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任继愈先生漫谈录 张国风 任继愈先生去世快七年了,我...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任继愈先生漫谈录

张国风

任继愈先生去世快七年了,我早该写一点文字来纪念我所敬重的先生。第一次去冯先生家,恰好任先生在家,出来陪了一会儿。面对一位大哲学家,我心中忐忑,非常拘谨,不知说什么好。越紧张就越说不出话。又怕耽误任先生的时间。渐渐的,见得多了,就放松了许多。再往后,比较熟悉了,就觉得非常亲切,聊起来,如沐春风。

我曾经对王弼的《老子指略》很感兴趣。当然是不自量力,花了一个月,把《老子指略》翻译成了现代汉语。请任先生给我看一下。任先生看了以后,对我说:“翻译古代哲学家的著作,要弄清他使用的主要的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光用古汉语的方法是不够的。古人抽象思维的水平,无法与今人相比,他们所用的概念,不能达到今人所达到的高度抽象的水准。”我听了以后,非常惭愧。回去以后,又重读了任先生的《老子新译》,初步明白了任先生的方法,譬如“道”这个概念,任先生把《道德经》里出现“道”字的句子都找了出来,结合上下文,分析它的含义。看老子所谓的“道”,有几种含义。

任先生家里有一副对联:“为学须入地狱,浩歌冲破云天。”我体会这副对联的意思。

硕士生阶段,我跟冯钟芸先生学的是诗歌。1985年,因为林庚先生当年不想招生,我只好改学小说,报考了吴组缃先生的博士生。当时我已近不惑之年,无法等第二年再考。冯先生送了我一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金瓶梅词话》,任先生送了我一句话:“你虽然改为攻读小说了,平时还是要读读唐诗宋词,去俗。”我想是这个道理。虽然以后主攻的方向变为小说了,但还是要经常读读唐诗宋词,保持诗歌高远飘逸的境界。我也由此联想到,天长日久,研究对象对于研究者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的博士论文,是《儒林外史及其时代》,分析吴敬梓对科举、对八股的批判。任先生提议我写一篇八股文,找找感觉。可是,因为懒,我没有去写。对八股的认识,确实是不深的。任先生说:“八股文,也是一种智力测验。”我体会任先生的意思,对八股和科举也不能一味地否定。

超星,一个制作收集名师授课录像的公司,仰慕任先生的名声,希望采访任先生,请我去动员。任先生婉言谢绝了,说他的时间很紧:“我一年比一年衰弱,就好像银行的存款,你们的存折上还有100元,我的存折上只有5元了。我的任务很重,还有一些项目没完成。我要集中精力,把这些项目做完。”

2001年,由任先生推荐,我在国图文津街老馆讲了一次《红楼梦》。主持人是蔡萍老师。讲完以后,蔡老师告诉我:“任馆长来听讲座了。”我一惊,问蔡老师:“任先生现在在哪?”蔡老师说:“走了。”我说:“你怎么没告诉我呢?”蔡老师向我解释说:“任先生不让告诉。怕你紧张吧?任先生经常来听讲座。”

任先生生命的最后时光,住在北京医院。我去看任先生。任先生的女儿任远在。任先生说:“医院不愿意病人长住,占着床位。”我说:“医院考虑的是收益……先秦的法家,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只有利害关系。”任先生说:“只讲利益,就不能长久。”任远告诉我:“你和他谈别的,他就困。你和他谈学问,他就来精神。”

我的回忆如此琐碎,不成为一篇文章,只是一种记录,希望这些琐碎的记录,能够挽住渐行渐远的回忆。

——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1.段的 “如沐春风”在文中的意思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谈你对第段对联“为学须入地狱,浩歌冲破云天”的理解。

3.任继愈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4.谈的意思是不拘形式地谈体会或发表意见。请结合文本,赏析本文的内容选材和语言特色。

 

