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 ②和氏璧,天下所...

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求人可使报秦者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设九宾礼于廷

会于西河外渑池

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以勇气闻于诸侯

何以知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A./②⑦/③⑥⑩/④⑤⑧/

B.①②⑦/③⑥⑩/④⑤⑧/

C.①②⑦/③⑩/④⑤⑥⑧/

D./②⑦/③⑩/④⑤⑥⑧/

 

A 【解析】 试题分析:特殊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与我们现在的结构组成存在着区别和不同。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①句根据“可使报秦”修饰“人”可知,定语后置句;②⑦根据“也”,判断句;③句“见”⑥句“于”⑩句“见”表示被动,被动句;④⑤⑧介词结构后置句;⑨宾语前置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

B. 伏尸百万,流血漂          橹:使船前进的工具。

C.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D.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从    景:通“影”,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D.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步余马于兰皋兮,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写琵琶女沦落天涯后的悲苦:华年不再,青春已去,只有在梦里回味往昔的“荣光”,梦醒时分,跌回现实中来,无限伤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高》一诗中杜甫把个人悲苦和国运艰难结合,道出心中无限悲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灞上秋居

马 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作者寓居之地。

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

A. 首联描写了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

B. 颔联写诗人他乡秋夜,独对寒灯,以乐景衬哀情,与首联相互映衬,对比强烈,形成一种无限凄婉的情调。

C. 颈联中,“空”“孤”二字虽是白描,却很好地衬托出凄凉、清冷的环境氛围。

D.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进取无门、孤寂难耐的愤懑,感情真实,读来颇为动人。

E. 本诗前三联借景抒情,为尾联作者悲愤情感不能自已的爆发蓄势,尾联直抒胸臆,情绪昂扬愤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这首诗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显忠,初世辅,南归,赐名显忠。年十七,随父永奇出入行陈。金人犯鄜延,王庶命永奇募间者,得张琦;更求一人,显忠请行。永奇曰:“汝未涉历,行必累琦。” 显忠曰:“显忠年小,胆气不小,必不累琦。”后有敌人夜宿陶穴,显忠缒穴中,得十七人,皆杀之,取首二级,马二匹,余马悉折其足。庶大奇之,补承信郎,充队将,由是始知名。金人陷延安,授显忠父子官。父与子相泣曰:“我宋臣也,世袭国恩,乃为彼用邪!”会刘豫令显忠帅马军赴东京,永奇密戒之曰:“汝若得乘机,即归本朝,无以我故贰其志。”元帅撒里曷来同州,显忠以计执之,驰出城。至洛河,舟船后期不得渡,与追骑屡战,皆胜。显忠憩高原,望追骑益多,乃与撒里曷折箭为誓,不得杀同州人,不得害我骨肉,皆许之,遂推之下山崖,追兵争救。显忠携老幼长驱而北,至鄜城县,急遣人告永奇。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宣抚吴玠遣张振来抚谕云:“忠义归朝,惟君第一。”至行在,高宗抚劳再三。兀术犯河南,手诏以军与张俊会。显忠与敌战,败之。兀术谓韩常曰:“李世辅归宋,不曾立功,此人敢勇,宜且避之。”乃焚庐江而走。金帅孛撒自南京率步骑十万来,显忠亲帅军遇于城南,战数十合,孛撒大败,遂退走。俄增兵复来逼城,显忠谓宏渊并力夹击,宏渊按兵不动,显忠独与所部力战百余合却之。显忠曰:“若使诸军相与掎角,则敌兵可尽,金帅可擒,河南之地指日可复矣。”显忠知宏渊无固志,叹咤曰:“天未欲平中原耶?何沮挠若此!”乾道改元,乃还会稽,淳熙四年七月卒,年六十九。谥忠襄。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B. 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C. 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D. 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名,一般指姓名,幼年时一般由父亲命名;多用于自称,或用于做传时介绍传主。

B. 行陈,亦称“行伍”,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代指军队。

C. 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南宋在杭州设立临安府(意为临时安顿),称之为行在。

D. 乾道,年号名,古代纪年的一种常见方式;改元,指同一皇帝在位期间更换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显忠年少便胆识过人。十七岁随父出入行阵;在招募探子时,显忠主动请求前往;后又孤身夜袭敌人成功,被王庶看重。

B. 李显忠有勇有谋,善于应变。在同州用计抓获撒里曷;与追兵作战,战而胜之,面对越来越多的追兵,与撒里曷折箭为誓后将其推下山崖脱身。

C. 李显忠忠肝义胆,一心向宋。金人攻破延安,曾授任显忠父子两人官职,但他们对此内心深感愤慨,并未诚心归附。

D. 李显忠英勇善战,屡建奇功。忠义归朝之后,曾与张俊一道,击溃进犯合肥的兀术;又与宏渊合力夹击自南京来犯的金帅。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奇密戒之曰:“汝若得乘机,即归本朝,无以我故贰其志。”

(2)显忠知宏渊无固志,叹咤曰:"天未欲平中原耶?何沮挠若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