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按要求填空。 (1)子曰:君子固穷,_____。(《论语•卫灵公》) (2)“金...

按要求填空。

(1)子曰:君子固穷,_____。(《论语卫灵公》)

(2)“金张世禄原宪贫,牛衣寒贱貂蝉贵”出自白居易《涧底松》;而早在汉代,左思

《咏史》就以“涧底松”比喻才高位卑的寒士,他对金、张豪门是这样评价的:___________。”

(3)钱锺书在《宋诗选注》里说:“他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鹤唳,喝几杯酒,写几行 草书,都会惹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 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钱锺书说的宋代诗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小人穷斯滥矣 (2)金张藉旧业 七叶珥汉貂 (3)陆游 铁马冰河入 梦来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上下文默写的题目,不要出现错别字。注意“珥” “藉”“滥”的写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作文。

有人说,中国人之间几乎没有辩论,只有争吵。这是因为“中国式辩论”忽略了辩论的两个最基本要素:事实和逻辑,而专注于姿态与声势。“中国式辩论”中的常见问题如:偏离论点、情绪激动、攻击对方人品、滥用比喻、使用嘲笑和反问句等等。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五)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象耕鸟耘辨

【唐】陆龟蒙

①世谓舜之在下也,田于历山,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圣德感召□如是。余曰:斯异术 也,何圣德欤?孔子叙《书》,于舜曰浚哲文明①,圣德止于是而足矣,何感召之云云乎! 然象耕鸟耘之说,吾得于农家,请试辨之。

②吾观耕者行端而徐,起坺②欲深,兽之形魁者无出于象,行必端,履必深,法其端 深,故曰象耕。耘者去莠,举手务疾而畏晚。鸟之啄食,务疾而畏夺,法其疾畏,故曰鸟 耘。

③试禹之绩,大成而后荐于天,其为端且深,非得于象耕乎!去四凶③恐害于政,其为 疾且畏,非得于鸟耘乎!不然,则雷泽之渔 ,河滨之陶④,无一感召何也?岂圣德有时而不 德耶!

④孟子曰,尧舜与人同耳,而好事者张⑤以就其怪,怪非圣人之意也,吾病其书之异 端,殴之使合于道。人其从我乎,虽不从,吾亦不能变其说。

【注】①浚哲文明:深沉有智,文理光明。语出《尚书·舜典》。②坺:耕地时第一锹翻起的 土块。③四凶:传说中不服舜控制的四个恶人。④这句指舜曾在雷泽捕鱼,在河滨制陶。⑤ 张:夸大。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焉B.也C.其D.之

2.概述第②段中作者对“象耕鸟耘”的看法。

3.对第③段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舜选拔人才和惩治四凶受到了“象”“鸟”的启发,称颂了舜的德行。

B. 如果动物受到感召帮舜耕耘,捕鱼制陶时为何不帮舜?进一步否定“感召说”。

C. 圣人德行的显现难道还有时段的区分吗,作者的反问使得“感召说”不攻自破。

D. 第②段已指出“象耕鸟耘”含义,本段全从反面立论,相形之下,说服力较弱。

4.本文从事实与道理两方面否定了“圣德感召”的说法,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

5.根据本文内容,并结合下面的材料,评价本文的思想意义。

【象耕鸟耘】“象田”“鸟田”乃动物践踏、觅食之后为人所直接用于种植的农田,…… 犁耕的出现源自象田、鸟田等。

(郭书春李家明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辞典卷),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97页)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高赋传

①高赋字正臣,中山人。以父任为右班殿直。复举进士,改奉礼郎。四迁太常博士。历 知真定县,通判剑、邢、石州、成德军。知衢州,俗尚巫鬼,民毛氏、柴氏二十余家世蓄蛊 毒,值闰岁,害人尤多,与人忿争辄毒之。赋悉擒治伏辜,蛊患遂绝。

②徙唐州,州田经百年旷不耕,前守赵尚宽菑①垦不遗力,而榛莽者尚多。赋继其后, 益募两河流民,计口给田使耕,作陂堰四十四。再满再留,比其去,田增辟三万一千三百余 顷,户增万一千三百八十,岁益税二万二千二百五十七。玺书褒谕,宣布治状以劝天下,两 州为生立祠。擢提点河东刑狱,又加直龙图阁、知沧州。程昉欲于境内开西流河,绕州城而 北注三塘泊。赋曰:“沧城近河,岁增堤防,犹惧奔溢,矧②妄有开凿乎?”昉执不从,后 功竟不成。

