻般地呈现出一座漂亮的林场模型。厅长参观时更是乐得合不拢嘴,说想不到咱林区还真有能人,瞧瞧,除了小点,跟真的一样,以后的林场就按这个样子建。

面对荣誉和赞美之声,老梁依旧习惯性地用鼻子“哼”一声。

如今,老梁已故去十几年了,但有关他的故事仍在林区流传,且愈传愈神奇、版本愈多。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老梁是“特招”进文工团的,“特招”加引号有特殊含义,暗示着老梁是因残疾获得特殊照顾进团的,但这丝毫无损于老梁的形象。

B. 小说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老梁外表的缺陷,然后极力表现他令人刮目相看的高超技艺,呈现出既有悬念又有波澜的艺术效果。

C. 老梁手艺超群,但干活时不愿让别人看,怕被人偷学去,可见他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有那个时代少有的技术专利保护的意识。

D. 老梁赴省城参赛,受到报到处的人严格查问,虽是正常的审查制度,老梁却很生气,可见他性格中也有略显偏执的“倔”的一面。

2.小说以“‘哼’匠老梁”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老梁的故事“愈传愈神奇、版本愈多”的原因有哪些?请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旧唐书》中曾记载:唐天宝年间,在全国各地运到京城长安的进贡之物中,宣城郡船 中有“纸、笔”等贡品,这说明当时宣城郡已生产纸、笔。《新唐书》也载宣州宣城郡土贡 有“纸、笔”等物。“宣纸”二字连用,作为一个表示纸张的专有名词出现,始于唐代张彦 远所著《历代名画记》。其卷二中云:“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 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种所谓“宣纸”不是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生产出来的纸张, 而是“好事家”“用法蜡之”以后才可用的其他种类的皮纸。这说明:唐代“宣纸”是宣州 地区所产高级纸张的总称,这是以产地而称的“宣纸”。唐代宣州虽有“纸、笔”之贡,但 不能将这种当时的优质纸张与后来的“宣纸”视为等同,因为原料不同;唐代起已有“宣纸” 之名,但其时是取地名命名,泛指宣城所产之纸;从造纸技术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唐代尚 未见有以青檀皮为原料的“宣纸”。但不可否认,当时宣州已经产出名纸,以地名命名的“宣 纸”就此产生了。

据《泾县小岭曹氏宗谱》记载,元代至元  26  年,曹大三因避乱率族人迁居小岭。初期 条件十分艰苦,为谋求生计,根据当地条件开始了“宣纸”的试制和生产。宋末经元到明中 叶之前的一段时间内,皖南山区一带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小岭虽为偏远山区,但盛产 优质青檀皮,加上水质、温湿度皆有利于造纸。这一时期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制作的“宣纸”, 主要用于书画装裱托纸等,还不宜于书画。此时,曹氏族人根据社会需求,已开始不断试用 多种复合材料制作纸张,其中就包括稻草。

明朝中叶后,宣纸的原料已非采用青檀皮单一原料,而是掺和了沙田稻草。由于青檀皮 的纤维较长,单一用它作为原料,成纸性质较硬,柔韧性不足,在这种纸上进行书法绘画时, 润墨性稍逊,写意性不能得到充分展现。而稻草的纤维较短,用青檀皮浆掺和稻草浆造纸, 则增加了成纸的绵柔度和书法绘画的润墨效果,这既是适应写意画逐步成为时代潮流的结 果,客观上也缓解了对青檀皮原料的压力,实乃一举两得之事。及至清代,“宣纸”已经普 遍采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作为原料。

元明之际起,“宣纸”开始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主要原料并一直延续至今,产地也由 小岭传播到泾县及其周边地区,国内少数地方也曾在原产地技术人员指导下生产过仿宣,但 皆因无法满足生产“宣纸”的所有条件,产品质量难与正宗“宣纸”相比。我们今天所谓正 宗“宣纸”,就是采用产自安徽省泾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并利用当地独 有的山泉水,按照传统工艺流程和独特配方,在严密的技术监控下生产的,具有润墨性、耐 久性、抗腐性兼具的独特性能,主要供书画、裱拓、水印等用途的高级艺术纸张。

(摘编自曹天生《宣纸的前世今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天宝年间,泾县生产的宣纸由于纸质优于各地手工纸张,成为朝廷的独家“贡品”。

B. 曹大三等人根据当地条件开始了“宣纸”的试制,后又不断试用多种复合材料制作纸张。

C. 稻草是生产书画纸所需的主要原料之一,但不是所有的稻草均可充当宣纸生产的原料。

D. 从明清开始起,“宣纸”普遍采用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主要原料并一直延续至今。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宣纸质地特殊,不是泾县的原料与水质,任何一地的仿宣纸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宣纸。

B. 稻草的纤维较短,增加成纸的绵柔度和书画的润墨效果,因此书画纸以稻草为制作原料。

C. 在宣纸发展历史过程中,它的产地不断扩大,原料加工不断改进,使用的范围不断扩大。

D. 宣纸具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是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地名命名宣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产地泾县境内及周边地区大量种植青檀树和水稻。

B. 书画家对纸张所要求的吸附润墨效果指标,应是宣纸生产中最主要的一项质量指标。

C. 人们掺和稻草浆制宣纸,可以弥补青檀皮成纸性质较硬,柔韧性不足,润墨性较差等缺陷。

D. 现在人们所称“宣纸”,实际上应称之为“泾纸”,这更符合宣纸制作的历史事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许多人在中小学阶段,上过各种各样的“培训课”:有学乐器的,有学书画的,有学体育的,也有学奥数、英语的,不一而足。不过近日,家住上海的黄女士花了两万元为正在上初三的女儿报了一门“情商培训课”,引来家长圈一片唏嘘。有家长直呼“太贵,烧钱”,认为不如报文化补习班实惠;也有家长认为高情商确实会增强孩子的社会竞争力,黄女士的做法是一种进步;还有家长认为“情商培训课”终究还是一种短期速成教育,无法取代日常生活中的情商培养。

针对上述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