1.和任继愈先生相处感到亲切、轻松、愉快(就像受到春风的吹拂一般。 ) 2.无论做什么事,包括做学问,都需要下苦功夫,要有坚强的意志,忍受很多艰辛和痛苦;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满怀激情,这样最终才可能有所成就。 3.学识渊博、专注于研究、关爱后进、淡泊名利。(举例示例:任先生涉猎很多领域,对哲 学、宗教、历史等均有研究;任先生婉言谢绝采访,因为他要集中精力做项目;任先生在很 多方面给予作者指导,曾去听捉着的讲座,怕他紧张不让人告诉他;任先生给一所学校题写 校名,校方给的现金他替学校捐赠了出去。) 4.漫谈有不拘形式的表达特点,表达和写作内容相对自由。本文选取了作者回忆的 任继愈先生和其相处的几个生活画面,谈及任先生的为人特点、对作者的文学指导和生活态 度,共同烘托,使得任先生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没有将笔墨渲染于描写上,而是用 平淡质朴的文字作了简短叙述,符合任先生的平静、淡泊的性格特点,也流露出作者对其的敬意。 【解析】文章为人物传记类。叙写了我与任继愈先生的交往,表达了我对任先生的怀念与敬仰之情。文章阅读难度不大,任先生的个性品质非常明鲜。设题从理解重点句意、分析人物形象、文章写作特点三个角度设题。设题角度较全,难度梯度明显,能够较为全面地考查学生阅读现代文的水平。 1.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本题较易,“如沐春风”这个成语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犹言和高人相处。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就像受到春风的吹拂一般。根据这个成语的意思就可答出“和任继愈先生相处感到亲切、轻松、愉快”。 2.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解答时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来思考,对联“为学须入地狱,浩歌冲破云天”中的关键词是“地狱”“浩歌”。“地狱”比喻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或磨难,“浩歌”则启示人们思索生活工作中要有如歌的激情、坚定的意志,只有这样,才能战胜种种困难。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类似题目要关注文中重点句子,抓住这些重点句子分析概括。如第2段中任先生对我翻译《老子指略》的指点表现了先生的知识渊博、关爱后进,第6段中“任先生婉言谢绝了”表现了任先生淡泊名利。 4.本题考查赏析文章的选材与鉴赏语言特点的能力。文章写得随意,选材也较为自由,作者选取了与先生交往的几个生活画面,由衷地表达了对先生的怀念与敬仰之情。行文没有华丽的语言,娓娓道来,质朴感人。解答类似题目要注重整体品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地铁在叮咚声中关上门,车厢里的人挤作一团。手机不在手上,你开始默不作声地观察周围的人。这个符合审美的多看几眼;那个不敢恭维的就此作别。前方的小伙子满头大汗,大概是要迟到了。短短几站,你感觉自己已经观察过了车上各人的喜怒哀乐,他们却对你一无所知。

别被这美好的感觉骗了——其实别人也一样在观察你,只是你没意识到而已。最近,耶鲁大学心理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对其他人的观察总是要多于其他人对他们的观察,仿佛他们在挤地铁或者在餐厅吃饭时,都是穿着隐形斗篷在看别人。

我看你,我看他,你们却不看我?

研究者艾莉卡·布斯比等人做了六个实验来证明这“隐形斗篷错觉”的存在。他们先从网上招募被试,让他们在完成一个无关测试后回答一系列问题。这其中,就包括“你会多常观察自己周围的人”或“一个普通人会多常观察他周围的人?”这样的问题。结果表明,被试们倾向于认为自己会比一般人更常观察别人,而觉得随机某个人对自己的观察会较少。

这种效应并不只存在于想象的场景当中。他们的另一个实验地点更加生活化——耶鲁大学一个大受欢迎的食堂门口。刚吃完饭的学生们被要求回忆自己刚结束的午餐,回答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在观察别人,又在多大程度上感受到有人在观察自己。提交答卷之后,研究人员会给学生们发糖作为酬劳。

结果显示,尽管这些学生认为自己与他人在对诸如餐桌这样的物体上投入的关注度没什么差别,但96%的被试认为自己在餐厅里看别人的次数要比别人看自己来得多。后续实验发现,哪怕这个“别人”不是某个陌生人而是自己的朋友,结果也是一致的。甚至,就算只有两个人共处一室,这种错觉也还是存在。

【上图】:隐形斗篷错觉示意图。箭头的颜色从浅到深表示观察量从少到多。研究显示,被试(自己)相信他或她观察他人最多(路径a),他人观察自己最少(路径b),而他人之间的相互观察介于两者之间(路径c)。但自己和他人对非社交物体的观察大致等同(路径d、e、f)。

更显尴尬的是,就算出现了两人目光相接的情形——你都看到对方在看你了——也还是只有24%的人相信这是有人观察自己被自己发现了,而剩下的76%都认为那应该是自己在偷偷观察别人然后被对方发现了。不得不说,这真是无药可救的谜之偏见。

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觉?

