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对饮 非鱼 突然就想起那年冬天的故事。 眼前出现了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对饮

非鱼

突然就想起那年冬天的故事。

眼前出现了一幅晶莹剔透的画面。麦草搭的饭棚上,垂下一排长长的冰挂,掰下来一根,锥子一样,在手心里扎一下,凉凉的,痒痒的,咬在嘴里,嘎嘣嘎嘣。

大哥就是在这时候被父亲撵回家的。他从院门外跑进来,黑色的棉袄敞开着,露出精瘦凹陷的胸脯,棉裤弄湿了,沥沥拉拉甩着水珠。我大笑着喊娘:“你喱亲狗娃又闯祸了。”父亲拎着一根棍子,呼哧呼哧喘着粗气:“三天不打,你皮又发痒了不是。”

大哥已经撇着腿钻进了他的西屋,并牢牢地堵上了门。父亲把那扇四处走风的破窗敲得咣咣响:“有本事你死里面。”

娘站在檐下,看到父亲的棍子没打到大哥,她呵儿呵儿地笑:“又咋了?你们爷儿俩就是反贴的门神。”

父亲没打到大哥,一肚子火气冲着娘:“惯吧,你就惯吧,早晚把他惯到监狱里去!大冬天跳水库,棉裤湿半截,看不冻死他。”  

娘一听棉裤湿了,不笑了,立马换了哭腔:“老天爷呀,我的亲狗娃啊,棉裤湿了看你光屁股上学啊。”  

于是,那天下午,大哥一直躲在西屋一声不吭,父亲在门外怒吼,母亲配合着吟唱。  

这样的场景,像演电影一样,过几天就要演一次,只不过,大哥幸运的时候并不多。

娘看着父亲打大哥,除了流泪,毫无意义地喊着让父亲住手,也无能为力。她说:“狗娃是你前世冤家啊,你非要他命,又何必生他。”  

大哥在父亲的棍棒下,并没有成长为他希望的乖娃,而是长得和他越来越像,从脸上浓密的胡须,到宽厚的手掌,甚至说话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大哥的脾气越来越暴躁,像父亲一样容易发怒,敢跟父亲叫板了。但父亲动手的时候却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争吵。两个声若洪钟的男人,在屋里对吼起来,其他人就完全被忽视了,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  

我的记忆力就是这么好,想起这些故事,总要拿出来讲一讲,让那些孩子们笑笑。

阳光从落地窗户上照进来,新打扫过的屋子散发着清新的味道。再有一天,就是除夕了。我给父亲送过年要穿的新衣服,大大小小十几口人提前聚在大哥家,有一种喧嚣的幸福。

我问父亲:“你怎么从小只打大哥,不打二哥三哥?”  

父亲背对着阳光,我看不清他确切的表情。他好像没听见我的话,一声不吭。

我想问大哥,他说:“好了,爹该洗澡了。”

大哥把父亲从沙发上搀起来,我看着两个背影一模一样的男人,慢慢地走向浴室。

这个场景,如同饭棚麦草上一排排的冰挂,在阳光的照射下,光芒四射,让我想哭。从什么时候起,这暴躁易怒的父子俩变得如此沉默寡言,我竞没有发现。也许是从娘去世后,也许是从大哥成家后,也许更早。

我站在浴室门口,看着玻璃花纹上映出的橘黄色灯光,还有蒸腾缭绕的水雾。我特别想知道,六十多岁的大哥给八十三岁的父亲洗澡,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大哥刚做完心脏手术三个月,父亲也在心脏同样的位置。放置过起搏器。

水声停了。大哥说:“搓搓背吧,省得背痒。”

父亲没有回答,浴室里安静下来。一会儿,我听见搓澡巾擦过皮肤的声音,很慢,沙沙沙的,像叶子落在地上,或者像细小的雨落在脸上。

大哥问:“重不重?”

父亲说:“还行。”

浴室里重新安静下来。父亲咳嗽了一声,似乎想说什么,迟疑了一下,又咳嗽了几声。大哥说:“是不是太热了,不舒服?”

父亲说:“你,伤口,还疼不疼?”

大哥说:“不疼了。”

父亲说:“有病了,就注意点儿。”

听着他们的对话,我眼前出现的却是他们挥舞着手臂,瞪大眼睛,大吼着,谁也不听谁的吵架的情景。

门开了,两个一模一样的男人又搀扶着出来。

父亲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脸色红润。他眯着眼睛,说:“四妞,今年拿的啥酒?”

