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在中华民...

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古至今有无数英雄人物:岳飞、林则徐、邓世昌、赵一曼、张自忠、黄继光、邓稼先,他们为了祖国,为了正义,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他们也不乏儿女情长,有普通人一样的对美好生活的眷恋。中华英雄令人钦敬,是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榜样。请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自选一位英雄,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你的情感。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说起梅花》表达了作者对梅花“深入灵魂的热爱”。在你的生活中,哪一种物使你产生了“深入灵魂的热爱”,这样的热爱为什么能深入你的灵魂?请以“深入灵魂的热爱”为题作文。

要求:自选一物(植物、动物或器物。梅花除外),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深入灵魂的热爱 小时候,喜欢甚至迷恋过很多东西。曾经每天疯狂地在纸上描红美人图,一本本子从头描到尾;过一阵子迷上翁美龄,不遗余力地找她的图像,甚至把最喜欢的小人书跟同学换翁美龄像;再过一阵子开始捡各种落叶夹到书和本子里,搞的书和本子都胖胖的,偶尔不小心哗啦啦掉出一堆黄色红色的干叶子。这些喜好就如同那片干枯的叶子一样夹在书本里没有跟我一起成长,唯有童年里的那棵槐树一直成长着,每年四月底跟我来一场天堂的约会。 槐树是北方常有的树,每家每户或植杨柳或植桑槐,槐树长的慢,树叶小而密,比起杨柳小孩子更喜欢桑槐,桑树的桑椹,是小时候的美果,每个孩子都会爬树摘桑椹,槐树则以她的花来展示自己独特的美,那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味道,来自童年的记忆,来自童年的胃。 现在的孩子们不知道槐花可以吃,60年代后的我们因为贫困而享受着大自然的花蜜。槐花开了,一片雪白,遥望去,像一层层的白雪,摇曳着甜美的芳香,鸟在树枝上跳着吃花瓣里的蜜。哥哥爬到树上摘满满一筐槐花,母亲把槐花洗干净,拌上面粉,放到锅里蒸,老远就闻到沁入灵魂的芳香,这是来自天堂的味道,甜蜜而温暖,我们的胃被槐花所滋润,每年4月底槐花开时正是春天最灿烂的时候,也是我们的灵魂和胃口被槐花沁入和迷恋的时候。 当春天姹紫嫣红的时候,我并不迷恋风姿绰约的牡丹,也不贪婪风情万种的玫瑰,却独独痴迷这些微小柔软的槐花。我一直渴望将来家里有个院子,院子里一定种一棵槐树,可惜久居帝都,寸土寸金,这个梦想怕是不能实现了。可是,春天我总要去周围寻觅槐花,这是我跟槐花的内心隐秘,北大后湖里的几棵槐树下年年有我的注视,中关园里的槐花长的矮小,我跳着脚可以摘一穗,回来跟绿茶一起泡,绿色的叶子加上白色的花,春天徐徐地在清水中泡开。热爱从胃到灵魂,深入骨髓,香气扑鼻,从嗅觉到味觉。 今年事情多,竟然没有感受到春天的到来,每日忙碌,难得半日闲,一傍晚去超市买东西,匆匆走路,忽然空气中有一种熟悉而甜美的味道,再闻,香味飘散,不知所终。抬头寻找,路边只有整齐的松柏,一时恍惚,忘记了过去与将来,忘记了要去的路,竟然呆呆站了半晌。 抬眼看去,右边是围墙,围墙里是地质大学的宿舍里,再远些竟然有两棵槐树,我的心柔和下来,在春风沉醉的晚上,在槐花开放的季节。 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 引:曾经有这样一个人,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了我很多道理。他曾战功显赫,也曾因冲动断送了自己;他曾为国家戍边七载,却最终在人民的谩骂中走向了刑场。我说他的一生很亏,也很委屈。但他却说:“此生足矣„„” 正文:何为英雄?纵使以一人敌千军万马也要为国而战;纵使单独奋战也要为身后的人民而战;纵使不为人所理解甚至被曲解也要为道而战。如此者,云为英雄矣。 我心中的这位英雄曾被小看,却仍敢独守孤城;曾战功显赫,却死于奸人之手;曾身为文人,却横刀立马戍边七载。 如果有一天的时间能令我二人独处,我只想做一件事——回首和询问。 我会与他回首他初登历史舞台的那一刻。我会问他为何做这种固守?那是百年前辽东宁远。周围一片的寂静,哦不,是荒芜。这里本是防线上的一点,如今却成为了一座孤城。城头上,一位将领拔剑北望。他知道远处是敌人的千军万马,但仍大喊道:“愿与城池共存亡!”我问出了我的问题。他笑了。他告诉我:“吾早年读遍经史子集。虽为求功名,但仍知晓道统。如今为护国护道,乃守之。”我知道,道统便是他的答案。 后来我们来到了另一个场景。我知道这是他的巅峰。平台之上,受命于天子持尚方宝剑。我看到他笑了。那笑包含了许多——自豪、光荣、责任„„这一切与他的回答一样坚定:“臣定不辱使命。五年内收复失地!”这是将领的担当。 最后,我们看到了他的结局。他坐在囚车之上,周围是百姓的谩骂。我哭了。我曾无数次为这个场景而落泪。我哭他冤,哭他不平,哭他不值。他伸出了手擦掉了我的泪。我问他:“你这一生,为这些人值吗?”他捋了长须,唏嘘道:“我辈为国蒙冤为国而死,何言如此。纵使如此吾生仍值得!”我看到了他的坚定,那份不论何时都存在的坚定。 我说:“一生如此,你不后悔吗?”这时昔日的画面浮现眼前:独守孤城的宁前道,显赫一时的辽东经略,含冤而亡的民族英雄……他最后告诉我:“我辈为国坚持到底,足矣!” 他叫袁崇焕,蛮荒之地的文人,固守的宁前道大败后金的辽东经略,含冤而死的督历。他冷静也冲动;他曾为人谩骂,却光耀千古。他这一生不悔、无憾。因为他的坚持与爱国。 为民族而死,为国家而亡,快哉快哉,至死方休,这是袁崇焕用他的一生告诉我的。 不论历史怎么评价,袁崇焕,他终究是位英雄且名流青史……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题“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同时限定了文体为“记叙文”,看似平常,难度不大,但得到高分并不容易,应该是一道区分度较大的题目,首先要抓住题目中的“心中的英雄”所写的内容必须是自己认可的心中的英雄,结合材料中的提示“他们为了祖国,为了正义,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这是一般的模式化的英雄,后面的提示“他们也不乏儿女情长,有普通人一样的对美好生活的眷恋”,这才是本题需要展示的重点,要让自己的“心中英雄”有血有肉,有英雄的一面同时还要有“普通人”的一面,“在普通中显特殊”“在特殊中见普通”,这样人物形象才能丰满,“生活一天”要求有具体的事件,要写出记叙文的基本要素,做到结构严谨。把英雄“模式化”忽略“普通”的一面应该视为二类文章。不合文体要求,没有突出“英雄”,事件不详,随意拼凑,视为三类。第二题“深入灵魂的热爱”,也是一道命题作文,虽然没做具体的文体要求,但在提示中有“自选一物”,应该是状物的文章,最好写散文。立意时注意抓住标题中的“深入灵魂”,这样就要写出“物”的精神内涵,要通过由表及里的分析,得到“物”的精神实质,然后分析这种精神对自己的“灵魂”的影响,这样才能突出“深入惊魂”。只在表层谈“物”的特征,没有突出“灵魂”视为二类,对“物”没有突出,不能表现“物”的特征,哪怕是“表层”的都没有,视为三类。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高中阶段的学习最需要注意什么?请给即将进入高中学习的同学提一两条建议,要求条理清楚,言之有物。150字左右。

