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此战略构想一经提出即刻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得到沿途各国的广泛支持,国内相关省市更是摩拳擦掌,_________。一年来,我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组织以创新的合作模式,就共建“丝带丝路”做出巨大努力,以点带面,从线到片,全方位推进沿途国家双边和区域合作,取得可喜进展。___________,它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被誉为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战略构想、______、一项脚踏实地的伟大事业。

 

(1)其国际影响与战略意义可见一斑 (2)这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 (3)一条和平发展的共赢之路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语段的中心,然后根据横线前后的语境进行总结概括。具体而言,本段的中心应是“战略构想”的意义及影响。根据这一中心意思及句①前的表述,可推断句①应补写这一“战略构想”的影响及意义;句②可由“承接古今”推断“什么”“承接古今”,由句②前的内容可总结出应填的内容;句③由其前后的句式“一个?”“一项?”可推知所填的内容。 点睛:“语句补写题”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另有字数限制,并且不能照抄材料。那么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何处?答曰: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人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年轻人对人生意义产生困惑是正常的,    ①    可以说是积极的心理反应。没有过这种经历的人,往往没有思考、分析、辩论和内在化这样的问题。孔于是到了40岁左右,  ②  产生了对人生意义的不惑之感。   ③   ,质疑人生意义是一种理性的体现,是人的积极天性的一种自然流露,   ④   是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显著的人性。   ⑤   连最优秀的大学生都不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  ⑥   说明这种问题本身可能过于抽象和教条,与这一代年轻人的生活感受差得太远。

 

A

进而

因此

/

倘若

B

甚至

因此

如果

只能

C

/

所以

假如

那么

D

反而

/

所以

一旦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对于成年人来说,阅读是工作之余忙里偷闲的消遣,而对于学生们来说,阅读则是他们积累知识、培养能力,乃至是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力量。

B. 我国自主研发的AG600飞机已经总装下线,它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具有森林灭火、水上救援、物资运输、海洋探测等多种功能。

C. 放任和纵容“不合理低价游”换来的不断增长的旅游数字,是不折不扣的一笔“负资产”,应下大力气整治市场秩序,换来更多好口碑,方能形成良性循环。

D. 我们所倡导的“工匠精神”绝不仅仅体现在更多的普通人身上,它还应体现在少部分具备高超技艺的人身上,唯有如此,才能凸显出其真正的社会价值。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同,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一些人违法犯纪,通过逢迎拍马、团团伙伙大搞庸俗关系学,比而不周,这是不讲党性、不讲原则、不讲纪律的表现,对党员干部的损害极大,对党的事业损害极大,对党的形象损害极大。

②一般而言,史学家对史料有兴趣,文学家对铺张场景、渲染气氛有兴趣,司马光《资治通鉴》,爱好文学的人读不下去;太史公写的“鸿门宴”,史学家也不忍卒读

③宝黛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

④这次选举,本来他是大有希望的,但是由于近来的所作所为,使他颇受争议,深孚众望,民调随之反转,本来稳赢,结果落选。可见互联网时代的民意如水。

⑤同济大学学报主编孙某则在个人博客上发表声明,以自我检讨的名义,皮里阳秋地揭露了一些期刊为保住C刊位子采取种种不堪手段,一时为学界瞩目。

A. ①⑤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⑤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蟹虽然有“六跪”和“二螯”,但是“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它“_____________”。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宁怀古》中,辛弃疾仍然记得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的战乱场景,却不忍回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场景。

(3)2016年4月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梅葆玖先生逝世,《北京青年报》以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为题。刊登了回忆梅先生教授青年演员传承京剧艺术的文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临江仙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秣(mò)陵:与下文“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③试灯: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样,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B. 次句“云窗雾阁常扃”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都表现了孤傲高洁、恬然自适之情。

C. “柳梢梅萼渐分明”写出词人喜见之景:柳梢吐绿,梅萼泛青,一片早春风光。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勾线,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

D. 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

E. “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

2.前人评李清照《临江仙》“‘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人皆以为巧”,请分析此二句巧在何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