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的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宁静幽寒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 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 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于宇宙的独特理解。

D. 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2.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 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 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 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 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 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 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1.D 2.D 3.A 【解析】试题分析: 1.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C无中生有。 2.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D曲解文意。 3.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C属于“强拉因果”,题干中两者并未构成因果关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父亲带着十五岁的儿子去拜访一位禅师,请他训练自己的孩子,让他变得有男子汉气概。禅师应允只需三个月就能把他的儿子训练成真正的男人。

三个月后,父亲来接儿子。禅师安排孩子和一个空手道教练进行一场比赛,以展示三个月的训练成果。教练一出手,孩子便应声倒地。他站起来,继续迎接挑战,但马上又被打倒,他又站起来……就这样来来回回16次。

禅师问父亲是否满意,父亲说:“我简直羞愧死了!想不到他受训三个月,竟这么不经打,被人一打就倒。”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把下面这个长句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美国正悄悄进行一项投资数十亿美元、由已退役的空军上将、现主管国家核安全管理局的约翰•戈登领导的,旨在提升核武器制造能力并实现核武器制造设施现代化的计划。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仅凭画图哪里能识得佳人的美貌呢?纵然杀尽画工,也是追悔莫及。也许在夜月里,依稀仿佛,或可听到环珮作响,那是昭君的魂魄归来了吧!杜甫通过理性的质问和悲凄的想象,表达了无限的伤感。

B. 人物、情节、环境是传统小说的基本要素,小说《祝福》就是选取了“祝福”这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祥林嫂”,通过她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只有反抗封建礼教才能获得彻底解放”这一深刻主题。

C. 小说《老人与海》除了对事件直截了当的叙述,还有大量的人物心理独白,这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揭示小说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D. 唐代诗家辈出,风格多样,如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深沉、白居易的浅近、李商隐的含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查看答案

对下列各句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⑤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A. ①/③/④⑤/⑥/②⑦/⑧

B. ①②/③/④⑤/⑥⑧/⑦

C. ①③/②⑤/④/⑥/⑦⑧

D. ①④/②/③⑦/⑤/⑥⑧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余威震殊俗                         河内凶,则移其民河东

B. 登高招,臂非加长也                 锲舍之,朽木不折

C. 皆出于此乎                         非吾所谓传道解其惑者也

D. 今其智反不能及                     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