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国内导演的眼界越来越开阔,学习国外拍摄影片的...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国内导演的眼界越来越开阔,学习国外拍摄影片的力度也在增大.如何拍出世界眼光、中国情怀、本土特色的影片,这是摆在中国导演面前共同的难题。

B. “一带一路”建设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它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C.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勇立时代潮头,引领“中国号”巨轮,向着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彼岸奋勇前行。

D. “二孩政策”自2016年1月1日起完全放开后,广大民众对这项国策很冷静,并没有扎堆生孩子的现象出现。

 

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如何拍出世界眼光、中国情怀、本土特色的影片”成分残缺,在“世界眼光”前加“具有”。B项“‘一带一路’建设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主宾搭配不当,应改为“一带一路”建设秉承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B项主宾搭配不当,应改为“一带一路”建设秉承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D项中途易辙导致混乱,应将“二孩政策”放到“自”后。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比如A项,“世界眼光、中国情怀、本土特色”前缺少谓语动词;B项,“‘一带一路’建设是原则”主宾搭配不当。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比如D项中,第一句话还没有说完,第二句另起话头。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清朝名臣谢济世,一生四次被诬告,三次入狱,两次被罢免官职,一次充军,其经历之坎坷,令人不忍卒读

②韩国同意美国在其领土布置“萨德”反导系统,无疑火中取栗,这样做定会使自己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③冰岛已成为本届欧洲杯当仁不让的黑马,要知道,他们在最后两场比赛中战胜的奥地利队和英格兰队都是世界强队。

④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学者,但相关史书并没有留下有关他的详细记载,人们只能从前人的闲言碎语中了解他。

⑤那里地处热带,白天太阳灼人,街上不见人影;夜市则灯火通明,人声鼎沸,货架和地摊上,物品琳琅满目。

⑥他们用年轻的生命换取新中国温暖的阳光,自己却在黑暗中心甘情愿地忍受着百般折磨直至献出生命,他们死得其所

A. ②⑤⑥    B. ②③⑥    C. ①④⑤    D. ①④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助具体形象,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把凄凉婉转、悲凉幽怨的箫声表现得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凄然下泪。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指出生死不同,人生不应消极,表明他对生死问题的看法,暗含积极进取之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 ,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4)_________________ ,悠悠我心。(《短歌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夕旅怀[唐]崔涂①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①崔涂:终生飘泊,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

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代的大好山水。

1.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首联上句描绘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写我依依不舍送春归去。

B. 颔联第二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子规啼声与三更月色,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C. 颈联“故园书动”写自己长久在外,因而家中的书一直没有被翻动过,充满寥落之意。

D. 诗中前四句都是对春夕之景的描绘,写春景之寥落;后四句重在抒情,抒发了凄婉动人的愁绪。

E.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两句运用了设问的手法,其言外之意是说,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的。

2.本诗蕴含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扬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蚑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 ”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罢仁寿令,豪纵,犯法              数:屡次。

B. 交通贵戚,吏莫敢               绳:制裁。

C. 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       伏:认罪。

D. 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            忤:触犯。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 “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 “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 《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 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C. 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D. 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部属洛阳主簿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 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2) 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和梯田

张抗抗

传说中“中国最美的云和梯田”,隐匿于浙西南括苍山脉雾气迷蒙的群峰深处,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倏然甩出一角空地。人在山腰,朝山下的开阔谷地望去,错落有致的梯级田畔,覆盖了周围山坡,似一个硕大的环状天池,嵌于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间。

阳光迎面扑来,俯视崇头镇外的山中梯田,好似面对着一座宽大露天体育馆。若是早几个时辰,此处可见著名的“云和梯田日出”奇景。无论冬夏——太阳每天都攀着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的水田里升起来。

此时,眼前那些高低起落、依次递接的田畔,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依山就势形状各异,顺着山坡一块块不规则地蜿蜒开去。一层层沉降,通往山洼里黑瓦白墙的小村落;一层层升高,则通往山顶的云端去了。

远眺层层梯田,犹如面对着一座盘旋陡立的天梯。

正是清明时节,梯田已开始灌水,咕嘟咕嘟的流水声箜箜作响,犹如节律均匀的弹拨乐。山水自上而下流入,即使是再小的田池,边缘都留有缺口,一畦注满,便自动流向下一层的田畔,有如大江大河里一级级的“梯级电站”。田畔蓄满水后,一畦畦平展展、亮汪汪得晃眼,似有神灵夜半在山上置放了无数面镜子。天亮之后,整座山谷成了一个镜子创意博览会——弧形椭圆形拱形牛角形簸箕形……一面一面无数面镜子,顺着山坡,妥妥帖帖地铺展开去。田埂上刚发芽的青草,一圈圈一道道,为镜子镶上了翠绿的镜框。镜面朝天,映出蓝天里朵朵浮荡的白云……

