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与“天”这一信仰本体相呼应,“天下”则是中国古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与“天”这一信仰本体相呼应,“天下”则是中国古代先民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总体认识,同时又是一个现实的本体存在。对于天下的认识,反映了这个民族在其文明发端时期便重整体、重和谐、重经验自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天下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各种对社会理想的追求,并且成为王朝国家不断重构的合法性依据,最重要的是,为构建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政治共同体提供了内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由此而论,与其说“天下”是一种“想象”,毋宁说是一次富有创造性的“发现”。

“天下”一词,首见于《尚书·召诰》“用于天下,越王显”,从词源学的角度来分析,“天下”和“天子”“中国”“四夷”“五方”等意义相互关联的词应该大体上形成于同一时期。,“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初年,1963年在陕西出土的“何荨”铭文上刻有“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四夷”一词则初见于《诗经·小雅》,“四夷交侵,中国背叛”。有学者认为,上述概念可能在夏商时期,也就是在“天”字出现后就产生了,但这一观点既无考古的印证,也没有文献资料的佐证。所以,目前能够确定的仅仅是,最晚在西周时期,“天下”和“中国”等文字就已经出现了。

相对于“天下”而言,历史上的“”中国虽然也包括多种涵义,但每一种涵义均较为清晰而易于梳理。“中国”指通常是指京畿之地,也有人认为就是“国之中”,还有人认为有汉族聚居的地区之意。总之,“中国”概念的内涵。正如前文所述及的,“天下”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的想象,也是古代先民在文明发端时期的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这一认知,是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自然观和社会观的历史存在,是超越了种族、血缘关系和地区环境差异的实践理性范畴和产物。

在古代文献中,“天下”一词的使用具有泛指和特指这样两个特点,总体而言,其所指主要包含以下几层涵义:其一,表示自然的概念。包含了“天之所覆,地之所载”的万事万物,“圣人有以观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易经·系辞上》),“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易经·系辞下》);其二,表示空间的概念。用以界定全部的地域和所有的范围,《礼记·曲礼》郑玄笺注曰:“天下,谓外及四海也”,“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吕氏春秋·慎势》),又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易经·系辞下》);其三,表示社会的概念。用以指代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通常也包括分布于周边的少数民族,即由“五方之民”构成的世间或人类,“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道德经》),“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礼记·礼运》);其四,表示政治的。其意近似或相当于近代的国家,“天下之有天下也,辟之无以异乎国君、诸侯之有四境也”(《墨子·天志》),“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兴义”(《吕氏春秋·尚德》)。有时也特指政权或统治地位,“天下轻于身,而士以身与人”(《吕氏春秋·不侵》),“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孟子·滕文公上》),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兼有上述两层含义,“国者,天下之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势也”(《荀子·强国篇》),“唯无以为天下者,可以托天下也”(《庄子·天下篇》)。在实际运用当中,“天下”有时又包含着上述多种涵义。在宋代理学家朱熹《大学章句》所概括的三纲领和八条目中,“平天下”也被视为封建政治伦理和社会理想的最高境界。

以“天”为核心的信仰体系,滋生了“天下”的想象和探求,“天下”观念的支配,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建构的进程。溯源而论,天下既是自然延伸的发展空间,也是天子治下的世界秩序,“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华民族追求建立“天下秩序”的历史就是一部“天下化”的历史。从这个意思上讲,天下观念可以说是全球化思想的最早或者说原始的萌芽,尽管最终的目标没有当然也无法实现,但从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角度而言,“天下化”的进程则是以“中国化”的结局而完美收官。总之,以天为核心的信仰体系和天下观念,奠定了中国古代乃至近代“大一统”国家的政治基础和文化传统。

(节选自《中国古代的信仰精神与天下观念》郭盛民)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 “天下”是中国古代先民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总体认识,是古代先民在文明发端时期的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这一认知,是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自然观和社会观的历史存在。

B. “天下”观念成为中国历史上王朝国家不断重构的合法性依据;“天下”观念的支配,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建构的进程。

C. 从词源学的角度来分析,“天下”和“天子”“”中国“四夷”“五方”等词形成于同一时期。目前能够确定的只是,在西周初期,“天下”和“中国”等文字就已经出现了。

D. 溯源而论,天下既是自然延伸的发展空间,也是天子治下的世界秩序,从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角度而言,“天下化”的进程则是以“中国化”的结局而完美收官。

2.下面对“天下”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天下”表示自然的概念。包含了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与《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句中的“天地”涵义不一致。

B. “天下”表示空间的概念。用以界定全部的地域和所有的范围,与《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句中的“天下”涵义相同。

C. “天下”表示社会的概念。用以指代由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分布于周边的少数民族,构成的世间或人类,与《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在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句中的“天下”涵义相同。

D. “天下”表示政治的概念。与近代的国家的概念相当,也特指政权或统治地位。“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句中的“天下”涵义一致。

3.下面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天下的认识,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其文明发端时期便重整体、重和谐、重经验自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这一认识为构建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政治共同体提供了内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B. 明清之前,“中国”是包容在“天下”之中的一部分;明清时期及其以后的“天下”这一概念的内涵与“中国”概念的内涵相当。

C. 中华民族追求建立“天下秩序”的历史就是一部“天下化”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天下观念可以说是全球化思想的最早或者说原始的萌芽。

D. 在实际运用当中,有时,“天下”的涵义丰富,宋代理学家朱熹提出的“平天下”被视为封建政治伦理和社会理想的最高境界,朱熹所言的这个“天下”,涵义就不是单一的。

 

