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以义制命”,动荡年代的生命姿态 经济学家杨敬年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以义制命”,动荡年代的生命姿态

经济学家杨敬年在2016年9月4日结束了动荡而不悔的一生。

杨敬年1908年出生在湖南汨罗。那年,还叫“光绪三十四年”。但在他出生前一周,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离世。新旧交替,整个国家面临翻天覆地的变动。

他的家庭又偏偏支离破碎。父亲离家出走后杳无音讯,母亲在他10岁时改嫁。家境既贫寒又破碎,他不得不选择那些提供免费读书的学校。

到1932年,他几经周折考入了当时不缴纳学费的中央政治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去江苏省民政厅的工作机会,选择到南开大学继续念书。皇天不负有心人,杨敬年在1945年如愿被选拔为第八届留英公费生,到牛津大学攻读“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专业”。1948年,40岁的杨敬年在50%的淘汰率下拿到博士学位,他放弃了去美国工作的机会,应约回到南开。当时,天津解放在即,他心中窃喜:“有所作为的时代终于来到了。”

1974年,他的妻子因脑溢血瘫痪。1976年,唯一的儿子又急病离世。“文革”结束后,到1979年获得平反,能名正言顺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时,杨敬年已71岁,但仍决定要再工作20年。他同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渴望把在动荡中浪费掉的时光追赶回来。

在被迫离开讲台的22年里,他坚持“以义制命”原则,做尽了所能做到的一切跟学术相关的事,包括翻译7部经济学著作,校审、定稿180万字的联合国文件翻译。所有这些几乎都不能署名,很少甚至常常毫无报酬,“无所谓,只要能够工作”。

杨敬年将发展经济学引入国内,也是在中国大学里第一个开设“发展经济学”课程的人。该学科目的是通过探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规律,以寻求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发展,而不是简单的经济增长。近代来,中国面临的中西碰撞和差距,在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建设方面,对发展经济学的需求是可以想象的。

90岁时,杨敬年翻译了74万字的、被公认为现代汉语中最好译本的《国富论》。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杨敬年还向会议提交了书面发言。他在发言稿中讲述翻译历程,“用了11个月的时间,每天早晨从3点到7点连续工作四个小时,翻译大约三千字,下午校对”。到2016年已是第16次印刷,共发行了7.2万册。

杨敬年在晚年写的《人性谈》还对制度与人的发展做出了严肃的思考,探讨人性与各种社会制度的关系,提出世界一切动乱在于两个根本问题:政治方面权力分配的不公平和经济方面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人性有善恶,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变好,坏的制度则让好人变坏。他肯定了制度对人的决定性影响,但不否认人的主体性。

面对那些动荡,他没有过惊天动地的抵抗,却始终在“以义制命”,能做什么,就做点什么。在一个变动的年代,我们个人究竟该怎样和自己、周围人乃至整个世界对话?活着时很清醒的杨敬年逝去了,而这样的人格却依然在为后世“醒”着。

“杨先生70多岁对我讲的那句‘只要开始,就永远不晚’,不仅是我的,而且已经成为我儿子的座右铭了。”学生赵津说。

(摘编自罗东《“以义制命”,动荡年代的生命姿态》、王京雪《超越生命长度的力量》等)

【相关链接】

杨敬年说:“我的年龄是100多岁,但在旁人看来我的生理年龄只有70岁,而我的精神年龄却只有30岁。”百岁之年,杨敬年又出版了27万字的自传——《期颐述怀》。学生们送他一块匾额:“生命从百岁开始”。(韦承金《尽心尽性智圆行方——追记杨敬年先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 杨敬年出生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国家变动,家庭破碎,选择就读免学费学校,反映他求学生涯的多舛,也严重地影响他日后事业的高度。

B. 天津即将解放之时,杨敬年内心涌出喜悦之情,表明他深恶动荡的时代,对工作无限渴望和热爱。这种情感因素也激励他要“有所作为”。

C. “文革”期间,杨敬年与很多人一样,也遭受迫害,而此时自己妻子瘫痪,儿子离世。面对家国的动荡,他没有过抵抗,只是默默工作。

D. 杨敬年的学生们在他百岁之年送给他一块匾额:“生命从百岁开始”,可见,在学生心目中,杨敬年的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百岁之后。

2.请概括杨敬年的品质特征,并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文本多处提到“以义制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其内涵的理解与认识。

 

1.B 2.①淡泊名利,热爱工作。对自己的译著,没署名,很少报酬,他都“无所谓,只要能够工作”。 ②刻苦勤奋。翻译《国富论》时每天连续工作时间长。 ③坚定执着。面对动荡的时代和破碎的家庭,他坚守自己对事业的热爱。 ④热爱祖国。放弃去美国工作的机会,应约回到南开。 3.①杨敬年虽年事高,但仍决定要再工作20年,把在动荡中浪费的时光追赶回来。 ②做尽了所能做到的一切跟学术相关的事(一生追求学术) ③即便遇上动荡岁月,(遭遇挫折)他都能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 【解析】 1.试题分析: A项“严重影响他日后事业的高度”不准确,原文没有根据。C项对应原文是“面对那些动荡,他没有过惊天动地的抵抗”,而不是没有抵抗。D项理解有误,杨敬年的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后半生,而不是说一百岁之后。 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此题的选项均考核内容,其中ACD理解出现偏差。 2.试题分析:从淡泊名利、刻苦勤奋、坚定执着、热爱祖国的角度进行概括,然后列举文中的事例加以说明。 3.试题分析:注意对“以义制命”的理解,应该是一生坚持工作,坚持研究,可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如:杨敬年虽年事高,但仍决定要再工作20年,把在动荡中浪费的时光追赶回来;一生追求学术;即便遇上动荡岁月,他都能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的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宁静幽寒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 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 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于宇宙的独特理解。

D. 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2.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 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 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 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 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 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 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父亲带着十五岁的儿子去拜访一位禅师,请他训练自己的孩子,让他变得有男子汉气概。禅师应允只需三个月就能把他的儿子训练成真正的男人。

三个月后,父亲来接儿子。禅师安排孩子和一个空手道教练进行一场比赛,以展示三个月的训练成果。教练一出手,孩子便应声倒地。他站起来,继续迎接挑战,但马上又被打倒,他又站起来……就这样来来回回16次。

禅师问父亲是否满意,父亲说:“我简直羞愧死了!想不到他受训三个月,竟这么不经打,被人一打就倒。”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把下面这个长句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美国正悄悄进行一项投资数十亿美元、由已退役的空军上将、现主管国家核安全管理局的约翰•戈登领导的,旨在提升核武器制造能力并实现核武器制造设施现代化的计划。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仅凭画图哪里能识得佳人的美貌呢?纵然杀尽画工,也是追悔莫及。也许在夜月里,依稀仿佛,或可听到环珮作响,那是昭君的魂魄归来了吧!杜甫通过理性的质问和悲凄的想象,表达了无限的伤感。

B. 人物、情节、环境是传统小说的基本要素,小说《祝福》就是选取了“祝福”这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祥林嫂”,通过她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只有反抗封建礼教才能获得彻底解放”这一深刻主题。

C. 小说《老人与海》除了对事件直截了当的叙述,还有大量的人物心理独白,这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揭示小说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D. 唐代诗家辈出,风格多样,如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深沉、白居易的浅近、李商隐的含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查看答案

对下列各句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⑤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A. ①/③/④⑤/⑥/②⑦/⑧

B. ①②/③/④⑤/⑥⑧/⑦

C. ①③/②⑤/④/⑥/⑦⑧

D. ①④/②/③⑦/⑤/⑥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