尚未到开犁节,几头水牛悠然在田间啃着嫩草,田畔里盛满明晃晃的清水。这个时节,梯田是透明而宁静的,给人遐想的空间。水孕万物,水气氤氲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梯田四季,如同幻象一般浮现:

梯田在湿润的微风中苏醒,一簇簇一行行低矮茁壮的水稻秧,齐刷刷地摇曳,绿茸茸油汪汪,在秧苗底部的空隙里,闪过荧荧的波光,银水绿影——那是水灵灵的春梯田。

春梯田,是一轴淡淡的水墨画。

梯田的夏季从绿色中来。由嫩绿而碧绿再墨绿……浓浓的绿、重重的绿,绿得绵密绿得厚重,犹如一针针一线线的刺绣,扎透了梯田的每一层泥土,直到把整座山谷织成绿色的绒毯。

夏梯田,是一帧精美绝伦的绣品。

秋季稻熟时,饱满的稻穗洒下遍地碎金,一座金山谷、满山金池塘。一层络黄一层褐黄一层澄黄,稻浪的金色涟漪从山脚一波波升上山顶,又从山顶一波波往下流淌……那是金色的秋梯田。

秋梯田,是一幅色彩浓郁的油画。

落雪了。梯田在飘飞的雪花中欣然更衣换妆。白雪覆盖了层层田畔,厚重或是蓬松,一畦白色又一畦白色。雪后初晴,云和梯田披上了宽大的银色缎袍,瞬时有了一种雍容华贵的气度。

那是云和梯田最令人激动、最美的时刻——

梯田的平面上,一层层落满了白雪,而每一级梯田的侧面土墙,则是一道道背风少雪的立面。梯级落差若是高些,土地的黑色或深褐色便明显浓重,自然而然地甩出了一条条层次分明的黑色弧线。满山的梯田在纯净的白雪映衬下,所有蜿蜒起伏的曲线骤然凸显。那阡陌纵横婀娜多姿的线条,如此洒脱流畅、随心所欲,似行云流水亦如空谷传扬的无声旋律,浅唱低吟……

冬梯田,是一幅轮廓分明、庄严冷峻的黑白木刻。

梯田之神奇美妙,在于一年四季变幻着炫示着迥然相异的色彩与风景。梯田之魅力,更在于它并非自然奇观,而是农耕文明积淀千年的人文极品。

那一刻,脑中跳出一句俗语: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知!

相传,云和梯田已有千年历史。由闽北迁徙浙南的畲族山民,是云和梯田最早的垦殖者。“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田地最为宝贵。聪明勤劳的农人先祖,用锄头镰刀和汗水,伐去山上的灌木与荆棘,挖去乱石拣尽杂砾,在高低起落的坡地上,经年累月日复一日,开垦出一小块一小块、一小片一小片的田地。或宽或窄的梯田,一长条一小块,不规则地依山势上下伸展。最小的梯田田畔,被称为“巴掌田”,即便春种一兜稻秧、秋收一把稻谷,也不会轻易放弃。历经千百年实践,先人积累了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无论何样贫瘠陡峭的山地,但凡人迹所至之处,就有了人造的梯田。梯田以水田、树木、竹林调节气候,保持四季的气温与湿度,建立起一个自我循环的生态环境,具有固化山体植被、保护水土流失之功。

曾有疑问:水往低处流,而梯田逐级升高。古代无水泵,水梯田之水,从何而来?

云和人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水有多高,梯田就有多高。

恍然,凡是适合开垦梯田的山地,山上必有水源:泉眼溪流、林木蓄水、雾气雨水……农人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通过水笕沟渠,将水流引入梯级田畔。自古以来,垦种梯田的人家,多有“刻木定水”的民约,根据每块田的面积,协商分配各家所需水量。进入21世纪的现代社会,梯田用水则有了更为合理、科学的调配机制。

水是梯田的生命之源。水梯田是用水养出来的。

梯田自成一体的耕作方式,梯田独创的灌溉系统,为中国及东亚的稻作文化,增添了灿烂的一笔。

回望云和梯田,田埂棱角分明,梯级层次清晰,如同一部刻录着中国千年农耕文明成果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体史册。

在这个以“移动”为时尚的时代,尚有一种“不可移动”的物体——“梯田”,默默守望着人类共同的家园。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 “或大或小或长或短”“弧形椭圆形拱形牛角形簸箕形……”,这两句话词语间不加标点,使语气连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之感。

B. 作者在云和梯田饱览了四季变换之景,故能将梯田描写得具体生动,富于美感。

C. 在山区建成的云和水梯田,是人力征服大自然的产物,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气魄与艰苦奋斗的精神。

D. “镜面朝天,映出蓝天里朵朵浮荡的白云”,颇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摹景神韵。

E. 文章通过对云和梯田的优美描写,突出表现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反映出作者对农耕生活的向往。

2.结合全文内容,简述云和梯田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3.文章最后一段,“梯田”加上引号有什么作用?谈谈你对该段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