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托马斯•基洛维奇表示,隐形斗篷错觉体现了人类那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主义——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基洛维奇自己也发现过类似的偏见:当他让学生穿上图案令人尴尬的T恤时,他们会认为自己获得的关注变得高于平时(尽管事实并非如此)。这种偏见叫做“聚光灯效应”。

乍看之下,聚光灯效应与隐形斗篷错觉描述的心理似乎恰恰相反呀?但实际上,两者是并行不悖的。在最后的实验中,布斯比等人召集被试两两会面,一人负责看对方,另一人负责被看。当被看的人穿上一件正面印有巨大人脸的长袖T恤时,他们会显著高估对方对T恤的关注,尽管对方其实不在乎他或她穿的是什么。然而,当评价对方对自己(这个人)的关注程度时,他们又会低估了对方。换言之,他们显眼的T恤触发了聚光灯效应,却没能让他们感到自己也引人注目起来——隐形斗篷错觉得以同时存在。

【上表】:在目标穿着自己的衣服或实验室提供的特殊衣服这两种状况下,研究者调查了观察者观察、注意及想到目标(图a)或目标的衣服(图b)的频繁程度,以及目标认为对方投入这些关注的程度。评价通过一个7分量表进行,1表示从未关注,7表示很多关注。

为什么这个错觉看起来如此稳固?研究者推测,一个可能的原因在于人们总是能很容易意识到自己在观察别人,却很难捕捉到他人观察自己的目光,这加剧了偏见本身。

在多数人的生活中,观察别人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察言观色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别人的行为及态度,也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在社会上生存。研究者指出,人们总是更愿意相信自己获得了更多关于别人的信息,而非相反。这种“掌控世界”而不被世界掌控的感觉,可能给人带来了某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这可能成为人们愿意躲在隐形斗篷错觉中生活的动机之一。

现在,轮到你来选择了。我知道无论如何你都不会停止观察别人的(因为这实在是有趣),那么,你会愿意沉浸在隐形斗篷错觉中获取一些虚无的掌控感,还是面对现实,接受观察你的人比你想象中多?

——摘自果壳网,有删改

1.“隐形斗篷错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聚光灯效应”的相关信息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对其他人的观察总是要多于其他人对他们自己的观察。

B. 其根本原因是人们总是很难捕捉到他人观察自己的目光,因而更加剧了偏见。

C. 当自己出丑时总以为别人会注意到,但别人或许并不会像自己那样关注自己。

D. 为了克服聚光灯效应,个人应该更多关注观察他人来预测他人的行为及态度。

3.下列对材料信息、结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示意图和小标题的运用使文章的说明更加生动形象和易懂,增加读者阅读兴趣。

B. 文章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入实验者的调查,这样循序渐进,符合读者认知过程。

C. “每天坐地铁都在偷偷摸摸观察人家?别人也望着你呢”可作为本篇文章的标题。

D. 文章的结尾以类似对话的方式引发了读者阅读思考,有利于文章表达写作目的。

4.文章第段能否删去?试判断并说明理由。

5.段“现在,轮到你来选择了。”结合本文,谈谈你会做出什么选择及理由。

 

查看答案

按要求选择。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先生早年教学育人的风采我未能亲见,甚是遗憾;但我又是幸运的,承蒙先生不弃,耳提面命、_____足以让我受用终生。

②如今,视觉文化______,图像和文本之间相互转换、相互模仿,图文关系正成为中外学者共同关注的跨学科研究热点。

③公众人物的一言一行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对社会风气舆论有重要影响,作为公众人物,更加应该______,以身作则,奉公守法。

A.现身说法/来日方长/洁身自好

B.言传身教/来日方长/独善其身

C.现身说法/方兴未艾/独善其身

D.言传身教/方兴未艾/洁身自好

(2)小明家买了一套新房,近日准备搬进新居。为增添喜庆气氛,想在大门上贴一幅对联。你认为下列最合适的一幅是(     )

A.芝兰茂千载,琴瑟乐百年

B.天上星辰应作伴,人间松柏不知年

C.祥云环绕新门第,红日光临喜人家

D.顾客如川川流不息,生财有道道畅无穷

 

查看答案

按要求填空。

(1)问君何能尔?__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

(2)____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______》)

(3)《夜雨寄北》中思念之情,亘古不变,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唱。潇潇夜雨中,李商隐客居寂寞,倚窗伫立,将相思之情转化为了重逢的希冀: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几个同学溜出学校去看电影,等他们回到学校,大门已经关上了。若被老师发现私自外出,将会受到严厉的纪律处分。一同学提议翻墙跳进校园,他说:“没有其他好办法了,只能这样。”学校的围墙不太高,但上面有尖尖的铁栅栏,而且围墙里还有池塘,翻墙进去非常危险,后果不堪设想。“不,即使没有好办法,也不要用坏办法。”另一同学认真地说。

对于两个同学的意见,你怎么看。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面是“微信公众号系统答题功能”流程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写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