③历蔡、潞二州,入同判太常寺,进集贤院学士。在朝多所建明③,尝言:“二府大臣 或僦④舍委巷,散处京城,公私非便。宜仿前代丞相府,于端门前列置大第,俾居之。”又 言:“仁宗朝为兖国公主治第。用钱数十万缗。今有五大长公主,若悉如前比,其费无艺⑤。愿讲求中制,裁为定式。”请诸道提点刑狱司置检法官,庶专平谳,使民不冤。乞于禁中建阁,绘功臣像,如汉云台、唐凌烟之制。言多施行以通议大夫致仕退居襄阳卒年八十四

(选自《宋史》卷四二六《循吏传》)

【注】①菑:开垦。②矧:何况。③建明:对国事有所建议。④僦:租赁。⑤艺:限度,准 则。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俗巫鬼      (2)宣布治状以天下

(3)居之        (4)若悉前比

2.对第②段高赋被百姓“生立祠”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守赵尚宽开垦荒田不力,高赋继任后大力垦荒,百姓的田地增加,生活改善。

B. 高赋在前任不遗余力垦荒基础上,按口授田,兴修水利,“田”“户”“税”大增。

C. 高赋治理唐州的政绩得到皇上的褒奖,百姓因此为高赋建立了生祠,表示敬意。

D. 高赋阻止程昉在境内开通西流河的错误行径,避免了水灾,赢得当地民众爱戴。

3.第③段画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言多施行/以通议大夫致仕/退居襄阳/卒年八十四。

B. 言多施行以通议/大夫致仕/退居襄阳/卒年八十四。

C. 言多施行/以通议大夫/致仕退居/襄阳卒年八十四。

D. 言多施行以通议大夫/致仕退/居襄阳/卒年八十四。

4.将画波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昉执不从,后功竟不成。

(2)乞于禁中建阁,绘功臣像,如汉云台、唐凌烟之制。

5.“循吏”指“尽职尽责”“奉法循理”的官吏,请分析高赋被列入《宋史·循吏传》的 原因。

 

查看答案

(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下列小 题。

酹辛稼轩墓,在分水岭下①  [元]张野②

岭头一片青山,可能埋得凌云气?遐方异域,当年滴尽,英雄清泪。星斗撑肠,云烟盈 纸,纵横游戏。漫③人间留得,阳春白雪,千载下,无人继。

不见戟门华第,见萧萧竹枯松悴。问谁料理,带湖烟景,瓢泉风味?万里中原,不堪回 首,人生如寄。且临风高唱,逍遥旧曲,为先生酹。

 

[注]    ①分水岭:在江西铅山县境内,辛弃疾墓地所在地。下阕“带湖”“瓢泉”都在铅 山,“戟门华第”指辛弃疾旧居。②张野:由宋代入元代的词人,官至翰林修撰。③漫: 空,徒然。

1.这首词的词牌是

A. 水龙吟    B. 水调歌头    C. 雨霖铃    D. 苏幕遮

2.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遐方异域”三句写辛弃疾领兵北伐、收复中原的大志受阻,含恨而死。

B. “星斗撑肠,云烟盈纸”赞扬辛弃疾文学才华及其作品浓厚的浪漫色彩。

C. 上阕“游戏”“漫”显示了作者的观点:辛弃疾的词作是游戏,是徒然。

D. 下阕首句描写辛弃疾身后萧条,暗示了作者对后人忘却民族英雄的不满。

3.这首凭吊辛弃疾的词作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文,完成 下列小 题。

最初教我写作的老师    王鼎钧

①回想起来,我并非王荆石老师的好学生。那时,人人称赞我的作文好,王老师却说不 然。那时我们爱写抒情的散文,所抒之情,为一种没有来由的愁苦怅惘,不免时时坠入伤春悲秋的滥调。那是当时的文艺流行病,我们都受到感染,而我的“病情”最严重。

②那时,我已经觉察国家危难,家境衰落,青年没有出路,时时“悲从中来”,所以不 能免疫。“愁苦之词易工”,我那时偶有佳作,受人称道,只有王老师告诉我们,这样写永 远写不出好文章。他说,文章不是坐在屋子里挖空心思产生的,要走出去看,走出去听,从 天地间找文章。天下这么多人你不看,这么多声音你不听,一个人穷思冥索,想来想去都是 别人的文章,只能拼凑别人的文句成为自己的文章,这是下乘。