我说:“三十年西凤。”

他说:“晚上打开,我和你大哥少喝点儿。”

那个晚上,餐桌上出现了多年前熟悉的一幕。

父亲和大哥几乎不说一句话,两个人默默地倒一点儿酒,轻轻一碰,玻璃杯发出清脆的声音,然后一饮而尽。我们完全被忽视了,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

  (选自《小说月刊》2016年2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父亲”管孩子的方式就是骂与打,当“大哥”大冬天跳水库弄湿了棉裤,“父亲”发现后举棍便打,以致将“大哥”的腿答瘸了。

B. 小说在结构上大致分为前后两部分,两部分均以“父亲”为主,前部分突出了“父亲”动辄暴打“大哥”,后部分则强调“父亲”的沉默。

C. 小说开篇对“冰挂”的描写,一方面突出了冬天的严寒,引出“大哥”跳水库被打一事,还与后文形成照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 小说中的“我”起到了线索的作用,是“我”见证了发生在“父亲”与“大哥”之间的故事,从回忆往事一直说到现在,脉络清晰。

2.小说中的“大哥”在少年、青年和中老年三个不同时期各有怎样不同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小说中父与子的关系给我们以怎样的启发?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1.D 2.①少年时期,调皮淘 气:“大哥”小 时候大冬炎跳水库,棉 裤湿半截,经常遭父亲打骂。②青年时期,叛逆不驯:“大哥”脾气像 父亲一样暴怒,跟父亲叫板, 经常在屋里与父亲对吵。③中老年时期,孝顺敬老:不知何时,“大哥”变得沉默寡言,通过六十多岁的“大哥”服侍八十二三岁的父亲洗澡一事,表现了“大哥”对父亲细微的照顾和关爱。 3.①正确看待父子之 间的矛盾。父求遇到调皮的儿子,儿了遇到暴躁的父亲.自然就会出现矛盾,但这种发生在父子之间的矛盾往往具有阶段性,不应是贯穿父子关系始终的主旋律。“父亲”暴打“大哥”主要在“大哥”的少年时期。②父子之间的 矛盾会随着各自年龄的增长慢慢自然化解。不知什么时候,“父亲”“大哥”这两个暴躁易怒的父子变得沉默寡言。因此,父子之间发生矛盾,要学会等待与沉淀。③营造和|皆温馨的父子关系是亲情关 系的必然。“父亲”已老,“大哥”也步人暮年,“大哥”服侍“父亲”洗澡和二人对饮的情景让人感动。打断骨头连着筋,父慈子孝是永恒的血亲关系。(每点2分,其他理解合情合理也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项,以致将“大哥”的腿答瘸了,无中生有,错。B项,两部分均以“父亲”为主,错。C项,“还与后文形成照应”错。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小说的主要任务。作答此类题,要注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是人物自己的所作所为,侧面是其他人的评价。回答本题要注意按照少年、青年和中老年三个不同时期来分点概括。可围绕:少年时期,调皮淘 气;青年时期,叛逆不驯;中老年时期,孝顺敬老来回答,还要有具体的事例分析,不可只说特点。 3.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性试题,答案比较开放,回答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要有理有据,言之成理即可。本题首先要概括出小说中父与子的关系,主要有大哥少年时调皮父亲打大哥、大哥青年时跟父亲叫板, 经常在屋里与父亲对吵、大哥中年时孝顺父亲,父子变得沉默寡言。然后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即可。 点睛:探究题题型开放,但观点必须紧扣文本要求,并与现实结合起来。做这类题,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又要遵循“容易论证”的原则。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要点全面,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此题得分的关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道教延续古代中国“贵生”的传统,对于肉身存在相当重视,要借尸还魂,要肉身成仙,当然对身体格外重视。但是,中古时代佛教影响越来越大,相信“无生”,轻视形骸而重视精神,因此有火葬之风。佛教影响下中古时代这一风气逐渐流行,在中国社会史上是一个大话题。

有意思的是,佛教带来的这种不保存整体的尸身的习俗,与古代中国丧葬传统不合,倒与氏羌、吐蕃、突厥等异族风俗相合。到了“中国”意识越来越强的宋代,对中古时期的“胡风夷俗”有相当的警觉。从宋王朝一建立,官方就开始抵制火葬,重新强调土葬论述类文本阅读 道教延续古代中国“贵生”的传统,对于肉身存在相当重视论述类文本阅读 道教延续古代中国“贵生”的传统,对于肉身存在相当重视。现代认为是“文明”的火葬,在那个时代因为来自异域文化而不合汉族文明,因此,在中央皇权、地方士绅加上理学家的不懈抵制下,两宋时期被渐渐禁绝。

不过,中国历史过程极为曲折,风俗也反复变化。由于宋代之后又有两个非汉族王朝,宋代汉族士大夫重新恢复土葬的传统又被打断,蒙元与满清两朝是少数民族统治,原本并不完全依据汉族传统,因此,宋代之后的蒙元与明代之后的满清,火葬之风又重新流行。我们不妨从朝鲜燕行使臣的眼中来看。康熙三年洪命夏第二次出使中国时曾经说,明朝的丧制虽然与古礼有差异,但还是要土葬其亲人,但清人火葬,穿圹寻甓,真不知道汉人会有什么感觉;康熙五十九年和雍正十年两次出使清朝的李宜显,则批评清朝丧制,“清人皆火葬,汉人则否,而近来颇有火葬者,盖染胡俗而然也”。到嘉庆八年,出使清朝的徐长辅还在抨击中国的“满人多火葬,汉人不尽然火葬,盖入棺后烧之,收其骨纳诸器而瘗之,聚土为小堆,此用浮屠法也”。

