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礼制国家的形成 ①汉朝被称为“礼制国家”,荀子的礼治论对此发...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礼制国家的形成

①汉朝被称为“礼制国家”,荀子的礼治论对此发挥了巨大作用。

②司马迁《史记·叔孙通列传》记载,汉朝建立后第五年,由于国家的创立者刘邦本身 并非出身自王公贵族阶级,年轻时没有机会参与任何战国国家或秦朝的朝廷仪式,又因嫌厌 繁琐的法规,刚成立的汉朝在皇帝出席的场合,也缺乏适当的国家仪礼。再加上汉朝的诸 侯、廷臣,大多数都以战功出身,他们也不知该如何在朝廷内举动进退。因此,每逢朝廷群 臣聚会,他们常出现“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的丑态。

③刘邦越来越厌恶朝廷的无秩序状态,此时原为秦臣,后来投降刘邦的儒者叔孙通,察 觉到刘邦受不了这样的状态,遂建议刘邦:以长乐宫落成的纪念仪式为机会,建立严格的朝 廷礼仪。刘邦答应了。于是,叔孙通在他一百多位门人之外,还征求鲁国三十位儒生,为刘 邦准备一场壮观又严肃的礼仪。到了当天,在整场礼仪进行的严肃气氛中,“自诸侯王以下 莫不振恐肃敬”。一些仍然闹事的大臣立刻被御史拉走离场。如此,诸臣“竟朝置酒,无敢 谨哗失礼者”。

④典礼结束之后,刘邦在喜悦之际不禁喊出:“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刘邦原来 痛恨儒者,然而此次机会却完全改变了刘邦对儒学的看法。 ,借着此次机会,刘邦 完全体会到能否建立“礼制”,将会是稳固汉朝皇权之关键。此时也注定了汉朝儒学“国教 化”的命运。“礼制国家”的蓝图并非叔孙通发明的。

⑤那么,这个蓝图的制作人又是谁呢?

⑥从叔孙通的时代过了七八十年,在司马迁写《史记》时,他阐述统治天下的八种纲 要。这八种大纲按顺序分别为“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 准”。“礼”被安排为其首,显然便代表在司马迁的脑海里,“礼”就是汉朝之存续与建立 最需要的一种原理。甚至如其开头所宣扬,认为“礼”为“宰制万物,役使群众”的“美 德”,“礼”不但是每个人个体生存的最高规范,同时也是将秩序与安宁带给整体生物世界 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原理。这应该是司马迁将“礼”列为八纲之首的原因。

⑦在司马迁的思考中,“礼”具体的功能是什么呢?《史记》“八书”的“礼书”,首 段赞扬“礼”的重要,第二段叙述礼制从战国时期到现在(即汉武帝)的整个过程。接着, 以剩下三分之二的篇幅,说明“礼”的意义与内容,而这部分的论述竟几乎都可在《荀子》 中找到。事实上,在没有直接摘录《荀子》的前面三分之一的内容中,若我们考虑第二段所 叙的,从秦朝到汉朝历代皇帝间礼制的演变是荀子逝世之后发生的事,再扣除整篇前后有一 些司马迁本人对“礼”的重要性发的感叹,司马迁关于“礼”功用的论述基本上都是依《荀

子》的内容写成。如果《史记·礼书》中的内容能代表汉朝礼制的理论依据,那么我们可以 进而推论:  。

⑧由于汉朝逐步引进礼制,后来的王朝也仿效汉制,故礼制奠定了中国社会和国家运作 方式的基础,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不仅如此,荀子礼治论具备超过“一王朝”“一国家”的 框架视野,涵盖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生存方式,这让“礼”的重要性不因汉朝的消失而减 缩,反而让中国知识分子透过不同的礼制论重新表述“礼”的重要性。只是荀子在此方面的 莫大贡献被逐渐遗忘了。

1.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2.第③段叙述叔孙通的建议及落实情形,对此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邦意识到秩序对统治的重要,因而采纳了叔孙通的建议。

B. 前朝儒生叔孙通深通国家仪礼,帮助刘邦初步确立了礼制。

C. 叔孙通用仪式规范群臣的进退举止,进而规范其社会行为。

D. 庄严典礼震慑了饮酒争功的群臣,全面阻止了他们的叛乱。

3.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④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

A. 确切地说B.退一步说C.也就是说D.总的来说

4.第⑦段末尾“推论”的内容是

5.对第⑧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收束全文,强调荀子礼治思想对中国社会和国家的深远影响。

B. 感叹荀子礼治论方面贡献被人遗忘,呼唤建立现代礼制社会。

C. 呼应首段,突出荀子礼治论对汉代建立“礼制国家”的意义。

D. 统摄前文,得出荀子礼治论具有超越国家和时代作用的结论。

6.分析本文各部分间的关系。

 

