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奇石 琬琦 吴老先生的奇石店在郁林郡远近闻名,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奇石

琬琦

吴老先生的奇石店在郁林郡远近闻名,他的一手赏石绝活,更是诸多同行都一致钦佩的。不管是什么样的石头,只要往吴老先生跟前一摆,他立马就能说出石头的产地和价值来。

这日晨起开店不久,就来了个络腮胡子,指名道姓地要见吴老先生。先生那时正在后堂与两位知交品茶,见有客来访,便转出店堂来。

那络腮胡子身材魁梧,满脸横肉,却是满脸堆笑:“吴老先生,久仰大名,在下有一件石头,想请先生看看,如果合适,还请先生收留。”

这人脸生,外地口音,又带凶相,吴老先生有心想拒客。但看络腮胡子身后的两个壮汉呲牙咧嘴,肩上的铁扁担被压得半弯,扁担中挂的那件东西还用布盖着,显见是块大石头。店里好久没收过这么大块的石头,而且看这架势,络腮胡子对这石头又分外珍爱,吴老先生不禁起了好奇之心,说:“先看看东西再说吧。”

络腮胡子却是左顾右盼,显得有些为难。吴老先生忙将他们让进后堂,并满怀歉意地打发了两位知交。络腮胡子这才示意那两个壮汉将石头小心翼翼地放下,然后挥手让他们出去。待后堂只剩下两个人后,络腮胡子抢前一步,将布轻轻撩开,一边撩,一边紧张地观察着吴老先生的神色。

只见先生先是大张着眼睛期待地看着,待整块布揭开之后,先生脸上微露惊讶之色,紧接着就是拈着胡须,颔首微笑。

络腮胡子心里不禁一喜,急问:“先生,这石头……”

吴老先生脸色一正,说:“还是我先来问你吧。你是否外地人?”

络腮胡子点头不迭:“正是,在下昨夜才来到贵城。”

吴老先生又问:“是否以前从未玩过石头?”

络腮胡子继续点头:“先生真神人了。”

吴老先生的脸色越来越凝重了:“你是否才刚刚听说陆太守离任?并且不相信陆太守当真是清官?”

络腮胡子满脸喜色顷刻消失,惊讶与惶恐,还有几分恼羞成怒,但他还是极力按捺着:“吴老先生果然料事如神!但不知此话怎讲?”

吴老先生淡淡一笑:“这种石头在我们郁林郡随处可见,普通得很。但你手上这件,三天前就轰动了整个郁林郡,百姓们都称之为‘廉石’。论价格不值几文钱,论价值却也算无价之宝。我劝你还是尽早物归原主吧。”

络腮胡子悻悻离去,却把那块石头弃在店中。吴老先生上街去请了两个壮汉,又请了马车,很费了一番周折,才将石头运至郁州码头。

果然,有艘小船正静静地停泊在一个僻静处。吴老先生上船,一位气度不凡的中年男子迎了出来,那便是刚离任的郁州太守陆绩。陆绩虽不好玩石,但平日喜到市井走动,对吴老先生这位赏石奇才早有耳闻。当下吴老先生命人将石头抬上船。

吴老先生说:“太守受惊了。”陆绩哈哈一笑:“吴老先生果然眼光犀利,竟然一眼认出这件石头就是我船上的。”吴老先生说:“太守过奖。三天前,太守离任,因行李物品过轻,船工恐遇狂风急流会出事,太守叫人上岸搬来此石压舱。此事郁林城里无人不知,此石亦被我等尊为‘廉石’,在下怎敢轻易忘却?”

陆绩叹息:“本来三天前就该起程,刚行了数里水路,贱内忽染小疾,所以又转了回来。不想昨晚来了一帮汉子,硬说我刚离任,定然搜刮了很多财物,上来翻抄了一番,一无所获,竟以为我这块石头是什么稀世珍宝,硬是抢了去。”

吴老先生说:“这帮汉子想是从外地流窜至本城的,听市井传言太守携石上船,便以为是稀世珍宝,真是有眼无珠。若是郁林本地人,太守如此廉洁公正,端的是谁人不知?”

二人相视而笑。

是日午时,陆太守的小船悄悄离开郁林郡。这“廉石”被抢的故事,也迅速在市井中流传开来。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1年12期)

1.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廉石”被抢的故事,在市井中迅速流传开来,是人们对清官美名的传扬,也是对吴老先生鉴石眼光的高度赞扬。

B. 开篇交代吴老先生有一手赏石绝活,为后文他一眼就看出络腮胡子拿来的是个假奇石做了铺垫。

C. 吴老先生这个人物形象在小说中起着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是线索人物。同时,对揭示小说主旨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D. 小说在情节安排上独具匠心,在结尾处才点明奇石的真正来历,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不忍卒读。

E. 吴老先生正是因为听说了太守石头被劫的事情,加之对络腮胡子身材、相貌的观察和口音的询问,才判断这“奇石”并非奇石,这与他鉴石眼光并无关系。

2.以“奇石”为题有什么好处?

