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乡贤,旧时又称乡绅,是指在本乡本土知书达理、才能出...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乡贤,旧时又称乡绅,是指在本乡本土知书达理、才能出众、办事公道、德高望重之人。在传统中国,乡村的基层建设、社会秩序和民风教化等,主要由每个村落和地方的乡贤担纲。这些乡贤或以学问文章、或以清明善政、或以道德品行等赢得乡邑百姓的高度认同和效仿,从而形成植根乡野、兴盛基层的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大体属于地域文化,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特色,共同演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乡贤文化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积累,在乡村治理、文明教化、谋利桑梓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传统,对中国社会的基层稳定、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扬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乡贤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乡贤,乡贤的流失,必然导致乡贤文化的式微。

传统乡贤文化的兴盛,在于乡绅在传统基层社会具有广阔的用武之地。在古代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基层社会控制相对较松,不少朝代是县以下不设治,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皇权不下县”。县以下的广大区域没有国家权力组织,主要依靠乡绅发挥作用来有效填补国家权力的空白。地方乡绅在国家行政体制之外代替或配合官府处理大量社会公共管理事务。这些事务涉及诸多内容,如基础设施建设、救灾、教育、维护社会秩序等。清代实行较为严密的保甲制度,官府在基层推行保甲法时,常常不得不借助乡绅及宗族组织完成,多半“责成本乡绅士,依照条法,实力举行”。由此可见乡绅对基层社会控制力之强和乡绅的作用之大。因此,在传统中国社会,乡绅在国家政权与基层民众之间扮演着协调两者矛盾、促进双方良性互动、维护社会平稳发展的关键角色。

传统乡贤文化蔚为壮观,还有另一关键原因,这就是古代官场的“告老还乡”制度,保证了乡贤人才的绵绵瓜瓞,代不乏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官吏退休的“退而致仕”“还禄位于君”的记载。唐宋以降,官吏退休还乡渐成规矩,至明清时期,已成雷打不动的制度。官吏退职返乡,积极意义十分明显。其一,进则为官、退则为绅的返乡模式实现了人才资源从乡村流出到返回乡村的良性循环,使社会人才分布结构趋于合理,有利于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其二,官吏回乡后为建设故里出力,治理乡村、造福桑梓,崇文兴学、教化一方,保障了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兴旺发达,也使乡贤文化在乡村代代相传。其三,退职官员返乡,将毕生所学和积累的经验用于建设家乡,在维系乡村和谐稳定的同时,也促进了城市与乡村的平衡发展。

如今,各级领导干部退职后在城市养老的多,通过各种关系设法牟利者也不少,告老还乡建设乡村者少。如今的乡村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实现人才从流出到流入的良性循环。当“告老还乡”被摈弃以后,乡贤的重要来源枯鱼涸辙,乡贤文化的凋敝也就在所难免了。

反观当今,国家在县级政府以下设有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三级权力组织,对基层社会的掌控基本做到全覆盖。由于国家从组织机构上编织了较为完善的乡村管理系统,今天的乡贤很难像过去的乡绅一样,在乡村治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无疑是乡贤文化衰落的又一不可忽视的因素。

(选自钱念孙《乡贤文化为什么与我们渐行渐远》,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贤是指在地方上知书达理、才能出众、办事公道、德高望重之人,这些人和乡贤文化能否兴盛密切相关,他们是乡贤文化的核心和基础。

B. 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乡贤文化是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C. 在古代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基层社会的控制相对较松,基础设施建设、救灾、教育、维护社会秩序等大量社会公共管理事务都由地方乡绅完成。

D. “告老还乡”制度在我国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制度保证了乡贤的来源,使古代乡贤文化能够在乡村代代相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乡贤凭借不同的特质,如学问文章、清明善政、道德品行等赢得百姓的高度认同,并对百姓产生影响,从而形成了乡贤文化。

B. 如今乡贤文化走向衰落,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家在组织机构方面组织了较为完善的乡村管理系统,乡贤的作用已大不如以前。

C. 清代官府在基层推行保甲法时,经常不得不借助乡绅的力量。乡绅对基层社会控制力之强和乡绅的作用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D. 在古代,“告老还乡”制度实现了人才资源从乡村流出到返回乡村的良性循环;而如今,广大乡村输出的人才很少会再回到乡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没有乡贤,乡贤文化就无法形成。乡贤的流失,必然导致乡贤文化的衰落,要传承和弘扬乡贤文化,就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乡贤。