②很多家长在微信或QQ等媒体上建立了所谓“家长群”,请对这种现象发现评论。要求言之成理,自圆其说。150字左右。

③请以“荷”为题,写成一段抒情文字。不超过15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白鹿原奏响一支老腔

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应。因为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曲家赵季平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落座。屁股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手问好,想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了不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

轮到老腔登台了,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我也忍不住笑了。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

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牚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美得很!”“太斩劲了!”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乎牚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找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

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

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以平复,我却生出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此前却从未听说过,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设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进响动,肯定会影响到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感受和体味,也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后来,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我却想到,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

直到后来小说《白鹿原》改变成话剧,导演林兆华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唱,让我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从此老腔借助话剧《白鹿原》登上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

后来还想再听老腔,却难得如愿。不过两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乐堂再次过足了老腔的瘾。那天,无论白毛老汉,还是其他演员,都是尽兴尽情完全投入地演唱,把老腔的独特魅力发挥到最好的程度,台下观众一阵强过一阵的掌声,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纯正的观众东府地方的发音,观众能听懂多少内容可想而知,何以会有如此强力的呼应和感染力?我想到的是旋律,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妹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

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无论秦腔或老腔------原本就这么唱着,也许从宋代就唱着,无论元、明、清,以至民国到解放,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这么唱着,直到今晚,在中山音乐堂演唱,我想和台上的乡党拉开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离开,在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位,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这似乎还有一定的效应,确凿是那腔自身所产生的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纯粹品尝的意境时,节目主持人濮存昕却做出了一个令全场哗然的非常举动,他由台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板凳,又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自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高声吼唱。观众顿时沸腾起来。这位声名显赫的濮存昕已经和老腔融合了,我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

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斩劲了:非常给力

B气韵弥漫:韵味充满(作品)

C乡党:志同道合的同乡

D哗然:因惊讶和赞赏而沸腾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产生神秘感的原因是看见演唱老腔的是白发白眉老汉等一群关中农民

B演员以木砖连续敲击长条板凳发出的响声经常掩盖了观众的掌声与叫好声。

C朋友为小说《白鹿原》没有写老腔的笔墨而感到遗憾,作者对此深有同感。

D老腔从宋代唱到现在,从乡野唱到音乐厅,说明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很流行。

3.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

4.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

5.作者在小说《白鹿原》中并没有写到老腔,为什么本文题目却是“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6.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查看答案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陆游在诗中称西村为“小桃源”,使人联想到《桃花源记》,其中有: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 一诗中“                ”一联,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

《西村》是一首律诗,中间两联是对仗的。杜甫《登高》中也有两联是对仗的,请写出其中一联。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2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土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2.“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月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4】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取材于《管子·轻重》)

注释:【1】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2】芊: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3】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4】修械器: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

1.下列对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左司马伯公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将:率领

B.至而金千斤也                    什:十倍

C.楚不于民而财用足也              赋:给予

D.衡山之民释其                    本:农耕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使人楚买生鹿           载粟而

B.人民习战斗之道         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C.楚王自得而求谷         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D.今齐其重宝贵买吾群害   生鹿藏钱五倍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藏谷十之六

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

B.天且以齐私楚也

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

C.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

D.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5.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的表现。(4分)

①桓公            ②管子           衡山之        

6.本文讲述了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