3.小说中对络腮胡子的几处描写,从人物形象塑造或情节安排方面看别有寓意,请各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4.“论价格不值几文钱,论价值却也算无价之宝。”吴老先生的话有何深意?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BC 2.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与结尾照应。“奇石”并不是什么稀 奇的宝石,而是普通的石头,让人读后恍然大悟。②“奇石”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围绕卖石、看石、弃石、还石展开故事情节。③揭示小说主题,赞扬太守的廉洁品行。太守离任行李物品很轻,需用石头增重压舱,却被人误认为是稀世珍宝,具有讽刺意味。 3.①人物塑造上:“身材魁梧,满脸横肉,却是满脸堆笑”,满脸堆笑有故意讨好之意,与其相貌气质“满脸横肉”很不相符,暗示此人身份特殊,这一描写符合他强盗的身份。②情节安排上:“络腮胡子却是左顾右盼,显得有些为难。”他的异常表现,为后文交代他卖的石头其实是抢劫陆太守的压船石埋下伏笔。也可以举其它例子:如“这人脸生,外地口音,又带凶相”“一边撩,一边紧张地观察着吴老先生的神色”“络腮胡子满脸喜色顷刻消失,惊讶与惶恐,还有几分恼羞成怒” 4.①做为一块普通的石头,这块石头的实际价格甚至不值钱;但这块石头又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它被百姓称为“廉石”,它是太守廉洁奉公品质的真实写照,为官者的美好德行是无价的,百姓的信任赞扬是无价的。②为官者只有洁身自爱、廉洁奉公才会得到百姓永久的爱戴和良好的口碑。如杨善洲,物质 生活上他是贫穷的,但是精神世界里他是富有者,他得到的是人们永远的尊敬、爱戴与思念。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对吴老先生鉴石眼光的传扬错误。D项,“不忍卒读”意为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E项,与鉴石眼光有关。先看出石头不是奇石,然后才联系到太守被抢的石头。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和理解题目的好处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本分析,以“奇石”为题有什么好处,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与结尾照应。“奇石”并不是什么稀 奇的宝石,而是普通的石头,让人读后恍然大悟。②“奇石”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围绕卖石、看石、弃石、还石展开故事情节。③揭示小说主题,赞扬太守的廉洁品行。太守离任行李物品很轻,需用石头增重压舱,却被人误认为是稀世珍宝,具有讽刺意味。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理解综合类考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本分析,①人物塑造上:“身材魁梧,满脸横肉,却是满脸堆笑”,满脸堆笑有故意讨好之意,与其相貌气质“满脸横肉”很不相符,暗示此人身份特殊,这一描写符合他强盗的身份。②情节安排上:“络腮胡子却是左顾右盼,显得有些为难。”他的异常表现,为后文交代他卖的石头其实是抢劫陆太守的压船石埋下伏笔。也可以举其它例子:如“这人脸生,外地口音,又带凶相”“一边撩,一边紧张地观察着吴老先生的神色”“络腮胡子满脸喜色顷刻消失,惊讶与惶恐,还有几分恼羞成怒”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句含义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分析作答,①做为一块普通的石头,这块石头的实际价格甚至不值钱;但这块石头又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它被百姓称为“廉石”,它是太守廉洁奉公品质的真实写照,为官者的美好德行是无价的,百姓的信任赞扬是无价的。②为官者只有洁身自爱、廉洁奉公才会得到百姓永久的爱戴和良好的口碑。如杨善洲,物质 生活上他是贫穷的,但是精神世界里他是富有者,他得到的是人们永远的尊敬、爱戴与思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原始的象形文字,有时称为绘画文字,有时又称为文字画,这样含混的名词,对于字与画的关系,很容易引起误会,是应当辨明一下的。

一切文字,在最初都是象形的,换言之,都是绘画式的。反之,任何绘画都代表着一件事物,因此也便具有文字的作用。但是,绘画与文字仍然是两件东西,它们的外表虽相似,它们的基本性质却完全两样。一幅图画在作者的本意上,决不会变成一篇文字,除非它已失去原来的目标,而仅在说明某种概念。绘画的本来目的是传达印象,而文字的本来目的则是说明概念。要知道二者的区别,最好是看它们每方面所省略的地方。实际上便是最写实的绘画,对于所模拟的实物,也不能无所省略,文字更不用说了。往往为了经济和有效的双重目的起见,绘画所省略处正是文字所要保留的,反之,文字所省略处也正是绘画所要保留的。

就中国的情形论,文字最初虽非十足的绘画,后来的发展却和绘画越走越近。这种发展的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和绘画本身的发展过程完全相合。两个阶段(一)是装饰的,(二)是表现的。

