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大阉亦逡巡畏义,____________。...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大阉亦逡巡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2)鄙贱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刎颈之交。

(3)视五人之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想谗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恩所加,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其意常在沛公也。

(6)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 轻重固何如哉 则思正身以黜恶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今者项庄拔剑舞 相如引车避匿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上下文默写的题目,不要出现错别字。注意“猝”“缳”“黜”“谬”“匿”的写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上太行

于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1.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景物描写的特点。

2.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士民素德顺昌,闻其逮,不胜冤愤。吴令陈文瑞,顺昌所拔士也。夜半叩户求见,抚床为恸。公曰:“吾固知诏使必至,此特意中事耳。毋效楚囚对泣!”颜色不变。语良久,令请顺昌入治装,举家号恸。顺昌笑曰:“无事乱人怀也!”顾案上有素榜,徐曰:“此龙树庵僧属我书者,我向许之,今日不了,亦一负心事。”乃题“小云栖”三字,后识年月,投笔而起,改囚服出门。士民拥送者不下数千人。顺昌出赴使署开读巡抚毛一鹭至署诸生五六百人王节杨廷枢刘羽仪文震亭等遮中丞恳其疏救一鹭流汗不能出一语。缇骑见议久不决,手掷锒铛于地,厉声曰:“东厂逮人,鼠辈何敢置喙!”于是市人颜佩韦等前问曰:“旨出朝廷,乃东厂耶?”缇骑曰:“旨不出东厂,将谁出?”众怒,哄然而登,丛殴缇骑,立毙一人,诸司不复相顾。

(《明史纪事本末•魏忠贤乱政》)

1.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士民素顺昌                 德:感激

B.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颜色:脸色

C. 既而以吴民之乱于朝         请:申告

D. 鼠辈何敢置喙                 置喙:说无用的话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予犹记周公被逮               而死固付度外矣

B. 敛赀财送其行                 勇气闻于诸侯

C. 缇骑按剑前                   众怒,哄然

D. 故今之墓中,全为五人也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

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选段与《五人墓碑记》都记叙了明天启六年魏忠贤作乱,苏州市民暴动的情况。

B. 课文重在赞扬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精神,批判某些缙绅的卑劣行径,从而阐述生死的价值问题;选段重在赞颂周顺昌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品质。

C. 课文选取苏州市民斗争的一般情况,突出五人的事迹,点面结合;选段选取周顺昌被逮时的语言神态及苏州市民斗争的一般情况。

D. 课文和选段都采用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文章事、理、情交融并茂,不仅有说服力,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2)公曰:“吾固知诏使必至,此特意中事耳。毋效楚囚对泣!”

5.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顺昌出赴使署开读巡抚毛一鹭至署诸生五六百人王节杨廷枢刘羽仪文震亭等遮中丞恳其疏救一鹭流汗不能出一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狩猎

师陀

孟安卿有满腔壮志,年轻时候是个大空想家。在刚刚过了二十岁的那一年上,突然离开祖辈世居的果园城——他出发了,开始了生活上的大狩猎。

果园城里他的姨表妹,气恼加上悲痛,为他哭了,甚至为这个狠心人病了。“你没良心。走就走吧,谁拦着你了?可是总该、总该……”伤心的把脸埋在枕头上,她在床上想。

朱太太——那个姨母,“为他难过呢!什么好东西?……像他这种人,我们挤上眼也找得来!”

她光火有充分理由。两个小儿女在她眼中长大,正像两棵花儿。所有看见过他们的人早就自然的把他们当做夫妇,全以为他们终有一天要结婚的,在这长久的期待中,她在他们身上耗的苦心多么多,寄的希望多么大!一阵狂风,所有的美梦给吹散了。说真话,她流的眼泪比她的女儿更多。看看她的女儿——这个生了长长的黑脸蛋的美貌小姐,她的两只大眼看人时候从下面滚上去,像在人家心上打闪;破颜一笑,小鼻子鼓动得多逗人爱;常常,她常常稳重的坐着,眉整起来,严密的闭着的嘴唇稍微向外突出,就像顽固的小花骨朵。从这种特别表情,谁都能看出她有性格,有主见。她的样子仿佛说:“你瞧我多有本事?我准备好了,我在等待着了。”她显著的倾向实际方面,最后两年母亲几乎把家务全交给她,很快就练成了能手。她比母亲处治的更有条理。

可惜正为她处治的更有条理,孟安卿想起这是个爱用秤杆子教育姑娘,专门出产能干老婆的城市,幻梦才深深受了伤。并不是他不爱她了;恰恰因为他仍旧爱她,她的每一个小动作仍旧能牵动他的神魂——那么他怎么能忍受这种打击?怎么能眼看着他的幻象破碎,看着他的偶像跃倒下来,将来看着她专门争斤论两,计算柴米和油盐哪?

孟安卿离开果园城十二年,没有给过果园城消息。年轻人全有这种气度,青春跟雄心支持着他,幻象在他前面,他勇往直前,从不动摇。最后他成了个肖像兼风景画家,他大狩猎的结果。

但是最初的兴奋——由工作顺手激起的兴奋和快乐过去之后,孟安卿的心里渐渐空虚,终于成了一片荒凉,出其不意,有一天他突然回来,回果园城来了。

他在车站下面的旅馆里订了个房间,在里头关两小时,仔细的从鬓角上拔掉几根白头发,随后他走出来,一直上了河堤。

郊野上好风光,天色澄蓝,阳光充沛的照耀着新犁起的田地、树林和大路,仿佛向人报告好运。而鸟儿在柳树上鸣唱着,在堤岸旁边,孟安卿没有想到,它们看见他惊骇的飞开了——过去他跟它们那么亲密过的,现在它们不认识他了!