1.C 2.A 3.B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需要仔细审题,找到选项在原文中对应的区间,然后一一比对,找出答案。C项“在西周初期,‘天下’和‘中国’等文字就已经出现了”说法绝对,不当。本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原文为“最晚在西周时期,‘天下’和‘中国’等文字就已经出现了”,“最晚”意思是说“天下”和“中国”等文字也可能出现的更早。 2.试题分析:本题对应信息在原文第四段,B项“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中的“天下”指的是天下人,不是“空间概念”。C项“苟以天下之大”中的“天下”指的是当时的宋朝所拥有的领土,与表示社会概念的“天下”涵义不同。D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中的“天下”指的是天下人,与表示政治概念的“天下”涵义不一致。 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本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查,选项先列出选文对“天下”的解释,然后选择课内的知识来证明选文中的观点。考生在解答时一方面要深入理解选文的观点,另一方面要认真翻译所给课内文言句子,准确理解句中出现的“天下”一词的涵义,将课内与选文相比对,就可以找出答案。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能力,做这类题目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理清文章思路,筛选出作者的观点,然后找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仔细思考由原文能否推断出选项的结论,然后确定答案。本题B项“明清时期及其以后的‘天下’这一概念的内涵与‘中国’概念的内涵相当”文中没有依据,推断不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人造黄油、植物奶油等人造反式脂肪会对人体造成多种伤害,尤其是显著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B. 创客的概念对李克强并不陌生,今年4月1日,他曾考察深圳柴火创客空间,并欣然接受成为柴火创客荣誉会员的邀请。

C. 微信、支付宝今年不再鼓动红包大战是个好消息,因为这能让人们在春节期间少一分浮躁与功利,多一分平淡与从容。

D. 新时代农民自从被列入政府重点关注对象之后,各级政府积极行动,将关心新时代农民工成长作为新一年的工作重点。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如果只是图浮名,炫装潢,只藏不读,等于无书;尽力搜求,只贪量多,       内容,       ,只能算书肆;勤于记诵,却缺乏悟性,难于理解运用,没有       ,仍属不学无术之辈。“博览”则是获得这种“悟性”不可或缺的途径和基础,是历代学者极力       的读书方法。

A. 无论        束之高阁        远见卓识        推重

B. 不论        束之高阁        真知灼见        推崇

C. 无论        置之不理        真知灼见        推重

D. 不论        置之不理        远见卓识        推崇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抢(hōng)    (bān)师       戏(xuè)     取予求(yǘ)

B. (jí)      (gǔ)气        瘦(xuē)     掌而谈(zhǐ)

C. 痒(sào)     光(yíng)      鞭(tà)      月明星(xī)

D. 脚(diàn)    (zhòng)肯     收(qiàn)    宁缺滥(w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读一部小说要比看一幢建筑更为复杂。要了解小说家创作过程中的细枝末节,也许最简单的办法不是读,而是写,亲自去尝试一下把握语词有多么艰险。当你想用语词来重现某一印象深刻的景象时,就会发现它已散乱成了千百个相互矛盾的片断。这些片断,有些需要淡化,有些需要强化,而在写的过程中,你还有可能根本就把握不住情感本身。这样的话,你不妨丢开自己的那些乱糟糟的稿纸,翻开某个伟大小说家的作品来读一读。这时你就更加体会到他们的高超技艺了。在那里,我们不仅会面对一个与众不同的作家,而且还生活在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里。譬如,在《鲁滨孙漂流记》里,我们沿着一条平坦的大路行进;事物和事物的次序就是一切。然而,如果说 荒野和历险对笛福来说就是一切的话,那么对简^奥斯汀来说就什么也不是了。在她那 里,只有客厅和人们的闲聊,以及从他们的闲聊中像铣子一样反映出来的个性。而当 我们再转向哈代时,我们又如置身于沼泽地里,头顶上是满天的星光。那里所显示 的,则是人性的另一面,是独处孤寂时最强烈的那阴暗的一面。我们与之打交道的, 与乂说是人,不如说是自然和命运。不过尽管他们的世界各不相同,每个世界自身却是和谐一致的。每个世界的创造者都恪守自己的视角法则,所以不管他们多么使我们 费神,却从来不会像二三流作家那样,常把两种不同的现实引入同一本书’弄得我们 无所迨从。读小说是一门艰难而复杂的艺术,如果你想真正掌握某个小说家给你的一 切,你不仅需要有非常敏锐的感受力,还需要有非常大胆的想象力。

(节选自弗吉尼亚·伍尔夫《怎样读小说》,有删改)

1.作者认为“要了解小说家创作过程中的细枝末节,也许最简便的办法不是读,而是写”,理由是什么?

2.在作者看来,笛福、简•奥斯汀、哈代的小说创作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

3.根据作者的观点,我们应该怎样读小说?

 

查看答案

简答题。

(1)鲁迅通过《风波》中的七斤与《头发的故事》中的N先生对剪辫子的不同态度,分别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

(2)《子夜》第十七章,在吴荪甫和赵伯韬谈判后,有这样一段描写:“然而这两个月的心血算是白费了!”吴荪甫自言自语地哼出了这一句来,在那静悄悄的大客厅里有一种刺耳的怪响。他跳起来,愕然四顾,疑心这不是他自己的话。”此时他面临什么样的困境?这段描写体现了吴荪甫什么样的心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