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钱。用5分硬币换来祖母临终前的一段光明,我觉得也算是蛮值当的。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呆得时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后不久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信,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和欺辱。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只有无限猛烈的狂风抽打它时,它才勉强挣扎一下。

是的,偶尔她也会喋喋不休地怨恨:“你个傻瓜蛋子,哪怕当个逃兵也好啊,不知道家里有等你的娃儿吗?”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病。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的样子。尽管在她年轻时,扣个扣子都要避开人的眼睛,更不会像许多女人那样,在人前奶孩子。日子再穷,祖母都不会让她的衣服有一点脏和一丝褶皱。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每天会洗好几遍手和脸,爱用香皂。可是她老了,病了,臭气在体内生发。她的所有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大便经常要由父亲和叔叔轮流用手指头抠出来。每当这时候,祖母只能无可奈何地拉被子遮脸。有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劈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粒粒地嗑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仁儿。只有早晨,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1.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2.祖母具有怎样的品德?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3.文章以“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哪些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文章以“这是祖母的哲学”作为结尾,那么“祖母的哲学”是什么?请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1.把“酒窝”比作“莲花”写出祖母临终与祖父“相会”时的安详与满足以“奋力伸出手”“骨瘦如柴”“像菩萨的手”特写祖母的手,表现出祖母为家人耗尽一生心血,临终前对亲人的眷恋与不舍。(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其他答案只要符合情理均可) 2.①坚韧顽强:认为祖父活着,终生不嫁以等待;通宵给我们嗑瓜子以对抗疼痛 。 ②充满母爱:苦难岁月,为了孩子,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嶙峋的瘦骨。③自尊自重:生活不能自理,父亲和叔叔为她抠大便,祖母拉被子遮脸、发火哭啼。④勤劳能干:虽然生活在黑暗里,照样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4点,答对1点1分,答对2点3分,答对3点4分) 3.从全文内容而言,蜡烛是文章线索,贯穿全文,暗含文章的主题,从修辞手法而言,标题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比喻,把祖母比喻成蜡烛,把磨难比喻 为黑暗;拟人,“倾听黑暗” 巧妙地表现出祖母对待磨难的方式和乐观的态度,表现了对祖母的赞美。或:蜡烛是祖母的象征,“倾听黑暗” 表现出祖母对待磨难的方式和乐观的态度,使标题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感染力. 4.①祖母的哲学是什么?可扣住祖母饱受磨难而不消沉的人生态度、敢于与苦难搏斗的坚毅顽强,敢于驾驭苦难的乐观精神三个方面来表述; ②祖母的哲学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可扣住祖母对待磨难的人生态度结合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乐观坚韧的民族精神来表述;可扣住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或对我们自身的教育意义来表述。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文中划线句子 “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属于人物描写,赏析,注意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方面答题。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祖母具有怎样的品德?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来分析人物的性格;二是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三是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来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首先应到文中找到描写“祖母”的内容,然后再看有没人他人和环境的衬托。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比如本文,从一开始的欠债逃亡到为改变境遇偷盗藏獒再到最后被母獒的行为感化,在这一系列的事件中可以概括出“你”的特点。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文章以“‘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哪些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对于小说标题的理解,在做题时一定要建立“情节——人物——环境——主旨”四级循环的答题模式,标题的作用也要从四个方面来答题。在各地高考真题中,“标题作用”是小说阅读的重要命题点之一。小说标题常见的作用有: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的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本题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以及故事主人公的身份3.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4.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文章主旨是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4. 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文章以‘这是祖母的哲学’作为结尾,那么‘祖母的哲学’是什么?请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从题干的提问来看,答题关键词“祖母的哲学”。答题时,首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现实,加以证明,言之成理即可。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本题重在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现实,加以证明。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1)要点须全面;(2)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3……”,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______________,亦曷故哉?

(2)有善始者实繁,_______________,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3)念高危,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虎兕出于柙,____________________,是谁之过与?

