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特朗普在筹备组阁期间,让市民不胜其扰...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特朗普在筹备组阁期间,让市民不胜其扰,原因是他生活、工作所在的“特朗普大厦”位于纽约人群最密集地区,这给警方带来极大的安保压力。

B. 中国的人民币和沙特以及阿联酋的货币进行直接交易,极大地动摇了美元在全球的世界货币霸主,必然会引起美国的疯狂报复,甚至不惜发动战争。

C. 由中央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不日亮相央视,吸引了广大观众,让他们在充满紧张感的游戏中领略汉字之美。

D. 动画片《孔子》用动漫形式塑造的全新的孔子形象,打破了以往人们对国学刻板而僵化的思维习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多次获得国家奖项。

 

A 【解析】试题分析:B项成分残缺。 “动摇”缺宾语,加“地位”。C项不合逻辑。“不日”指将来,“吸引了”指过去。D项搭配不当。应将“塑造的”改为“塑造了”。 点睛:不合逻辑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并列不当、否定不当、主客倒置和不合生活事实。句子中出现“和”“等”或顿号注意查找因并列不当或不能包含等因素引起的逻辑错误。见到否定词语,反问句及表示否定意思的词语,查找因否定不当而造成的逻辑错误。见到“被”“受”“对”“对于”等表示主客关系的词语注意查找因主客倒置而引起的逻辑错误。此题时态矛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这一生物考点在考试中每每处于首当其冲的位置,大家务必重视。

②抗战期间,约有400万华侨为祖国捐款,平日里以贩卖瓜子、花生为生的郑朝炯、钟彩合夫妻也加入到赈灾行列。他们毁家纾难,义薄云天的行为轰动了整个华侨界。

③财经频道经过近两个月的策划,启动了系列报道活动。编辑、记者和主持人兵分六路,深入基层,农村学校、瓜田李下和集贸市场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

④印度的火星探测器就先进功能而言,全然无法与美国的“好奇”号同日而语,印度的火星探测任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技术展示而已。

⑤本市火车站治安案件高发,几任公安局长都想方设法整治,但效果差强人意,新局长到任后,成立了专门整治这一问题的便衣支队。

⑥斯人已逝,唯风骨与精神长存。连日来,社会各界深切缅怀为这方热土作出贡献的少萍书记,异口同声地用“夙夜在公,殚精竭虑”这八个字总结她的一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④⑥    D. ④⑤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的句子是“                     ”。

(2)苏轼《赤壁赋》中的“                             ”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感叹。

(3)曹操《观沧海》中提及诗歌作用的句子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芳草渡

【宋】 贺铸

留征辔,送离杯。羞泪下,捻青梅。低声问道几时回。秦筝雁促①,此夜为谁排。

君去也,远蓬莱。千里地,信音乖。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

【注】①“雁”即雁柱,为筝上支弦之物,古筝的弦柱斜列有如飞雁斜行,故称。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同是送别词,这首词与柳永《雨霖铃》先写别前思绪纷乱,再写别时依依不舍,最后写别后相思难诉不同,主要抓住临别时的场面来写,笔墨集中,匠心独运。

B. “捻青梅”的“捻”字是用手指搓转的意思,与前文的“羞”字相应和,非常形象地写出女子欲说还羞,低首捻梅的形象。

C. 词的下片“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几句,借女子的口吻,写丈夫远去之后,把诸多烦恼都留给自己,用一种幽怨的语气,写出女子对丈夫的依恋。

D. 这首词语言浅近自然,朴实无华,不事雕琢,读来似与人对面而语,让人耳目一新。

E. 这首词写妻子与丈夫离别时的情景,在表达方式上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写出了夫妻离别时难分难舍之情。

2.这首宋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形象?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成童①时,冬寒,以衾裹足纳桶中,诵读不已。中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进学文渊阁,与修《太祖实录》。授刑部主事,复与重修《实录》。书成,改翰林侍读。

    性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十九年,三殿灾,诏求直言。条上时务十五事。成祖决计都北京。而时勉言营建之非,忤帝意。岁余得释,杨荣荐复职。

    洪熙元年复上疏言事。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命武士扑以金瓜,肋折者三,曳出几死。明日,改交阯道御史,命日虑一囚,言一事。章三上,乃下锦衣卫狱。时勉于锦衣千户某有恩千户适莅狱密召医疗以海外血竭得不死。仁宗大渐②,谓夏原吉曰:“时勉廷辱我。”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其夕,帝崩。

