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①子曰:岁寒,________________。(《论语·子罕》) ②_____...

①子曰:岁寒,________________。(《论语·子罕》)

________________,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管仲列传》)

③《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________________”。(《李将军列传》)

④杜甫五律《旅夜书怀》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的景象雄浑阔大,反衬了作者孤苦漂泊的悲怆心情。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仓廪实而知礼节 虽令不从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四犯令

【宋】侯寘

月破轻云天淡注,夜悄花无语。莫听《阳关》牵离绪。拼酩酊,花深处。

明日江郊芳草路,春逐行人去。不似荼蘼【注】开独步,能着意,留春住。

【荼蘼】春季最后开放的花。

1.下列对这首宋词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月破轻云天淡注”中的“破”字描写了月亮穿过云层,清辉撒满夜空,天空一层淡淡的银白,朦胧恬淡,富有动感。

B. “夜悄花无语”写出了夜深人静连花儿也寂然不动的环境特点,表面写花,实际写人,通过花写出了人静寂落寞的情态。

C. 词中的《阳关》指据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古琴曲《阳关三叠》,“莫听《阳关》牵离绪”体现了不任凭曲子牵动离愁别绪的旷达情怀。

D. “拼酩酊,花深处”写出了花丛深处尽情纵饮的情状,表现了“有花堪折直须折”的豪迈情怀。

E. “明日江郊芳草路,春逐行人去”是通过想象虚写的,写法与姜夔《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一样的。

2.简要分析词作下片中“不似荼蘼开独步,能着意,留春住”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绪。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彭韶,字凤仪,莆田人。天顺元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进员外郎。成化二年疏论忤旨,下诏狱。给事中毛弘等救之,不听,卒,卒输赎。寻迁郎中。

锦衣指挥周彧,太后弟也,奏乞武强、武邑民田不及赋额者,为闲田。命韶偕御史季琮覆勘。韶等周视径归,上疏自劾曰:“真定之田,自祖宗时许民垦种,即为恒产,除租赋以力农。臣诚不忍夺小民衣食,附益贵戚,请伏奉使无状罪。”疏入诏以田归民而责韶等邀名方命复下诏狱言官争论救得释

十四年春,千广东左布政使。梁芳弟锦衣镇抚德以广东其故乡,归采禽鸟花木,害尤酷。韶抗疏极论,语侵芳。芳怒,构于帝,调之贵州。

二十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应天。明年正月,星变,上言:“彗星示灾,见于岁暮,遂及正旦。岁暮者,天道之终。正旦者,岁事之始。此天心仁爱,欲陛下善始善终也。惟陛下慎终如始,天下幸甚。”时方召为大理卿,帝得疏不悦,命仍故官巡抚顺天、永平二府。均大兴、宛平、昌平诸县徭役,劾奏镇守中官陶弘罪。

孝宗即位,召为刑部右侍郎。嘉兴百户陈辅缘盗贩为乱,陷府城大掠,遁入太湖。遣韶巡视。韶至,贼已灭,乃命兼佥都御史,整理盐法。韶以商人苦抑配,为定折价额,蠲宿负【注】。悯灶户煎办、 征赔、折阅之困,绘八图以献,条利病六事,悉允行。弘治二年秋,还朝。明年,改吏部。与尚书王恕甄人才,核功实,仕路为清。彗星见,上言宦官太盛,不可不亟裁损。帝是其言,然竟不能用。

韶莅部三年,昌言正色,秉节无私,与贵戚所疾,大学士刘吉亦不之善。韶志不能尽行,连章乞休,乃命乘传归。月廪、岁隶如制。明年,南京地震,御史宗彝等言韶、乔新、强珍、谢铎、陈献章、章懋、彭程俱宜召用,不报。又明年,卒,年六十六。谥惠安,赠太子少保。

(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一》

【注】蠲宿负:减免原来拖欠的赋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闲田              籍:没收

B. 除租赋以力农      劝:劝说

C. 遂及正旦              正旦:元旦,明代重大节日之一

D. 连章乞休              乞休:自请辞去官职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疏入/诏以田归民/而责韶等邀名方命/复下诏狱/言官争论/救得释。

B. 疏入诏/以田归民/而责韶等邀名方命/复下诏狱/言官争论救/得释。

C. 疏入/诏以田归民/而责韶等邀名方命/复下诏狱/言官争论救/得释。

D. 疏入诏/以田归民/而责韶等邀名方命/复下诏狱/言官争论/救得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彭韶不畏权贵。锦衣卫镇抚使梁德,回老家广东大肆祸害乡里,对此恶行,彭韶上疏直言,慷慨陈词,并因此得罪了梁芳。

B. 彭韶体恤民情。他做巡抚时,上疏请求皇帝平均大兴、宛平、昌平百姓的徭役;任刑部右侍郎时,同情商人疾苦,减免他们的赋税。

C. 彭韶勇于直谏。他在刚刚被任命为大理卿时,直谏皇帝坐下要慎终如始,致使皇帝不悦,让他仍按原职巡抚顺天、永平二府。

D. 彭韶正直无私。他在刑部任职三年,言谈正直,态度严肃,秉持节操,以致为贵戚怨恨,遭大学士排挤,而不能尽情施展抱负。

4.请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和课内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诚不忍夺小民衣食,附益贵戚,请伏奉使无状罪。

(2)彗星见,上言宦官太盛,不可不亟裁损。

(3)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魏公子列传》)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其李将军这谓也

B.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C.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                    此天下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D. 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吾尝与鲍叔谋事更穷困                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B. 还报,则大喜,敢引兵遂下            引天下兵欲屠之

C. 问广、食其失道状                    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D. 诸君快战                            如姬公子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

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善社会风气、提升国人道德,凝聚中华儿女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探究中华礼制变迁的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例如,在我国历史上,无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辽朝的契丹族、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及建立清朝的满族,无一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断向前推进。显然,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国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记·郊特牲》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所谓尊其义,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孔子称颂那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中华礼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所谓礼仪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觉的社会,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中华礼制提出的愿景,是中华先民们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社会。中华礼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等学说,能为今日构建和谐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

作为一种制度,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在封建社会,它强调封建等级,包含一些糟粕。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便是一种改革;《礼记》进一步提出“时为大”这一与时俱进的礼制改革原则。适时变革是中华礼制演进的重要原则,这使它成为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那是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关注不够。秦汉之后,我们的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法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礼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规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礼记·经解》认为“礼禁乱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用。古人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03月25日)

1.下列对中华礼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中华礼制历史悠久,有着很强的凝聚功能,可以让有过矛盾与冲突的民族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共存共荣。

B. 中华礼制不仅讲究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精神实质,强调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追求知与行的统一。

C. 中华礼制具备教化功能,注重培养道德人格,这是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教化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的结果。

D. 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改革,秦汉之后,礼与法逐渐结合,融为一体,这是中华礼制变迁的一个重要转折。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正是由于各少数民族政权无一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才有了民族融合的不断向前推进。

B. 孔子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这与《礼记·郊特性》中“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所提倡的精神是不一致的。

C. 中华礼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等常说,有助于消除冲突与争端,从而构建和谐的世界。

D. 儒家礼制观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它在战国时期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秦汉以后,则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礼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的文化传统,探究其变迁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B. 古人通过礼制可以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所以我们今天要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就必须大力弘扬中华礼制。

C. 本文第二自然段列举的大量历史事实,足以证明中华礼制具有强大的凝聚功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可以增强国人自信。

D. 本文不仅论述了中华体制对民族发展的积极作用,还指出了其包含的糟粕和自身的不足,使人们对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