接着他进城,在果园里,春天他曾陪同姨表妹去掐花,夏天他们曾游玩过的,现在果树大半都衰老卷秃了,有的且被砍伐代以新的小树了。最后他走上市街,在街上,仍旧是尘土,仍旧是狗和猪。“看起来只有这里没有变动。”他心里想。面坊的磨子响着,脚踏箩的撞击声一直传到外边。药铺里的舂药声仍旧是老调子,叮咚叮当,药臼的鸣声活泼而又清脆。

终于他站在那个一直深埋在记念中的门前,手按在门环上,他迟疑不决,既然已经回来,既然不久就要看见想念的人,何不把这种好心情多保存一会儿?

一个熟人凑巧解救了他。正在这时候,一个卖纸烟的凑巧从那边走过来。

“卖香烟的!”他走过去。

卖纸烟的原先卖梨糕,他自己小时候是个买零食的好主顾。

“你不卖梨糕了?”

“不,不卖了。现在没有人做了。”卖纸烟的惊异地看着他。

“你可知道朱太太还住在这里?”

卖纸烟的说她仍旧住在老地方,压根儿就没有搬过。

“那么——”孟安卿的心跳起来,气色变了,脸红了。他本来想问另外一个女人,朱太太的女儿,他的姨表妹,忽然他改了口。

“那么,这城里有个孟安卿,你认识吗?”

“不,不认识。”他说他根本不相信有这个人,他以为只是爱开玩笑的捏造来骗人的传说。

一阵失望压倒了孟安卿,突然间他感到兴亡变迁,时间加到人身上的变化。他想起他在旅馆里拔掉的白头发,他的终于无可遮掩的皱纹。现在果园城人更进一步告诉他,他们认为根本没有他这么个人,只在人家的笑谈中才存在了。孟安卿毫不动弹的站着,脚踏箩药臼照样响着,——其实连它们也变动过了;狗和猪从旁边走过去,他也不再感到亲切了。他向空中愣好半天,最后,看见卖纸烟的还等着他,他搭讪着买了一包。

他没有再询问他的姨表妹。他珍重的将在果园城买的香烟塞进口袋,然后向车站那边走去,火车在等候他,一切旅馆和按月出租的房子都在等候他。

一九四三年二月二十日

1.孟安卿为什么要离开果园城?

2.文章写孟安卿在旅馆中拔白头发的细节有什么作用?

3.文中画线的句子写出了孟安卿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慎终追远    清明永驻

清明节大约起源于周代,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最初,清明只是一个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淮南子·天文训》记:“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等农谚。这种标志物候变化、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以祭奠祖先为中心的综合节日的呢?

首先,这与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有关。相传,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介子推一段动人的故事。但当代学者普遍认为,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和我们人一样是有生命的,也有生老病死,需要新陈代谢。火燃久了要熄掉,重取新火,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熄灭旧火与重生新火所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意味着新的一年春耕生产的开始。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内在的文化关联。

清明节也融合了上巳节的一些习俗。上巳节俗称三月三,它形成于春秋末期。时至唐代,上巳节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节日,人们常在此日到水边嬉戏,去郊游踏青。后来,上巳节的踏青饮宴的特点被整合到了清明节的习俗之中。清明节发展最盛的时期是宋代。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载:“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可见,宋人借祭祖扫墓的机会充分享受踏青之乐,寓嬉乐于哀痛之中。张择端绘制的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更是形象地呈现出宋代清明节的盛况。到了元代,不仅上巳节退出了节日传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春节之后的大好春季只剩下了清明节。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深层的祖先崇拜、孝文化传统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而这种文化传统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随着民族精神的复兴,对祖宗的家族性私祭发展到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黄帝、炎帝的群体性公祭,以延续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薪火相传的精神,这些都抒发了人们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的道德情怀。

中华传统节日是民族生活的仪式,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现在我们过清明节,就是一次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感悟和认同的过程,就是要通过扫墓祭祀等形式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与敬慕,全面体现对祖先的感恩、对血脉责任的认同,确保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共同记忆,得以代代相传、万载永续。

(节选自李荣启《感悟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明节最初只是一个标志物候变化、敦促春耕的节气,我们从 “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等农谚中,可见清明节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联系。

B. 寒食节的起源与习俗,与晋文公、介子推的故事有关,也与古人的自然观密切相连。当代学者认为世界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也有生老病死,需要新陈代谢。

C. 寒食之后重生新火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熄灭旧火与重生新火,意味着新的一年春耕生产的开始,象征着新季节、新循环等的开始。

D. 从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及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等可见,宋人借祭祖扫墓的机会充分享受踏青之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宋朝民风民俗的盛况。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我国众多的节日中,清明节具有双重身份:节气兼节日。它从最初只是一个节气,后来逐渐与寒食节、上巳节融为一体,成为我国重大的综合节日。

B. 中国深层的祖先崇拜、孝文化传统深刻地影响着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这种文化传统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

C.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一直受到炎黄子孙的普遍推崇和热情响应,故清明节具有丰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广泛深刻的影响力。

D. 清明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承载着神州华夏数千年的厚重历史文化,寄托着古往今来中国人的慎终追远的情怀,值得我们炎黄子孙代代相传、万载永续。

3.根据原文内容,试分析清明节得以保留并代代相传的原因。

 

查看答案

中国古典小说巨著《红楼梦》不仅在思想内涵上博大精深,在遣词造句上也真正达到了“一字不可更改,一字不可增减,入情入神之至”的境界!语言上的精彩之处比比皆是,比如第八回当贾宝玉和薛宝钗正在互认通灵宝玉和金锁,笑语声喧时,“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对于“摇摇”二字,脂砚斋旁批曰“二字画出身”。请结合人物形象分析“摇摇”二字的妙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