B. “皇权不下县”使乡绅在基层社会有了施展才华的广大舞台,县以下广大区域的国家权力的空白主要通过基层乡村发挥作用来有效填补。

C. 在古代,国家政权和基层民众之间的矛盾主要通过乡绅来调解;如今,乡贤文化衰落,使得这方面的工作主要依靠国家权力组织来完成。

D. 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告老还乡”传统对如今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市和乡村的平衡发展仍能具有积极意义。

 

1.C 2.B 3.C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都由地方乡绅完成”的说法错误,由原文“地方乡绅在国家行政体制之外代替或配合官府处理大量社会公共管理事务”可知,有一些社会公共管理事务是由乡绅配合官府完成的。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最主要的原因”的说法于文无据,原文只说其是“乡贤文化衰落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因果倒置,由原文可知,应该是“国家在组织机构方面编织了较为完善的乡村管理系统”使乡贤文化衰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各地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加大隐患排查力度,督促企业落实好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坚决遏制类似事故不再发生。

B.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保险主要以自然灾害险为主,而蔬菜价格险有助于减少市场价格波动给蔬菜种植户造成的经济损失。

C. 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 小天使少儿艺术团的孩子们日前走进北京市四季青敬老院,带去了精心编排的少儿舞蹈,老人们见到孩子们很开心,也演唱了《红梅赞》等革命歌曲。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堂吉诃德》出版后很快就成为畅销书,立即被译为各种欧洲语言。但是在17、18世纪, __________。直到欧洲浪漫主义发端,“堂吉诃德”这一形象才被看作是高尚的悲剧典型,就是说堂吉诃德像一切有高尚追求的理想主义者一样,不仅不被世人理解、同情、支持、追随,反而遭到耻笑和摧残。应该说,这种解读还是有一定的文本依据的。

A. 它的价值被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束缚,    B. 它不仅没有为政治服务还只是种笑谈

C. 它并没有被当作是政治类的书去解读,    D. 它仅仅被认为是一部谐谑逗趣的杰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小题。

修路,对山水而言,破石动土,刀砍斧,撕裂植被是不可避免的。路,就像一条长长的沟壑,(分割/切割)在山水之间。然而,修路人魔术般的营造中,路却成了艺术品,或者一首诗。不再是粗暴的、枯躁的穿山越岭,而是美感十足的跋山涉水。京承高速,就是其中一条梦境般的快速路。不但看不出丝毫的撕裂痕迹,反而使人感到,这山水,这路,原本就是完美的一体,天造地设的一体。这一切,是修路人用智慧、汗水(营造/建造)出来的。这山山岭岭,这广的野地,虽无言则有心,记着他们的风餐露宿,记着他们的流血与牺牲。这(延展/延伸)路面,这些令人心惊的高山道,令人叹为观止。何谓劳动,就是用一颗热血的心,一双勤劳的手,创造出人间奇迹。 

路旁燃烧的那一排排火炬树,把山野和路面映照得格外鲜艳,使之生机盎然。这,是修路人留下的佳作。金山岭下的那些野山菊,一丛丛、一簇地微笑在那里,仿佛与崔巍长城有个约定似的------它们遥相呼应,心照不宣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凿(záo) 枯躁    B. 袤(mào) 跋山涉水

C. 隧(suì) 崔巍    D. 簇(cù  ) 心照不宣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句是

A. 切割 建造 延展    B. 分割 建造 延展

C. 分割 营造 延伸    D. 切割 营造 延伸

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A.     B.     C.     D.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烛之武临危受命,机智退秦,值得我们敬佩;荆轲不避艰险,坚守信念,为后人传颂……这些经典故事,像我们民族的灵魂一样,凝聚在每一个人的生命里;那些历久弥新催人奋进的精神,像我们民族的血液一般,流淌在每一个人的血脉中。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值得我们敬佩的人,令我们感动奋进的场景或事件。请认真筛选,组合素材,形成文字。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标题自拟;④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⑤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关于音乐的思维导图,请把它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0个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