离甲骨略后而几乎同时的铜器上的文字,往往比甲骨文字来得繁缛而更富于绘画意味,这些我从前以为在性质上代表着我国文字的较早阶段,现在才知道那意见是错的。镌在铜器上的铭辞和刻在甲骨上的卜辞,根本是两种性质上的东西。卜辞的文字是纯乎实用性质的纪录,铭辞的文字则兼有装饰意味的审美功能。装饰自然会趋于繁缛的结构与更浓厚的绘画意味。沿着这个路线发展下来的一个极端的例子,便是流行于战国时的一种鸟虫书,那几乎完全是图案,而不是文字了。字体由篆隶变到行楷,字体本身的图案意味逐渐减少,可是它在艺术发展方面的途径不但并未断绝,而且和绘画拉拢的更紧,共同走到一个更高超的境界了。

以前在装饰的阶段中,字只算得半装饰的艺术,如今在表现的阶段,它却成为一种纯表现的艺术了。以前作为装饰艺术的字,是以字来模仿画,那时画是字的理想。现在作为表现艺术的字,字却成了画的理想,画反要来模仿字。从艺术方面的发展看,字起初可说是够不上画,结果他却超过了画,而使画够不上它了。

字在艺术方面,究竟是仗了什么,而能有这样一段惊人的发展呢?理由很简单。字自始就不是如同绘画那样一种拘形相的东西,所以能不受拘牵的发展到那种超然的境界。从装饰的立场看,字尽可以不如画,但从表现的立场看,字的地位一上手就比画高,所以字在前半段装饰的竞赛中吃亏的地方,正是它在后半段表现的竞赛中占便宜的地方。这一点也可以证明文字的本质与绘画不同,所同的只是表面的形式而已。

评论书画者常说起“书画同源”,实际上二者恐怕是异源同流。字与画只是亲近而已。因为相近,所以两方面都喜欢互相拉拢,起初是字拉拢画,后来是画拉拢字。字拉拢画,使字走上艺术的路,而发展成我们这独特的艺术——书法。画拉拢字,使画脱离了画的常轨,而产生了我们这有独特作风的文人画。

(节选自北京大学出版社美学散步丛书《回望故园》,有删节。)

1.下列对 “字与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一切文字,在最初都是象形的,换言之,都是绘画式的,但称原始的象形文字为绘画文字或文字画,也是很含混的。

B. 绘画与文字虽然也具有某些相同的作用,但二者仍然是外表相似而性质却完全不同的两件东西。

C. 绘画的本来目的是传达印象,文字的本来目的则是说明概念,这就决定了文字对所模拟的实物有所省略而绘画则不然。

D. 中国文字经历了装饰和表现两个阶段,最初虽非十足的绘画,后来的发展却和绘画越走越近,和绘画本身的发展过程完全相合。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与甲骨几乎同时的铜器上的文字,往往比甲骨文字来得繁缛而更富于绘画意味,体现了文字兼有装饰意味的审美功能。

B. 作者曾认为镌在铜器上的铭辞和刻在甲骨上的卜辞,在性质上代表着我国文字的较早阶段,经过深入研究后来他否定了先前的看法。

C. 流行于战国时的“鸟虫书”以结构繁缛,绘画意味浓厚著称,几乎完全是图案,是过于注重装饰而出现的一个特例。

D. 从由篆隶到行楷的发展看,绘画与书法并没有随着字体本身图案意味逐渐减少而截然分开,而是各自走到一个更高超的境界,殊途同归。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画和字在各自成为装饰艺术和表现艺术的过程中,始终互为理想,互相模仿,二者取长补短,各臻佳境。

B. 字不同于绘画,不是拘形相的东西,能不受拘牵的发展,所以字起初虽说是够不上画,结果却超过了画,使画够不上它了。

C. 字的装饰性不如画,画的表现性不如字,二者只是在表面的形式上“同”而已,并不因此而改变本质上的不同。

D. 中国书法艺术和文人画的产生,是与字和画的相近与互相拉拢分不开的,这也是书画评论者认为书画同源的一个重要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中国学生合唱团赴英国参加第56届国际音乐节比赛。参赛队都有很强的实力,但只有前三名才能获一等奖。比赛结束,中国队获得第三名,但是学生们很失落,哭成一片。而获得第九名的意大利队却在狂欢,祝贺,因为他们感觉今天的演出没有任何差错,大家表现都很出色。没获奖的团队在狂欢,而获奖的团队却沉浸在痛苦之中。

对这种现象,你有何感悟或思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请把“生命、季节、年轮”三个词语扩展成一段话,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80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思想家。沈德潜说诗“贵在理趣”,①  。他的诗不是从抽象的哲理出发,   ②   ,将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哲理,又将这哲理连同生活的露水和芬芳一起诉诸诗的形象和语言。  ③   ,又有诗人的情趣,隽永厚朴,耐人寻味。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处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当然,表面的公正不等于公正。  ② 表面功夫都不做足,内在的真诚性是值得怀疑的。,议员在议会中打架,只是作秀,但也有可能是全力为选民争取利益;假如他们只顾着打呼噜,连表现一下的念头都没有,那就一定是置选民利益于不顾。

A. ①然而②如果③一定④那么⑤虽然⑥/    B. ①可是②/③肯定④也许⑤即使⑥那么

C. ①但是②如果③大概④比如⑤也许⑥而    D. ①/②一旦③似乎④也许⑤那么⑥可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