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心以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槽、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摘自《辞海》第六版)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

A. 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

B. 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材料,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

C. 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D. 顾炎武足迹半天下,广交贤豪长者,又在《广师》中对十位“同学之士”推崇备至。他的弟子潘耒称赞他,天下无贤不肖,无不知道他为通儒。

E. 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之事”的雄心壮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

2.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的概括。

3.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1.CE 2.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②积少成多,不断增改,务本求真;③严谨笃实,勤勉治学,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 3.①顾炎武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意识;②在顾炎武看来,普通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我国爱国主义传统的自然引申与合理发展;④这一观点具有积极意义,教育后人要勇于担当,爱国奉献。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C项中的原文在游历过程中编写的书是《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城志》,选项中的另两部书籍不是此间编写的,选项混淆范围;选项E“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文中无据,无中生有。而选项A对应的原文是“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前后是“并列”关系,而选项中“更重要”强调“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 “以游为隐”是结果也不是原因,选项虽不严密,但不完全错误。 2.试题分析: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概括的是顾炎武的“治学特点”,前面又有限定“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看”,可见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答案在文章的第二段,第二段一共五个句子,提取重点词语“研究笃学”“学术创新”“不断增改”“供后人研讨”。然后从“创新”“增删”“严谨”的角度分条作答。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注意解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出顾炎武的“普通人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思想和“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精神品质,然后分析现实意义“成为我国爱国主义传统的一部分”“教育后人有担当意识和爱国奉献精神”。 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文名句和文学常识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以为期。(《诗经氓》)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又何羡乎?

(《赤壁赋》)

(3)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4)可惜流年,___________,树犹如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王国维治学三境界的第二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间词话》)

(6)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谓好学也已。”《论 语》

 

查看答案

将课内文言文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2)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查看答案

将课外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杏方春且华,将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

(2)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

 

查看答案

用斜线(/)给短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 疏轻而不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下列小题。

伐树记

欧阳修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 本。

春阳既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曰:“园有樗①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不 足养,是宜伐。”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噫!今杏方春且华,将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因勿伐。 既而悟且叹曰:“吁!庄周之说曰: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夭。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遭其时之可否邪?” 他日,客有过修者。仆夫曳薪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客曰:“是何邪?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彼杏之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盖有利之者在死,势不得以生也,与乎杏实 异矣。今樗之臃肿不材,而以壮大害物,其见伐诚宜尔。与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 说,又异矣。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客既去,修善其言而记之。

【注】①樗(chū):臭椿树。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署之东园,久不治    茀:杂草丛生    B. 然一旦悉    翦:修整

C. 以无用而有用    贼:侵害,妨害    D. 能免哉    乌:哪,怎么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① 其.根壮而叶大    ②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B. ① 以.杏故,特不得蔬    ②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C. ① 美泽可用,反见.存    ②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D. ① 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    ② 故乡人号之.“驼”

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与庄子“才者死,不才者生”的态度完全相反的一组是(   

①(樗)不足养,是宜伐    ② 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

③ 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    ④ 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

⑤ 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        ⑥ 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

A. ①③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②⑤⑥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守园人向作者建议把东园里的一些树木砍去,使园子更加宜于种植蔬菜。

B. 改造东园时,作者生出疑问,觉得园内树木的去留原则与庄周之说相反。

C. 在客人看来,树木的去留要看它的地位作用,有用者留之,无用者去之。

D. 作者记伐树事,主要意图是反思自己的主观和片面,主张看问题应客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