1.刘邦出身平民不熟悉仪礼,大臣战功出身也不懂礼仪,因此,汉朝建立 之初缺乏国家礼仪的规范,朝廷呈现无秩序的状态。 2.D 3.C 4.汉朝礼制的原理就是来自《荀子》的礼治论。 5.B 6.第①段开篇点题,指出荀子的礼治论对汉代建立礼制国家的重要作用。②-④段 为篇首提供事实论据:以刘邦采纳叔孙通的建议使得朝廷秩序得以整顿的事实,证明了礼仪 对于国家治理的作用。⑤-⑦段为篇首提供理论论据:纵向追述叔孙通的礼仪、司马迁的礼 书,其思想均来源于《荀子》。最后第⑧段呼应篇首得出结论:荀子礼治思想具有超越时代 和国界的深远影响。 【解析】 1.试题分析:注意对主要事件概括,汉初的朝廷礼仪,原因是“刘邦”和“群臣”的因素,据此进行概括。 2.试题分析:“全面阻止了他们的叛乱”无中生有。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D无中生有。 3.试题分析:根据文意后面的内容是对前面的内容的解释,应该填“也就是说”。 4.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结尾的内容“只是荀子在此方面的 莫大贡献被逐渐遗忘了”可以断定“汉朝礼制的原理就是来自《荀子》的礼治论”。 5.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学术论文,只是介绍相关的内容,“呼唤建立现代礼制社会”无中生有。 6.试题分析:注意文章的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提出问题,中间分析问题,后面总结问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按要求选择。

(1)《兰亭集序》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写春景,下列不属于写春景的诗句是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呈张水部十八员外》)

B.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C.燕子不来花又落,一庭风雨自黄昏。([]赵孟頫《绝句》)

D.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2)下面的横线上应填入一句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从夏朝算起,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史有四千多年。但是对文化古籍的全面整理,只能从孔子算起。在孔子所构建的儒家文化里,重思想义理的阐发,轻名物技艺的研究。对 名物技艺的研究,对具体专业技术的研究,甚至采取一种鄙视的态度。我常作如是想,宋代 以后,中国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而导致全面的社会迟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A.可能就是我们的祖先太重空疏义理的阐发而偏废实学。

B.也许就是我们的祖先太重实学而偏废精微义理的阐发。

C.难道不是我们的祖先太重义理的阐发而偏废技术实学?

D.难道不是我们的祖先太重实学而偏废精微义理的阐发?

 

查看答案

按要求填空。

(1)子曰:君子固穷,_____。(《论语卫灵公》)

(2)“金张世禄原宪贫,牛衣寒贱貂蝉贵”出自白居易《涧底松》;而早在汉代,左思

《咏史》就以“涧底松”比喻才高位卑的寒士,他对金、张豪门是这样评价的:___________。”

(3)钱锺书在《宋诗选注》里说:“他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鹤唳,喝几杯酒,写几行 草书,都会惹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 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钱锺书说的宋代诗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汪曾祺说故事:“有一次有几个朋友在一起会餐,规定每人备料做一个菜。王世襄来了,提了一捆葱,做了一个菜——焖葱。结果把所有的菜全压下去了。”王世襄的焖葱,就达到了大拙至美的境界。汪曾祺是美食大家,然而对王世襄推崇备至,认为“学人中真正精于烹调的,据我所知,当推北京王世襄”。

这一款再平常不过的焖葱,之所以令人难忘,恰恰在于它的返璞归真。生活何尝不是如此,去除了矫揉造作、冗杂拖沓、它就会变得简单踏实而又朴素真诚。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微写作

(1)“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是当代诗人冯唐的诗句,请你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至美的“你”,写一段抒情文字(可以写诗),描绘你心中的至美。要求:感情真挚,句子整散结合,富有文采。写100-120个字。

 

查看答案

以下是“陈璚题杭州俞楼”的一副对联:

群经平议,诸子平议,________,曾力排众议,此外稽掌故、论词章、________,洋洋万卷,诵遍瀛寰。无非沧海余波,聊为山林娱暇日。

庠序有人,贤书有人,游木天粉署,更不乏其人,________、习兵农、________,雍雍一堂,各承衣钵。看取数椽小筑,早知栋梁寓奇材。

(1)请确定上下联,并说明依据。

(2)请将①其间说礼乐②合史传百家③订金石④商道德(序号)填入对联中恰当位置。

(3)如将此对联书写张贴,上下联必须(横\竖)行书写,中间(加\不加)标点符号,按传统习惯,上联在(左\右)边。(用\划掉错误选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