(6)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寡人之于国也, 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王道之始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野     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王绩,唐诗人,字无功,自号东皋子,时称“斗酒学士”,后弃官归隐而终。

1.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4分)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心情。(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纡字文通,下邳徐人也。为人刻削少恩,好韩非之术。永平中,补南行唐长。到官,晓吏人曰:“朝廷不以纡不肖,使牧黎民,而性仇猾吏,志除豪贼,且勿相试!”遂杀县中尤无状者数十人,吏人大震。迁博平令。收考奸臧,无出狱者。以威名迁齐相,亦颇严酷,专任刑法,而善为辞案条教,为州内所。后杀无辜,复左转博平令。

建初中,为勃海太守。每赦令到郡,辄隐闭不出,先遣使属县尽决刑罪,乃出诏书。坐征诣廷尉,免归。

纡廉洁无资,常筑墼①以自给。肃宗闻而怜之,复以为郎,再迁召陵侯相。廷掾惮纡严明,欲损其威,乃晨取死人断手足,立寺②门。纡闻。便往至死人边,若与死人共语状。阴察视口眼有稻芒,乃密问守门人曰:“悉谁载藁入城者?”门者对:“唯有廷掾耳。”又问铃下③:“外颇有疑令与死人语者不?”对曰:“廷掾疑君。”乃收廷掾考问,具服“不杀人,取道边死人”。后人莫敢欺者。

征拜洛阳令。下车,先问大姓名主,吏数闾里豪强以对。纡厉声怒曰:“本问贵戚若马、窦等辈,岂能知此卖菜佣乎?”于是部吏望风旨,争以激切为事。贵威跼蹐④,京师肃清。

和帝即位,太傅邓彪奏纡在任过酷,不宜典司京辇。免归田里。后窦氏贵盛,笃兄弟秉权,睚眦宿怨,无不僵仆。纡自谓无全,乃柴门自守,以待其祸。然笃等以纡公正,而怨隙有素,遂不敢害。

永元五年,复征为御史中丞。诸窦虽诛,而夏阳侯瑰犹尚在朝。纡疾之,乃上疏曰:“臣闻臧文仲之事君也,见有礼于君者,事之如孝子之养父母,见无礼于君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夏阳侯瑰,本出轻薄,志在邪僻,学无经术,而妄构讲舍,外招儒徒,实会奸桀。轻忽天威,侮慢王室,当伏诛戮。”

六年夏,旱,车驾自洛阳录囚徒,二人被掠生虫,坐左转骑都尉。七年,迁将作大匠。九年,卒于官。

(选自《后汉书·酷吏列传第六十七》,有删改)

【注】 ①墼(jī):没有烧过的砖坯。②寺:官署。③铃下:指属下。④跼蹐:(jújí):行动小心,十分慌恐的样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州内所           则:准则

B. 杀无辜           坐:因犯……罪

C. 夏阳侯瑰           案:同“按”,按照

D. 车驾自洛阳录囚徒   幸:幸运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说明周纡“刻削少恩”的一组是(  )

①遂杀县中尤无状者数十人 ②收考奸臧,无出狱者 ③先遣使属县尽决刑罪,乃出诏书 ④便往至死人边,若与死人共语状 ⑤二人被掠生虫 ⑥纡自谓无全,乃柴门自守

A. ①③④    B. ②④⑤    C. ②③⑤    D. ①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纡年轻时就喜欢韩非子的法治方式,任南行唐长,一上任,就杀了县内几十个特别凶暴的人,官吏百姓大为震惊。

B. 周纡担任勃海太守时,廷掾想煞其威风,弄尸体立于官署门前;周纡通过观察问讯,很快破案,自此再无人敢欺骗周纡了。

C. 周纡担任洛阳令时,手下官吏比着做激烈严酷的事;那些显贵的皇亲国戚都小心翼翼,京师一派太平。

D. 周纡因其“严酷,专任刑法”而多次被免官;但因其“廉洁”“公正”,不但未被仇人加害,而且朝廷多用之。

4.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不以纡不肖,使牧黎民,而性仇猾吏,志除豪贼,且勿相试!

(2)后窦氏贵盛,笃兄弟秉权,睚眦宿怨,无不僵仆。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时至中秋,又到团圆时,中秋节活动开始了,大家意兴盎然,在赏月抒怀中感受着浓浓的节日气氛

B.“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面对今晚美好的月色,你还记得我们童年在乡下一起追逐萤火虫的美好往事吗?

C.“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多年后,当那些台湾老兵带着满面烟尘,顶着满头银发回归故土时,他们儿时的记忆早已在现实中找不到丝毫痕迹。

D.“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郊游中,我们以如此的装束和心态,一定能获得别样的人生乐趣吧。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中,最恰当的一组是( 

网络上大规模的    “挖掘机哪家强?”造句热,使蓝翔技校    。事实上,现在“蓝翔”已经和“土豪”等词语一样,成了某种文化的象征。“蓝翔”两个字早已不再是蓝翔技校的代名词,而逐步    成了类似“高深莫测,咋咋呼呼”的   

A爆发 名声大噪 演绎 含意

B爆发 名声大噪 演化 含义

C暴发 声名鹊起 演化 含意

D暴发 声名鹊起 演绎 含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