③他最反对当时流行的“新文艺腔调”,例如写月夜:“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蔚蓝色 的天空,照着我孤独的影子。”例如写春天:“光阴似流水般的逝去,一转眼间,桃花开 了,桃花又谢了,世事无常,人生如梦。”当时,这种腔调充斥在模范作文或作文描写辞典 之类的书里。他不准我们看这些书。

④他说,说书人有一种反复使用的“套子”,死学活用。说书说到官宦之家,大门什么 样子,二门什么样子,客厅里挂着什么字画,摆着什么家具,有一套现成的说法,这一套可 以用在张员外家,也可以用在李员外家;可以用在这部书里,也可以用在另一部书里。作文 一定要抛弃你已有的“套子”。

⑤依他的看法,学文言文和学白话文,方法大有分别。学文言是学另外一套语言,那套 语言只存在于书本里,在别人的文章里。你必须熟读那些文章,背诵那些文章,才可以掌握 那一套语言。你写文言文的时候,先要想一想你能够背诵的那些句子,把它从别人的文章里 搬过来使用。你写的文言文是用古人的句子编联而成,颇似旧诗的集句。白话文学的根源不 在书本里,而在生活里,在你每天说的话里,不仅如此,在大众的生活里,在大众每天说的 话里。回想起来,王老师这番教导出于正统的写实主义,是堂堂正正的作家之路,对我们期 望殷切,溢于言表。可是,那时候,我并没有完全了解他的意思,我相信,别的同学也没有 听懂。

⑥回想起来,这段话,也许是说给我一个人听的吧?遍数当年全班同学,再没有像我这 样醉心作文的。可是,那时,我完全没有照他的话去做。

⑦他说,文笔一定要简洁。

⑧国文课本里有这么一个故事:敌人占据了我们的城池,我军准备反攻,派一个爱国的 少年侦察敌情。这少年在午夜时分爬上城头,“看见月色如霜”。——看见月色如霜!全课 课文只有这一句写景,王老师称赞这一句写得恰到好处。为什么到了城头才发现月色如霜? 因为这时他需要月色照明,好看清楚城里敌人的动静。他说,倘若由俗手来写,恐怕又是 “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蔚蓝色的天空”,一大串拖泥带水的文字。月如霜三个字干净利落, 用不着多说。

⑨他的这番训诲,我倒觉得不难。我把这种写法首先用在日记上。我记下,参加一个亲 人的葬礼,“四周都是哭红了的眼睛”,王老师给我密圈。我记下,有一天因事早起,“星 尚明,月未落,寒露满地,鸦雀无声”,王老师又给我密圈。

⑩通常,学生的作文都很短,老师总是鼓励大家写得长些。有一次,王老师出题目要我 们比赛谁写得又好又短。题目是“我家的猫”。我写的是:我家的猫是一只灰色的狸猫,是 三岁的母猫,是会捉自己的尾巴不会捉老鼠的猫,是你在家里的时候它在你脚前打滚儿、你 不在家的时候它在厨房里偷嘴的猫,是一只每天挺胸昂首出去、垂头丧气地回来的猫。你 说,这到底是一只什么猫?据说,王老师看到我的作文时微微一笑:“这孩子的文章有救 了。”作文簿在老师们手上传来传去,有人认为“的猫”两个字太多了,删掉比较好;有人 认为“的猫”很有趣,而且扣题,题目就是“我家的猫”嘛!

⑪在那一段日子里,我对作文又爱又怕,怕我那些“妙手偶得”的佳句不能通过王老师 的检验。有一次,我在作文簿上写道:时间的列车,载着离愁别绪,越过惊蛰,越过春分, 来到叫做清明的一站。王老师对这段文字未加改动,也未加圈点,他在发还作文簿的时候淡 淡地对我说:“这是花腔,不如老老实实的说‘清明到了’。”

⑫又有一次,我写的是:金风玉露的中秋已过,天高气爽的重阳未至。他毫不留情的画 上了红杠子,在旁边改成“今年八月”。

⑬回想起来,王老师提倡质朴,反对矫饰,重视内容。他朝我这棵文学小草不断的浇冷 水,小草受了冷水的滋润,不断地生长。这一番教导对我的影响太大、太大了。

(节选自王鼎钧《昨天的云》第四章《荆石老师千古》)

1.结合第③段的例子,联系上下文,分析王老师反对“新文艺腔调”的原因。

2.第⑨段“我”学到了文章写法,获得两次“密圈”,请赏析这两处文字。

3.本文由两节文字组成,请在方框处各添加一个小标题。

4.第⑪⑫段写王老师对“我”的文字的两处改动,请对这个改动进行评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