    宣帝即位已逾年,或言时勉得罪先帝状。帝震怒,命使者:“缚以来,朕亲鞫,必杀之。”已,又令王指挥即缚斩西市,毋入见。王指挥出端西旁门,而前使者已缚时勉从端东旁门入,不相值。帝遥见骂曰:“尔小臣敢触先帝!疏何语?趣言之。”时勉叩头曰:“臣言谅阴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帝闻言,色稍霁。徐数至六事止。帝令尽陈之。对曰:“臣惶惧不能悉记。”帝意益解,曰:“是第难言耳,草安在?”对曰:“焚之矣。”帝乃太息,称时勉忠,立赦之,复官侍读。比王指挥诣狱还,则时勉已袭冠带立阶前矣。

    宣德五年修《成祖实录》成,迁侍读学士。帝幸史馆,撒金钱赐诸学士。皆俯取,时勉独正立。帝乃出余钱赐之。正统三年以《宣宗实录》成,进学士,掌院事兼经筵官。六年代贝泰为祭酒。八年乞致仕,不允。十二年春乃得请。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英宗北狩,时勉日夜悲恸。遣其孙骥诣阙上书,请选将练兵,亲君子,远小人,褒表忠节,迎还车驾。景泰元年得旨褒答,而时勉卒矣,年七十七。谥文毅。

    初,敬宗与李时勉同在翰林,敬宗仪观魁梧,时勉貌稍寝,后二人同时为两京祭酒。时勉平恕得士,敬宗方严。终明世称贤祭酒者,曰南陈北李。

                              (选自《明史》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五十一。有删节)

【注释】①成童:十五岁以上。②大渐:病重。③谅阴:居丧。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时勉于锦衣∕千户某有恩∕千户适莅狱∕密召医∕疗以海外血竭∕得不死∕

B. 时勉于锦衣千户某有恩∕千户适莅∕狱密召医∕疗以海外血竭∕得不死∕

C. 时勉于锦衣千户某有恩∕千户适莅狱∕密召医∕疗以海外血竭∕得不死∕

D. 时勉于锦衣∕千户某有恩∕千户适莅∕狱密召医∕疗以海外血竭∕得不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便殿是正殿以外的别殿,古代帝王休息消闲之处,也在此宴饮。

B. 妃指次于皇后的帝王配偶,嫔原意为宫廷女官,妃嫔是所有帝王之妾的总称。

C. 祭酒的原意为以酒祭祀或祭奠,为官名,专指国子监祭酒,是国子监最高主管。

D. 翰林既指古代的官府名,即翰林院;也指官职名,即翰林学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李时勉刚正耿直。李时勉进谏仁宗,居丧期间不可以寻欢作乐,皇太子不宜远离皇上。

B. 李时勉忠心耿耿,因直言敢谏屡次触怒龙颜;其忠诚终被宣宗发现,因此受到重用。

C. 李时勉屡遭下狱。成祖皇帝征求直言,却又把李时勉下诏入狱,还差点把他打死。

D. 李时勉平和宽厚。他深得同僚和学生敬重,退休时前来送别的朝臣和学生数以千计。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命武士扑以金瓜,肋折者三,曳出几死。

(2)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硬币。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待得时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几年后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讯,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是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的家当典当得干干净净,只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疾。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样子。

    “离远点,我身上臭!”她老人家总是这样对我们说。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可是她老了,病了。她所有的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不得不由家人为她擦洗身体。每当这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和坚守,噼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晚。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颗颗地嗑着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瓤。只有早晨这会儿,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地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祖母大限将至,在那幽深的黑夜里,尚且咬牙活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挥霍生命?

    终于知道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行。她不想,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

    现在想想,祖母临终的眼里,一定是看到了祖父,嘴边才绽开了一朵莲花。

    想起祖母的这个夜里,我把灯关上,点燃一支蜡烛。倾听黑暗的蜡烛,时而被风吹熄,时而被风吹亮。

    夜里的云朵在窗玻璃上颤抖着,想借点光亮取暖,捎带着擦亮了属于思念的天空。

    忽明忽暗的蜡烛,是奄奄一息的祖母,为了祖父和她的孩子们,咯尽了最后一滴血。

                                                 (摘编自2015年11月《思维与智慧》)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我”父亲因担心“那边太黑”而要等出灵的时候再点着蜡烛,以便为“我”奶奶照个亮儿,这说明父亲是一个迷信、愚昧的人。

B.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的情节与葛朗台临死前抢夺十字架的情节,可谓异曲同工,都反映了主人公心为物役、难舍俗世的性格。

C. 小说以“我”把灯关上,点燃蜡烛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祖母临终时要求点燃蜡烛,而且还引发读者思考,颇具匠心。

D. 小说巧妙使用夸张、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不仅使主旨更突出,形象更鲜明,而且也使小说语言呈现出哀伤舒缓的特点。

2.小说在刻画祖母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