按照他们的推测,这当然和大明变成大清,统治者由汉人换了满人有关,朝鲜使者觉得,满人风俗原本与汉人不同,也根本不遵礼法,蛮夷之风已经侵入华夏之域,只有朝鲜礼仪始终坚守朱子以来的正宗规矩。康熙三十年,到达北京的朝鲜使臣徐文重,就说得更清楚,“(北京)近世以来,虽为帝王之都,与夷狄迭代,人心风俗已成习性,自与中土不同”。

关于清朝满人流行火葬,汉人士绅提倡土葬的优劣,这也难说得很,但以风俗史和观念史上看,火葬之流行把过去肉与骨、生与死、人与鬼之分的古代传统淡化了,显然,在佛教观念和异族习俗的双重作用下,灵魂或者精神很重要,肉体与骨骼已经不再重要,人的“再生”,已经不像古代中国传统要“借尸还魂”,即依赖骨肉肌肤才能实现,而是“轮回”。因此,尽管大多数汉族士绅依然恪守《朱子家礼》,实行土葬,对遗骸加以保护,但佛教观念与火葬风俗多多少少也对原本中国重视骨肉身体存在的传统观念和土葬风俗逐渐瓦解。

(摘编自葛兆亮《骨与肉:古代中国对身体与生命的一个看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道教 “贵生”,要借尸还魂、肉身成仙;佛教相信“无生”,轻视形骸而重视精神。二者在中国古代都有一定影响。

B. 由于佛教重精神而轻形骸,因而有火葬之风,但与古代中国丧葬传统不合,受到宋代统治者的反对和抵制。

C. 元朝和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他们深受佛教火葬习俗影响,在汉族建立的王朝覆灭后,他们开始实行火葬。

D. 氏羌、吐蕃、突厥等异族盛行火葬,而汉人士坤提倡土葬,二者孰优孰劣,不易说清,但都有民族风俗和文化观念的烙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朝鲜使臣认为,明朝丧制尽管与古礼有区别,但仍然实行土葬;清人强调火葬,这让汉人在心理上是无法接受的。

B. 朝鲜使臣对依照佛法将死者入棺后焚烧,然后将骨灰放置在各种器物中进行掩埋,最后聚为土堆的做法不以为然。

C. 朝鲜使臣认为,满清流行火葬与改朝换代有关,蛮夷风俗已经影响到汉人,只有朝鲜一直坚守朱子以来的正宗规矩。

D. 朝鲜使臣认为,在满清统治以后,都城北京的人心风俗已经发生变化,不再与华夏相同,这是蛮夷当政的结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丧葬的风俗是土葬,但在中古时代,随着佛教轻形骸而重精神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大,火葬风气也逐渐流行。

B. 佛教火葬之风与氏羌、吐蕃等异族风俗相合,但与华夏文明格格不入,因此,在宋代受到皇权、士绅和理学家的抵制。

C. 异族习俗的影响非常深远,它使人们意识到肉体骨骼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灵魂或精神,人若“再生”,只有“轮回”。

D. 清朝大多数汉族士绅虽然依然恪守传统观念和土葬风俗,但是佛教观念和火葬风俗在一定程度上已将之逐渐瓦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故宫博物院在建院90周年之际,面向大众推出18个展览,产生巨大的轰动效应。许多观众需要排3到6个小时的队,才能入内看到一幅名画。有网友称这对中国古典丈化的普及有好处。但也有网友认为,故宫这样的文化殿堂需要设置门槛,这样才能让懂故宫的人支感受他,而不是让故宫成为更多没有文化品位的游客在朋友圈炫耀的资本……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校荷韵文学社活动的框架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10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它既需要有言论自由,_____。特别是作为公众人物的网络大侠,______,置法律法规和社会责任于不顾,那么,党和人民的合法权益就会受到损害。要知道,______,但并不意味着允许各种杂音、噪音充斥。社会空间是如此,网络空间也是如此。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是(    )

    我国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可以算作四合式院落的最早实例,发现于陕西岐山风雏村,是一座距今约3000年的西周时期建筑遗址。    ,这组建筑虽然平面布局已经具备了四合院的基本特征,但是使用功能推断为祠堂,不属于住宅。

A. 但是,这组建筑还不能称作严格意义上的四合院,四合院应具备四面方正围合的布局和居住功能两个要素

B. 四合院应具备四面方正围合的布局和居住功能两个要素,而这组建筑还不具备居住功能,因此还不能称作四合院

C. 四合院应具备居住功能和四面方正围合的布局两个要素,而这组建筑还不具备居住功能,因此还不能称作严格意义上的四合院

D. 但是,这组建筑还不能称作严格意义上的四合院,四合院应具备居住功能和四面方正围合的布局两个要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